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一
歐文·斯通編著的《渴望生活》講述的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一生。從前,我看不懂梵高的畫作,認為他的技法極差,難以欣賞,但是異常燦爛的畫面令我印象深刻,后來學習了更多知識改變了自己曾經狹隘的認知,現在再看他的《麥田云雀》、《向日葵》、《羅納河上的星夜》那流動的筆觸,高純度的油彩短促熱情,濃郁明亮的色彩狠狠地刺入我的內心深處。我感受到他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是動態的流動的,他對未來是有過憧憬的,否則不會用畫筆飽蘸出那樣美麗絢爛的油彩,構筑出絕妙的配色。他還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但是到了后來,他無法把自己的世界觀和客觀世界融合起來,這世上永遠不會有盈滿的月亮,而一種到了極致的情感等待著他的是消亡,《麥田上的烏鴉》讓我萌生恐懼和迷茫,透過畫面,我幾乎能感受到他作畫時那壓抑窒息的氣氛和陰郁激動瀕臨崩潰的情緒。
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一件藝術品的好壞,要結合創作者創作時候的時代背景和心態。我的本意不是在此長篇大論鑒賞梵高的畫作,我認為他的一生和繪畫是無法分離的。即使梵高27歲才放棄以往的生活決定開始畫畫,但是他對繪畫的熱愛早已融入到了骨髓里。梵高本是一個熱愛生活,努力工作,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來到最窮苦的地方,他與底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傳遞福音,自己寧可忍饑挨餓,寒冷孤獨,也要拿出生活費幫助那些貧苦凄慘的人民,但是教會始終不認可他。在渾渾噩噩失去自我的時候,梵高愛上了素描,找到了做藝術家的信念。他從未系統地學過畫,唯一主動拜師學習的毛威還和他關系破裂了,他的作品被別人批評得不值一文,被其他藝術家嘲笑譏諷,同時還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愛情,被深愛過的女人狠心拋棄。梵高回到家鄉后,不受家人認可,被鄰居嘲笑,在父親死后他徹底被家庭隔離,在一個農夫家里進行他的繪畫。
我還記得他憑記憶畫的《吃土豆的人》和《飯前禱告》看得我幾乎流淚。工人白天辛辛苦苦勞作十幾個小時,但吃飯的時候只有很少很少的食物,即使這樣,他們也會低頭禱告,感謝上帝賜予他們食物。梵高筆下的很多人都承受著痛苦壓力,因為貧窮,生病時看不起醫生,退休時沒有養老金……當其他畫家都在用燦爛的顏料描繪中產階級的浮華享樂時,梵高拿起炭筆記錄下這個時代最底層的人民。
原先他只是對印象派粗糙的模仿,后來在學畫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風格,發生了質的改變。梵高在阿爾這個城市里,創作風格從形成到成熟,但是他也患上了精神疾病,干擾他的神經。甚至在一次與他人的爭吵中拿剃須刀割掉了自己的右耳。后來,他進了瘋人院,病情越發嚴重,外出創作竟然昏迷幾日不醒,但也是在那時,他賣出了人生中的唯一一副畫,不過幾個美元,如今梵高的主要作品每幅價值二、三千萬美元,但我相信,即使他還活著,這些天文數字也不會打動他的心,他對金錢是漠不關心的,他所要的只是了解生活,描繪生活。
賣出去的畫作使梵高興奮,依舊充滿激情地創作,然而,被病魔折磨的他還是失去了對活著的信心,在巴黎的聚會上,他的個人畫展回顧了自己的藝術歷程,在醫生朋友的激勵下,他畫出了生命中最后的幾幅杰作,在麥田深處,他將槍彈打入腹部自殺身亡。梵高有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和嚴重的生存能力缺陷,無法養活自己,找的好幾個工作都無法勝任,歷史上也有很多藝術家因為這個原因陷入困境。梵高的弟弟西奧無私為他提供生活費十年,后來西奧娶妻生子,工作出現問題,無力供養梵高了,這使梵高感到恐慌,他擔憂自己會因此無法繼續創作,又深深地歉疚,覺得自己是弟弟的負擔,這是他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梵高還是一個生性敏感,多愁善感的人,這是他藝術創作的優勢,也是嚴重的心理缺陷。
還記得在書中,梵高在公司搞砸了一單大生意后,面對奧巴赫的質問,他表達了對毫無鑒賞能力的顧客的憤怒與自己志向的描毫不動搖。
當我們拿到一張紙牌時,就擁有了它的正面和反面。這份超常的敏感度幫助他發現生命中的美,細微和生動的情感,與弱者的傷痛產生共鳴和鏈接,觸發悲天憫人的情懷,但是心理的天真、單純與脆弱憂傷特質卻讓他無法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很多網絡小說作者描寫修真者渡劫失敗是因為練功走火入魔,心魔纏身以至自己主動走向滅亡,我想以這種角度看待他做出的選擇。我對梵高充滿了敬意,也非常欣賞他的作品,但是他的價值觀顯然與我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非常不認可的。但這也正是梵高藝術的魅力,他的這種如火焰般的情緒在筆尖上燃燒,才能穿透時光感染我的心靈。
