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趣教學計劃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不同尋常的教學體驗。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一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肴、豈、泱”3個生字,會寫“淹、岳、粥、寢、凌、佳、肴、豈、咽、宰、泱”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云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肴、豈、泱”3個生字,會寫“淹、岳、粥、寢、凌、佳、肴、豈、咽、宰、泱”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云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江上漁者》,讀這首詩,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對勞動人民的關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畫像,介紹范仲淹)。
(1)讀讀這段話,了解了什么?
(2)對范仲淹你們還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讀書。
(一)讀課文,讀正確流利(學生自由讀)。
(二)同組互讀,檢查讀書情況。
(三)讀課文,想想文章寫了范仲淹的幾件事?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聽寫詞語。
毫不介意粗茶淡飯廢寢忘食貧寒閉門不出。
2.用上以上聽寫的詞語,試著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3.聯系文章內容解詞。
出示ppt:
劃粥割齏。
(1)讀詞。
(2)文中告訴我們這個詞是怎么來的?
(3)從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齊讀。
(2)大夫的“大”還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點水還可以換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1)讀準“只”字在不同詞語種的音。
四、再讀課文,提出不懂問題。
五、布置作業。
1.讀課文。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二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肴、豈、泱”3個生字,會寫“淹、岳、粥、寢、凌、佳、肴、豈、咽、宰、泱”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云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
第一課時
一、預習提綱:
1、畫出生字、新詞,并想辦法識記。
2、搜集有關范仲淹的資料。
3、想想文章寫了范仲淹的幾件事?
二、激趣導入
出示《江上漁者》,讀這首詩,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對勞動人民的關心、同情)
三、展示匯報:
(一).介紹范仲淹。
(二).匯報字、詞掌握情況
1、讀生字、詞語卡片。(分組展示)
2.聯系文章內容解詞
出示:劃粥割齏、大夫、范仲淹
a.讀詞
b.文中告訴我們這個詞是怎么來的?
c.從中你能看出什么?
d.你還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淹”字的三點水還可以換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3、讀準“只”字在不同詞語種的音。
( 三 )、檢查預習情況
1.聽寫詞語
毫不介意 粗茶淡飯 廢寢忘食 貧寒 閉門不出
2.用上以上聽寫的詞語,試著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3.聯系文章內容解詞
出示 劃 粥 割 齏
四、再讀課文,提出不懂問題
五、布置作業
1.讀課文
2.找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預習提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讀懂了什么?
2.從這句話中看出作者什么?
3.讀了這句話有什么問題?(小組討論后匯報)
生:(1)為什么這么說?
(2)他是怎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
(3)他做了什么?
4. 仔細讀讀課文。
5. 默讀課文,全文寫了范仲淹幾件事?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
二、展示匯報:
試著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學
2.劃粥割齏
3.閉門不出
4.謝絕佳肴
三、深入讀書:
出示: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刻苦。
(1)對比讀,讀懂了什么?
(2)讀到這兒,你能從文中舉例說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語句嗎?
生:從“累了……”
生:從“劃粥割齏……
生:從五年未解衣……
(3)課文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他要這樣刻苦學習。
(4)再次深入讀書尋找答案
2.出示:
他( )說:“我的志向,要么當個好大夫,要么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1)讀句子,想想他是怎樣說的,在“說”前加入語氣詞。
(2)練習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3)從這句話中,我們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樣的人?
