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保鲎杂嗳A的短篇小說《活著》的自序。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每當讀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么,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為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所以便憂郁困惑,一籌莫展。讀了這本書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追求的東西,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所在,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讀了《活著》這本書后的感悟來淺談我對“幸?!钡囊恍┛捶ò?!
活著,是為了什么而活?還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基本的能力,簡單的兩個字卻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無聊和平庸。而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去忍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披荊斬棘后才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可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貴?也許他們并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個個悲劇就此誕生,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并沒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富貴,他的人生還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著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貴。想來也是警醒我們每個人:今天你所擁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緊,明天也許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福貴的一生可謂當時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勞苦大眾對于生活的磨難只有堅忍,而沒有力量去改變他。賭光家財,氣死老父,他的人生從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貴的是他乘著自己年輕氣盛,以狂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他這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門為家珍而開,也從未關過。
福貴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長也是那么的短暫,讓我強忍悲痛來復述他的一生吧!成親不久,賭光家財,氣死老父,同時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質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強行帶走懷孕的媳婦,好在家珍最后回來了;外出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壯丁,戰場上撿了一命,但也許是他的母親一命換一命的吧;回到家以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過上好日子了,不料兒子有慶十三歲時卻因為救人獻血過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兒鳳霞人機靈漂亮,但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本來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難過,還好找到了一個能當半個兒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這段時間里恐怕是福貴一輩子中最快樂的時候了,女婿對他們很好,全家其樂融融,但可怕的事又發生了,女兒鳳霞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愛的人,終于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但好歹他還有爺孫三人相依為命,沒過幾年二喜因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個六口之家,還剩兩個人,但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六歲大的外孫的生命。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經歷了如此多的生死離別,卻依然堅強得活著。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因為他知道,上天讓他活著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盡管幸福離他很遠,盡管只剩他一個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棄,明天也許幸福就來到他身邊了。有人說過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遠也追不上它,但它卻在不經意間落在你的肩上。
寬容、善良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為了救他戰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開始家珍不肯原諒春生,但大家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文革后,命運悲苦的他們還是重歸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卻依然懂得寬容的福貴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寬容和忘卻來清除痛苦,讓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會被他這種堅強所打動,從而來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許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許能寬若天地。
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于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可以光顧,在光鮮的背后,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處的環境,而在于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擁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內心感覺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簡單,幸福的內心才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積極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F在的我們似乎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趕,以為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于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直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么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所以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獲不一樣的東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就讓我們放飛心靈,感悟幸福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活著”這兩個字眼對常人來說平凡得很,但是對于《活著》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富貴”而言,卻意義深刻。
