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女媧造人教案設計女媧造人教案大班篇一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反復朗讀課文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學習托物言志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① 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知識鏈接:作家與背景。(見基礎訓練17頁)
學習過程:
學法提示:朗讀法朗讀——大聲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來,不加字、不減字、不換字、不顛倒字、不重復,詞或詞語的輕重讀音恰當,聲韻正確,音變符合規律。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加深聽眾對文章的理解,以激發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課的兩篇短文都很適合咱們朗讀,按照以上要求試試吧。
一、基礎知識(獨學)
1.給加點字注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雛形 點綴 豐碩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瓏剔透
2.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①玲瓏剔透: ②具體而微:
③貪婪: ④墮落: ⑤雛形:
⑥繁弦急管:
3.談一談《行道樹》寫了什么內容?請找出《行道樹》中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試著說說理由。
5.“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請以“第一次”為話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二.專題提升:(獨學群學、合作釋疑)
3. 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三.當堂反饋:
1.請根據提示賞析下面的詞句。
④“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⑤“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后,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里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只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后,我喜愛它們又甚于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①為什么“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用文中的話回答)
②找出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④摘出選文中表達方式為記敘、議論的句子各一句。
記敘:議論:
四.小結與評價:
?要點整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掌握的知識點有:
?情智閃爍
學完本課后,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評價
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我認為:
五。.家庭作業:閱讀下面的文章《煤》,思考并完成后面的問題。
幾億年過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陣溫暖。啊,重見天日了。但,當她的雙眸看到自己的身體時,她驚呆了,自己成了一塊烏黑的煤,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過了些時候,她走了,步子很輕,嘴角掛著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燒。她很安靜,不時放出幾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億年的夢想被灼痛的樣子,不過,她似乎無悔。
煤,是美麗的樹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①表現“她”內心情感的詞語有(按先后順序):
③“她似乎無悔”是因為什么?
六.預習新知
1.字詞積累。
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寫拼音。
請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3)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請把你認為本文中寫的好的詞句工整地抄寫在下面,并再多讀幾遍。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其主題詞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3.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4.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女媧造人教案設計女媧造人教案大班篇二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課后能誦。
2、把握詩歌內容,能說出詩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幻燈1并播放音樂“秋日私語”——教師導語)
秋天是個寧靜的季節,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靜下來了;秋天是個幽怨的季節,客走他鄉的游子紛紛做起了回鄉夢;秋天還是個多情的季節,你沒聽說過“信誓旦旦,秋以為期嗎”?秋天更是個嚴重的關頭,沙場也要秋來才點兵!今天,我們坐在秋日里,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那么,你們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樣的呢?(抽2個學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呢?
2、文人墨客筆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樣子的呢?(賞圖說詩)
①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 幻燈2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②秋詞(劉禹錫) (幻燈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詩人何其芳筆下的秋天呢?
板書課題:(幻燈4)
秋 天 何其芳
二、作者介紹 ( 在幻燈4中打出 )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作品詩歌合集《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
三、朗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1、請一位同學朗讀。
2、學生評議后正音。( 幻燈5 )
歸泊 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夢寐mèi 烏桕jiù 鳊魚biān
二讀:讀順。注意節奏和重音 ( 幻燈6、7、8 )(ppt播放配樂詩歌朗誦《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三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全班朗讀第一節,返回幻燈6 )
四、整體感知,體會意境
(一)學習第一節——農家里的秋天。
1、設置問題,把握內容(意象)【ppt展示(幻燈9)】
①詩中所描述的秋天屬于什么地方的秋天呢? (鄉村)
②你們是通過那些景物看出來的? (露珠、幽谷、鐮刀、背簍)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2、設置問題,品味語言,感知藝術。( 幻燈10 )
①用詞形象生動,貼切傳神。(學生找詞語)
“滿披”:形象地表現出清晨晶瑩的露珠披滿大地的景象。
“飄”:貼切傳神。
②擬人的修辭,意味雋永。
“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擬人,寫豐收之景。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擬人,概括秋天在農家里的情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3、借助意象,進行想象,體會意境。( 幻燈11)
清晨掛滿朝露的時候,丁丁的伐木聲便傳出幽谷,震落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午時的田野,仿佛還飄著陣陣稻香,稻田里揮鐮割稻的農夫,早已放下飽食的鐮刀,滿心的喜悅就是那笑盈盈的臉龐;傍晚,竹籬間,瓜果飄香,人們摘下一簍簍沉甸甸的秋果,把豐收的秋天也帶回了農家里。
4、你可以為第一節起個美麗的名字嗎?(農家豐收圖)
(二)討論第二、三節——漁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過描寫哪些景物來表現鄉村秋景的?( 幻燈12出示問題 )
(1)體現農家特色的: 背簍 漁船
(2)表明秋天天氣的: 露珠 冷霧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展開全文閱讀
2、語言品味
