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做一個行為舉止良好的人篇一
5、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學習只有靠問,才能成為學問。
一旦你養成了以上的學習習慣,每天將有新的收獲,那就將感到快樂無比,
同學們,昨日的習慣,已經造就了今日的我們;今日的習慣決定明天的我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今天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一個優秀的小學生,共同創造輝煌的未來!
做一個行為舉止良好的人篇二
人人都有好習慣,有的人愛干凈,有的人愛節約,還有的人愛鍛煉,而我卻愛讀書。
因為我的媽媽在幼兒園上班,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接觸到很多的書本,媽媽說我總是喜歡一個人翻閱著各種各樣的書,有時候小手還在上面指點指點,仿佛真的可以看懂書中的內容似的。特別值得驕傲的是,媽媽說我從小就很愛書,從沒有亂撕過一本書。
漸漸地,長大上小學的我已經不滿足于這類小人書了,于是媽媽又為我購買了各種各樣的閱讀書籍,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長襪子皮皮》、《淘氣包馬小跳》……通過這些書本的閱讀,我又認識了許多的新朋友:善良的白雪公主、美麗的海的女兒、頑皮的皮皮、人稱“淘氣包”的馬小跳,還讓我感受了另一個童話世界的樂趣和快樂的校園生活。
現在的我已經上五年級了,許多的練習題都需要我們有豐富的課外知識。為了不斷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和知識經驗,我還請媽媽為我買了《四大名著》、《十萬個為什么》、《成語故事》、《世界之謎》、《天使的歌唱》等中外書籍。通過大量的閱讀,我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書中許多積極向上的人物,催人奮進的故事一直感動著我,激勵著我,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其實讓我有這個好習慣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它可以提高我的寫作水平。我是一個不太愛講話的人,記得才學寫作文的`時候,老師總說我的作文篇幅短,里面缺少好的詞句,作文總是寫得很平淡,建議我多看看出色的作文選和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力。于是我讓媽媽替我辦了張借書證,每周休息的時候總是催著媽媽帶我去圖書館看書、借書。通過一段時間的看書、學習,我明顯感覺寫作文時有話寫了,而且時不時還用上一些好的詞句,還被老師表揚過的呢!
媽媽說:“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很生動地講述了讀書的好處。書是知識的源泉,它給人以智慧,給人以方向,我一定會繼續讀下去。
做一個行為舉止良好的人篇三
大家好!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古今教育家、學者非常重視小學生早期教育對于人一生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認為小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行為將固而不化,長大后可以“正性”、“養心”、“成德”。所以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要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校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特點,以政教處為依托,少先大隊和各班中隊為主陣地,狠抓學生養成教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葉圣陶先生生前呼吁:“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校領導班子通過學習、論證,轉變辦學思想,明確辦學重點,統一了辦學思路。一致認為,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其重要性并不亞于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健康的人生的`基礎是建立在良好行為習慣之上,不管是美好的品德,還是較強的學習能力,一切都依賴良好習慣的培養,抓住了習慣培養這一條主線,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要求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前提是得讓他們知道要養成哪些好的習慣,哪些習慣是好的。我們組織全校學生開展《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背誦活動。政教處、教導處、少先隊,以及校辦公室的領導入班逐人檢查,落實《守則》和《規范》的背誦情況。通過背誦,學生明確了要養成哪些好的行為習慣,更知道了已有的行為習慣哪些是好的,需要堅持;哪些是壞的,需要改正。
抓養成教育的關鍵是抓行為教育。我校的班主任、任課教師、中隊輔導員都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講禮貌的文明行為習慣、擁有良好的品德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全校上下一致行動起來,通過舉行各班主題班會、全校演講比賽,促進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習慣;通過校園廣播、宣傳報欄樹立典型,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
抓了一段時間,學校的養成教育初見成效:在自習課時間,你走進校園,到處靜悄悄,教室里學生們有的看書,有的畫畫,有的練字……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了。昔日的嘈雜、爭吵再也沒有了。這是多么和諧的校園啊!在課間,學生們或在花壇之間,或在綠樹之下散步、談心、讀書;或在操場上、球場上跳繩、踢毽子、拍巴掌、跳皮筋兒……昔日的追逐、打鬧已無影無蹤了。這是多么有序的校園啊!兩人相撞,怒目相向的沒有了,誠懇的道歉、真切的問候多了;校園教室,隨手扔紙的沒有了,俯身撿紙的多了;師生見面,形同陌路的沒有了,互相親切的問候、甜美的微笑多了;花壇之中,損花折樹的沒有了,澆水、施肥、除草的多了……這是多么文明的校園啊!看著這些動人的情景,我們喜在眼里,美在心頭,這都是養成教育結出的碩果啊!
