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蘇軾傳讀后感400字篇一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么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游》時,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后來歸隱于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么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閑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峰!
蘇軾傳讀后感400字篇二
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著。林語堂這本書原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這段文字殊為怪異,而后在網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應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踰此者”。
還有一處bug連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筆,"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應,已變成"南岳華山山崩"。此兩處究竟是何處出錯,是翻譯錯還是原稿錯,抑或是校對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來查了。但是"南岳華山"本身就是個錯誤,華山好像從來不曾被稱為"南岳"過吧。
且丟開這些小破綻不說。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修養也極其貼合中國人的理想。為這么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愛他。"既然在蘇軾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觀,偏愛之心更不加掩飾。
卷二寫蘇東坡壯年經歷,與王安石的糾葛占了好長篇幅,在"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節,王安石是主角,蘇東坡反而成了小配角,這兩個章節似乎游離在全書之外。林語堂貶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為抬高蘇軾,更多是他想表達對歷史的看法。包括對司馬光的褒揚也是如此。歷史其實無所謂真相,政治也很難分辨清濁,好比一面鏡子,每個人照去都是不一樣的面目。這一部分能夠跟柏楊的書比照著看,那是兩種完全相左的意見。跟蘇軾不一樣,王安石從來都充滿爭議,歷史上是這樣,到這天還是這樣。
林語堂自己也是個爭議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還算公認的。這本蘇東坡傳,時不時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語出現。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這么一句:
倘若哲學有何用處,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