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反思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目標篇一
1.了解辛棄疾豪放詞的創作風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歷史典故。
二、能力培養目標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反思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目標篇二
一、 激情導入,名詩對接
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詩對接。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的奮斗。自符離之戰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師:誰愿意為大家朗讀大屏幕上這段關于辛棄疾的介紹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師: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示范朗讀呢?
2、聽讀 (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師:你們認為讀得怎么樣?那就請一位同學也飽含激情地朗讀這首詞。哪位同學愿意來嘗試一下呢?
3、抽讀 (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了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也讀出了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我們為你精彩的朗讀而喝彩!
4、譯讀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師: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5、質疑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么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呢?
( 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師:是的,我和同學們一樣,讀完這首詞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闋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闋。上闋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 借景抒情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學生討論完成)
——(1)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詩人愁恨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于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1)看、拍、會、登
(2)“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桿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闋。
(二)分析詞的下闋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闋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2、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么態度?
張翰 —— 樂于歸隱
_____(正)
許汜 ——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么用意嗎?
( 1分鐘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 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并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班l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說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皹洫q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呢?
——用典
師: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梢?,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 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闕的“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師: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師小結: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學們的理解,很多話是老師想說的,你們都說到了。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鑒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于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師生再次跟讀這首詞。
師:美的藝術我們該反復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再次傾聽辛棄疾最真實的心跳。
八、小結
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仿佛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像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在這里我們感謝辛棄疾,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么豐富的精神食糧;感謝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結。
九、課后作業
師:法國著名學者帕斯卡說過:“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與神靠得近一點呢?那就請大家完成下列作業:
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為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附板書:
上闋:江月山景落日 斷鴻
動作:看、拍、會、登
下闋: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運用典故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反思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目標篇三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自古以來“蘇辛”并稱,蘇軾和辛棄疾分別代表著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風格。
(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參加耿京抗金隊伍,為掌書記。次年南下,歷任承務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曾多次上書,陳抗金恢復大略,均未被采納。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罷官。隱居江西上饒、鉛山等地達二十余年,其間兩度被起用,但都不長。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鎮江任知府,為北伐作準備,因反對韓侂胄立即出兵的計劃,又被罷官。開禧元年(1205年)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憤而死。
后來,韓侂胄不聽辛棄疾勸告,于開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結果大敗而歸。次年,韓侂胄被殺。
3.寫作背景
辛棄疾于紹興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領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敗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贊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懷宋室,常帶著辛棄疾“指畫山河”“諦觀形勢”,要待時機成熟,起兵抗金復國。辛棄疾21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南來后,他一再奏表進言,主張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政的職務,并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他在擔任地方官的任上,積極練兵備戰的做法,不斷遭到投降派的反對和破壞。朝廷對他總是起而又黜,罷而又用,他則一貫是“招之即來,麾之即去”,不論出仕或歸隱,從不放棄自己伐金復國的政治、軍事主張。但由于政敵的排擠、陷害,他始終未能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直到67歲志未遂而死去。
這里所選的兩首詞雖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時期,但其中心思想卻是相同的,即都表現了他御敵抗金的愛國思想和壯志未酬的憤慨之情??傮w風格上的雄健、豪放,兩首詞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詞多些昂揚、激奮;晚年之作則轉向了蒼勁、悲壯。