富貴原本是個富家子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生活。他不把父母當回事,對妻子的辛苦勞累不屑一顧。最可惡的是他那吃、喝、嫖、賭的陋習,揮霍光了老一輩留下的所有家產。他的父親也被他氣死了。可是這時懺悔已經來不及了。從此,他只能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飽受著為生計而奔波的勞累、苦楚。他怎么也沒想到命運會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讓他的心靈遭受一次次與親人離別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個孤家寡人茍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貴努力地重新生活,這位歷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將苦難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靜之中,堅強地挺了過來。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師。是生活漸漸讓游手好閑、薄情寡義的富貴變成了一個任勞任怨、百折不撓的家里的頂梁柱。如果沒有經歷后面的變故,他可能一輩子也無法體會到活著是多么美好和幸運。
在每個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銘心,每一次都讓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雖然走起來非常辛苦,但是它卻通向我們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過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過那一條條一望無際的山谷,才能真正體會到活著的意義。
讓我們以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態度面對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著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在作家余華所寫的名為《活著》的書里,情節卻都是圍繞著一個詞:死亡。
或許,與死亡相襯,活著才顯得更為莊嚴。
厄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呢?是從第一個親人的死訊傳來時,在有慶臉色蒼白,心跳停止那一刻開始的?還是富貴敗光了所有家產時就注定了悲慘的命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更愿意相信,苦痛是連結著身體的一部分,富貴既然活著,便須面對時時刻刻都可能出現的厄運。
富貴曾過著風流公子似的生活,吃喝嫖賭,但也終于付出了代價,落得一個家徒四壁的下場。在貧窮困境的擠壓下,富貴終于明白了親情的溫暖,卻又不得不面對冰冷的死亡:兒子在眾人暴虐的貪婪及趨炎附勢的獰笑壓迫下的死亡,母親被枯萎的歲月硬生生托來的死亡,父親在田間那一頭長嘆一聲后終于落下的死亡,女兒在迎接新生命的那個本該充滿希望的日子里的無情死亡,妻子在撕心裂肺的心靈之痛與損人形體的病痛的雙重折磨下的死亡,女婿在工廠做工時毫無預兆的意外死亡。最后富貴已脊背佝僂,面容枯槁,原本這輩子已別無所求,但還是迎來了最后一個親人的死亡——孫子苦根那被貧窮扼住的荒謬死亡。
生命里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蒼老的富貴牽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這是富貴的平凡又離奇的一生。
這種命運的折磨用狡心來形容是遠遠不足的,但富貴在訴說往事時卻波瀾不驚,他的眼睛里是落山太陽的夕暉。
小說中說“他是那種能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敝挥懈毁F還活著,扛住一切重壓活著,讓我們看到了活著的堅忍,活著的`力量。
余華在序言里寫道:“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贝_實,活著的目的就在于活著,它是一種重量,更是一種力量,它看見了活著之于生命本身的莊嚴,不被失敗撂倒,不被痛苦打垮,不畏過去,珍惜當下,在歲月的磨礪下蛻變,在淚水的洗滌中重新開始。依然堅定的活著,是對生命無可限量的勇氣,是歷經苦難的證明。
然而,我們素有茍延殘喘,茍且偷生的說法。曾犯過大錯,生活拮據,又沒有親人的富貴是不是能算傳統意義上的茍活!除此之外,我們也有項羽在兵敗垓下后烏江畔尖刀刎頸而死,死得何其壯烈?文震亨在國破家亡時投河尋死不成又絕食而亡,死得何其赤誠?誰不羨慕這樣一場放縱的迷醉,他們死成了烈士,死成了英雄,可與平凡人富貴相比,他們卻少了些承重的勇毅與擔當,在人生這趟列車上,誰不知道最終的結局都是塵埃為伴,有人以“不茍活”作為漂亮的借口,把旅途的沉重拋向腦后,提前下手。而富貴呢,他不知道旅途還剩多長,卻也明白了時日不多,前路黃沙漫天,孤獨重重,他一直穩坐在車上,經過一個又一個生活為他準備的驛站。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以前看過電影版的《活著》,不得不說電影已經很還原小說了,沒什么刪減的?;钪o了我一點靈感,如果從第三人稱來寫這本書寫出來的只是可憐文中主角悲慘的遭遇,只有從第一人稱才能帶入那種感情,仿佛活靈活現。我也有這種瓶頸的感覺,當然第三人稱也有它的好處。
說回重點“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人生的確總是會遇到不測之風云,好端端的一個人,說沒就沒了。我們都不能保證我們能活多久,不能保證下一秒我們是否還能活著。那活著的意義呢,照《活著》來說,活著本來就不簡單,茍存于世界就已經了不起了,但這只是最底層生存的需要,到了現代,生存基本都能滿足,滿足了之后就會想要實現更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是這么想的,大概需求分五層,像金字塔一樣,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被愛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基本上逐層實現,但也能跳著來,沒完全實現底層也能實現上層,比如畢加索之類的追求藝術的人。
活著本身就是人生的終極問題,人們也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有它的道理,受個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具有個人獨特性。
看到一種有趣的觀點“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每多活一天便多一點意義”就是活著的意義是自身每天創造的。我覺得有個例子也許能支持這種觀點:小時候不怎么思考活著的意義,因為思想沒有到那種深度,長大之后,學的東西豐富了,就思考這些了。
能活這么久已經很幸運了。人生短暫,不想浪費時光,不想再頹了。想活得有意義點。多看點書吧,只是做不到,總是不由自主地玩了起來。然后就懊悔。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一直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閱讀。
勞累了一天回到家,洗個清爽的熱水澡,躺在柔軟的床上,手持一本還散發著油墨味的好書,細品一杯清香撲鼻的香茗,讓自己浮躁的心情在文字中慢慢地沉淀和安靜下來。我想,這應該是一天之中最為愜意的事了吧!