(4)包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再讀這句話。
四、總結全文
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獨立匯報)
五、積累詞語
1.用筆畫出表示范仲淹學習刻苦的詞語,背一背。
毫不介意、粗茶淡飯、廢寢忘食、
2.聽寫練習。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板書設計:
16、范仲淹的故事
愛國愛民
閉門不出
謝絕佳肴
劃粥割齏
只身苦學
課后反思:教學《范仲淹的故事》這課時,我是讓學生們在課上預習的,給學生安排了充裕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然后讓學生們自由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學中我還重點引導學生朗讀并理解了第2——5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能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主要事件,同學們都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了。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三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美德為題材,以“學習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紹范仲淹在我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點部分,主要講述范仲淹少孤,家貧,讀書十分刻苦。介紹了范仲淹的四個小故事,分別是只身求學、劃粥割齏、拒絕佳肴、閉門不出。第三部分講范仲淹的遠大志向和從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對他的贊頌。本課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在第一課時已經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3)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寫的場面。
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
3、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學情。
從課文結構與內容來看,學生可以讀懂課文內容,但由于學生身處優越的家庭環境,大多缺乏刻苦學習的品質,時常有常立志而無長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體會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難度。此外,學生的寫作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領悟作者的寫作特點,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困難。綜合這一系列學情,我精心設計了各部分教學環節,相信可以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
著名心理學家陳爾壽說:“教無定法,人各有法,引起興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1)誦讀古詩,走近范仲淹;
(2)讀中感悟,想象說話,感悟其精神;
(3)依據資料,交流匯報,學習其品質。
四、說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堂課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表達的機會,展示的舞臺。
(一)課前誦讀古詩,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之前,首先全班齊誦范仲淹的三首詩詞,分別是《江上漁者》《漁家傲秋思》《岳陽樓記片段》,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學才華,從而產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經歷的興趣。
(二)課始回顧復習,為細讀課文,感悟體會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復習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一問題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第二個問題是課文講了范仲淹的哪幾個小故事?四個小故事既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又是體現范仲淹精神的重點篇章。回顧復習是為細讀課文做必要的知識準備。
(三)自主探究,品讀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品讀重點詞句來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學時,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畫出令人感動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閱讀感受。交流環節采用“以學定教、隨機點撥、趁勢朗讀”的教學方式。
第一個故事“只身求學”,如果學生說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饑。”這一句,我就引導他們在感受的同時發揮想象,想象范仲淹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還會有哪些情況出現,他又會怎樣解決呢?從而引導學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讀中體會范仲淹只身求學的艱苦。最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只身求學如此的艱難,但范仲淹苦讀詩書不曾放棄,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二個故事“劃粥割齏”,如果學生說到“劃粥割齏”這個成語,就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語句進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雞鳴即起”積累成語“聞雞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積累成語“廢寢忘食”,從而體會范仲淹生活的艱苦,這時教師再次追問:“同學們,生活如此的艱苦,范仲淹攻讀詩書始終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三個故事“拒絕佳肴”,就好友與范仲淹的對話引導學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難卻,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當食品變質時,對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會有何感想,發出怎樣的感嘆呢?此時范仲淹又會怎么說。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四個故事“閉門不出”,師生對話讓學生換位體驗,當全城轟動之時,范仲淹為什么不為所動。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整個教學過程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主線貫穿,有詳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力求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讀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學習六、七自然段,領悟文章的寫作特點。首先教師語言過渡:“同學們,此時此刻,你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之后,教師不急于做出判斷,轉入第六自然段的學習“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教師出示范仲淹說的話,學生讀后談感受,這時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留下你認為最合適的詞語。然后教師追問:“此時,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出了一個一心為國,全心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這些品質的呢?”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的寫作特點。最后理解后人贊頌范仲淹的詩句。
(四)拓展延伸,學習其品質。
首先采用交流匯報資料的方式,了解歷史上名人胸懷天下、刻苦讀書的故事,或者交流關于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師總結談話,以《少年中國說》中詩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齊誦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課文重點,采用簡潔的文字,設計本課的板書,使人一看便對文章內容一目了然。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堅持“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學理念,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課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四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部分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云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部分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云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
教學過程:
二、自主讀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2.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過程:一、導入讀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讀懂了什么?2.從這句話中看出作者什么?3.讀了這句話有什么問題?
