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言學概論畢業論文篇一
(一)情態表達類型與法官身份構建
情態表達的手段和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有隱喻式的、非隱喻式的,也有認知型的、道義型的。“不同方式和類型的情態表達在語篇中呈現的數量或質量的突出是理解語篇人際意義的關鍵”(陳其功、辛春雷,2005:8)。因此,考察法官話語中對情態表達類型的選擇,對于理解法官身份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對12起案例法官話語中情態類型的選擇情況進行統計和量化分析,具體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法官話語中情態類型的選擇呈現以下特點:1.從情態表達的總體使用情況看,法官話語中的情態表達較少。在長達幾千字的法官話語中,12起案例中出現的情態表達最多的也僅有22處。2.情態表達手段比較單一。無論是民事案件、刑事案件還是行政案件,法官多選用非隱喻式的情態表達,即通過情態動詞(或能愿動詞)實現的典型情態表達方式,較少使用語氣評論語、情態附加語、褒貶詞等其他隱喻式的情態表達。3.在情態類型的選擇上,多選用道義型情態表達,即表示責任、意愿的“可以”“應”“應該”“必須”等情態動詞。語用學和話語分析的諸多研究表明,說話者的語言選擇與交際目的和動機緊密聯系。法官話語情態類型的選擇特點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法官身份的構建過程。
首先,法官話語中較少使用情態表達是法官主動構建其作為庭審中立的“裁判者”的身份體現。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情態表達了說話者個人的觀點、態度和評價,因而屬于句子的主觀態度部分,是“語言中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特征比較突出的一個功能范疇”(彭利貞,2007:2)。法官是司法公正的象征,要保持司法公正必然意味著在法庭審判中保持中立。法官“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龍宗智,2001:36),即在語言表述上不流露個人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的態度。在法庭審判中,法官較少使用帶個人觀點和態度的情態表達,正是法官主動構建其作為庭審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的選擇需要。同時,從研究中我們也發現,法官所使用的幾處情態表達,其分布還比較集中,多出現在法庭準備階段,法官代表合議庭宣布訴訟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或法庭紀律時,即法官通過使用情態表達對訴訟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規定或約束訴訟雙方的行為,而在法庭審判的其他階段,法官幾乎很少使用情態表達發表個人的觀點或表明自己的態度。法官話語中的情態分布特點再次表明了法官構建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的語言選擇需要。
其次,法官話語中的情態表達形式單一以及缺乏變化是法官話語平實、莊重的體現。正是這種平實莊重的語言風格構建了法官在庭審中的中立和權威,從而構建了法官中立的“裁判者”身份。法庭審判是一項極其嚴肅的社會活動,法官在法庭審判中的語言必須平實莊重才能顯示其嚴肅性和權威性。如果法官的語言表達過于生動、形象、富于變化,則很難營造一種莊嚴肅穆的庭審氣氛,也就很難樹立法官公正中立的司法形象。因此,在法庭審判中,法官很少使用語氣評論語、情態附加語以及帶感情色彩的褒貶詞等隱喻式情態來表達立場和態度。這些富有人際意義的隱喻式情態表達體現了說話者明顯的主觀立場和感情色彩。法庭審判以查明案件事實和確定法律適用為主旨,重在達意,不在傳情,法官語言表達的平實莊重也是法官主動構建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的語言選擇結果。
最后,法官在情態表達的類型上多用道義型情態而少用認知型情態,也表明了法官有意識地構建其作為庭審中立的“裁判者”的權威身份。“認知型情態比道義型情態具有更強的主觀性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張楚楚,2009:11)。因此,在法庭審判中法官較少選用帶有明顯主觀性的認知型情態,而選用表達責任、義務的道義型情態來體現當事人所應當承擔的責任、義務,從而體現法官在庭審中的中立性和權威性。從另一方面看,認知型情態是說話者對命題可靠性所作的判斷,這種判斷往往是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間,表達了說話者對命題判斷的不確定性和缺少承諾。認知型情態的使用削弱了陳述的力量,是說話人沒有把握的標志(李戰子,2002)。同時又由于認知型情態所具有的多聲性(bakhtin,1981),使得語言表達也充滿了一定的商討性和不確定性。法官是司法機構的化身,法官的語言代表的是整個司法制度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如果法官語言中過多使用帶有不確定標志的認知型情態,則會使其語言表達顯得不那么果斷,使法官失去在庭審中的權威性,不利于法官構建庭審中的權威身份。與認知型情態相比,道義型情態表達了受話者的責任或義務或者說話者的意愿和傾向。在法庭審判中,法官主要通過使用道義型情態來表達受話者的責任或義務,常用的道義型情態動詞有“應”“應當“可以”等。法官通過使用這些情態表達構建了其作為司法制度化身的權威身份。例如:(1)法官:經核對,雙方當事人、代理人均符合法律規定,可以參加本案訴訟。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0條、42條、123條規定,本案由審判員張某某擔任審判長,與審判員苗某某組成合議庭,由苗某某主審本案,張某某擔任庭審記錄。