有人說,好的閱讀是對心靈的洗滌和升華,而優秀的書籍更是思想的“清潔過濾器”,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本好書是值得去反復咀嚼的,每讀完一遍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最好的讀者,要做到進得去,出得來。
讀余華,我是很費了一些心思和精力的。以前有讀過他的《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血記》等,隱約覺得他是個殘酷的作家,把現實撕去表皮給人看,慘淡不堪。
第一次讀《活著》,感覺就像自己的心墜入了一個黑暗中的監獄中,令人窒息。以至于那幾天吃飯、工作、睡覺都沉浸在文章的情景中不能自拔。
所幸我警醒自己,強迫自己又出來了,然后又站在不同的角度閱讀了兩遍,因此我保留了自己清晰的感受和洞察。這次余華把生活撕扯的比上次更加悲慘,更加零碎,仿佛就是一場浩大的人生悲劇。
但至少,我喜歡《活著》這個名字,充溢著壓抑的活力和黯淡的溫暖。
生活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的?面對生活,我們應該走去怎樣面對、堅強地走下去?——于我,《活著》努力在講述的,起初只有這些。
我且以為,余華在寫《活著》的時候,思想是有過掙扎的。一個作家能把生活鋪陳的如此頹圮不堪是需要一些勇氣努力和對自己的說服力的。努力和說服之后,福貴被置于始終失去的位置。失去家產,然后失去在茅屋簡單卻快樂的生活,失去母親,再相繼失去一對子女,直至失去妻子,最后失去女婿乃至這個家庭唯一的香火——外孫。最后他還留下的是什么呢,一頭叫“福貴”的老牛。
讓福貴失去這一切,余華似乎仍意猶未盡,連失去的次序都推敲再三。一次次的讓福貴失去當時最不愿失去的東西,破爛不堪的生活。生活的現實,就是如此吧。生活最壞,壞不過福貴吧。撕裂,只是余華的第一道工序。
生活撕完了,打爛了,余華又開始做針線活了。如此愁云慘淡的福貴,在如此的現實面前,該失去了生存的勇氣了吧。要知道每一次的失去,都充溢著扼殺福貴生命的力量啊!但不,余華在這時候就要開始縫補了。一次一次,福貴只是直面黯淡的生活,甚至一次一次的撕裂,只有讓福貴日漸習慣,習慣生活本來的樣子。于是默默承受,一年一年的活了下來。
絕望是不存的。
還有一些東西是讀了《活著》之后始終縈繞的。
蘇東坡講作文要“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我一直以為生活亦是如此,不曾意識到的是,就連慘淡的生活也是這樣。
福貴一生經歷無數,家業凋零,親人早歿,如此黯淡,大概也是另一種絢爛了。晚年生活卻并不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只是懶懶的趕著他的“福貴”,每天幾遍的念叨親人的名字,以此來紀念以前絢爛或者慘淡的生活。絕望是從不存在的,于他,生命變成了和吃飯睡覺同樣平常的事,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死也只是不活而已。生命,終于歸于平淡。
失去并不總是失去,就像結束并不只是結束一樣。我以為,這也是余華在作品里想說的話。龍二神氣活現,贏了錢,奪了地,以為日子從此就衣食無憂了。誰知命運無常,奪的地被分了,命也沒了。“哪怕他有五條命也全報銷了”,作家冷冷的寫出這么一句有趣的話,似乎想說的是,福貴莫名其妙的就揀回了自己的命。那么前日的失去,是不是為了今日的得到呢?!褒埗痛荷?,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失去和得到,本來只是一線之隔。
那么,絕對的絕望也就不存在了。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我本來只想摘錄原文,但是摘來摘去,整本書都畫上了線。因為文字永遠是讀書的第一動力,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譯本沒有對我沒有吸引力的原因。
再苦再土的生活,加上文字這層濾鏡,竟然可以產生讓人向往的力量。
活著,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力量。
這與我之前所信任的價值觀有相當沖突。人不能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應該為夢想,為改變世界,為奔向更高的精神世界和更富有的小康社會而活著。有目標的人生,才足夠豐滿,才不虛度年華。雞湯灌了很多,打嗝都帶著哲理的味道。
但是,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序里洋洋灑灑幾千字,我只被這一句屏住呼吸。接下來兩個小時內快速通讀全書,想找出那些可笑的論據,來一篇暢快的反駁,人怎么可以只為了活著而活著。
沒想到,到頭來,兩個小時掃過全文,我又用幾倍時間,一字一字,膜拜著讀完。到最后,雖未青衫盡濕,卻也眼眶濕潤。
——人究竟為什么而活?
