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拿來主義原文教案篇一
1.對“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和“各自走散為是”中兩個“是”理解正確的是a
a.兩個“是”不一樣,前者起強調作用,后者是“正確”的意思。
b.兩個“是”不一樣,前者表示應承或同意,后者表示跟“非”相對的意思。
c.兩個“是”不一樣,前者表示 存在的意思,后者卻表示一個判斷。
d.兩個“是”不一樣,前者含有“凡 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適合”的意思。
2.下列各項內容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大宅子—拿來—文化遺產 b.姨太太—遣散—供剝削階級享樂的腐朽的東西
c.鴉片—毀掉—文化糟粕 d.煙燈煙槍—送博物館—有害但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
(鴉片—治病—文化遺產中既有益有有害的部分。)
3.對“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理解正確的一項是c
a.魚翅是貴重食品,來之不易,用來宴大賓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宴大賓,過于招搖,會造成不良影響。
c.不要讓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成為少數人擺闊氣、裝門面的東西。
d.窮青年用魚翅宴大賓,花費太大,損失太重。
4.“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這一句在文中的意義正確的是c
a.介紹得到“大宅子”的幾種途徑。 b.諷刺做了富翁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c.強調對于文化遺產的無條件接受。 d.諷刺批判某些人為得到“大宅子”的不擇手段。
5.(1)“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2)“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
(3)“煙槍和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
(4)“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享用的腐朽淫靡的東西。
(5)“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必須區別對待。
6.對于“鴉片”,采用不同于“魚翅”“煙槍和煙燈”的態度,是因為“鴉片” 吸之有害而在醫學上是有用的(或:精華、糟粕兼而有之)。
7.第八段文字批判了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他們分別有怎樣的表現,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第一種人:“徘徊不敢走進門”: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
第二種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割斷歷史、盲目排外的虛無主義者。
第三種人:“接受一切”,“欣欣然大吸剩下的鴉片”: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
8.根據第八段觀點,指出下列詞語所指代的內容。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
“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外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
9.“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的意思是什么?
“魚翅”之類不能只供少數人享用,吸取精華要“大眾化”。
10.第八段最后說“‘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請結合文章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拿來主義”者是怎樣做的?
“占有,挑選”,即以科學分析的態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11.文中的“大宅子”指代文化遺產,這里用的是比喻 論證方法,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12.文中畫線句子“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如何理解?
指出在實行“拿來主義”時應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鑒別,要自己主動的有選擇的去拿,而不是別人送來的。
13.八、九兩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請作簡要分析。
比喻論證。作用: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一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淺顯化。
對比論證。作用: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一問題上,先從反面批三種錯誤態度,然后從正面提出拿來主義者的正確態度,先破后立,對比鮮明,說理透徹。
二、閱讀文章第三段,回答下列問題。(14—16)
14.魯迅先生為什么說“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
魯迅先生 是順著對方的觀點往下說,有意識地將敵論引入荒謬的境地。
15.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論是什么?
舉例論證的方法,進一步批判了“送去主義”。
16.作者將“尼采”“發了瘋”和“中國也不是(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義”,“尼采”和“中國”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尼采”“發了瘋”,中國如實行“送去主義”將亡國滅種,作者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
三、閱讀文章一~四段,回答下列問題。(17—25)
17.①還有幾位“大師”們 (拿、捧、扛)著幾張古畫和新畫。②在歐洲各國一路的 (舉、掛、貼)過去。選填恰當的詞語,并說明你選用的理由。
“捧”貌似鄭重、敬慕,實則表現一種媚外的丑態;畫只有幾張,卻還要一路的“掛”過去,表現出寒傖可憐和欺世惑眾的丑態。
18.作者在第一段中說“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請結合上文,具體闡釋“進步”的真正含義。
“進步”一詞是反語,是對媚外求榮、欺世惑眾行為的強烈諷刺。具體表現為:賣國者采用“送去主義”,送古董、送古畫、送人,由“一批”到“幾張”到“人”,不僅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而且招致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
19.“拋來”和“拋給”在實質上有何主要區別?