梵高所處的時代學院派仍是社會的主流藝術,印象畫派作為新興的畫派尚未被主流社會所接受,更別說是后印象派了,像畢加索、達利這些畫家可以生前名利雙收,是因為他們的才華和當下的時代認知剛好吻合,梵高作為后印象派的先鋒,走在了時代的前面,這類具有開創性的天才注定是孤獨的。我對他的贊美不僅僅是指某幾副畫作,還是因為那種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獨立思考的精神。
我的身邊還有很多人無法理解梵高的作品,這沒有關系。但是我希望不是因為梵高的偉大,你才要去感受他;而是因為相隔了幾百年的時空你仍然能夠感受到他傳遞過來的美,梵高才是真正的偉大!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二
生活這個詞語,我們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義?也許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獲得些什么,或者將自己緊緊地束縛于某些東西之中,亦或是過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煙霧繚繞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諦娓娓道來的人。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從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寫下一種藝術。
在我們一生中,有很多失敗和成功,也許我們還在為一時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為一次小小的失敗懊惱不堪。但是我們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敗,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東西都會成為過往云煙,不復存在。今天這個時代,有多少人被名利這些瑣碎的東西蒙蔽了雙眼?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為他們不懂得生活。名利這些虛浮的東西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重心,這些東西只不過讓生命失去應有的價值,甚至讓我們失去更多可貴的東西。林語堂傳承著那一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棄”二字,很多人就蹙緊眉頭。我們緊緊抓著一些東西,回首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時候放棄是一種智者的表現。對于許多人來說,放棄手中的錢財,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無疑是最艱難的抉擇。可是這些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這些似乎看上去是讓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卻累了。放棄往往比占有會擁有更多。放下了羈絆和痛苦,才會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林先生這樣說。親近大自然,珍惜我們身邊的人,安靜地閱讀一本好書,品嘗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簡單最質樸的快樂。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認為這樣就是旅行。其實不然,“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現在并沒有這樣的機會去旅行,但是這才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不束縛自己,讓自己的心更加自由。雖然很難到達這樣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這樣的效果,這也是林先生告訴我們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們領悟這層意思,我們試著去靠近,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這個年紀的我們,沒有太多的閱歷,生活二字也不會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這本書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時自己的心愈發地澄明。《生活的藝術》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們從庸俗到優雅,我們的靈魂從卑微走向高貴,從理智走向情感。
其實無論你現在是以何種生活方式生活著,但是切勿讓自己痛苦,掙扎,被牽絆。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三
