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探索世界和發現自我的旅程。青春是需要積累經驗和成長的過程,我們要勇于嘗試和吸取教訓。以下是一些青春追求夢想的典范,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們的勇敢和堅持。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一
金郅翔閱讀體會:
這幾天,老師和我們一起品讀了《弟子規》的第二章,我深有體會。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它是學童們生活的規范。它的內容很多,很容易懂。我感覺背起來瑯瑯上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兄道友,弟道恭”讓我明白了兄弟姐妹要互相尊敬,“尊長前,聲要低”讓我懂得了在尊長面前說話的時候要輕聲。“財物輕,怨何生”讓我知道了別太看重財物才不會產生怨恨。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比如,做家務還太少,沒有替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分擔家務。以后我要改正這些不足的地方,成為一個勤勞有禮的孩子。
家長教育體會:
今日,與孩子一同讀經典,品美文,的確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當孩子熟練背誦,快樂講解時,油然而生幸福之感。作為家長,我為孩子的快樂而幸福,更為孩子的成長而幸福。
《弟子規》不僅是優秀的啟蒙作品,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植根于中華文化這片沃土的常青樹。雖經歲月淘洗,卻依然枝繁葉茂,庇護道德幼苗的成長。
為什么在經濟繁榮的今日,我們還要翻尋古老的書篋,去尋找人生的秘笈?答案其實簡單,因為我們擁有什么樣的.孩子,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就會擁有什么樣的未來。孩子不僅是家庭的至寶,更是社會的財富。讓孩子們明理守信,尊長愛幼,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護;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德才兼備,才是對社會最好的回饋。
與孩子共同感悟成長,我有了諸多體會,學校為孩子成長所做的努力可謂用心良苦,希望這有溫度的關愛呵護他們一路成長!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二
《弟子規》是清代學者李毓秀寫的蒙學名篇,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中國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成,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分成孝悌、謹信、親仁、學文等篇章,三字一句,便于背誦。“弟子”就是學生,而“規”就是規矩的意思,這本書句句講的都是為人處世的規范。
《弟子規》首先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孝心的人,要孝敬父母。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弟子規》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謹信的人。要勤勉謹慎,做到“朝起早,夜眠遲。”因為“老易至,惜此時”,要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勿箕踞、勿搖髀”。要言而有信“凡出言,信為先”,但是不可以輕易地胡亂答應別人“事非宜、勿輕諾”。不和別人比吃比穿,而是要和別人比品德才學,才學不如人,就要多加努力,“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規》教導我們要泛愛眾人,要親仁,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同在一個藍天下,同居一個地球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要想取得名望,就要靠自己良好的行為去積累,因為世人看重的不是外在的相貌,而是內在的品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弟子規》教導我們若有余力,便去學文。還教了很多讀書的方法,“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我讀書時常常不能做到專心致志,還喜歡讀了一半就去翻閱其他的書籍。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有著取之不盡的寶貴思想,能夠陶冶心靈,提高智慧,使我們懂得做人之道,養成良好習慣。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三
《弟子規》是一本告訴我們怎么做一個好學生的好書。它從思想上、從品德上、從學習上、以及各個方面來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出色的好學生。
在思想上,我感觸最深的是:“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每當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玩耍產生矛盾時,我就會想起這句話,使我的心胸變得博大,從而原諒了對方。這使我有了更多的.朋友在學習上,我感觸最深的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每當我學習不專心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句話,專心致志的學下去。
在品德上,我感觸最深的是:“凡是人,皆需愛。”每當我和小朋友打交道時,就會想起這句話,以友好的語氣和同學打交道。現在,我讀了《弟子規》以后,從一個調皮不懂禮貌的男孩,變成了一個尊老愛幼的男孩。
《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它是我童年時的一個不說話的“小老師”。
文檔為doc格式。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四
童年的時候,你在做什么?跟爸爸撒嬌要買玩具,被媽媽押著去學外語。當不滿足的時候,你會嘆氣:“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廣西柳州的艾滋孤兒阿龍不會:他一個人洗衣做飯,一個人養雞喂狗,一個人讀書寫字,一個人入睡。他從不覺得自己很苦,盡管他今年只有六歲。這就是廣西艾滋孤兒阿龍的倔強生活!
六歲,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記憶的童年時光,而阿龍卻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與病魔抗爭,爭取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看著阿龍這樣的生活狀況,我心里感到一陣陣酸楚,也為阿龍的命運感到不平!