二、初讀課文。
三、深入讀書(一)自主默讀,仔細讀讀課文,用筆畫出范仲淹的言行(邊讀邊批注)(二)討論交流,感悟理解。讀句子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1)讀到這兒,你能從文中舉例說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語句嗎?從“累了……”從“劃粥割齏……從五年未解衣……(2)課文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生:為什么他要這樣刻苦學習。(3)再次深入讀書尋找答案品讀句子:他()說:“我的志向,要么當個好大夫,要么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1)讀句子,想想他是怎樣說的,在“說”前加入語氣詞。(2)練習有感情地讀這句話。(3)從這句話中,我們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樣的人?(4)包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再讀這句話。
四、總結全文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積累詞語1.用筆畫出表示范仲淹學習刻苦的詞語,背一背。2.積累詞句。
劃粥割齏(愛國愛民)謝絕佳肴閉門不出。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能正確書寫2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耷拉、朗誦、照例、善于、繪聲繪色、練習、煥發、怡然自得、醞釀、肅穆、皺眉、搗亂、缺乏、沒精打采、平心靜氣、柔和悅耳、不可名狀”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做人要坦誠,對人要真誠的道理。
教學重點: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通過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做人要坦誠,對人要真誠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能正確書寫2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耷拉、朗誦、照例、善于、繪聲繪色、練習、煥發、怡然自得、醞釀、肅穆、皺眉、搗亂、缺乏、沒精打采、平心靜氣、柔和悅耳、不可名狀”等詞語。
2、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教學過程:
一、審題質疑導入。
1、“釀”這個字該怎樣讀?
2.你能用“釀”字組個詞嗎?
3.看到這個題目,你還想了解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2、同學互讀,讀得正確流利。
三、理清文章結構(分段)。
1、默讀全文,思考全文圍繞著“釀”字發生的事,可分為幾部分?
2、學生默讀,小組內討論分段。
3、全班交流:
課文記敘了圍繞“釀”字發生的一件事。可分為兩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他感到很苦惱,晚飯吃得也不香。”)講在上語文課時,東東發現老師把“釀”字讀錯了,立即向老師提出來。班里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使他擔心老師會記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勸他向老師認錯。他感到很苦惱。
第二部分(從“第二天上語文課”到結尾)寫老師坦誠地向同學承認自己把“釀”字念錯了,要感謝劉東東同學,并歡迎大家幫助自己改正錯誤。
四、熟讀課文,想想文章圍繞“釀”寫了一件什么事?
五、默讀課文說說,東東感到苦惱的原因。
1、學生讀第一自然段,用筆畫出原因。
2、想象著東東的心情讀讀。
六、作業:
1、寫生字。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做人要坦誠,對人要真誠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做人要坦誠,對人要真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全文。
昨天我們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全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讀課文,用筆畫出“東東”心理變化的句子。
三、引導質疑。
1、指名讀,東東心理變化的句子。
2、出示:
(1)東東不聲不響地走進屋里,放下書包,坐在椅子上,耷拉著腦袋,沒精打采。
(3)他高興地坐下來了,心里流淌著一股熱流。他想,要是這時能飛回家去,那該有多好啊!這樣,他就可以立刻告訴奶奶:我們的老師,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師啊!
(1)讀讀句子,你讀懂了什么?
(東東的心理有擔心、緊張、高興)。
(2)讀出這種變化。
(有感情地朗讀)。
(3)再讀東東的心理描寫,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為什么東東會有這樣的變化?)。
四、深入學習課文。
(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的內容理解。
(二)隨機點撥,指導朗讀。
1、東東為什么會感到委屈?
出示:
下課時把教案放在窗臺上,不是跟男生擲飛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出這是怎樣的一位女教師?
(2)下課時,她還可能和同學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說說嗎?
(3)這樣的教師你喜歡嗎?
(4)帶著喜愛之情,再讀讀這句話。
2、出示:
東東平心靜氣地傾聽著,她被深深地打動了,陶醉在不可名狀的對春天的向往中。
(1)讀到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東東聽了老師的朗讀,他聯想到什么?