溫森特·梵高,一個一想起來就聯系起他那幅狂熱的絢麗的的向日葵的畫家,我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他的畫,一直對他有著一種同情才華橫溢的落魄的藝術家的情感。今天終于把那本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看完了。從新的一個角度認識了他,并改變了對他那種同情的態度,換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著眼淚,想要記錄點什么。淚水不是因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憐的終結,而是因為感動,一種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動。一種對生命的非凡熱愛而感動的淚水。
溫森特·梵高,出生于一個顯赫的藝術家族,這個家族有著全歐洲最好的畫廊,以販賣藝術累積財富。但諷刺的是他的畫在有生之年始終不被家族認可。他的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本來按照正常的路,他也應該被人尊稱為尊敬的梵高牧師,可是他的一生貧困潦倒,時常因為貧困忍饑挨餓,甚至因為饑餓而高燒不止的日子占據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遠都是一副流浪漢的樣子,胡子拉雜,眼睛刺紅充血,衣著襤褸,那是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單純善良,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的敏感,讓他走上了一條為藝術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過,他沒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奧之外的親人的排斥在外。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有提奧,這個無私愛著他的弟弟,從最初每個月給他寄50法郎到后來每個月150法郎,提奧的一生跟他哥哥沒有分開過,從這樣的關系上講。在梵高自殺死后的六個月后的前后幾天,提奧也隨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為了繪畫四處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納里,還是找到藝術方向的紐恩南,他都是四處受盡白眼的人。在塵世生活中,他不擅長,太單純,他不遵循人世間的生活規則,在藝術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獄里承受著(用我們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樣的煎熬,沒有一分錢忍饑挨餓十天,發燒不止,或者是終日畫畫而被人認作瘋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讓他走向自我滅亡道路的卻是藝術上靈感的衰竭。雖然生活在最貧苦的塵世里,他卻從來沒有覺得苦過,只要他能畫,他可以畫,他就很快樂。最后因為精神分-裂的折磨,導致他靈感衰竭,然后開槍自殺,那也沒有讓人覺得灰暗,反而覺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與自然淪為一體罷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他的思想,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拜。閃爍的星星《星夜》,張揚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們在教材圖畫書上不陌生的一些畫,那一顆顆呈漩渦狀旋轉的星星,是充滿光芒的閃耀的力量,耀眼的黃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只只手。
不知道自然創造的是哪條法則,人世間事物的好壞總是需要時間來甄別。梵高的作品在歐文斯通寫完傳記的時候(1934年)都還是一文不名的,到現在卻是人類藝術的瑰寶,作為無價之寶在藝術的最高殿堂懸掛,正如他在第一次精神分-裂中出現的瑪雅說的那段一樣。他把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一直留在了世界上留在了世人的心中。
溫森特梵高,短短地生活了37年,藝術生涯從繪畫開始也只有短短的20xx年時間,卻創造了人世間最輝煌的藝術。在世期間他只售出過一幅畫。
我想,也許他就是那朵拼命仰望太陽,冒著被藝術灼傷的危險不躲閃的向日葵吧。僅此,膚淺地寫完讀后感,以此紀念這顆為藝術而生的靈魂。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四
——題記
捧起此書,感觸頗多,放下此書,感觸非凡。生活,猶如幸福的線頭,輕輕一扯,幸福即至;生活,猶如一片葉子擁有樹木,生命即至……。
書中有這么一句話:良好的習慣是生活的指南針,為你的前進指引方向。的確如此,每個人的理想都是心靈中的圣地,讓良好的習慣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成功的樂土終將映入你的眼簾。在“習慣是一粒種子”的故事中,德。布芬因自身的好吃懶做,一事無成,最后他幡然悔悟,讓自己的仆人盡其所能,每天強迫自己按時起床、做事,最終養成了勤勞刻苦的好習慣,完成了著作《自然史的變遷》。如果沒有仆人的幫助(外因)和德。布芬自身的努力(內因),他是無法成就這部著作的。看來,要想改掉陋習,形成良性循環所面臨的最大敵人是自己。關鍵是自己要不要。