①“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一句的比喻似拙實妙。
a、用青鳊魚來比喻烏桕葉的影子,形象生動,給人以想像。
b、網起的是烏桕葉影子,不在魚,而在漁,在游戲。
③“游戲”——寫出了漁民那份安適自由、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
“夢寐”的本意是睡夢。夢寐一詞,不僅表現出秋天的農家和漁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夢幻般的美,同時也是牧羊女眼里寫滿的淡淡的情思。
3、請為另兩幅起名字并用美麗的語言說意境(課外作業)
五.審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種氛圍
(一)教師小結(時間不夠則簡——幻燈17)
板書設計(幻燈13)
丁丁 飄 聽覺 悠遠
山谷伐木
農家豐收圖 場景 露珠 震落 視覺 觸覺 情韻
籬間背瓜果 欣喜 笑盈盈 心情 表情(想像)
棲息 視象化 松弛、閑靜
秋 環境氛圍 霧 霜 露 清涼 冷寂 朦朧
霜晨歸漁圖 活 動 撒網 收漁 搖槳 淡遠 清靜
天 游 戲 閑適 寧靜 悠遠
草野 蟋蟀 溪水 野草寥廓 溪水清洌 起興 外景
少女思戀圖 笛聲 心靈萌動 內情
夢寐 微妙 心靈深處
(二)悟秋天,學生活動(幻燈14)
女媧造人教案設計女媧造人教案大班篇三
① 通過復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并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么,人,是從哪里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復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投影出示《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然后讓學生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復述完后,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煉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信息,并鍛煉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復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煉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① 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后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系,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里》,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里》)。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這都屬于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布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于人類起源的資料。
女媧造人教案設計女媧造人教案大班篇四
1.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
2.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方法。
[過程與方法]
朗讀,討論,仿寫,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學習理想的重要意義,樹立自己遠大的人生理想
[重點與難點]
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手法。
[課前準備]
預習,排除語言文字障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朗讀感悟:
結構分析
這是一首比較長的詩,為了便于理解,請大家思考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具體內容請查看《理想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理想》4—7節理解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并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安恍摇敝改男?“大寫的人”指什么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這最后一節詩,前兩句說明什么問題?(理想的實現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說了什么問題?
(當下正是好形勢,是我們實現理想的最好時間)
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記憶附錄中關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結:我們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女媧造人教案設計女媧造人教案大班篇五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蓖瑢W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的綜合。
女媧造人教案設計女媧造人教案大班篇六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體會想像和夸張在神話創作中的作用。
2.了解關于宇宙起源的樸素的解釋。
能力目標
學會使用夸張和想像。
情感目標
1.感受人類誕生后的歡欣與愉快。
2.理解女媧身上所寄托的人類母親的優秀品質。
學習重點
1、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2 、體會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學法提示
文章淺顯易懂,可以通過復述故事和形式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試著對女媧造人的動機、方法等作另一種推測,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大膽進行探索,了解人類起源的科學解釋。
課 時:一課時
導學過程:
一、文體解話:你知道什么是神話故事?說說你讀過的神話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速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默讀課文:初讀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讀課文,體會作品主題。
1、復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⑴ 、先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準備復述。
⑵、讀課后習題中《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然后2-3人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待復述完后,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交流:
⑶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梢韵人娜诵〗M討論,組內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1]、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提示:緊扣課文語句)
[2]、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運用想象,把成語“喜氣洋洋”“眉開眼笑”構想成生動的畫面,并用文字描述出來。(100字以內)
四、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里》,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 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里》)。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五、測一測,檢查一下你學習本課的成果如何: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開天辟地() 女媧 ( )摻水( ) 塑造( )
莽莽榛榛( )( ) 澄澈( )( )
2、文學常識填空。
(1)本文是根據古代神話改寫的,其體裁是 ,它詳細敘
述了 的具體過程,著力刻畫了女媧的母親形象。
(2)神話是遠古時代人民表現對自然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人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神話帶有濃厚的 色彩。
3、仿照下列的擬人手法和句式特點,再另寫一個句子。
例句:山澗的小溪,并不因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為大樹在身邊而含羞躲藏。
仿句:
六、課堂小結:(自己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體會或提出疑難問題)
板書設計:
女媧造人
袁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