鑒于原被告不在現場,權利義務就不再宣讀,當事人可以在休庭后自行查閱。(2)法官:那么,被告人,羅某某,你當庭享有的訴訟權利和應當遵守的法庭紀律聽清楚了嗎?從以上例子中我們看出,法官使用的道義型情態表達多出現在法官宣布相關法律規范的語境中。在宣布相關法律規范的時候,法官是立法制度的代言者,表達了立法者的意愿和態度,同時也賦予了聽話者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法律規范是立法語言的主要內容,主要由假定、處理、制裁三要素構成。其中,假定要素指法律規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處理要素是對法律規范要求的作為和不作為行為的合法標準,制裁要素是違反法律規范所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王潔,1997:79)。在以上例子中,法官通過使用道義型情態詞“可以”“應當”實現了法律規范處理要素的語言形式,對當事人的合法行為給予允許和肯定,或者對當事人的行為作出一定的規定或約束,從而構建了法官在庭審中“裁判者”的權威身份。
需要說明的是,和其他案例相比,案例(3)中較多地使用了隱喻式情態表達,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該語料中包含了當庭的宣判結果,而其他幾起案例均沒有當庭宣判,因而在其他幾起案例的語料統計過程中并沒有把宣判的結果統計進去。我們知道,宣判結果也就是法官代表合議庭宣布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主要包括案由、各方當事人的舉證、質證過程、法院認定的事實、理由和處理結論等。在此過程中,法官不僅要客觀中立地陳述案件的相關事實和審理經過,同時還要對案件審理的結果進行充分的論證和說理,并代表合議庭表明對案件審理的態度和觀點,因而在此部分法官較多地使用了情態表達,明確了對案件審理的立場和態度。此外,法官還使用了帶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詞語以增強其裁判結果的說服性,從而豐富了情態表達,使法官所代表的合議庭的態度和立場更加明晰化。例如:(3)法官:((擊錘))繼續開庭。本案經合議庭評議過后,本庭認為本案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程某某因持海洛因、冰毒販賣給他人,且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了販賣毒品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行應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同時被告人程某某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后,又犯販賣毒品罪,其屬于故犯,程某某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第45條第一款的規定,并罪處罰,應當從重處罰,被告人程某某今天在審理中認罪態度好,因此,根據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性質和情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47條第一款、第399條、第52條、第53條、第65條第一款、第64條、第61條的規定,判決如下:全體起立,被告人程某某犯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第二,公安機關扣押在案的海洛因18包,凈重8.3克,冰毒1包,凈重0.9克,海洛因凈重0.9克,予以沒收。宣告完畢,坐下吧。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接到判決書的第二日起十日內,通過本院或者直接向某某市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書面上訴的,應交上訴狀正本1份,副本2份。在例(3)中,法官通過使用“清楚”“確實充分”“嚴重”“好”等感情色彩詞,表明了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的態度,增強了判決書的論證說服力。
(二)情態表達的主客觀取向與法官身份構建
人們注意到語言具有“客觀地”表達命題的同時,還發現“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沈家煊,2001:268),即語言表達所具有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從總體上講,情態表達了說話者的主觀態度和立場,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但情態也有主客觀取向之分,包括情態的客觀取向和情態的主觀取向,即情態的語義范疇處在一個漸變的連續體上,由主觀到客觀是一個程度漸變的過程。halliday(1994)認為情態表達的主客觀取向可以通過小句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說話者想突出自己的主觀態度,可以把情態編碼在一個主觀從句中,即情態的主觀表達;如果說話者想淡化自己的觀點,則可以通過客觀的小句形式加以表達,即情態的客觀表達。thompson(1996)認為情態的主客觀向度和情態責任有關。如果說話者對所表達命題的承擔責任程度越高,主觀性就越強。martin(1998、2000)用“自言”和“借言”來說明帶評價意義的詞匯層所具有的主客觀性。“自言”意味著說話者直接“介入”事態,承擔責任,具有主觀性;“借言”指通過投射的方式“貌似客觀地介入事態”(王振華,2002:59),具有客觀性。從以上對情態主客觀取向的討論中我們發現,情態是標識說話者主觀態度、觀點和判斷的重要語法形式。