課件:(填空練習)。
聽著老師的朗讀,東東仿佛看到了,看到了,聽到,聽到了,他真想。
(3)這又是怎樣的一位老師?(教學水平高)。
(4)懷著敬佩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
3、出示。
他高興地坐下來了,心里流淌著一股熱流。他想,要是這時能飛回家去,那該有多好啊!這樣,他就可以立刻告訴奶奶:我們的老師,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師啊!
(1)為什么東東的心中流淌著暖流呢?
(2)聽了劉老師的話,你對她有什么新的認識?(劉老師知錯就改)。
(3)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
4、你喜歡劉老師嗎?為什么?
五、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業。
請你和家人說說學完這篇課文的感受。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六
一、復習字詞,導入新課。
(可以通過聽寫等形式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回憶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默讀思考,自主學習。
學習要求:
2.畫出相關的語句,并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你還有什么不懂得問題?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
四、交流匯報,深入學習。
1.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二題,梳理貓發現三條真理的過程。
第一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動物敢于干出他們并非情愿的事來。
(這條真理是在貓看見年糕時發現的,它當時的心理活動是:若想吃,趁此刻,如果坐失良機,只好胡混光陰,直到明年也不知道年糕是什么滋味。)第二條真理:所有的動物,都能直覺地預測吉兇禍福。
(這條真理是在貓吃年糕的時候發現的,它當時的心理活動是:還不快吃!假如有人來才好呢!)。
第三條真理: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
(這條真理是貓在拔年糕時發現的,它當時的心理活動是:最重要的是忍耐,便左右爪交替著伸縮。唉,這太麻煩,干脆雙爪一起來吧!)。
2.引導交流:你覺得哪些情景最可笑?為什么?
學習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部分,畫出你覺得可笑的情景,說說你從哪些語句感覺到可笑?(教師引導學生從貓的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進行體會。理解:瘆人、難得的機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學習第二、三部分(3-6自然段)。
(1)自學二、三部分(出示自學提示:)默讀3-6自然段,畫出你覺得可笑的情景,說說你從哪些語句感覺到可笑?有感情地朗讀你所畫的語句。
(2)交流匯報第二部分交流重點:貓咬了一下年糕,牙齒動彈不得。“當我意識到這年糕原來是個妖怪時,已經遲了。宛如陷進泥沼的人越是急著要拔出腳來,卻越陷得深……”的尷尬處境。
第三部分交流重點:重點體會貓在擺脫年糕時的動作和心理活動。(通過評讀的方式體會貓的可笑--可憐--同情,通過讀把情感的變化表現出來。)課件出示:
(1)煩躁已極,便將尾巴搖了幾圈兒,卻不見何功效。將耳朵豎起再垂下,仍是沒用。想來,耳朵和尾巴都與年糕無關,搖尾豎耳,也都枉然,所以干脆作罷。急中生智,只好借助前爪之力拂掉年糕。
(2)我先抬起右爪,在嘴周圍來回摩挲,可這并不是靠摩挲就能除掉的。接著抬起左爪,以口為中心畫了個圓圈。單靠如此咒語,還是擺脫不掉妖怪。
(通過有感情朗讀體會貓當時的處境。)。
3.學習第四部分。
(1)自由讀第四部分,把人物的不同表現畫出來。
(2)分角色朗讀第四部分,深入體會。(讀出各種不同人物面對貓艱難的窘境而表現出來的冷漠心態)。
4.自由朗讀全文,并重點朗讀你自己喜歡的段落,提出自己還不太明白的問題,全班交流。
五、總結全文??????????????????????????????????????????????????????????????????????????????文章學完之后,你的腦海中留下的僅僅是貓可笑的形象嗎?還有什么?(引導學生領悟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當時社會人情的冷漠,表達了作者郁積日久的不滿和憤恨,對弱者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拓展閱讀:《泰戈爾散文詩二首》、《狗的友誼》、《母愛》。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七
在我們班里,那幾個同學總是時不時的擾亂課堂紀律,老師們對他們也是沒轍,我們的課堂何時能夠靜下來聽一聽文本的真音呢?就在那時,我讀懂了范仲淹的心思。
那是發生在語文老師講授《岳陽樓記》的課堂上,那天,天還是和往常一樣晴空萬里,陽光明媚,教室里也還是和往常一樣,那幾個不老實的同學說著,鬧著,我們的語文老師走了進來,開始了她的講課。
我記得,我們的老師將教案放在了講桌上,然后引導我們進入了《岳陽樓記》一文的學習,我們的老師是將整篇文章背誦給我們聽的,開始的時候下面還有竊竊私語的聲音,后來,教室里只聽到老師的朗誦聲和同學們喘息的聲音,再后來我們都沉浸在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中了,最后,我們理解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10分鐘后,課堂學習進入了我們的學生展示自我的狀態。我們開始了朗讀,在朗讀中,我學著老師的那抑揚頓挫的聲音,模仿者老師或沉郁或激蕩的表情,在我們的四人小組里盡情的讀著,不僅僅我,我們的組長,我們組的三號、四號也進入了課文中,認真的讀起來了,15分鐘過去了,老師又讓我們開展小組選拔讀,我們小組,我被選拔出來了,代表我小組參加本班中12個小組的朗讀比賽,一會兒,我們12個同學輪流讀課文的莪一個段落,下面的同學給我們評判,根據發音的準確,感情的表達,語句的停頓,我又被選下來了,最后剩了4位朗讀優秀的同學,他們每人朗讀了一遍課文,在一遍遍的朗讀中,我讀懂了范仲淹。
這個世人敬仰的政治家,詩人,我深深地理解了你!
是呀,作為一個有作為的官員,滕子京是在越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了,可是他卻請求范仲淹為此宣揚,范仲淹寫此文委婉的勸說好朋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求名利,但求實踐,這才是真正的勸諫,這才是經得起考驗的友情。而我們課堂里有的同學,口口聲聲為了友誼,一起頂撞老師,一起不寫作業,貌似友誼,實則在墮落。