福貴的人生也如土地一般平常,最轟轟烈烈的算是年輕時是富二代,一手敗光家產后,越混越沒出息。生活是各種味道摻雜在一起的醬湯,到最后發現,甜的滋味只有短暫的幾瞬,下一口,總是濃烈的咸苦,到最后,醬湯稀釋成水,總以為到頭的日子,又過了一年又一年。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p>
年少時以為及時行樂就是最好的活法。家有良田百畝,仆人環繞。有書讀的日子,不知尊敬師長。而吃喝嫖賭樣樣不落,無師自通,特別是掉入賭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卻不自知??赡茌敼庾孀孑呡叿e累下來的產業是邁入不幸的第一步,其實這里也不算完全不幸,至少闖下大禍后,讀后感福貴終于認識到自己的荒唐,終于懂得愧疚,也終于能收手不再去賭,甚至想要努力一下改善父母妻兒的生活??墒潜M孝的念頭還沒生根發芽,父親就在搬家時猝死村口。就像被收走的家產,一代人,一種富貴生活,永遠離開了福貴。這才是真正不幸的開始,每每是意想不到的親人的離去。
母親身體越發不好,福貴成為家里唯一的男人,我很欣慰他能否很快適應粗布衣服與破舊茅屋,并且主動低下頭,成為新地主的佃戶,從來沒有干過農活的少爺,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有親人,有家在,活著依然是美好而奢侈的事情。福貴應該感恩妻子的不離不棄,不論是懷孕時走十幾里路來青樓勸他回家,還是家道中落后堅持背著兒子從娘家回來,這個傻姑娘從來沒有埋怨過,仿佛她生來就是福貴的附屬品,總是要承擔福貴釀成的惡果。
到這里,雖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艱辛,但起碼家人一同勞作,互相扶持,總是溫馨和睦的。
可是苦海從不平靜。小船逃過一波風浪,孤燈在大海里尤為顯眼,只是陰影里,有另一片望不到邊際的大浪正虎視眈眈。
母親眼睛已經將近看不見,福貴焦急得去城里買藥,藥沒買到,卻和店小二一遭,被國民黨官兵抓了壯丁,部隊走了三個月,福貴離家三個月。直到越走越遠,遠到他失去了逃的希望。緊接著就是戰爭,沒有一塊完好的土地,只有大片大片傷兵在哀嚎。那時對于所在坑道里的福貴來說,活著,才能吃到大餅;活著,才有機會再見家人。
我甚至以為福貴不可能再回家,就在這場他還沒搞明白的戰役里,成為炮灰或者白骨。沒有一將功成的傳奇故事,福貴只是歷史中最普通的眾人,卻因為時代,一次又一次面臨人生的臨界點?;钸^了一段,卻不知道下一段更為折磨。
戰役也是在福貴沒搞明白的情況下就結束了,不用再去等空投的大餅,成為俘虜的福貴不僅有了更香的饅頭,還有了回家的盤纏。邊走邊乞討,跌跌撞撞,在女兒鳳霞已經八歲的時候,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茅草屋。
“我回家了?!?/p>
“這下可要好好活了。”
有家,才有活著的意義。
雖然母親也撒手而去,雖然鳳霞也失去聽力,但至少,還有家。
……
我有點寫不下去了。接下來的冒進時期,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天災人禍,我有點不忍回顧他們是如何活下來的。熬過了饑荒,卻沒熬走政治的左傾,雖然福貴一家基本無事,可目睹了眾多慘劇,饑荒只能摧殘胃,卻擊垮人的意志。活著無望,那便不活了吧。沒人知道這場運動有沒有尾聲,只有活著的人,才能看到。只是,再多勸慰,也喊不回在黑夜里走向遠方的人。
普通人奮起一搏抵不過歷史的洪荒之力,只是那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感覺,那種被歷史的洪流沖散只能隨波起起伏伏的感覺,未免太過無奈。但是這本書從來沒有對時代的怨憤。哪一種時代,都可以有福貴這樣的人走出來。重要的是人,是活著。
福貴在如此波浪之后,依舊能在田埂上平靜得講述這個故事,這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可以被命運擊垮,但是咽下一口口苦水之后,還能夠帶著家人的溫暖,獨自安然得活著,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哭天喊地,把痛苦都留在身后,把溫暖捧在懷里,這就是值得敬佩的地方。
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殘忍的。
但也不是沒有短暫的快樂。譬如鳳霞嫁得如意郎君,那段日子只占很短篇章,卻讓我覺得,這是困在冰下的人唯一可以呼吸的縫隙。那種困久了突然而來的氧氣,讓人感覺很奢侈,也愈加貪婪,希望往后的日子都能這么順風順水??上е皇窍乱欢慰嚯y的銜接石,在不斷墜落的懸崖里,一根搖搖欲墜的枝椏而已。
窮,苦,災難,傷痛,生離,死別。阻止活下去的理由,想找一個太容易??墒窍胍钪睦碛?,卻那么難找,到最后,一個人輕微的生命,帶著幾代人沉重的記憶,在田地里,也可以安然甩著牛鞭,等它在時間里慢慢流逝。
這本書特別適合在困難中的人閱讀。每一次死去,隨之而來的悲愴,可以讓人異常平靜,從而做決定前,再多想一點點。那種麻木的力量折磨著,也鼓舞著人。作者近乎冷酷,卻又用隨和的筆,讓悲愴一點一點從書本流淌到人心,溫水煮青蛙,渾然不覺。
當然,沒有人會拿這本書作為借口,只為活著而活著?;钪堑拙€,進而教育,進而個人自尊自立。金字塔需求論從下而上是必要條件,從上而下呢,應當把握底線,畢竟,活著本身就意味著存在的意義。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導語《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下面小編為您推《活著》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出自余華的短篇小說《活著》的自序。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每當讀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么,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為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所以便憂郁困惑,一籌莫展。讀了這本書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追求的東西,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所在,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讀了《活著》這本書后的感悟來淺談我對“幸?!钡囊恍┛捶ò?
活著,是為了什么而活?還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基本的能力,簡單的兩個字卻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無聊和平庸。而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去忍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披荊斬棘后才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可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貴?也許他們并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個個悲劇就此誕生,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并沒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富貴,他的人生還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著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貴。想來也是警醒我們每個人:今天你所擁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緊,明天也許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福貴的一生可謂當時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勞苦大眾對于生活的磨難只有堅忍,而沒有力量去改變他。賭光家財,氣死老父,他的人生從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貴的是他乘著自己年輕氣盛,以狂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他這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門為家珍而開,也從未關過。