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說話者往往會出于各種不同的交際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段,使帶有明顯主觀特征的情態表達“貌似客觀”,這就產生了情態的客觀表達。交際者究竟采用客觀的情態表達還是主觀的情態表達,取決于當時的交際情景、參與者的社會關系以及交際意圖等多種語境因素。常晨光(2001)認為,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可以通過故意采用情態的主觀形式強調自己的看法或判斷的不確定性,或者表達對于身份比自己高的人的尊重,或者采用明確客觀的情態取向使自己的判斷或斷言客觀化,以隱藏真正的情態來源,從而使個人觀點變成了一個固有的特征或無法質疑的事實,以使聽話者更容易接受其看法。也就是說,交際者情態表達的主客觀選擇對于理解交際者的交際意圖等多種語境因素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接下來本文將著重探討情態選擇的主客觀取向對法官身份構建的意義。
情態表達本身具有的主觀性,所以很難對情態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做出明確的劃分。為研究之便,我們把說話者直接介入命題,表明觀點、態度、責任的情態稱為主觀情態,而把那些通過“借言”(martin,1998、2000)等方式淡化個人觀點和態度的情態表達稱為客觀性情態。通過對12起案例法官話語中情態選擇的主客觀取向進行統計和量化,我們得出表2。由表2可見,法官多選用情態的客觀表達形式,即法官多通過借言的方式使原本主觀的情態表達貌似“客觀”,從而增強話語表達的客觀性和說服力。法官在情態主客觀取向方面的選擇特點與他們通過語言選擇構建客觀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相吻合。法官通過選用客觀的情態表達使其發出的命令、提議或者斷言更加客觀化,從而凸顯法官的中立地位。法官是法庭審判的裁判者,代表司法機關行使審判職能,法官在法庭上的斷言、命令、提議、允許等均不代表個人的主觀看法。從話語角色的角度看,法官是司法制度的“代言者”(spokesman),是司法制度中的一員,代表整個司法制度的立場、觀點和態度。這種“代言者”的角色在法庭審判中主要是通過“借言”的方式實現的。例如:(4)法官:被告人,羅某某,根據法律規定,剛才宣布的審理本案的人員以及出庭的公訴人,如果你認為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本案公正審理的,可以提出事實和理由要求上述人員回避,是否申請回避?(5)法官:鑒于被告人自愿認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啟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定罪量刑的若干意見,對被告人自愿認罪的案件可以啟用普通程序的簡化程序,即公訴人在舉證時可以僅就證明的名稱、來源、證明的事項做出說明,對綜合質證方式的被告人在量刑上可以酌情予以處罰。公訴人是否同意本案啟用普通程序?在上述兩個例子中,法官通過借言的方式,即“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使其話語中的情態表達更加客觀,從而表明了其作為“代言者”的話語角色,構建了客觀中立的裁判者身份。
王振華(2002:61)把martin的投射發展為“間接投射”“直接投射”“話外投射”和“領域投射”四個方面,其中直接投射和領域投射的客觀性較之其他兩類要更強一些。“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屬于領域投射,即投射現有立法中的內容或定論,因而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說服力。正是通過這種“領域投射”的借言方式,法官使表達“允許”這一意義的道義型情態表達“可以”的道義源發生了轉變,即由話語的發出者轉變為相關的法律規范,從而表明了法官作為“代言者”的話語角色,同時也構建了其客觀中立的“裁判者”身份。除了通過“領域投射”使情態表達更加客觀外,法官話語中常用的客觀情態表達通過間接投射小句“本庭認為……”或“本合議庭認為……”來實現。例如:(6)法官:((擊錘))繼續開庭。本案經合議庭評議過后,本庭認為本案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程某某因持海洛因、冰毒販賣給他人,且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了販賣毒品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行應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同時被告人程某某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后,又犯販賣毒品罪,其屬于故犯,程某某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第45條第一款的規定,并罪處罰,應當從重處罰,被告人程某某今天在審理中認罪態度好,因此,根據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性質和情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47條第一款、第399條、第52條、第53條、第65條第一款、第64條、第61條的規定,判決如下……在例(6)中,法官在法庭審判結束時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發表觀點,通過使用投射小句“本庭認為……”,使具有明顯主觀感情色彩的評價類詞語“清楚”“確實充分”“嚴重”“好”等變得“非個人化”,從而淡化說話者的主觀態度,使判斷或斷言更加客觀化,增強了判決書的可接受性和說服力,構建了法官作為合議庭組成人員,代表合議庭做出判決的“裁判者”身份。當然,從表2我們也發現,個別案例中的法官使用了較多數量的主觀情態表達,即法官有時并沒有把自己的觀點、態度等都通過“借言”的方式使其客觀化,而是直接介入命題或提議,這一方面表明了法官在法庭審判中流露出的主觀武斷性,但從另一方面看,由于法官在法庭審判中充當“代言者”的話語角色,因而這種帶有明顯主觀態度的情態表達所具有的主觀意義就被大大弱化了。
