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我愛深秋散文篇一
深秋十月,天氣轉涼。對北方釣魚愛好者來說,只要江水不結冰,心中總有一種心結,一絲眷戀。昨天,小季又開始張羅、籌劃今年最后一次釣魚,預給今年釣魚活動畫上完美句號。
踏查。垂釣理論而言,深秋,是垂釣鯽魚的黃金時節。臨近冬天,鯽魚為了過冬,開始大量攝食,為過冬作好能量儲備,此時,鯽魚上鉤率較高,且個頭大。心存美好,登上與松花江相連的一湖三島,天高云淡,秋風送爽,樹葉金黃,碧綠江水,波光粼粼,真想,立即揮桿垂釣。沿江漫步,江面樹叢空地有四、五人在垂釣,他們以3.6米,4.5米手桿為主,有人身旁還插幾把海桿,使用魚餌,以蚯蚓、玉米、快誘1號種類齊全,透著一種不釣大魚誓不休的壯觀。觀看多時,未見咬鉤。交談得知,為抓住鯽魚進食良機,他們于早六點多鐘,在此垂釣,用時5個多小時,只一人釣到一條小鯽魚,觀其重量,約二兩左右,其他人等,只釣到幾條小白魚,可謂,收獲甚微。但,他們淡定自如,不急不躁,揮出的每一桿,總是對上魚充滿期待和希望。一人,對身邊插著一排海桿的釣魚人調侃道:老張,兩天當“空軍”,感覺如何?(空軍,是釣魚人,對沒釣到魚的戲稱)。老張幽默地回應說,別看沒有魚,回家天天吃糖餅,哈哈!是呀,野釣樂趣,盡在于此。但愿,我們明天會有好收獲。
籌備。今年裝備我已封存入庫,但經不住誘惑。晚間,又找出魚竿,拴綁魚鉤,調整魚線。在深秋垂釣,選擇漁具,裝備以輕便、靈活為原則。竿長以3.6和4.5米長度為宜,主線線徑1.8主線-1.5即可,長度要比魚竿的長度略短些。這樣使用會得心應手,不會刮到兩側樹枝,產生麻煩。在漁具店買了兩包“鯽魚快速拉餌”,水和食品準備妥當,專等明天釣收竿魚了。
垂釣。今天是哈爾濱近幾天來難得的好天氣。最高氣溫15度,比前幾日高出5度左右。按照預先選好位置,午時,我們在一湖三島展開了“收竿魚”的垂釣。來到垂釣地點,開始栓竿綁線,并在預釣點打窩子。打窩子是江河野釣必不可少的環節,打好窩子好比一個味美飄香的飯店,只有飯菜飄香,才會顧客臨門。將打窩子后,先把鉤拋至窩子的前方,待魚鉤漸漸落到水底后。鯽魚吃食為向上頂漂。有的時候,鯽魚也有往下拉魚漂的現象,不論鯽魚是用何種方式吃鉤,都應迅速提竿。提竿時,要用手腕的力量,如果提竿力量過大,就會容易把鯽魚的嘴唇撕裂而跑魚。竿架支好,我選擇了3.6米短竿,按照“調四釣二”即,將調漂在空鉤半水調四目,即示漂露出水面四目,釣的.時候掛上雙餌,調整浮漂位置,使示漂露出二目,幾番調試,將漂調最佳位置。開釣后,大家悄無聲息,專心揮竿看漂。真有“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的寧靜。
收獲。下午四時許,分報戰況。我釣了5條鯽魚,每條3兩左右。小季7條鯽魚;小劉1條鯉魚,8條鯽魚;老陳4條鯽魚和6條小白魚;老李專攻小白魚,戰果也不錯,近40條左右。一天忙碌,戰績斐然,心曠神怡。王維有詩云:“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道出了人到老年的寧靜致遠。江邊野釣,即享受碧水藍天,鳥語花香之環境,揮竿垂釣又是呼吸清新空氣,強身健體的運動。想起,昨天老張的話,“回家天天吃糖餅”。呵呵,釣魚與糖餅源于一個相聲段子,其實,魚不在多少,收獲是一份輕松、寧靜和快樂的心情,是釣友之間志同道合者的友情,更是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談定心態。
我愛深秋散文篇二
一年又到了深冬!