福貴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長也是那么的短暫,讓我強忍悲痛來復述他的一生吧!成親不久,賭光家財,氣死老父,同時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質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強行帶走懷孕的媳婦,好在家珍最后回來了;外出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壯丁,戰場上撿了一命,但也許是他的母親一命換一命的吧;回到家以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過上好日子了,不料兒子有慶十三歲時卻因為救人獻血過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兒鳳霞人機靈漂亮,但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本來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難過,還好找到了一個能當半個兒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這段時間里恐怕是福貴一輩子中最快樂的時候了,女婿對他們很好,全家其樂融融,但可怕的事又發生了,女兒鳳霞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愛的人,終于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但好歹他還有爺孫三人相依為命,沒過幾年二喜因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個六口之家,還剩兩個人,但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六歲大的外孫的生命。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經歷了如此多的'生死離別,卻依然堅強得活著。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因為他知道,上天讓他活著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盡管幸福離他很遠,盡管只剩他一個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棄,明天也許幸福就來到他身邊了。有人說過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遠也追不上它,但它卻在不經意間落在你的肩上。
寬容、善良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為了救他戰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開始家珍不肯原諒春生,但大家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文革后,命運悲苦的他們還是重歸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卻依然懂得寬容的福貴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寬容和忘卻來清除痛苦,讓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會被他這種堅強所打動,從而來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許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許能寬若天地。
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于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可以光顧,在光鮮的背后,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處的環境,而在于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擁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內心感覺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簡單,幸福的內心才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積極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福。現在的我們似乎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趕,以為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于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直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么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所以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獲不一樣的東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就讓我們放飛心靈,感悟幸福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在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閱讀過程中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并且在讀完之后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余華先生的小說《活著》。
《活著》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后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后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說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說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里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夸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主義、大躍進運動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于消極,過于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
《活著》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謬贊。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著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