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和你讀后感篇一
當我孤單寂寞的時候,我會想起一個人;當我傷心難過的時候我會想起一個人;當我開心快樂的時候,我會想起一個人……因為他,我哭過、笑過,也因為他,我學會了堅強,他是一個讓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人,他是我最親最愛的哥哥,我唯一的哥哥,可是他走了,永遠地離開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上帝是公平的,當他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上帝又賜給了爸爸媽媽一個小兒子,我們的弟弟。弟弟現在1歲了,他的到來使家里逐漸恢復了以往的生氣,爸爸媽媽也逐漸從陰影中走出來,把心思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哥哥,是你讓弟弟來陪我們的嗎?你也該放心了吧!哥哥,我會像你對待我一樣對待弟弟的,保護他、疼愛他、關心他!謝謝你,哥哥!
如果真的有來生的話,我還要和你做兄妹,你永遠都是我最好、最親的哥哥!
我和你讀后感篇二
放下電話,小狐貍才想起來,迪迪生日那天,正好是大家約好去看望刺猬爺爺的日子。刺猬爺爺生病了,住在醫院里。
不能參加迪迪的生日會,這可怎么辦呢?于是,小狐貍想快遞一份生日禮物給迪迪。送什么好呢?大城市里什么都有,要送,就應該送點兒新鮮的東西。他想去采一些蘑菇,可迪迪不喜歡吃蘑菇呀;他想去摘一把酸棗兒,可迪迪也不喜歡吃酸棗呀;采一捆野菜呢?肯定也不行……小狐貍一時沒了主意,只好出了門,到外面去轉轉。
小狐貍跑回家,拿了幾個塑料瓶子又跑了出去。太陽落山前,他把送給迪迪的生日禮物準備好了,快遞了出去。
迪迪生日那天,收到了小伙伴們很多很多禮物。這時,快遞員來了,他把小狐貍快遞來的生日禮物交給了迪迪。
“快看看是什么?”小伙伴們七嘴八舌地說。
迪迪拿著三個空空的塑料瓶,晃了幾下,掂了幾下,很輕很輕,里面好像真的沒有裝什么。他把瓶子舉起來瞧了瞧,忽然發現瓶子底兒上都貼著紙條,分別寫著字:山坡、果園、河邊。這是什么意思呢?他又在紙箱里找了找,發現里面還有一封信呢。
我和你讀后感篇三
樂天,呵,你可知我在那“巴山楚水”,荒涼的鬼地方等待了多久嗎?二十三年哪!
想當初,一襲正裝,眉宇間露著一身的豪情壯志,滿腔的熱血流動著,訴說著報效祖國的壯志。可誰知,皇上竟派我來這等凄涼之地,豪情壯志瞬間散盡,滿腔熱血剎那凝固,我灰心,我意冷。但,我還沒有放棄等待,我一直在等,唉,誰又曉得這等待又是如此之漫長?!一等就等了二十三年哪!
仰頭,烈酒順著舌頸而下,讓我一時也有些恍惚,我所失去的豈是那二十三年呢?呵!
想想那巷口賣炭的老翁,滿頭銀發的老婦,還有那些與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苦,苦,苦!恨,恨,恨!
樂天啊,你可算是豁達之人,一語點醒了我!這酒,可真是“尤物”啊,呵,我似乎變得清醒些,看清楚了前方的路!
我和你讀后感篇四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和你》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套用沈浩波對春樹的評價,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來說韓東:一個人在“中年”的時候還在過著一種奮不顧身的生活,并且一直寫著奮不顧身的文字,這無疑是可敬的,也令人揪心。
在我看來,在韓東懶散卻不放任、冷靜到了冷漠的外表底下,總隱藏著一種與當下日常生活的抵觸情緒。也就是說,他是在以瑣碎反對瑣碎,以表淺反對表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韓東都以“他們”這個詞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他們”這個詞意味著與“我們”的對立、反抗、決裂與割據,意味著身處遠方。他保持著對世界直觀冷靜的體認,其目的既是“現象學還原”似的呈現,也是一種消解,消解它的詩意、激情沖動、甚至它的荒誕。如果說在他詩歌中,我們偶爾還能感受到一絲溫柔和亮色,精神獨處時的淡定和從容,那么在他的小說《我和你》中,我們能讀到的,也許只剩下生活的無聊和惶惑。
“我和你”這個標題從表面上看是對“他們”的一次反駁,其實質恰恰是給“他們”寫下了最好的注腳。“他們”中的'每一個人換一個角度來看何嘗不是“我和你”?那些被語符改寫的“英雄”式的遙不可及的人們,如今也成了世俗社會中的一顆“螺絲釘”。作家徐晨和苗苗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愛情”,毋寧如尹麗川一針見血地指出的:是“絕望”。他們的喜怒哀樂自由,他們的卿卿我我如膠似漆,到頭來都如過眼煙云,到了小說的結尾時,徐晨覺得連提一下的必要都沒有了。這也許就是生活的常態。那些伴隨著生理排泄而存在的看似高尚的愛情,在韓東的筆下回到了它和生理反應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去了。雖然這并不意味著愛情毫無意義,但遺憾的是,它們在效果上等同于“虛無”。
這么多年來,韓東似乎一直都沒有變,一貫的平淡如水,卻又帶著一種隱秘的傲慢。他看重的是簡單而又有力的表達,在文體上,走的和先鋒派小說家和知識分子寫作的詩人們完全不同的路線;但在感情上,我知道他們之間的差別并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么大,他們一樣地“生活在人群中,穿普通的衣裳,吃普通的米飯,愛著每一個日子”;一樣地承受著歷史的辛酸和沉痛,在種種“緊張的瞬間”中無路可退。
我和你讀后感篇五
六歲,第一次見你。烏黑的長發,高挑纖細的身材。白皙的鵝卵臉上,掛一絲淺淺的微笑。那時候的你,好美。北京的冬天,很冷;喧囂的街頭,讓我感覺慌亂而不安。而你著一襲綠色的呢絨大衣,就那樣淡淡的笑著,抱起我,輕輕地吻我臉頰。我的臉一定紅了,因為記憶中第一次被女人擁抱親吻。
夢中的你
剛剛住在一起的時候,你曾這樣問我:“媽媽不在的時候,寶貝有沒有想過媽媽?”你微笑著撫摸我的頭發,靜靜地望我的雙眸。
“想過。”小小的我,看出你溫柔的眼神期待一個肯定的答案。
“寶貝心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呢?”你笑的更甜了。
“就是你現在的樣子啊。”我有些羞澀地笑著說。
“寶貝又沒見過媽媽,怎么會知道媽媽長什么樣子呢?”你狡黠的笑著,一副故意逗我玩兒的樣子。
“見過啊,在夢里你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我紅著臉辯解道。
然后,你緊緊的摟著我,幸福地笑著。
夢里,夢里的你留著同樣美麗的長發,只是永遠無法看清模糊的臉頰;夢里,夢里的我哭喊著要你抱我,卻總是得不到任何回答;夢里,夢醒過后是孤獨的黑夜,淚水靜靜地流下。
終于夢不再只是夢,終于你不再只出現夢中。我以為我們會一直這樣幸福地生活下去。每天,狼吞虎咽地吃你精心準備的早點。然后,磨磨蹭蹭地去上幼兒園,或者乖乖地呆在家里看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