日子一天天短去,氣溫跌至冰點,北風呼嘯,樹木光禿,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冷漠和茫然。我卻心生喜歡,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陪著我經歷了一番生的盎然與繁榮,再一起回到了靜寂深處。
這個冬季有點忙,各類活動和比賽困著愛玩的我,等忙完手頭的事再到引江,眼前的景色與我上一次來時已截然不同。兩邊銀杏抖落了滿樹金黃,蒼勁的樹干透著無盡蒼涼。這條曾經人頭攢動的黃金大道,如今有些落寞和冷清了。
這里最繁華最喧囂的要數深秋時節了,好像上帝打翻了他的黃色染缸,一陣鋪天蓋地的黃席卷而來,把這條迎賓路染成一個金色王國。這種深黃并不能堅持多久,大概也就一兩個星期吧。這段時間,就成了這條路上最喧鬧的時期。
人們紛紛到來,觀賞、贊嘆、癡迷、流連,以致把它熱鬧成了全國知名的黃金大道。我自然也不會錯過今年這段輝煌的好時光。
來時的頭天夜里,起了風,下了雨,銀杏葉被吹落得滿地都是。
隨著人流踏上金黃一片,我并不著急尋找可以拍攝的鏡頭。
鳳曾經說:姐姐,你抬頭微仰四十五度,正是最美的臉型。我嘗試著仰頭,卻遇見杏葉如蝶,翩翩起舞,不經意落一片在手里,像極了一顆跳動的心!
心是有所追尋的,莫非這就是它們要選一個時期飄落的原因?
這一路上最奔波的要算我的同行了,無數攝影師扛著相機,一路尋找,一路跟拍。行走的人流,飄飛的心形葉,是他們眼中美到極致的風景。
我卻逍遙地在這個人聲鼎沸著的場景里邂逅著安寧。如一片葉立在枝頭;如一個女子在自拍;如眼前母女兩相忘情的歡笑。
女孩大約五六歲,著一襲粉裙,忽閃著大眼睛,她一邊捧著大把大把的落葉向空中撒去,一邊大喊著“媽媽!媽媽!”她媽媽一邊幫她堆積落葉,一邊應答:“哎!哎!”這快樂毫無保留地撞了過來。最是兒時的快樂讓人懷念吧,有母親參與的'任何事情,都是幸福的模樣。
斜陽從樹枝間灑落下來,運河安靜地臥于身旁,垂柳堅守著枝頭的青綠,這些都是我眼前的安寧!唯有這黃,很耀眼,很激情,惹得眾人歡欣鼓舞!
許多女子穿著鮮艷的衣裙,在攝影師跟前,盡顯妖嬈。而我,著一件白裙只管悠然行走,走入這金黃里,走成了一只精靈。
想起電影《愛有來生》里的那顆銀杏樹,它是男女主角前世今生相約相見的地方,因此歷經劫難而不敢死去。它承載著兩個人生生世世的情和愛,結局卻是離別。因為錯誤的時候錯誤的相遇,注定無法完美。情卻堅貞,分開是為了彼此更好。
也想起自己來到江南的這二十多年,想起自己的那棵銀杏樹,那是初來江南時種下的,許多年不曾結果,一直筆直的生長著。我常一個人在樹下發呆,對著飄零的落葉獨自傷感,也在人生里經歷著別離和傷痛。
葉落去了,來年還會發芽;人離開了一個地方,還會認識別處更多的人;而心失落了,卻總是自己在難受。喧鬧的黃金大道,讓我看見了一種不帶傷感的離別。每一片葉都在離開時極盡妖嬈美麗,每一個人都在離去前露出最美的笑容。
如今的黃金大道只剩下光禿的樹枝了,散盡了它的黃金,別離了過往的輝煌。那些落葉,有的躺在書本里成為書簽;有的走進照片里裝點美麗;有的成了畫家筆下的素材;還有的就隨北風去了遠方。
人間四季輪回著,夏去秋來,冬去春來。今日的蕭瑟,不是永久的蕭瑟,昨日的別離,也不是永久的別離。大自然就如此,年復一年復制粘貼著歡喜和憂傷,我們這些世俗男女,就一次次經歷著別離和相聚。
我愛深秋散文篇三
淺看深秋一個人的命題,將自己置身事外淺看季節吐綠落傷,身世沉浮;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皆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需淺看,不至于太衷情,人生如煙,淡淡而過。處事與觀景相似,不易至深,點到就好,溫溫婉婉,深則至痛。
歲月荏苒,腳步匆匆,不經意間滑入深秋,撿拾起一枚落葉,舉首四望,天已高遠,深藍如海;萬木枯榮,菊黃瘦荷;秋陽瀉輝,湖塘清冽;秋風颯颯,蘆花奉天;季節的淡傷與詩意總會在眼中迎來送往,周而復始,又何須計較物是人非、斗轉星移呢!