我想為阿龍做點什么,卻不知從何做起。媽媽對我說:“在我們國家,像阿龍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幫助他們,就應該先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這樣你才有能力幫助他們。”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事,長大后,才有能力幫助更多的“阿龍”們,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幫助他人的志愿者。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五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總敘的內容是: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根據圣賢先師孔夫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它教導我們: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言語行為中要有禮數、講禮貌、講信用;要博愛,向有德行的人學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更應該好好學習。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品德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六
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勤儉節約,什么叫寬宏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醋,而我卻慢吞吞地說:“等一會。”又一頭埋在電視里,媽媽再三催促,我才不樂意地去買醋。
當我讀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我知道了,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位,以免下次用的時候找不到。
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子變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弟弟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啊!我終于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背《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七
上小學以后,老師教我們讀《弟子規》,還一邊教我們讀一邊告訴我們什么意思。學完了《弟子規》也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和人之間要相互關心、愛護。有一天,我在學校看到我們班的一個同學因為有一個小朋友罵她傷心了,我就去哄她。我覺得她這個時候很需要別人的關心,后來,她就開心了,我也覺得很高興。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去讀書學習,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如果不去讀書學習,就永遠不會明白道理。學了這句話以后,我明白了讀書、學習很重要。我現在很喜歡學習,也很喜歡看書,每天晚上洗腳的時候,我都拿一本書看,而且我決心要努力做個好學生。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待長輩要有禮貌,有好吃的東西先讓長輩吃,然后自己再吃。我生日那天,爸爸媽媽給我買了生日蛋糕,吃蛋糕的時候,我先給爺爺、奶奶切了蛋糕。奶奶讓我先吃,我閉上眼睛,搖頭晃腦地說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奶奶高興地笑了,夸我真懂事。
學完了《弟子規》以后,我會在平時的生活中更加注意我的行為和語言了,而且更加愛護同學;愛學習,愛讀書;對長輩也更有禮貌。我要爭取努力做一個好孩子。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八
它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一—“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我讀完弟子規后,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九
于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瞇瞇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干什么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么鍛煉身體,要么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鉆研,在鉆研中獲得樂趣。
當讀到"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圣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十
讀書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是讀書也要有一個選擇,要讀好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弟子規》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至1722)清朝康熙間秀才。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的時候,不能遲緩。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能夠懶惰。但在我的生活中,我并不是這樣做的。每當父母叫我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懶懶散散,有時甚至當做是耳旁風,理都不理。根本就沒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想了。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并不是自討苦吃,也不是專門伺候我們的。我們也應該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父母分擔一些事情。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弟妹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可是我和妹妹在家經常吵吵鬧鬧。在家的每一天,都能聽到我和她的吵鬧聲。爸爸媽媽總說我是姐姐要讓著妹妹,可是每次只要我讓了她一點點,她就以為我怕她,總愛得寸進尺。所有我和妹妹總是愛為了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吵架。然而父母為了這件事情很傷腦筋,不過每次我和妹妹吵后,一下就和好了。但為了父母,我覺得我以后無論怎樣,都應該讓著妹妹了。
……。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十一
中華國學經典《弟子規》是一本決定你的行為修養和命運的書,在你誤入歧途時,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樹上的年輪,如同東邊初升的太陽,給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守得云開。
我是一個任性、倔強的女孩,從不懂得孝順父母,更不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有時,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也不會主動去安慰他們。自從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凈了我心靈的污垢,讓我懂得了“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讓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們發生爭執后,如果我們執意頂嘴,就會鬧得不可開交,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時刻警醒著我“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父母叫我們,我們再三推脫,父母有時要我們去做,我們卻不立刻行動,讀了《弟子規》后,我們會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有可能會去選擇做一只“縮頭烏龜”,從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會去選擇自暴自棄,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同時也懂得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敢于面對,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順眼,而應該奮發向上,努力學習,不怕挫折,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因為任何美好的結局都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個人要經歷像蝴蝶那樣痛苦的蛻變,才能逐漸變得完美無缺,同時,也是這痛苦的蛻變,使蝴蝶拋去了原來丑陋的軀殼,獲得了魅力的身軀。夏天的知了,它們也是經過痛苦的蛻皮,才可以振翅飛翔。同樣,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經歷過,盡管這個過程很艱辛,但堅持下去,持之以恒,終究會變成美麗的”蝴蝶“,振翅飛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觸《弟子規》時,我就被它所蘊含的知識吸引了,每天,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說的點點滴滴,每天,我都會很”累“,但是,我選擇堅持,我的父母現在高興地不得了,說我變得懂事啦,這可多虧了《弟子規》,我相信,在我慢慢蛻變的同時,我的人生也會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會更加的平坦。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想了許多,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受到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著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后,這個惡習早已變得根深蒂固了,所以,當他走入社會,在工作里面跟領導、同事的關系一定不可能處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么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夠幸福,因此,沒有良好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止這一個孩子!他還會影響到到身邊的人。所以,國學經典《弟子規》就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們日益長大的同時,他們的眼角會多出一條條皺紋,他們的頭發會多出一根根白發。父母把他們的愛全部傾注在我們身上,父母的愛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時候,我想作為孩子的我,應該回報他們,在他們累的時候,幫他們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時候,幫他們暖一暖被窩,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他們唱首歌,講個笑話……盡管這些只是滄海一粒,但,我會盡力做到,讓他們少一絲憂愁,多一份歡樂。是國學經典《弟子規》讓我有了這翻天覆地的改變!