“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無代價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沒有什么不良的動機或企圖,不帶有強迫性;“拋給”往往帶有不良的動機或企圖,帶有強迫性,本文指帝國主義為了進行經濟和文化侵略,向中國傾銷剩余物資、傳播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等陰謀罪行。
20.第三段在論證方法上有何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一是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作者順著對方的觀點往下說,有意識地將敵論引入荒謬的境地;二是“類比論證”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給與,不想取得”而最后卻“發了瘋”,類比說明中國如實行“送去主義”將亡國滅種。
21.說說《拿來主義》中下面兩句話的含義。
(1)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以尼采作比,論述中國也不是太陽,不是光熱無窮,不能只給予而不取得,否則將會使子孫窮困不堪。從而論證“送去主義”的行為是瘋狂的。
(2)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采用形象的說法,說明沒有“拿來”,只有“送去”,把國賣光了,子孫后代將一無所有,只好向帝國主義乞討點殘羹冷炙,深刻指出國民黨賣國政策將會造成嚴重后果。
22.魯迅批評了當時國民政府哪些錯誤的做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批評當時的民國政府采取盲目的“送去主義”政策從而博得外國的廉價的喝彩的做法。這樣寫的目的是先駁后立,應出下面自己的正確的觀點。
23.開頭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這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文章一開始先否定(反駁)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為下文提出拿來主義(立論)做鋪墊。
24.簡析畫線句(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中加點詞“豐富”、“大度”的表達效果。
反語或褒詞貶用,這是對統治者的自我吹噓、自欺欺人的嘲諷。
25.請簡要概括“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實質:崇洋(投降)媚外或賣國主義。危害:貽害(禍延)子孫或亡國滅種。
四、閱讀文章全文,回答下列問題。(26—31)
26.《拿來主義》開篇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目的是什么?
是對這兩種主義的否定,而從反面論證了拿來主義的正確,是對比烘托的手法。
27.對“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的“閉關主義”,你是怎樣理解的?
閉關主義的實質就是對別國的先進經驗自己不去學習,也不許別人來傳播。
28.文章中說“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對這段話,(1)你能體會出其中的諷刺意味嗎?請指出關鍵詞。(2)作者諷刺的對象是什么?(3)這段話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1)能。“捧”字和“掛”字活化出所謂的大師到了國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臉。(2)諷刺了向外國人獻媚的奴性。(3)反語、引用。
29.仔細研讀“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這句話,請說明下列詞語的含義。
(1)拋來:根據我們的需要,向我們提供。這里態度上不恭,“拋”,有施舍的感覺,但多少有點“文化交流”的意思。
(2)拋給:人家把不要的東西,硬塞到我們手里,是一種不平等的文化侵略。
(3)送來:把他們不要的東西、甚至于以次充好的東西硬塞給我們,還要我們感恩戴德,為他們的善行喝彩,這不僅是文化侵略,更多了一層欺騙色彩。
30.“送去”、“送來”、“拿來”三者的實質性區別是什么?有什么樣的不同的后果?
送去:是媚外賣國的表現,其勢必要使中國國勢日弱,會使我們的子孫沒有立足之地,民族沒有立足之地,國家淪為殖民地。
送來: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一種侵略手段,加速了殖民地化的過程。
拿來: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有分析地主動吸取外國的長處,這樣國家能成為新國家,人成為新人,文藝成為新文藝。
31.本文重點論證的是“拿來主義”,但開頭部分卻用一段文字擺出“送去主義”的一系列表現,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開頭寫“送去主義”的表現,以表明本文寫作的針對性;同時,會使讀者重視下文的正面闡述與批駁。
32.仔細研讀“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這句話,作者為什么批評了一味送去,又說“也不算壞事情”呢?