淺看,不止觀其表象;淺看,也不止隨賀附眾;淺看,提煉無我的境界;淺看,凌駕宇宙豁達。淺看深秋將心飽存內涵,魂歸所處。人之本性如一葉知秋,雖未能精彩如華章,但且與行路,每一舉足都形似慎重落筆,淡而不及力度,濃則罔顧本質,而季節的謙和眷顧周全。
我愛深秋散文篇四
這個秋天總是多雨,淅淅瀝瀝下了近一個月。
就在這個月接近尾聲的時候,澗池村里最后一位高齡老人走了,她就是我的外婆。
10月24日凌晨,外婆微弱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生命畫上了一個句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就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只有舅舅和五姨陪伴在她身邊。頭天,五姨得知外婆生命垂危,便匆忙從寶雞趕回,和我的母親一道給外婆洗凈了身體,換上了干凈的衣服。由于母親體弱多病,晚上便回到自己的家。凌晨一點,外婆一句話也沒說,平靜安然地離開了人世。看來,外婆這些天的生命掙扎,是在等五姨。女兒回到她身邊,她的心安了,便知足地走向了人生的終點。人們常說,老人離世之際,誰在旁邊,誰就是最孝順的,也是最有福氣的。
外婆走了,帶走了霧霾陰雨,換來了艷陽高照。人們說,外婆活的時候,處處與人為善,走了還在為家人著想,雖然老天沒有凄風苦雨,哭著為她老人家送行,但也沒有讓家人在泥濘雨水中為她操辦后事,這是何等的賢惠。
說完,便帶著一顆戀戀不舍的心離開了外婆,離開了那個曾經給過我很多快樂的小院,離開了那個我曾經走過無數次的村莊。沒想到,這一次的離別,竟然是我和外婆的訣別,今生今世,我再見不到我那善良、仁慈、溫暖的外婆。
第二天,兒子開著車帶著我和老公來到了外婆家。此時此刻,親戚、家門、鄰里都已到家,忙的操辦喪事。靈堂已經搭好,哀樂、嗩吶此起彼伏。一個個花圈、一塊塊挽帳或掛、或立于房前屋后,整個院子里掩映在一片悲痛之中。雖然人們常說:“九十歲的老人去世是喜喪”,但血濃于水,外婆畢竟是我們生命里相伴了幾十年的親人,突然離世,內心的悲痛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尤其是母親和幾個姨姨,為離世的外婆哭的兩眼浮腫,痛不欲生。我托著沉重的腳步一步步走向上房,情感就像閘閥,已經打開,就再也控制不了。我淚眼婆娑,撲向靈堂,跪拜在天之靈的外婆。我用顫巍巍的手點燃三株香,裊裊青煙中,寄托我們的哀思。燒幾張紙,燃燒的火光中,為外婆照亮天堂的路,讓她在溫暖中上路。透過火苗,我看到遺像中的外婆慈祥的微笑著,那么親切、賢惠,似乎沒有離開我們,正和我們說話、聊天、談笑,仿佛看到她瘦弱的身影還在院子里不停地穿梭忙碌……此時此刻,和外婆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就像電影一樣在大腦回放。
忘不掉那年的深秋,也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父親帶著我和弟弟,懷里抱著還在吃奶的小弟,趕著豬去外婆家。因為母親要去深造,但我們姊妹三人無人照料,就在母親猶豫,父親發愁的時候,親愛的外婆向我們伸出了溫暖的雙手接納了我們,讓我們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也解除了父母的后顧之憂,真是雪中送炭啊。其實,那時候,外婆家里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舅舅,比我小一歲的小姨,還有正在吃奶的小姨。無疑,我們的到來,對于外婆一家來說真是雪上加霜。七十年代初期,還是人民公社化,靠掙工分吃飯的外婆一家,只有外公和外婆兩個勞力,吃飯的加我們八張嘴,到年終分不到多少糧食,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難得外婆常常暗自嘆息、愁腸。盡管困難,但外婆還是想著法子讓我們吃飽穿暖,決不讓我們姊妹三人受半點委屈。