書中還有這么一句話:幸福無處不在,關鍵在于用怎樣的一顆心去感知。沒錯,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這樣才能登上幸福列車,才不會錯過。沿途美景,那里有溫暖的向日葵、可愛的雛菊。如文中的“幸福的線頭”!一個千金大小姐為革命情愿到鄉村挖魚塘、清糞桶,但她依然會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喝下午茶、巧手烘焙西式蛋糕,這就叫幸福,同時也感染著身邊的人,心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是堅持不懈積累的結果,人生亦是如此。
人生不可能一路陽光,成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認識自我,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登上成功的山峰。文中的故事“我的早年生活”,主人公在學習中雖然什么都不會,但他用自己的特長諷刺那些曾經譏諷過他的同學們——刻苦,從而開始了自己的生涯。
我知道人生之路可能會有風霜雪雨的阻隔,可能會有荊棘坎坷的羈絆,但風雨之后才能見彩虹,坎坷之后就能見通途。因此,只有時刻把自己推向前方,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我認為,在平時生活中,我不應該只沉迷在玩樂中,混混噩噩,要知道未來的目標和方向,對于自己的陋習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堅持不懈地加以改正,不要做行動的小人。
為自己的生活加油吧!未來的人生一定回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五
昨天和師父一起去書店買書了幾本書。說起來很可笑,這可能是我上大學以來,第一次買書回來。不是不會去新華書店,只是沒有買書回來。買衣服或買吃的,花了錢不會心疼,買書就會心里蛋疼一下。有木有,有木有?現在想來,這樣的想法簡直荒謬到極點。早上起來,拿起劉墉的《迎向開闊的人生》就不能放開手了。花了3個小時的時間,我終于看完了,心情大好,受益匪淺。起床以后,一杯牛奶,一個面包,一本書,生活很愜意!
下午看了一會電影,沒什么意思。我又開始寫東西,寫讀后感。今天該是第三章了吧。
第三章—我們的動物性遺產
就像大家所認識,接受的一樣,我們是人猿的子孫。我們繼承了猴子式的聰明,同時也能輕視我們的罪惡和缺點。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游記》中的那只猴子就是整個人類的縮影。他是聰慧的,也是自大的。我們人類也一樣,多少的科技發明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但是人類又是多么孤高自傲的。他們無視自然法則,不尊重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破壞生態……可轉念一想,盡管人類有許多缺點,許多弱點,我們仍必須熱愛人類!于是乎,我們的責任就是投身到這個可愛又可恨的社會中,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奉獻每一個人的力量。我,也該好好努力了!
既然是人,就不免一死。很多時候都會覺得人生如夢一場。我們的社會不斷地經歷著生老病死一系列過程,然后發展前進。也許人生就是在時間的白卷上寫下屬于自己的答案吧。明白這些以后,也就不該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路要走,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到人世間來了一趟,總不該空空地回去。既難免一死了,也就無所謂畏懼死亡了。就像史鐵生所說的,死亡是一個遲早要來臨的節日。我們是該做好準備迎接這個節日,而不是一味地畏懼,逃避。
對于先生在論肚子中所寫的,我舉雙手表示贊同。不僅僅是在中國,應該是全人類,有什么比吃飯更重要呢?其實,真心不需要注重什么禮儀,就最本質的需要而言。在當下的中國,90%的合同都是在酒桌上談成功的。這就最能說明問題了,大家都更樂意在飯局環境中完成生意和任務。這個時候的人,一定也更平易近人。“民以食為天”,對于每一個人,吃飯就是一種享受!但是就現在的中國而言如何吃得健康,吃得營養,還真是發人深思啊!面對各種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傷不起啊。
最后關于人類的強壯肌肉的論述中,有一小段我很贊同且喜歡的話—天使完全以說話去解決爭端;禽獸完全以肌肉和爪牙解決爭端;唯有人類拿拳腳和說話去解決爭端。天使絕對相信公理;禽獸絕對相信強權;只有人類以為強權就是公理。用這樣的描述來說明人類,對極了。只有人這種怪異的生物是永遠介于天使和禽獸之間的一個矛盾體。也許是這個社會要求我們如此吧,畢竟我們在某些時候還是需要來點強權的。至少我一直都是這么認為的,人有的時候還是需要強勢,強權一點的。
今天晚上回來的心情有點糟,說不上什么理由。可能也影響到今天寫的東西了吧。那就明天再接再厲吧。
親愛的,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