(三)不同量值的情態表達與法官身份構建
halliday(1994)對情態系統進行討論時,不僅區分了情態的類型和主客觀取向,還對情態表達的程度進行了劃分。他認為情態體現了說話者的認識程度,因而存在一定的量值變化,即“說話者在多大程度上承諾命題為真,或在多大程度上強制某行為被聽話人執行”(徐晶凝,2008:84),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為命題承擔責任。halliday(1994)把情態的量值變化分為三級,即低量值、中量值、高量值。其中,表達命題可能性的有“可能/很可能/一定”三級量值變化,表達通常性的有“有時/通常/總是”三級量值,表達責任程度的有“允許/料想/要求”,表達意愿程度的有“愿意/渴望/決意”。魏本力(2005)認為,選取何種量值的情態表達通常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情態表達所具有的語義功能,包括責任和期望程度、語義的相對性和語體識別;二是說話者的認知程度。除了語義和認知因素影響說話者的情態量值選擇以外,語用因素(如人際因素)也影響說話者的情態選擇。和說話者的認知程度有關的情態表達主要涉及認知型情態,而在法庭話語中,這種表達法官認知不確定性的情態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將略去對法官話語中不同量值認知型情態表達的考察,著重分析不同量值道義型情態表達的分布特點,探討這些不同量值的情態表達在法官構建身份中所具有的意義。通過對12起案例法官話語中不同量值情態表達的統計和量化分析,我們得出表3。由表3可見,高、中、低三級量值的情態表達在不同案例的法官話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中,高量值的情態表達相對較少,中低量值的情態表達相對較多(案例九除外)。法官情態量值的選擇特點對于法官身份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高量值的情態表達屬于強勢的交際風格,是說話者在交際中擁有權勢的標志,社會地位較高的說話者通常在交際中使用高量值情態表達以表明其言語的果斷性和斷言性。在法庭審判中,法官通常在宣布法庭紀律時使用高量值的情態表達,從而建立自己作為司法機構的代言者所擁有的權勢地位。例如:(7)法官:現在宣布法庭紀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3條第一款規定,第一,到庭的所有人員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庭規則,一律聽從法庭的統一指揮;二,不準喧嘩,不準鼓掌……和高量值的情態表達相比,中低量值的情態表達具有相對態度,它給聽話者留有一定的發表意見和做出決定的余地,因而可以營造一種和諧平等的人際氛圍(魏本力,2005:57)。法官在法庭審判中較少使用高量值的情態表達而較多地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態表達,和法官想要營造和諧、平等、公正的庭審氛圍是一致的。這些中低量值的情態表達多用在法官宣布訴訟雙方的權利義務時,在這個階段如果過多使用高量值的情態表達會使人產生一種以勢壓人的感覺,不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庭審氛圍,也有悖于“司法為民”的審判宗旨。例如:(8)法官:下面告知被告人在法庭審判中所享有的權利:一,被告人有自行辯護或委托他人辯護的權利;二,被告人有舉證、質證的權利;三,在法庭辯論終結后,享有最后陳述的權利。此外,被告人應當遵守法庭紀律,回答問題需要起立。(9)法官:根據民訴法第45條、46條之規定,本案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申請回避,但應說明理由。從以上例子中我們發現,法官多用中低量值的道義型情態詞“可以”“需要”“應當”“應”來描述相關的法律如何實施,規范訴訟參與人的行為,告知訴訟雙方應享有的權利和應該履行的義務。“可以”“應當”等中低量值的情態表達和“必須”等高量值情態表達相比,給聽話者留有一定的選擇余地,增強了話語的可協商性,體現了司法的民主性,構建了公平、公正、居中裁判的法官身份。
通過對法官話語中情態類型、情態的主客觀取向以及情態量值三個方面的考察我們發現,法官通過對詞匯—語法層情態系統的選擇加強了其在法庭審判中的權勢地位,構建了客觀中立、公平公正的“裁判者”身份。這是當代中國法官為踐行“司法為民”的審判理念所作的重要努力,也是中國司法程序民主化進程中的關鍵環節。當然,僅從語法范疇的情態角度探討法官的身份構建過程是不全面也是不充分的,還需要結合語篇和語用等多個層面,這些視角將成為今后深入研究法官身份構建的重要方向。
語言學概論畢業論文篇二
20xx年10月,河池市成立了國家三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團,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黎麗擔任團長,市人民政府副秘長黃鋒、市政協副秘書長羅華生、市教育局局長陸程擔任副團長。10月28日,市語委評估團學校組的領導和專家們,在自治區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主任黃凱、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譚為宜的率領下來到我校。通過聽取匯報、現場查看、檢查資料、師生座談等多種形式,對我校迎接國家三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進行了驗收。專家組認為,鳳山縣高級中學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真抓實干,成績突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到位,規范意識極高,工作思路清晰;二亮點突出,特色鮮明,成效顯著;三是分析和解決問題非常務實;四是語言文字進課堂,“三納入一滲透”落實得好。