在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農村有三忙:即春播、夏收、秋收。一到這三個季節,外婆和外公常常早出晚歸,頂酷暑,冒嚴寒,和村民們一道播種、收割、修梯田,往地里拉糞,每天下工回來,外公已經累得坐在火盆邊煮灌灌茶。此時,外婆顧不上歇息,忙得給全家人做飯,等吃完飯,外婆還要忙的喂豬,燒炕,照顧我們休息。一切收拾停當,我們酣睡了,外婆便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不是擰繩繩,就是給我們做衣服,納鞋底,一干就是深更半夜,每當我從睡夢中醒來,還看到外婆在燈下做針線活兒,那個情景是我對外婆最深的記憶。凌晨天不亮,外婆起床便開始忙碌,掃院子,挑水、拔豬草等。記得那時候,外婆家在村子的中心住,地勢比較高,每天,外婆瘦弱的肩膀挑兩只大桶去村口挑水,外婆挑水的影子總是顫顫巍巍、搖搖晃晃,吃力的行徑在村莊的小路上。那個挑水的剪影,多少年過去,總是揮之不去,在我眼前晃動。那時候,我常想,外婆的精力多好啊,像一臺機器,永遠不知疲倦,不是奔波在田間地頭,就是忙于永無止盡的家事里面。
那段日子,最讓外婆操心的是我們這些年齡相仿,輩分不同的娃娃在一起,不是爭著吃,就是搶著喝,免不了爭吵打架,但不管是誰的錯,受懲罰的永遠是舅舅和姨姨,外婆從來舍不得教訓我們,讓遠離父母的我們特別溫暖。記得那時候,家里喂了只奶羊,供著哺乳期的小姨。弟弟到外婆家后,一個孩子的羊奶分成兩半,顯然,羊奶根本滿足不了兩個孩子,最后,外婆就盡量滿足弟弟,小姨不夠吃,就給她喝黃面糊糊。還記得一次,學校放假,我便從城里步行來到外婆家。當我大汗淋淋的推開大門,突然出現在外婆面前時,外婆驚喜的一下把我抱在懷里噓寒問暖,隨后用鐵勺給我炒了一個雞蛋。大家知道,在經濟貧乏的農村,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養幾只雞,從雞屁股里掏錢,一個雞蛋,便是農家人的希望。吃著黃蔥蔥的炒雞蛋,那種香味至今令我難忘。
外婆在村子里是最賢惠的老人。記得家里嚴重缺糧時,不管家里什么時候來人,或富或貧,她都一視同仁,只要趕上吃飯的時間,外婆便端上一碗冒著熱氣的飯,死拽硬讓,不吃是走不出外婆家的,搞得來人哭笑不得。看到外婆這樣,我常常翻著白眼,心里嘀咕:“不吃就算了,干嘛硬讓人吃,搞的外婆經常吃不上一頓飽飯,真是一位大公無私的老婆子”。正因外婆的善良,村子里的人都很敬重外婆,不管是外婆家大小事兒,只要外婆一聲招呼,大家都會來幫忙。
外婆一生無私奉獻、賢德無量。盡管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外婆依然從容的拉扯八個子女長大成人,還幫助母親、舅舅及姨姨拉扯孩子,現在想起來,我都不敢相信,在那個特困時期,外婆瘦弱的肩膀上,何以支撐起了這么多的重負,還那么從容地走過了九十三個年輪,我想這與外婆的包容、大度、坦然、樂觀是分不開的。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農村婦女的吃苦、勤勞、堅韌、善德。
想著這些陳年往事,外婆的音容笑貌總是浮現眼前,心愈加難過。和外婆的相見一周不到,我們就陰陽相隔,一坯黃土阻隔了生命的相惜,我們只能在回憶中,想念外婆對我們的愛,這愛就像外婆家村口的柳樹,青蔥悠長。
親愛的外婆,凡塵中還有您的余溫,雖然您走了,但我們的心還在一起,但愿夢里常有您的影子。
安息吧!外婆,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