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使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從容,它對我們有益無害!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十二
一年級上學期,趙老師教我們背誦了《弟子規》。老師邊教我們認讀、背誦《弟子規》,邊給我們講解其中的意思與道理,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這一段告訴我父母叫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父母親讓我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時間偷懶。父母辛苦的養大孩子,做為孩子也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有溫暖的床鋪休息,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問早,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睡。
我一生下來是一個只會哭的孩子,喝奶和大小便都得爸爸媽媽來照料,一天一天的把我養大,教育我、培養我,使我幸福,使我快樂。現在,爸爸媽媽接送我上學。他們上班很累了,還要給我做我最喜歡的飯菜,給我洗衣服,檢查作業。
這一切都是爸爸媽媽給我的,我要孝敬爸爸媽媽,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尊敬老師,做一個懂得感恩、知道回報的好孩子。
最新讀弟子規千字文讀后感(通用13篇)篇十三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談話。”國學經典《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它輯錄了至圣先師孔子的訓誡和教誨。每每誦讀,我總是深受教育。《弟子規》成了我永不忘卻的“老師”。
瞧,一翻開書,四行醒目的字映入我的眼簾:“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老師”教導我,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守信用,不可信口開河。“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高,非貌高。”這句話說的是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我們敬重他人,不能只看外貌。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都接受著《弟子規》的熏陶。我也一樣。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盛夏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房間里學著古人的樣子,倒背著雙手,搖頭晃腦地背誦著《弟子規》中的警句,爸爸走進屋來,笑著說:“背得不錯嘛!你能說說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借來的東西要愛惜使用并準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了,怎么樣,兒子沒說錯吧?”爸爸點點頭:“嗯,不錯!那‘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是什么意思?”我想,爸爸,你也太小看你兒子了,我要讓你刮目相看。我挺了挺胸,咽了口唾沫,自信地答道:“不能讓身體受傷,那樣會讓父母擔憂;不能讓品德有損傷,那樣會讓父母蒙羞。”“那你做到了嗎?”爸爸嚴肅地問道,“你今天有沒有去偷別人家的桃子,讓父母蒙羞?”聽了這話,我的心“咯噔”一下,不由得回想起上午干的傻事:
離我家不遠處,有一座果園里,果園里的桃子熟了,鮮嫩欲滴,我見了頓起饞意。“小喬,小希,我們去摘果園里的桃子。”我把幾個小伙伴召在一起,壓低了嗓門說。他們二活沒說,就跟我走。我們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走進桃園。我剛摘了一個桃子,忽聽一聲大吼:“誰?竟敢偷我的桃子。”接著,一位彪形大漢向我們疾步走來。看見有人來了,我們撒腿就跑。那個人追了一段路,就停住了腳步,嘴里還憤憤地指責著:“小小年紀,竟然偷東西……”我們跑了一會兒,回頭看看沒人追來,這才松了口氣,到別處,瘋玩了一個上午。我以為風平浪靜了,就大膽地回了家。沒想到爸爸竟然借著考查我《弟子規》學得怎樣,來質問此事,我真是始料不及!“我――我――”我低著頭,支支吾吾了半天,真想找個地洞鉆進去。
過了一會兒,爸爸語重心長地說:“‘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兒子啊,壞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任意去做。如果做了,你的為人之道就有虧損了。我們不僅僅要誦讀《弟子規》,更要用它來管束自己啊!”我望著父親,默默地點了點頭:“爸爸,我記住了!”爸爸走了,我又大聲地誦讀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是我發自心底的誦讀,并非小和尚念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