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大雨小雨教學反思小班篇一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詞模仿了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聲音,并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小草笑嘻嘻”隱喻了雨水對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暢、節奏簡單,音樂形象鮮明,富有兒童特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有趣的聲音世界。聲音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課的開始,我先啟發學生“觀察”與“傾聽”課堂中發出的各種聲音,并模仿這些聲音。然后讓學生聆聽一種自然現象——雨,再引導學生聽出雨聲力度的不同——大雨(f)和小雨(p),以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歌曲《大雨和小雨》。
在朗讀歌詞環節中,我先按照歌曲的節奏型進行示范朗讀,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再讓學生分句跟我進行模讀。在學生們正確掌握好節奏后,多給學生聆聽歌曲的機會,使他們進一步的感受音樂。在教唱歌曲環節,我沒有一句一句的進行教唱,而是通過多次聆聽歌曲旋律,使學生們自主的進行學習。
在歌曲處理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強(f)和弱(p)的對比,來表現出大雨和小雨在音響效果中的區別,并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輔助教學,如一種形式是:當唱到大雨時,讓學生們揚起手,唱到小雨時,讓學生們放下手。另一種形式是:表現大雨時,讓學生們站起來,當表現小雨時,讓學生們坐下來。這種邊唱邊表演的形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這節課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使得整堂課氣氛活躍,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通過音樂藝術的感染,能起到教育、審美、愉悅的功能。音樂教學要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美感,感覺美,欣賞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對于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兒童,要重視聽覺能力的培養。音樂是流動的藝術,要結合肢體語言進行教學,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邊唱邊表演,隨著音樂做各種律動,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行音樂美的熏陶。
大雨小雨教學反思小班篇二
熱愛音樂,是兒童的天性。歡快、柔和、優美的音樂能培養幼兒良好的感受性,豐富的想象力,進而美化其心境,陶冶其情操,促進其發展。《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大雨和小雨》正是這樣一個富有童趣并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表現力的教育活動。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結束了,我從教案的設計,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在此過程中,我體驗到了其中的艱辛,也從中吸取了經驗。我覺的本次活動課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班幼兒年齡小,他們的學習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興趣、情感的支配。在本節教育活動中,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我運用了多媒體。當我將鼠標輕輕一點,屏幕上出現了下大雨下小雨的情景,并伴有雨聲,幼兒的眼睛緊盯著屏幕,完全沉浸于雨的世界,他們興趣盎然,大多數幼兒能用他們稚嫩的語言表達出畫面的內容,對歌詞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本節教育活動,課堂氣氛生動有趣,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綱要》指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在音樂活動中,只有引導幼兒作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來進行音樂的感知,想象,再現,創造等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本節活動課難點是:能夠大膽地用聲音,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在這一環節中,有個幼兒用雙手使勁的拍打桌子來表現大雨,這是我根本就沒想到的,超出了我所預先設計的軌道,以往我會制止這種行為,認為這是一個錯誤。這次我沒制止,只是再請其他的幼兒來表演,孩子們想出了許多表現大雨,小雨的動作,聲音。現在我明白了,如果當時我制止了那名幼兒的行為,會或多或少對后面的創編有所影響。也會使孩子變的機械,呆板,失去自我。作為教育者的我,應更新教育觀。知道幼兒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應該尊重孩子音樂學習的興趣與需要,尊重孩子對音樂的獨特感受,使孩子們在積極的狀態中體驗音樂,發揮他們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
在這一環節中,幼兒們隨著音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用粗粗的聲音來表現大雨,用細細的聲音來表現小雨;用跳起來的動作表現大雨,雙手輕輕的擺動表現小雨;………不管怎么做,孩子都很快樂,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音樂中的大雨和小雨。在活動中,我不斷地鼓勵他們開動腦筋,激發他們的求異思維,“有沒有新動作了,有沒有新的聲音了”。在我不斷激勵下,他們的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自信。我們要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能促使他們主動性更好發揮的環境,讓他們在理解、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下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探索、自主創新的精神。