目前我校在職在編人員有154人,其中工勤人員22人,1956年1月前出生的教師有3人,共有25人不屬檢查范圍;應測教師129人均已取得普通話等級證書,但未達到相關等級要求的有44人,已經全部報名參加縣語委辦組織的普通話培訓,有42人參加測試,有16人達到規定要求。普通話培訓率100%,考試率95.4%,普通話測試等級過關人數為101人,其中二級甲等19人,二級乙等91人(其中語文教師9人),成績合格率為78.3%。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取得佳績和好評,我們的具體措施如下:
高度重視,強化意識:
我校把普及普通話納入日常工作,納入專業技能訓練,納入學校管理常規,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本著“規范語言文字工作,建設和諧文明校園”的思想意識,全面貫徹“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的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大力推廣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范化。
狠抓落實,注重實效:
(一)學校專門成立了語言文字規范化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各處室同志任小組成員,齊頭并進,通力協作,共同推進這一工作。
(二)制定語言文字工作制度。《鳳山縣高級中學語言文字規范化制度》中強調,普通話是校園語言,教學用語、宣傳用語、集體活動用語,學習和工作必須使用普通話。《鳳山縣高級中學教師聘任制實施方案》中規定,普通話水平等級要符合相關規定及培訓測試要求,普通話水平等級為二級甲等(含二級甲等)以上的教師優先聘任。《鳳山縣高級中學教學管理常規》等制度,將語言文字工作與業務考核相結合,將其列為教師考核、聘任、晉升和業務評優的條件之一。語言文字的規范化使用已成為師生的日常行為規范。
(三)明確責任與分工。校辦室負責嚴把教師考核、職稱評定關;教科處負責組織教師學習有關語言文字的政策法規;教務處負責教師日常課堂教學和管理工作;總務處負責校園所有標志牌、指示牌的規范用字工作;校工會負責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全校性的大型活動;政教處、校團委牽頭進行語言文字規范標準的學習,并組織學生開展班級活動,營造規范的語言文字校園氛圍。
(四)落實用語用字監督檢測及督促整改制度。學校舉辦各類比賽,都將用語用字規范作為評分的標準之一。教務處負責抽查各科教案及作業中的用字情況,把其作為業務考評的一項依據。對教參、教輔資料,學生用書、試卷均嚴格把關,不符合語言文字規范的一律不訂。對自行命題的試卷進行嚴格的用語用字審查。在聽課評課中,對教師的語音語調及板書用字都有嚴格要求。在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中將“自覺講普通話、自覺寫規范字”作為重要內容。
(一)設置警示性標牌和條幅
1 。校園醒目位置張貼永久性標語。
2、教室墻壁、教學樓道等處張貼精致美觀的“講普通話,寫規范字”等警示標語。
3、制作推廣普通話的條幅,在校園顯要位置懸掛。
4、校園各主要建筑設施、活動場所標語用字工整規范。
5、校園藝術石林設計各具特色,名人塑像莊嚴醒目。
(二)開辟宣傳專欄,開通專題節目
1、學校宣傳窗開辟語言文字專欄,堅持及時更換。
2、校園廣播站不定期開通“推廣普通話專題節目”,向師生廣播推普知識。
3、室外板報書寫“雙推”宣傳專題的相關內容。
(一)推廣普通話,教師是表率。堅持教師持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堅持“雙推”與教師基本功訓練有機結合。教師帶頭參加校內外各種演講、書寫等活動,以優異成績影響和激勵學生講普通話、寫規范字。
(二)學校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講普通話,寫規范字。學生測試、寫作、做練習必須書寫規范漢字,回答問題必須使用普通話。
(三)通過舉行比賽和開展活動,檢驗和鞏固語言文字工作的收效和成果。
(一)學校要求教師使用經國家語委審定的標準規范漢字,組織教師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等法律法規,從法律的高度對教師的用字提出嚴格的要求。
(二)為營造說普通話、用規范字的校園氛圍,以實際行動迎接評估工作,學校組織師生對校園用字進行檢查。每期宣傳欄都經過認真的校對,堅持用字用語規范標準。目前學校名稱牌、標志牌、指示牌、標語牌用字規范;公文、校刊用字規范;公章、領導簽名用字規范。
現在我校用字用語規范意識增強了,校園語言環境改善了。今后我們將把語言文字工作與日常教育教學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繼續在全校師生中宣傳、推廣、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范化,以語言文字工作規范化促進學校的整體發展,建設和諧文明校園,使之成為學校“發展素質教育,建設老區名校”的又一亮點,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語言文字工作再上新臺階作出更大貢獻。
語言學概論畢業論文篇三
語言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進行信息傳播的基礎,而長期以某種文化為引導,慢慢形成特定的語言表達習慣。中國人語言表達的時候,對于自己不同意的事情,會以直接或者不直接的方式進行意見的闡釋,但是無論多么委婉,但是最終還是將自己的反對意見表述出來。而日本人在遇到自己不是很同意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以含糊的方式去表達,比如可能你是對的,但是我覺得。在中日語言表達的過程中總是以怯生生的方式去表達,這不僅僅與日本人學習精神有關,還與日本語言文化之間有著很大的關聯。