抓養成教育的要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要求全校師生都作長遠打算。教師,允許學生習慣形成有個過程;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師生密切配合,老師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師生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而培根在《論人生》中便明確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可見,幼年養成習慣的好壞對人的一生有直接影響。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決定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基本素質程度,決定整個民族素質優劣的大事。我們作為教育者,肩負著社會賦予我們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重任,必將踏踏實實、一絲不茍,嚴抓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相信,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隨著養成教育的深入,文明之花一定綻放在美麗的校園!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做一個行為舉止良好的人篇四
實際而有效的戒律和訓練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樣的行為舉止是錯誤不當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a.和孩子建立和睦親切的關系。許多時候,父親母親和孩子間的對話根本不是什么對話,而常常是父母用含有指揮、命令或指責性的“對話”來擺布孩子。專家們認為,講故事是一種很好的與孩子同層次水平建立聯系的方法。如給孩子們講講自己年輕時有趣或好玩的事情。孩子們特別喜歡聽父母講他們幼年經歷過的事,因為這樣能從中得到快樂,常常能使孩子也愿意同你“傾吐衷腸”。又如和孩子們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動,與孩子同樂,帶孩子去旅游,野炊或參觀等,對孩子也要講信用,說了要做某種事,就必須履約到底,這樣,孩子就會更加信任你。
b.獎賞孩子好的舉止行為。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的行為舉止定下簡易的標準,對于他的鼓勵和阻攔要心中有數。一個母親很希望孩子來幫幫她做家務,孩子主動這么做了時,就給他(她)報之以笑,說句表示感謝的話,此時這種鼓勵的作用最佳。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好習慣。
c.和孩子“訂約”。對于年齡大些的孩子,可采用“訂約”的方法,讓他參與決定他應做什么,該得到什么獎賞。這樣,孩子便會覺得“合同”的生效與否與他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他便會自覺主動地履行他的職責。如他同意進行一周的飯后清理,長時間以后,不用提醒他也會自覺主動去做的。
d.不要造成發生問題的環境。有些父母常常把孩子置于只適于成人的環境當中,比如說,沒有把易碎的東西拿到離開孩子的所及范圍,一旦被打破,又來對孩子大發雷霆。
據專家們說,下午的后半段時間常常是人心情緊張而精力不佳的時候,這個時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反作用很強。應注意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段時間,如允許他去吃點衛生小吃,提議進行一些安靜的活動等。
e.出現麻煩時,應暫時停止活動,千萬不要打罵孩子。當孩子確實倔強力爭時,更應暫且停止下來,把孩子送到另一個房間,讓他冷靜下來。然后再向他說明打其他孩子。打破東西或亂扔食物等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或許短短五分鐘的隔離對于解決矛盾是有積極意義的。
f.加強促進與孩子間的感情交流。常和孩子交流感情有益于關系的親密無間,無論是消極的或積極的感情都可,這樣,孩子們便不會把他們的情感藏在心底。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后,你就能對癥下藥。
孩子們時常會壓抑自己的憤怒之情,因為他們很擔心,一旦他們的憤怒情緒被父母覺察之后,父母會因此不再愛他(她)了。這時,父母應幫助孩子認識到,生氣也是健康的關系中正常的組成部分,幫助他們說出內心的感情,用既不傷害自己也無損他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擊打拳擊吊袋,讓他們學會承認憤怒并無損于人,發泄出來,更易于他們正常處理自己的情緒。
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
從外表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我們自己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真正的禮貌必然源自內心。
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可缺少的規范。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夸夸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正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性。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做一個行為舉止良好的人篇五
大家早上好!
很高興本周由我值周,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讓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說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老師先和同學們講一個故事:1998年8月,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在法國首都巴黎,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向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教:“您是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獲得重要知識的?”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卻說:“我是在小學里。”提問者一下子愣住了,接著問:“您在小學里學到的哪些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科學家耐心地回答說:“我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用過的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錯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誰也沒想到,在我們平時看起來最平常的行為習慣,卻成就了這位科學家最輝煌的事業。
同學們,從這個小故事里,從你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你是不是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呢?其實在我們身邊,老師發現有很多注重培養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同學。比如每天清晨,值日生都會早早的來到學校認真地打掃衛生;課間,同學們見到老師都會主動的打招呼;還有些同學當看到老師手中捧著一大疊作業時,也能主動上前幫忙。
但是也有些方面董老師認為同學們做得還不夠。所以老師向你們提出一些見議:比如:在自己不小心做錯了事后,要主動向老師承認錯誤并道歉;在同學不小心碰到自己時,要做不到寬容同學,跟同學道聲:沒關系。放學的時候,見到家人來接自己應該主動迎上去,打招呼。離開教室之前,如果見到個別同學的椅子沒有移放好,應該主動地輕輕地擺放好再離開教室。當自己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時,不要忘記看看窗戶是否關上、插好,再關上門。等等,總之隨時隨地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謝謝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