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陜西博物館有感篇一
我們進去之后先參觀了景云鐘,它重達6噸,是公元711年完成的,距今快1300的歷史,上面還有一些動物的圖案和字,可惜印刷不上去,所以是刻的。我們走著走著看見了寫有(【林碑】)兩個大字,這時我就奇怪了,心想:不是碑林嗎?怎么又變成林碑了?正當我奇怪的時候老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于是說:“古代人一般都是從右往左念得,”噢我們白了,我又從右往左念了念對了。”這時我仔細看又看見碑字少了一(丿),講解員講解道:“因為古代一個將軍在戰場上丟了自己心愛的頭盔,所以就在這石碑上少寫了一撇。”我們往里一看怎么立著一塊大石頭?這時講解員講解道:“這是《石臺孝經》,它是李隆基寫的,而且是空心的!”我們往前走了一段路來到了一棟房子,房子里有好多好多的石碑,我們先看了同州三藏圣教序碑、多寶塔感應碑這兩個碑而且都是顏真卿寫的,多寶塔感應碑是楷書的典范人稱“學書先學楷,學楷先學顏,學顏先學多寶塔”。我們又去看了關帝詩竹碑,我們第一眼只看見兩根竹子,第二眼才看見了少數的竹子“偽裝”成的漢字,最后講解員一一把那些字都給講解出來了。講解員又說:“其實這是一首詩!”
關帝詩竹
不謝東君意,
丹青獨立名。
莫嫌孤葉淡,
終久不凋零。
這次活動讓我知道了,歷史的永久性,而且還讓我學到了一首詩,收獲可真大呀!
陜西博物館有感篇二
今天,我們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早耳聞藏物的珍貴和多樣,我很期待今天的活動。
隨著大巴的前進,博物館霧灰色的頂部在一排松柏的縫隙間不時地顯露,一會兒就到了大門口。黑底金字的長匾,白色的柱子,博物館的壯觀盡在眼前。
走進博物館,我首先關注到的是大廳內的墻紙。鮮紅的底色,有墨黑色的塔城綿延在之間,長著細長腿的仙鶴悠悠飛過,別具特色。整個廳內都顯出歷史的氣韻。
我們跟隨講解人員前往第一展廳,開始參觀。秦朝的箭矢讓人驚嘆,根據介紹,這些箭的剪頭都做成規整的等腰三角形,更不可思議的是,磨制的痕跡是平行的,說明這箭可能是用類似砂輪的工具打磨出的。我佩服不已,早在那時竟然就有了如此巧妙的制造手藝!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
接著看見的是唐朝著名的工藝品——唐三彩,其名為“三彩載樂駱駝俑”。在偌大的方形玻璃罩中,一只昂首挺胸的棕毛駱駝邁著優雅的腳步,在駱駝身上有吹笛子的,彈胡琴的,吹風管的……還有一個站著歌唱的女人。他們神情歡愉,演繹著美妙的異域歌舞,迷人的音樂仿佛穿越千年歷史傳入我的耳朵。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身下鋪著的毯子,擁有著綠色、黃色、藍色等鮮艷的色彩,色澤光亮,變化無窮。
通過這精美的工藝品,大唐博大開放、文化融合的時代特點可以最直觀地被我們所感受。我回憶起從前學過的唐朝文化,溫習著過去的歷史知識。暢游在這文明和知識的璀璨星空中,我徹底陶醉了……
在這次參觀中,我更深地體會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浩渺。
漫步在歷史的殿堂,從前的古老記憶仿佛浮現在眼前,那面含微笑的胡人好像牽著汗血馬,慢慢地朝盛世走來。
陜西博物館有感篇三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
來到碑林,參天大樹矗立在兩旁,到處都是碑。我仿佛進入了文字歷史的長河中。在九百多年前,人們歷盡千辛萬苦,就是不讓碑林不受戰火的破壞,才有了今天嶄新的碑林。
上面刻著從秦篆到魏碑,唐宋明清的大書法家的曠世之作。其中有我們所熟知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大師。
看完了那么多的碑石,最讓我難忘的要數《開成石經》了,如果把碑林的歷史比做一名勇士,那么《開成石經》就是他堅硬的骨頭。開成石經共刻114石,每石高為兩米,均雙面刻字,共計28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轉》等十二部歷史名著,共計160卷,65萬字,有著“石質圖書館”的美譽。
在我的視線中,我還發現了許多的文字變遷,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寫法就與現在不同,是上面一個火底下一個兒,是一個十分形象的象形字。
石碑上的文字告訴我,中國書法在世界有著頂尖的名次。可現代,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我要將中國書法傳承下去。
陜西博物館有感篇四
森林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溫柔。
碑林。是石的宮殿?時光的藤蔓糾纏綿延,根伸入的肌膚,引我走進歷史深處。
碑本無意展示它的憂郁,只是,憂郁已深入骨髓。林也變成了智慧光輝的方塊字,閃出幾前年的氣質。
蠅頭小楷,傳達一份剔透明亮的心情;如椽大篆,像掀起高高的林浪,嘶聲吶喊;最是那狂草寫意,宛若欣常狂怨中的浪,一條挾風翻卷的龍。恣意,瀟灑,淋漓酣暢......
就這么佇立,讀差時光純粹的情緒。
走出文字的樊籬,走出墨課的迷陣,走出一筆筆雅潔的芳香。
日月會剝蝕,朝代會更替。當狼化為灰燼,嘶裂的咆哮帛為煙。只是那嘔心瀝血的壯觀,歷史選擇了石碑。
碑林,會說話的歷史。
陜西博物館有感篇五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石質書庫,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為它里面碑石如林,藏石達3500余件。
碑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石臺孝經碑》,這塊碑是由唐玄宗親筆書寫并注釋的。它形式獨特,四面都刻字,碑冠刻的是青龍騰空,它還有三層碑座,每一層都都刻有精美的圖案。那石碑上都畫上了一個個格子,格子里是用楷書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個字,格子旁邊的小字是對該字的注釋。可以看出,唐玄宗對這種所謂的小事都這么認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來我們去的是7個大型石碑展室,展室里的石碑不僅造型百出,碑上記錄的事也是五花八門,不僅有李斯、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家的杰作,還有文字游戲《畫里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細看,卻是一個個字,還是一首詩呢!畫即是字,字即是畫,字畫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圖,圖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標注得清清楚楚。當時沒有測量儀器,地圖還能畫的如此精準,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最后去的一個展室里的碑全是原來放在國子監給學生作范本,用處類似于現在字典一樣的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些碑,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印刷術,學生們的課本都是他們自己用手抄出來的,你抄,我抄,他抄,難免會有些筆誤。有了這樣一個范本,學生們有了一個校對的地方。這塊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個字,字字都工整準確,讓人肅然起敬。
走出博物館,可我的心還在那一塊塊碑、一個個字前。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奇葩,字寫的好,不僅是看起來美,更是為了準確地傳遞信息。通過這次參觀,端正了我寫字的態度,教會了我怎樣把字寫好,樹立了我寫好字的信念。
我愛西安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