1、漢語的文化特點
漢語的字形結構與表意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是其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漢語都能夠以這樣的特點去滿足信息交流的需求,因此可以成為現階段唯一存留的表意文字。漢語中的象形字能夠以近似圖畫的方式來展現,有著比較強的視覺感,無論出于何種語境,都可以很好的表達字意,偏旁部首的存在就集中體現了漢語象形字的魅力。古時候養蠶興起的產業,都與絲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紡織,繪繡,繩等漢字都與原始的產業存在著關聯性,甚至在很多字形分析的過程中。因此,在閱讀很多古典作品的時候,如果對于語言背后的典故不是很了解,往往難以真正的去理解其含義。漢語語言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沒有復雜的變格和形態變化,不會受到形態成分的影響。一般只要詞匯語義搭配合適,就可以進行遣詞造句。功能,內容,韻律,意會達到了高度的一致,就可以傳遞出語言的神韻,在意的是神似。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我國悠久文化對于語言造成的直接影響。由此,我們可以將漢語界定為文化代碼,其積淀著深厚的人文意識。
2、日語的文化特點
日本使用表意文字漢字的同時,還沒有放棄使用表音文字的使用,這樣的混雜使用狀態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比較少見的。要想深刻的理解日語的文化特點,首先要從日本文字的淵源來看,漢字最早是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傳入的,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漢字的不斷傳播,日本的很多文化作品都是以表音漢字為基礎而創作的。隨著后期假名的出現,使得漢字的草書慢慢融入到日本語言中去,并且慢慢形成了表意漢字、假名組合使用的語言表述狀態,也由此一直延續下去。其次,從漢語對于日語詞匯影響的角度來看,日本語言詞匯分為和語,漢語,外來語和混合語四種。以漢語為例,是從中國直接引入的,或者在漢語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創造出來的詞匯,其也成為日本語言文化的重要內容。最后,從日本人對于語言的界定來看,很多時候他們并沒有將漢語視為外來語,而是將從歐美語言引入的詞匯界定崗位外來語,在這樣良好的語言基礎上,漢語的語音,詞性改造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由此使得漢語成為日本語言中越來越重要的元素。因此使得日語學習變得更加困難。據統計,要想理解日常會話的內容,法語需要掌握5000個詞匯,而日語需要掌握22000個詞匯。另外一方面,日本語言還存在文體多樣性的特點,并且將其劃分為敬體和簡體兩種,兩者在不同語境中有著不同的用語差異。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行為習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束語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其根因在于民族思想,社會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在進行語言文化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將民族特殊性考慮進去,從語言發展歷史去探析,并且積極實現與類似語言之間的對比,在這樣的對比中更好的去理清中日語言文化差異,從而更好的引導實際的語言理論研究工作。
語言學概論畢業論文篇四
1.1 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1.2 gatsbys american dream in different phases
2.1 gatsbys efforts in achieving his american dream
2.2 gatsbys disillusionment
3.1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disillusionment
3.1.1 the hierarchy system
3.1.2 the jazz age
3.2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disillusionment
3.3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the disillusionment
3.4 some hypotheses
3.5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present age
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is a novel that deals with american dreamto a great extent. in a relatively short novel of nine chapters, fitzgerald tells the tragicstory of jay gatsbys quest for the rich and shallow daisy. through the first-personnarrator, nick carraway, the emptiness of the materialistic american dream isrevealed and the novel ultimately manifests the failure of this american dream.