在收獲著成功的同時,也有著不足和遺憾。上完本節活動課,我最大感觸就是:提問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提問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幼兒的思維、想象、創造力。在活動中我請幼兒說說:“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點是什么?”當這個問題提出來后,沒想到孩子們都在那兒不知所措,沒反應。原本預想的熱烈場面一下子冷了下來。我想可能是我沒有考慮到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從而沒有激發幼兒回答問題的興奮點,讓孩子有點不知所措。同時沒有根據幼兒的反應及時做調整,從而沒有很好的實現師幼互動。
這就是我在活動《大雨和小雨》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其實還有很多想法在腦海里轉悠,想找一個突破口,我想,我會用實踐去感受、去進步。
大雨小雨教學反思小班篇三
上個星期的一天中午,我和孩子們吃過午飯在操場上散步,突然,一滴、兩滴、三滴,天空中落下了一些小雨滴。當大多數孩子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徐楊吉小朋友說:“李老師,外面下雨了。”隨后,其他小朋友也紛紛將頭仰向天空,小手作捧水狀,叫著:“老師,下雨了!老師,下雨了!”,我們到走廊上來看大雨吧。孩子們雖然都跟著我走到走廊上,但小眼睛還時刻盯著外面看。雨“嘩啦嘩啦”地越下越大,操場上形成了一個個小水塘,雨水滴在水塘里激起了一朵朵小水花孩子們看了情不自禁的拍手鼓掌起來。這時我突然靈機一動,我們幼兒園小班教科書上不是正好有“大雨小雨”這一課嗎?因此,我說:“我們到活動室里去唱‘大雨小雨’這首歌吧,大家說好不好?”小朋友們個個都說好。因此,我開始了這節藝術活動。
《大雨小雨》這首歌預設的目標是:嘗試用連貫、跳躍的聲音演唱,并用不同的唱法來表現大雨和小雨、嘗試用長短線條表現大雨和小雨、用不同的形體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并選擇合適的樂器演奏。為了達成預設的目標,活動過程是這樣展開的:
首先,激發興趣。“剛才我們一起觀看了下雨。先是下了小雨,后來下起了大雨。大雨和小雨是什么樣子的,看起來像什么?大雨和小雨的聲音是什么樣子的?大雨和小雨打在手上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然后,幼兒用手指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的痕跡。小雨從空中滴答滴答地落下來,就像一條條短短的線,大雨從天空中落下來是嘩啦嘩啦嘩啦,就像一條條長長的線。聽,下大雨了,(幼兒畫長長的線),聽,下小雨了(幼兒畫短短的線)
再次,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師:請小朋友們發揮想象,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做動作表示大雨和小雨(有的小朋友用手臂從上面揮動表示下雨,有的用從上往下扭腰來表示下雨,有的小朋友用腳輕輕走路表示下雨)。小朋友充分發揮想象,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
最后,請小朋友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樂器邊唱邊演奏,在教師的指揮動作和語言提示下邊唱邊演奏,在演奏中體驗輪流演奏的愉快。
活動結束后,我想這個活動有成功的地方,如:能根據突發事件(天氣下雨)來作為活動的契機,并激發幼兒的興趣。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同時,以大雨和小雨貫穿整個活動,對孩子的情感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是,活動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從目標來看,目標的容量太大,不集中,主要目標不夠清晰,是讓幼兒學習用長短線表現大雨、小雨為主,還是以用身體各部位來表現大雨和小雨為主,或是用打擊樂器來表現大雨和小雨的聲音為主?其次,從活動環節來看,由于目標容量大,導致過程繁多。有些環節只能是走過場,孩子顯得被動,與整個活動的預想有一定的距離。
究竟怎樣預設適切的發展目標,怎樣讓過程為目標服務,小班孩子怎樣調動孩子的主動參與性,從而發揮孩子的表現力更好的'順應孩子的發展呢?我調整了方案,進行了第二次活動。
我預設了這樣的目標:(1)嘗試能用不同力度的身體動作表現大雨和小雨。(2)能用不同的唱法表現大雨和小雨。分成兩個環節進行。
我感到第二次活動目標清晰,同時過程能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個別—集體—分組—個別,孩子的主動性得以發揮,既保證了目標的達成,又保證了孩子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但孩子們對不同的下雨聲仍很感興趣,似乎這節課并沒有達成最終目標。因此,我進行了第三次活動。
我預設了這樣的目標:(1)用力度合適的歌聲來分別表現大雨和小雨。(2)用合適的樂器演奏大雨和小雨,在演奏中體驗輪流演奏的愉快。仍然采用個別—集體—分組—個別的形式,通過三個環節來實施。第一,用不同力度的歌聲表現大雨和小雨,第二,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大雨和小雨,并進行個別練習。第三,集體在老師的動作和語言提示下邊唱邊演奏。
我感到第三次活動的目標更加清晰,目標重點放在演奏大雨和小雨的聲音上,同時過程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幼兒通過個別—集體—分組合作—個別的形式,孩子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體驗到合作演奏的愉快情感。
1.課改需要反思型的教師。活動過后,我們應當進行反思。但這種反思不應停留在表面而應走向理性,追尋“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再反思—再調整”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不斷尋找推進孩子發展的策略,(目標的制定、幼兒的反應、教學的方法、細節的處理等)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2.目標的定位非常重要,要有一個適切度,不能貪多求高.每次活動解決一個難點,圍繞一個重要目標展開,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更有效的學習。
3.活動的過程要針對目標有效地設計,把孩子推在活動的前沿,讓他們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或在與同伴的相互影響中獲取和積累一些感性的經驗。
4.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孩子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關注孩子的興趣點,尊重孩子的活動,幫助孩子真正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