那些個遷客騷人,因為天氣的的變化不合自己的心思,因自己的境遇沒有達到理想的統一就呼天搶地,慨嘆命運多舛,世道不公,甚至走向反社會,范仲淹為了開導他們,引領他們走出自我的天地,走向廣闊的人生,他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來寬慰他們,給他們慰藉,使他們高瞻遠矚,關注平民。
在這堂課上,我讀懂了你,你那遠大抱負和曠闊的胸襟,就是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雛形。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八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美德為題材,以“學習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紹范仲淹在我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點部分,主要講述范仲淹少孤,家貧,讀書十分刻苦。介紹了范仲淹的四個小故事,分別是只身求學、劃粥割齏、拒絕佳肴、閉門不出。第三部分講范仲淹的遠大志向和從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對他的贊頌。本課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在第一課時已經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3)了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寫的場面。
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
3、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學情。
從課文結構與內容來看,學生可以讀懂課文內容,但由于學生身處優越的家庭環境,大多缺乏刻苦學習的品質,時常有常立志而無長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體會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難度。此外,學生的寫作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領悟作者的寫作特點,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困難。綜合這一系列學情,我精心設計了各部分教學環節,相信可以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
著名心理學家陳爾壽說:“教無定法,人各有法,引起興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1)誦讀古詩,走近范仲淹;。
(2)讀中感悟,想象說話,感悟其精神;。
(3)依據資料,交流匯報,學習其品質。
四、說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堂課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表達的機會,展示的舞臺。
五、說教學設計。
(一)課前誦讀古詩,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之前,首先全班齊誦范仲淹的三首詩詞,分別是《江上漁者》《漁家傲·秋思》《岳陽樓記片段》,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學才華,從而產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經歷的興趣。
(二)課始回顧復習,為細讀課文,感悟體會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復習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一問題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第二個問題是課文講了范仲淹的哪幾個小故事?四個小故事既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又是體現范仲淹精神的重點篇章。回顧復習是為細讀課文做必要的知識準備。
(三)自主探究,品讀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品讀重點詞句來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學時,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畫出令人感動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閱讀感受。交流環節采用“以學定教、隨機點撥、趁勢朗讀”的教學方式。
第一個故事“只身求學”,如果學生說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饑。”這一句,我就引導他們在感受的同時發揮想象,想象范仲淹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還會有哪些情況出現,他又會怎樣解決呢?從而引導學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讀中體會范仲淹只身求學的艱苦。最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只身求學如此的艱難,但范仲淹苦讀詩書不曾放棄,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二個故事“劃粥割齏”,如果學生說到“劃粥割齏”這個成語,就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語句進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雞鳴即起”積累成語“聞雞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積累成語“廢寢忘食”,從而體會范仲淹生活的艱苦,這時教師再次追問:“同學們,生活如此的艱苦,范仲淹攻讀詩書始終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三個故事“拒絕佳肴”,就好友與范仲淹的對話引導學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難卻,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當食品變質時,對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會有何感想,發出怎樣的感嘆呢?此時范仲淹又會怎么說。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