the american dream concerns politics as 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military affairs as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america in the world war ⅰ, economy asabout the matter of material success, moral conventions as about spiritual goodnessand religious freedom, literature as reflected in novels, sports as in the principle“competing fairly, openly and aboveboard”, aesthetics as i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beauty of happiness, and many other fields. it comes from the old colonists time,through the westward expansion, the independence war, the civil war, two worldwars, to the present highly developed society and goes on for ever. it is a method ofcommunication in the way that success is used to show off and that the invisibleuntouchable inner virtues and abilities are to be proved to the society in the form ofvisible success. it is a history of struggle in the sense that people take efforts to makewhat is said and what is done meet. it is th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growth ofindividuals as well a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growth of the nation.
the great gatsby not only expresses the theme of the disillusioned materialisticamerican dream, it also constantly urged the society to seek a new cultural insightoutlet---the spiritual american dream, which undoubtedly provides a patch to mendthe already distorted and imperfect american dream culture. so the point is to find abalance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the material. we have experienced and willexperience a lot of adventures or frustrations in our life, we constantly face differenttemptations and moral shortcuts, sometimes we may even vacillate, but what makesus persist and keep striving is the right values and solid faiths, thus bringing usspiritual liberation and inner freedom to live a happy life. that is the power of dream.
the roaring twen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ideal setting for gatsbys story,but it is only the setting. the story itself is as great as ever. to some degree, theamerican dream in this story is sublimed to a universal sense which breaks the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so any research on the novel and its profound meaningof the american dream will never be outdated.
語言學概論畢業論文篇五
摘要:語言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交際工具,人們利用它交流思想、傳達信息,從而達到彼此之間了解的目的。為了更好地滿足自身的社會需求,人們需要通過更多的途徑來獲得對自己有益或者有作用的信息。所以,選擇接受媒體的報道就成為當代人必不可少的獲知信息的途徑。那么,新聞語言與時代的發展有無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探討一下新聞語言與時代發展的問題,同時共同來探討一下中國媒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存在著哪些問題。
關鍵詞:獲知信息;人本;新領域。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而作為語言的一個分支———媒體語言運用的好壞,必將或多或少地影響讀者認知事實的真相。
1時代發展推動了媒體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媒體也隨著人們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不斷向前發展。傳統的媒體語言分為三類,即報紙、廣播和電視三類媒體語言。但網絡行業的迅猛發展,促使人們不斷關注并為大眾提供了更寬的獲知信息的平臺,也就形成了當代第四類媒體語言。縱觀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時代的發展要求傳媒領域的拓展。時代的發展必將帶動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社會。而在這當中,拓展為人們提供獲知信息的途徑,也正是在時代發展的要求下新聞媒體所必須進行的革新。傳統的廣播、報刊和電視等媒體,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獲知信息的需求,受眾需要報道速度更快、內容更新、獲知領域更寬的新類型媒體,于是網絡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這個空缺。其次,技術的進步帶動了傳媒行業的迅猛發展。技術的進步對全新媒體的出現具有決定作用。第三,人們獲知信息需求的提高,對傳媒行業的向前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但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提醒媒體人注意,那就是報道什么樣的內容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運用什么樣的新聞語言是公眾所最能接受的。解決好這兩個問題,那將是中國媒體當前和未來的奮斗目標。
2新聞語言與時代發展的關系。