4.關于《水龍吟》
《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為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后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所以,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復國。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清秋時節,楚天遼闊,江水悠長。眺望遠山,其形狀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這些自然山水雖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們只能引發人的憂愁和怨恨。
這時,樓頭的落日、陣陣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兩個動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一是仔細端詳抽出鞘來的寶劍;一是用手使勁拍打亭上的欄桿。這兩個形體語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寶劍卻沒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氣卻沒有地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欄桿來發泄自己的怒氣。不但作者要赴前線殺敵和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沒有人理解,就連他此時登山臨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無人能領會!在上片里,作者用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一系列自然景物,來陪襯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下片抒情。作者運用了幾個歷史典故,來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對生活道路的抉擇,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憂愁。作者先寫到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西風吹來,很想吃家鄉吳中的莼菜羹和鱸魚膾,便立即棄官還鄉。像這樣輕易地掛冠離職,辛棄疾是做不到的。又寫到三國時的許汜不關心天下大事,只想著買田置產,作者更不屑那樣去做。在這里他要說明的是:自己既不愿棄官歸隱,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決定要為實現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而奮斗到底。
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溫“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來說明白己心中怕的是時光如流水般飛逝,人也會在飽經磨難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歲月催人老,報國壯志難以實現;想到自己的苦惱并沒有人能夠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淚!在這首詞里,作者雖然用了藍天、綠水,青山、紅日,甚至“紅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來陪襯、點染,但讀后絕沒有柔媚、繁縟之感。因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所以全詞始終充滿著一種激昂慷慨的情調,放送出一種雄渾、高亢的聲音,它們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這正是辛詞藝術效果的獨到之處。
5.關于《永遇樂》
《永遇樂》寫于開禧元年(1205),這之前,辛棄疾在福建安撫使任上,因政敵的彈劾而被罷官。他先居上饒,后徙鉛山,先后被閑置達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師,并派他出任鎮江知府,這首詞便是在鎮江任上所作。這時宰相韓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來籠絡時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擴大自己的權勢。辛棄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65歲的高齡來到鎮江任職的。鎮江是一個地勢險要的軍事重鎮,他本以為到這里能有所作為,可以積極備戰練兵,積蓄軍事實力,準備北伐。但很快他便發覺了韓侂胄是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則毫無北伐復國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氣憤!他登上了北固亭時,聯想起歷史上這里的人和事,再回憶自己的經歷,并對照自己的現實處境,更加感到悲憤不平!便以懷古為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盡情地在這首詞中發泄了出來。
詞的上片是緬懷兩位古代英雄。一是寫孫權,作者感慨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侵蝕之后,鎮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這里建都的吳國君主孫權,卻已無處尋得了。當年亭臺殿閣之間的流風余韻也都已被歲月洗滌凈盡。二是寫劉裕,傳說當年劉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東晉時,劉裕就是從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亂,又率軍北伐,戰勝鮮卑等軍事力量,掃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劉宋王朝。作者對孫權和劉裕這兩個歷史人物的仰慕,對他們所創立的赫赫戰功的贊揚,其情感是那么熾熱、強烈,這正說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舊壯心不已的精神、氣概。
下片先是對南朝元嘉年間一段歷史的評議: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出兵北伐,結果是倉皇敗陣,落得個無功而返。有人認為作者寫這段歷史是以古喻今,是針對韓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發的,他主張要有備而戰,反對草率出兵。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一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緊接著,作者的筆鋒開始轉向了自己,他登高遠望時,竟引出了對43年前一段經歷的回憶:在他21歲時,曾經穿越過那戰火紛飛的揚州古道,奔馳南下。長江北岸在歷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領后建造行宮的地方,后來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廟。那里也記錄著北宋末年統治者紛紛南逃的恥辱與仇恨。可是,如今佛貍祠前卻是祭神賽社,煙火不斷!在這里,作者又是以古諷今,批評人們居然舍棄了被金人占領的國土,忘記了國恨家仇。這番議論正氣凜然、言語犀利,正是作者愛國真情的體現。
寫到這里,作者不禁義憤填膺,他覺得自己來當這個鎮江知府簡直是被捉弄了,當權者哪里有一星半點要重用自己的誠意!他很羨慕戰國時趙國的老將廉頗,廉頗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國,后來秦軍攻打趙國,趙王想起老將廉頗,曾派人前去探視,看他能否再帶兵出征。而自己呢?雖然雄心不減當年,仍然切望為國效力,但到如今卻連個前來問訊的人都沒有,所以說自己的運氣還不如廉頗。這個結句是作者在嘆息,在呼喊,這是極富個性的、英雄氣十足的嘆息和呼喊!是全詞蒼勁、悲壯的最高音!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朗讀《水龍吟》和《永遇樂》。
2.自學思考:(1)辛棄疾詞好用典。詞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圖各是什么?(2)同一首詞,為什么大量用典,是否有堆砌之嫌?
【明確】(1)上片兩處用典:孫權曾在京口建吳都,并打敗曹軍;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這里起事北伐,恢復中原。詞人借歌頌孫權、劉裕表明自己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寫的是英雄盛事。下片寫的是衰敗之史:詞人由劉裕自然想到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北伐而導致失敗的史實,其中又包含了霍去病大戰匈奴的典故,“封狼居胥”是說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結果宋文帝不但沒有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因而從此不振。當時宋孝宗派張浚北伐,符離兵敗,主和派重新得勢,從此南北分裂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而稼軒的生平抱負也無從施展
了。43年后,重新恢復中原民心士氣,和四十三年前大不一樣,叫人怎不生悲!“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兩句用意是什么?拓跋燾南侵,在瓜步山建行宮,后成廟宇,拓跋燾小字佛貍,如今祠下老百姓迎神祭祀,不會把一千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今金人的入侵聯系起來,這里如今全無戰斗氣氛,也使詞人感慨良久。最后借廉頗老矣,不被趙王重用,抒發自己已老,也在統治集團的斗爭中被一腳踢開的憂憤。
(2)詞中用典雖多,但比直接敘述和描寫內涵更為豐富,情感更為厚重,悲憤自先代已有,至稼軒處尤甚。這些典故用于此處,真乃天造地設,何須翻查!