在主張送出去的人看來自然不是什么壞事情,反而是他們的功勞一件。“豐富”“大度”是反語,實際上諷刺了這些人妄自尊大的愚蠢,同時也是一種變相的獻媚。
33.分析下列語言的形象性。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
“捧”和“掛”都是極其動作性的詞語,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增加了諷刺效果。注重煉字煉句,加強語言的形象性。
(2)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青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蘿卜青菜”比喻大眾化的有營養的東西。和“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有害又有用的東西,“煙燈”、“煙槍”、“姨太太”比喻文化中糟粕部分一樣,均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比喻深奧的道理,使論述的道理淺顯而生動。
(3)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有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尼采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作者暗引他的話,與中國的送去主義進行類比,論述中國不能只“送去”不“拿來”,通過語言的暗引,增加了文章的文學性。
(4)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磕頭賀喜”“討”等詞語,也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它渲染了一定的氣氛,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諷刺效果。
34.文中有哪些詞語使用了反語的手法?請列舉兩個。
“大師”們、發揚國光、進步等。
拿來主義原文教案篇二
魯迅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作品一貫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是情況往往是老師津津樂道,學生莫測高深,課堂教學的目標難以實現。每次講授魯迅的文章前,我都要求學生預習,但每次檢查預習情況都發現預習結果不理想,學生普遍反映魯迅的作品他們讀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講了些什么,要表現什么。這次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又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為什么我們如此推崇的文學大家的經典作品,學生會敬而遠之,甚至成為我們語文學習的負擔呢?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魯迅的一部分文章,為了在民國的時候能發表,為了過審稿關,有時只能用比較隱晦的筆調去寫;
第二:學生對魯迅所處時期的一些歷史情況不了解;
第三:學生不懂得站在作者的時代去審視作品,而是以今天的身份、今天的社會環境去閱讀作品,試想一下,以今天的和平、富裕、民主、自由去理解魯迅時代的混亂、專權、貧困,這是學生無法想像的,這也是學生無法理解作者內心和寫作目的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我覺得,要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特別是一些年代比較久遠,時代背景比較特殊的文章,一定要讓學生走進那篇文章所處的社會,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作品所處的時代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上課前,讓學生自覺地去找作者所處的社會情況的資料,了解當時的民情民風,以利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
二:上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利于學生了解作者其人。
三:上課時,讓學生把找到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該時代和該作者的理解和認識.
四:講課時,教師要把文章和時代背景、作者其人聯系起來,講清楚“文”與“人”的關系。
五:老師可整理各個時代的最典型的特點,以利于讓學生對照作者所處的時代、生平來對號入座。
六:老師可找每個時代的代表作家進行評析,讓學生對同一時期的其它作家略知一二。
總之,讓學生自主、自覺地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的內容。
<
<
拿來主義原文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態度,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2、了解類比、比喻論證的用法和作用。
3、鑒賞和品味本文幽默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1、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2、鑒賞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諷刺的語言。
【教學難點】:
了解類比、比喻論證的方法及其運用。
【教學設想】:
都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三怕文言文。魯迅先生的這篇雜文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所以要難文簡上,突出中心。要找準文章的切入點,降低難度,才能做到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方法】:
采用研讀討論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圈點勾畫疑難句子并思考、品味、探討、鑒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論語》曾有這樣的語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善于向別人學習,且要辯證吸收。魯迅將這種思想行為在一定的背景下上升為一種思想動向——拿來主義。
二、文體及背景簡介:
雜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會事變或社會傾向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活潑鋒利為主要特點。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是形象化說理。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談、隨筆都可以歸入這一類。
這是魯迅先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所寫的一篇關于繼承文化遺產問題的雜文。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在對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的同時實行反革命的文化圍剿,各種錯誤思潮也隨之泛濫,一些封建遺老遺少叫嚷復古主義,賣國求榮的“全盤西化”論甚囂塵上,左翼文藝隊伍中對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也思想混亂,頗多分歧。面對如此背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篇雜文,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旗幟鮮明地提倡“拿來主義”,反對“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主張從文化遺產中吸取精華、剔除糟粕。這與毛澤東同志后來提倡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且介亭雜文》緣起: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的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懣。“且介亭”暗示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三、閱讀課文,初步感知:
字音
自詡( xǔ ) 磕( kē)頭 殘羹( ɡēnɡ )冷炙(zhì) 冠冕(miǎn)
犀(xī )利 吝嗇(lìn )(sè ) 腦髓(sǔi) 孱(càn)頭
蹩(bié )進 國粹( cuì )
四、研讀第一部分:
1、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幾個“主義”?作者對此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明確:①閉關主義 ②送去主義 ③送來主義 ④拿來主義。
(1)、分析“閉關主義”
實質——明清以來奉行的閉關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后果——大門被槍炮打破(鴉片戰爭)
否定了閉關主義。
(2)、分析“送去主義”
實質——國民政府的賣國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后果——亡國滅種,禍延子孫
問:“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作者這樣說有依據嗎?