第四個故事“閉門不出”,師生對話讓學生換位體驗,當全城轟動之時,范仲淹為什么不為所動。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整個教學過程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主線貫穿,有詳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力求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讀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學習六、七自然段,領悟文章的寫作特點。首先教師語言過渡:“同學們,此時此刻,你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之后,教師不急于做出判斷,轉入第六自然段的學習“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教師出示范仲淹說的話,學生讀后談感受,這時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留下你認為最合適的詞語。然后教師追問:“此時,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出了一個一心為國,全心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這些品質的呢?”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的寫作特點。最后理解后人贊頌范仲淹的詩句。
(四)拓展延伸,學習其品質。
首先采用交流匯報資料的方式,了解歷史上名人胸懷天下、刻苦讀書的故事,或者交流關于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師總結談話,以《少年中國說》中詩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齊誦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課文重點,采用簡潔的文字,設計本課的板書,使人一看便對文章內容一目了然。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堅持“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學理念,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課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
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愿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生命價值的綠洲!謝謝大家!
(說明:學習并借鑒了可兒老師《四季》一課說課稿的框架,在此表示感謝。)。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九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為了使兒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長大后知道自己親生父親姓范,便想恢復自己原來的姓,可是繼父不同意,兩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因此,范仲淹便從家里出來,住進了長山醴泉寺的僧房里,開始了刻苦讀書的生活。寺廟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當時范仲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又特別大,所以他經常吃飯時端起碗,幾口就扒得精光,還沒到下一頓時就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以至于看書時也無法集中精力。怎么辦呢?他想出了辦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鍋稀粥,等冷凝結成粥塊以后,用刀在上面劃個十字,切成四塊,早晚飯各吃兩塊。而下飯的菜呢,更加簡單,僅切一點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這樣在醴泉寺里刻苦讀書,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長了不少知識。為了開闊眼界,增長更多的知識,他不遠千里來到應天府,進了當時很有名氣的南都學舍,拜著名學者戚同文為師。因為范仲淹很窮,經常吃不上飯,剛開始還能喝點稀粥,后來稀粥也沒了,每當太陽落山時,他才胡亂吃點東西,可是他從來沒有為吃飯這個問題而分心,而是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刻苦了。他為自己制訂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每天不完成計劃決不睡覺。在嚴寒的冬夜里,每當他學習感到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臉,提提精神,學習環境雖然這樣艱苦,可是范仲淹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
范仲淹就這樣憑著一股堅定的信念,十幾年如一日,勤奮學習,后來終于取得成就,成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貝蒂說:“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戰勝的。”溫塞特說:“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跡。”丁玲說:“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艱苦都能忍受,什么環境也都能適應。”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達賢者,無不經過困苦磨礪。而伴隨他們走過磨難的,就是他們心中的信念。事實證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沒有闖不過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十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文學上也很有建樹。他為官時,更是嚴于律己,不徇私情。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中有位沒有官職的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見百姓只能食野草為生,范仲淹心里很焦急,馬上制定出方案,調糧救急。
