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考歷史故事篇一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各方面均處于劣勢地位。一天,聽說袁紹的謀士許攸(yōu)來投奔自己,他竟顧不得穿衣服,打著赤腳慌忙出來迎接,對許攸十分尊重。許攸被曹操的誠心所感動,于是盡力為他出謀劃策。他建議曹軍偷襲袁紹屯糧之所烏巢,曹操依計而行,果然大敗袁紹于官渡,從而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然而,曹操也吃過不尊重別人的虧。
當時的益州牧劉璋管理著川蜀一帶,一次他聽說有人要來攻打自己,束手無策。屬下張松自告奮勇前去許都,想說服曹操前來救援。張松原準備把西川(現在的成都)地圖獻給曹操,不料曹操見其相貌猥瑣,為人高傲,不予禮遇,還亂棍打出。
張松在歸川的路上,受到了劉備的熱情款待,他被劉備的禮賢下士所感動,就將西川地圖獻給了他,為其建立蜀漢政權立下了大功。
在這件事上,曹操因為自己的傲慢無禮遭受了重大損失。
所謂“謙受益,滿招損”,同樣是曹操,謙和待人就能贏得他人傾力相助,從而成就大事;傲慢無禮就會讓人背心離德,從而蒙受巨大損失。
高考歷史故事篇二
西漢時期,朝廷重用外戚。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王家子弟幾乎人人官居高位,個個驕奢淫逸。唯獨王皇后的侄子王莽,生活儉樸,待人謙和禮讓,朝野上下廣為稱贊。后來,王莽“翅膀”逐漸豐滿,終于在一片稱頌聲中露出其廬山真面目,他毒殺了十四歲的平帝,挑選了兩歲的劉嬰做兒皇帝,自己當起攝政王。這還嫌不夠,最后干脆篡位,做了十五年的皇帝。
周公的故事卻正好相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病逝后,他輔佐十三歲的侄子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雖然他盡職盡責為成王著想,但是滿天下都是流言蜚語,說他欲取而代之。不過周公旦對流言泰然處之,把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等到成王長大成人后就把權力都了交回去。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人的真偽,一件事的對錯,得經過相當時間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下結論。如果只憑短期觀察或者直觀印象就對人和事下定論,容易造成誤會甚至犯下錯誤。
高考歷史故事篇三
漢順帝在位時,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名叫蘇章。他為官清廉,從不以權謀私,處處以身作則,從不因個人利益而冤枉好人,放過壞人,深受百姓的愛戴。
有一年,蘇章被任命為冀州刺史,其屬下的清河太守,本是他的好朋友,卻因為貪污受賄,犯下大罪。
一天晚上,蘇章備下酒菜,請來這位老朋友,兩人邊喝酒邊敘舊。蘇章絕口不提案子的事,還不停地給老友夾菜,氣氛很是融洽。
第二天,蘇章開堂審案,果然不徇私情,將清河太守依法判刑了。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蘇章公私分明,一心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到今天仍時時提醒著我們以“公”為標尺,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不為私利所惑,做到大公無私、公私分明。
高考歷史故事篇四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他們又是一對非常知心的朋友。
管、鮑二人曾經合資經商,在分紅的時候,管仲總是要多拿一些,鮑叔牙并不認為他貪財,因為知道他實在太窮困。管仲曾經替鮑叔牙辦過幾回事,不但沒有辦好,反而越辦越糟,鮑叔牙也沒有認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都有不順利的時候。管仲三次做官,每次都被罷了官,鮑叔牙也并不認為他沒有才能,而是知道他沒有遇到良好的時機。管仲三次參加作戰,三次逃跑,鮑叔牙也沒有認為他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顧。
后來,齊國發生內亂,管鮑二人各為其主,結果鮑叔牙的主公勝利,他成了有功之臣,而管仲卻成為罪犯。鮑叔牙就在齊桓公面前為管仲說情,免他死罪,還推薦他擔任相國,自己則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
后世人們用“管鮑之交”比喻朋友之間的友誼十分深厚。“管鮑之交”也說明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當你對別人的做法有所不滿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也許就能理解他,原諒他了。
高考歷史故事篇五
漢宣帝劉詢在位時,曾聘用疏廣做太子的老師。在疏廣的精心教導下,太子進步非常快,疏廣因此受到漢宣帝的賞識。當他年老退休時,為了表彰其教導太子的卓著成績,宣帝賜給他黃金20斤,皇太子又贈給他黃金50斤!
衣錦還鄉后,疏廣置辦酒食,請親戚朋友同享皇帝的恩賜。
鄉親鄰里、親戚朋友們聽了疏廣的言論,對他的觀點都心悅誠服。
諸葛亮在《戒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不把金錢、名利等看得淡泊一些,就難以有遠大的志向。遺財不如遺德。與其給后人留下萬貫家財,不如留下自食其力的精神和香如芝蘭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