明確: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
第3段是難點,它的論證過程比較復雜,本段用了類比的方法。類比如下:
尼采 中國
自詡是太陽 自詡地大物博
光熱無窮 煤礦豐富
只是給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來
他發瘋而死 亡國滅種
通過與尼采的類比,作者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當佳節大典之際”,我們的子孫“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也就是必淪為乞丐。
否定送去主義
(3)、分析“送來主義”
實質——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剩余物資進行文化經濟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國鴉片,德國廢槍炮,法國香粉,美國電影,日本小東西
后果——大受其害,對外國文化的一概排斥
問:這種“送來”的本質是什么呢?
明確:傾銷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來主義
2、小結:
閉關主義,實行不通。
送去主義,淪為乞丐。
送來主義,大受其害。
所以,我們要——自己來拿。
由此看來,1—7段論證的是什么問題?——明確:論證為什么要“拿來”。
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于交往原則,
(破) 只是“送去”,必淪為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吸取現實教訓
錯誤的做法(破)
(立) 正確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1—7段論證的是為什么要“拿來”,照此思路,那么,8—10節論證的是怎么拿來。
四、分析拿來主義:
1、“大宅子”比喻什么?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文章擺出了哪幾種?
明確:“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三種人 想法 行動 實質 共同點
孱頭 怕給污染 徘徊不敢走進 拒絕繼承(逃避主義)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燒光 盲目排斥(虛無主義) 挑
廢物 羨慕 欣欣然蹩進 全盤接受(投降主義) 選
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
2、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
——“占有,挑選”。先占有,后挑選。占有是為了挑選。占有重要,挑選更重要。作者又通過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遺產中的成分,列舉了相應的幾種正確的做法。
喻體事物 態度 本體事物 態度
魚翅 吃掉 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 吸收(使用)
鴉片 送藥房供治病 精華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趨利避害(使用)
煙槍煙燈 毀掉大部分 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 作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淫糜的東西 剔除(毀滅)
所有這些比喻,就將怎樣“挑選”說的既清楚透徹,又具體形象。
3、拿來主義究竟怎么“占有,挑選”?根據上面的分析,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判地繼承。這種態度和方法同樣適合于本國的文化遺產。
肯定拿來主義
4、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么問題?
總之,我們要拿來。——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怎么辦?
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怎樣“拿來”?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拿來”有何意義?
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怎樣才能“拿來”?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拿來”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五、鑒賞語言特色:
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語言風格:犀利、幽默、諷刺。
請學生找出文中有關例句,具體體味。
1、 例:還有幾位“大師”捧著幾張古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捧”刻畫恭敬的媚態,
“幾張”顯得相當貧乏,卻一路張揚,見得多么寒傖可憐,可鄙可笑。 2、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反語。媚外求榮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諷刺強烈。
3、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豐富”“大度”應加雙引號,反語諷刺其不自量力。
4、學生質疑,討論、進一步品味先生用詞的犀利、諷刺的效果。
六、認識論證藝術:
1、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2、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3、對比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七、歸納文章主旨:
文章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的條件。
八、思考:
如何看待我國每年引進外國大片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