大眾傳媒報道事件,就必須運用新聞語言來傳達信息。作為傳媒,傳播的直接意義就是為了讓受眾接受訊息。所以,什么樣的報道能夠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什么樣的新聞語言能夠吸引讀者的目光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新聞語言在時代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與時代的關系問題也就突顯出來。那它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首先,時代的變革使新聞語言的運用更具鮮明的時代性。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的脈搏,這是新聞人必有的報道理念,所以新聞報道中的語言運用也就必然體現鮮明的時代性。而這種時代性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圍繞著國家建設當中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展開的。例如說,1999年是國有體制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所以在媒體報道中,就必須處處圍繞著這個以國企改革取得的成績為中心的報道原則展開報道。而運用的新聞語言,也必定是帶有鼓舞性、激勵性的言辭。反之,就不能體現新聞及時性、時新性的報道原則。同樣,就2010年5月12日年發生的地震事件的報道來看,中國的媒體已經具備了應對突發性事件的準備,在新聞報道中不僅表明了百姓迫切關注的立場,同時在語言運用上也突出表現了“援助”“、愛心”的大眾感受,使這次救援活動在百姓心目當中重塑了新聞媒體的形象。所以可以很客觀地說,新聞語言運用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整體報道的成功與否。因此,緊緊抓住時代性這個特點,將有助于新聞報道取得更好的社會報道效果,使新聞報道真正為大眾所接受,塑造媒體新形象。其次,由于新聞報道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傾向,因而導致新聞語言的運用也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由于我國新聞體制的原因,新聞報道在堅持以主旋律報道為主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鮮明的政治性傾向,而這就導致新聞語言的運用也體現著鮮明的政治性。
這里的政治性就是指走不出舊有的報道模式、跳不出固有的語言運用。令人乏味、千篇一律的語言充斥著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報道當中。而對于受眾來說,在諸多的報道當中卻找不出有效的閱讀信息,著實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第三,新聞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運用宗旨。人本思想是近一段時期來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無論是在治國方案還是社會治理方面,都在提倡“以人為本”的思想。而之所以在新聞語言的運用上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原因就在于它不僅符合新聞報道實事求是、堅持為民服務的報道原則,更能夠進一步以平易、真實、為大眾所最能接受的言辭貼近百姓,真正達到一切以人民利益為宗旨的報道目的。有的事件新聞價值極高,但是一經記者報道,就發現不是形式老套就是言辭無味,使讀者沒有足夠的閱讀興趣閱讀。當然,為了吸引讀者閱讀,好的新聞架構和價值是關鍵,但新聞語言運用的優劣,卻能夠對新聞效果的好壞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所以,遇到了一個好選題,但是卻固守陳詞濫調、別無聲氣的報道語言,結果也不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新聞報道中,一定要堅持人本思想的新聞語言報道,切實用平實、真實的語言報道新聞,從根本上創造良好的媒體報道氛圍。綜上,新聞報道產生社會效果的好與壞,雖然不能用閱讀率與點擊率的高低一概而論,但是可以肯定的說,新聞語言使用的優劣也是影響讀者是否對新聞有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
3未來新聞語言的發展方向。
語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體現著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蘊。新聞語言的運用也是如此。雖然它更多的是恪守準確、明確和含義鮮明的原則,但是隨時代的發展變化,新聞語言也要與時代的步伐相一致,與時俱進。那么,新聞語言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拋開在新聞教材中體現的新聞報道所必須恪守的語言原則不說(因為在每本新聞教材中都寫的非常明確),簡要地談一下我對傳統型報道和一邊倒式的報道這兩個問題的一點看法。第一,推陳出新,開辟新的報道途徑。報道新聞的目的,我們不排除為政黨宣傳的一面,因為畢竟國家是由政黨領導治理的,所以,新聞媒體早就被冠以“輿論喉舌、政府鏡鑒”的名號。所以,為了適應我國國情,突出政治性原則的報道目的是無法避免的,換句話說這也是由我國當前的國情所決定的。但是在我國這樣的發展環境當中,如何突破舊有思維,走出固有體制的報道框框,就成為了新聞人所必須關注的問題。例如,每年一次的兩會報道問題,就始終突破不了模式化的報道程式,所以就成為了中國媒體最讓公眾不滿意的報道時段,即越是重要的新聞、重要的會議、重要的講話,媒體就越是臉譜化和程序化,讓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報道。
而這當中的新聞語言運用,也同樣是在程式化的同時枯燥而乏味,永遠都是“某某部門、于某日、在某某地方……會場氣氛莊嚴隆重,在熱烈的掌聲中……這次大會是民主團結的大會……”的報道語句,無法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那么如何在日后的報道中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引起讀者足夠的閱讀興趣呢?那就是用更貼近公眾的事件吸引讀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說到底,就是用事實說話!雖然這個提法已經被運用到了社會新聞的報道上,但是還沒有切實實施于重大新聞、會議報道上來,所以只有真正貫徹好這一原則,才能夠報道出為公眾所關注的、切實利于百姓的好新聞。第二,不拒絕使用犀利的新聞語言,但是那不代表就可以一邊倒地報道事件,我們需要的是公正、平衡的新聞報道。
在當今這個被浩瀚的訊息充斥我們生活的年代,許多媒體都在不斷找尋更好的報道方式、推陳出新。這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表現就是報刊、廣播和電視主持人(評論員)評論性言論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看出媒體更加注重輿論導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受眾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事實報道,更需要聽到來自不同角度和方面的聲音。因此,以筆鋒犀利為特點的評論文章深受受眾的好評,但是犀利就難免不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這也正是當今新聞改革的一個重點。以前的堅持客觀性報道原則的提法并不是很準確。所以,新聞報道需要充分尊重公正、平衡的報道原則,新聞語言則在此基礎上改進語言模糊的不足,同時恪守清晰、平衡的原則。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能夠更為大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