有一天,糧食剛剛運到,還不曾發放,竟然被偷盜出兩擔。范仲淹極為惱怒,下令嚴查偷盜之人。后來,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漢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卻傳來哭喊聲。范仲淹將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婦人。
老婦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頭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兒,老奴情愿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頭,發現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后來,范仲淹將偷糧之人責打了幾十板子便放了,老婦人連連叩謝。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以整頓吏治為重點進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視全國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員政績,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便把姓名從官員簿上勾掉。有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勾去名字罷免官職,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面對哀號,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已任官職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一筆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于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青年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員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當時的一種行政區域,相當于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個地方,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淚,讓后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是值得后人學習的。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十一
慶歷新政失敗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軍政要職,貶往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做知州。
這一年,鄧州一個姓孫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憐。孫通判攜家帶口在鄧州做官,一向沒有什么積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間哭腫了眼睛,愁白了頭發。范仲淹知道這個同僚生前清貧,立即帶頭捐出當月的薪俸,為孫通判治喪所用。其他官吏也紛紛解囊,各盡所能,總算給孫通判買了一口像樣的棺材。孫通判的老家遠在江西九江,他妻兒從鄧州乘船回老家最為便捷,走白河、轉漢水、入長江,一路順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買棺材之用,還有一些余錢,正好雇一條船。諸事妥當,范仲淹派了一個捕快,隨船護送孫通判的靈柩和他的遺孀孤兒。
范仲淹帶著幕僚把孫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揮手作別,那捕快卻又跳上岸來,向范仲淹說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說,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語:“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個州縣都設有關防,盤查過往船只。隨便找個借口,就要你拿錢打通關節。大人不備足‘通關’費用,只怕這船出了鄧州境地,就寸步難行了。”
范仲淹皺了皺眉頭,對各地關防假公濟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對于孫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經給了撫恤,同僚們也已經捐過了錢物,這“通關”的費用又從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陣,嘆著氣走進了本州設在岸邊的關防公署。官署里紙筆都是現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揮筆寫道:
“一葉輕帆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涼天。關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范仲淹把詩寫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給押船的捕快,說:“若遇關防盤查,你就拿這個應付。”
就這四句詩,能當銀子使喚?捕快雖然有些疑慮,還是接了。
捕快的疑慮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關防的官員,誰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憐貧詩,誰還好意思敲詐這孤兒寡母?捕快一路暢通無阻,很順利地把孫通判的遺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寫詩助貧解困的故事也隨之傳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十二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輕時極窮,生活艱難,心想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后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給貧窮無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贊此屋,風水極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后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學堂,實踐了年青窮苦時想要造福眾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孫都賢達顯貴,綿延不絕,傳至今已八百年了,蘇州一帶范氏后人依然興旺。