將典故中環境與現實中意境交織一處,是此詩意境構成的一大特色。
3.【提問】辛棄疾在創作這兩首詞時,人生處境和心理狀態有什么異同?
【明確】《水龍吟》寫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歲時。當時他胸懷報國壯志,從北方率眾南來已有12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朝廷從來沒有給他過北上抗金的機會,所以他經常感到非常郁悶。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賞心亭,眺望遼闊的南天、遠逝的流水和高聳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陽西沉,聽到了聲聲雁啼,就更引發出來他的無限憂思。作者既不愿退隱江湖,又不肯貪圖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殺敵報國,生怕時不待人,就這樣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壯志卻沒人能夠理解,這正是詞人當時內心最大的悲哀!
《永遇樂》是作者寫于開禧元年(1205)的作品,這時他以66歲的高齡出任浙東安撫使,鎮守京口(鎮江)。京口是三國時吳國所置的軍事重鎮,又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北伐時起兵的地方。所以當作者登上北固亭時,就很自然地聯想起在這里活動過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他贊美了古人孫權和劉裕,評論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歷史,以及隆興元年(1163)南宋將領張浚北伐失敗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圖恢復,致使作者南歸43年來,空懷報國壯志而得不到殺敵陷陣的機會。他對南宋朝廷的忘記國恥不思北伐,對自己的無用武之地,感到極大的憤慨!
相比之下,辛棄疾創作后一首詞時年事已高,仍舊報國無門,所以更多一些蒼涼悲壯之感。
4.【提問】在《水龍吟》詞中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來表現自己的“登臨意”的?
【明確】他用對秋天里的青天、流水、遠山、落日、征鴻等自然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臨意”。又通過看吳鉤、拍欄桿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登臨意”。再用張翰、劉備以及桓溫等歷史人物的典故來闡發自己的“登臨意”。
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這兩首詞,進一步體味詞中意蘊。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二)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反思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目標篇四
一、認知目標
1、了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手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3、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三、思想教育目標
根據本詩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點,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四、根據詩歌學習的要求、詩歌的體裁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明確詩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詩人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詩詞藝術特色的理解。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反思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目標篇五
一、課前導入
1、 繼承蘇武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 " 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2 .指導預習,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3 .補充注釋: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4 .思考問題:
(1)找出韻腳,并在朗讀中體會。
左、住、虎、顧、路、鼓、否。厭聲韻。
(2)這首詞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義?
5 .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 1161 年,金國大舉南犯, 21 歲的辛棄疾率群眾 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 " 掌書記 " 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 50 騎兵,直閉駐有 5 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
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后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 1203 ),辛棄疾 64歲退居江西鄉!司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伉胄所起用。
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 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6.聽課文錄音帶或者教師范讀,疏通文字。
7 .講讀課文。
(1)閱讀上闋。讓同學分出層次,教師講析。
①分兩層。 " 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 " 英雄 " 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 舞謝歌臺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余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② " 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 "是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在那里居住的劉裕。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 " 想當年 " 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 -- 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 " 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 " 在當時韓佳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 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學朗讀上闋。總結:這一段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2)閱讀下闋,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層: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前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說: " 聞王玄漠陳說,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倉皇北顧 " ,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 北顧涕交流 " 的詩句。
②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③第二層。 " 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 " 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聯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 佛貍洞下 " 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 " 佛貍調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④作者寫佛貍調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寶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層。抒發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 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 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 "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玉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頗事做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明確。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極好當道,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于言表。
總結下闋。用劉帝、佛貍調、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8.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9 .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 " 掉書袋 " 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說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 " 京口懷古 " 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典故,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10 .總結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這首詞借 " 懷古 " 贊揚孫權、劉裕的抗敵業績,批評南宋當政者倉碎北伐的冒險行動,表達自己的積極抗金,恢復中原統一國家的熱切愿望。運用典故,十分恰當,是它的一大藝術特色。
附:
( 一)重點內容圖示。
1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闋:寫景,贊嘆山河美
(過渡句)
下闋:寫人,懷古發感慨
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上闋盛贊歷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大量用典借古諷今)
下闋:力表自己抗金的態度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反思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目標篇六
竇娥冤教案
雷雨教案
哈姆萊特教案
拿來主義教案
柳永詞兩首教案
蘇軾詞兩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