范仲淹善心為他人謀福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無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報給范氏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百倍、幾千倍,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行善的典范。
我們面對人生一再出現的抉擇,心里曉得不管做什么決定,都「無法」預知事情會如何發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會成功的事情。我們永遠活在不確定中,對于這樣的變化無常,我們只能「盡力」應付。我們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擇」中,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個辦法肯定能讓一個人不會逃出監獄,那就是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活在監獄里。我們的監獄,就是不確定所做的事情是否會成功。讓我們逃出監獄,重獲自由,才能明白第七世紀的佛教大師月稱菩薩所說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機率是百分之百。」我們要承認,生命與事業是由一長串的工作組成的,我們需要一個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個必能獲得成功的訣竅,必須是要以「因果業力」的法則:「作善得福,作惡得禍」。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十三
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第三年,繼父朱文翰因病去世了。他回家辦理了喪事,安慰了母親,便回醴泉寺去了。這年他已是23歲的青年,不但學業有很大的進步,而且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繼父去世后,家庭的擔子全部落到母親一人的肩上,生活來源枯竭,家里的日于一天比一天更加困難了,所以仲淹很不放心母親,經常回家探望。
繼父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子,繼娶仲淹母親謝氏后又生二子,仲淹就生活在其中。繼父與初氏所生的長子從小就失去母愛,父親長年在外做官,對他也疏于教誨,故而養成了不思進取游手好閑的習慣。父親在世時對他還有些約束,父親去世后他就無所顧忌了。謝氏對他束手無策,請族中長輩勸說也無濟于事。
一次,范仲淹回家探望母親,從村里人那里知道了一些哥哥的情況,便找他談心,好言相勸。誰知他不但不聽勸告,反而惡聲惡氣地說:‘‘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錢,與你有什么相干?”仲淹聽到話里有話,也就不再勸了。為這事,他找母親想問個明白,可母親聽了只是哭泣,什么話不說。仲淹更加奇怪了。他想了很久,后來找到村里最要好的朋友那兒去問。朋友吞吞吐吐地說:“公乃姑蘇范氏之子也,太夫人攜公適朱氏。”并透露了一些真情,仲淹總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過去,他對自己的家就有些疑惑,但他只顧專心讀書,加上繼父對他從小就很關懷和疼愛,所以從來也不曾多想。這下完全明白了,他心里很痛苦。這一夜,他輾轉反側,終難入睡,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繼父多年的養育之恩,將來一定要報答;想到了母親的痛苦處境,幾時才是出頭之日;想到了目前這個支離破碎的家,自己又實在無力挽回。想來想去,最后決定暫時離開母親,先去南都求學,等功成名就,然后自立門戶,再把母親接去奉養。
碧云黃花,秋風送爽,正是美麗的金秋十月。范仲淹拜別了母親,又回醴泉寺拜別了高僧和寺廟主持,帶上必備的一點行李和琴劍,一個人直奔南都去了。
仲淹這一去渺無歸期,母親越想越不放心,兒子遠走千里何時歸來?在外又依靠何人?她后悔不該答應兒子出走,于是找到兒子平時最好的朋友,請他趕上去把仲淹追回來。那朋友追上仲淹,說明來意,再三勸仲淹回家。仲淹主意已定,對朋友說:“請回去轉告我母親,讓她老人家放心,請她保重身體,十年為期,我考上進士,一定會立即將她老人家接去奉養,臨別,仲淹再三拜托朋友,請朋友費心關照他的母親。
就這樣,23歲的范仲淹來了南都。南都位于今天的商丘南端,是北宋的發祥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地方,在當時十分繁華。范仲淹來到南都,進了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南都學舍),是當地人曹誠出資,在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故居旁興建的,規模宏大,藏書數千卷,皇帝親賜“應天府書院“匾額,名滿天下。與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書院并稱北宋四大書院。
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讀書,有名師指教,與眾多的同學切磋學問,又有大量的書藉可供學習參考,真是如魚得水,心情十分高興,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伏天,他都是晝夜苦讀,自強不息,刻苦鉆研,從不懈怠。然而,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粥。這種生活狀況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但范仲淹并不在意,他一心撲在學習上,以顏回自勵,“瓢思顏于心還樂”;他效法顏真卿“饘粥不繼”的精神。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學是南都留守的兒子,回家時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父親。這位同學的父親很受感動,便關照差人給兒子送飯時也給范仲淹捎上一份。當那同學把捎來的飯給仲淹送去時,仲淹雖然十分感激,但他卻再三婉言謝絕,怎么也不肯吃。他對那位同學說:“我吃粥吃慣了,過去在醴泉寺3年,我就是這樣過的,如今一旦吃上好飯,粥就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請向伯父轉達我的謝意。”在南都5年,他堅持過著清貧刻苦的生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應天府朝拜圣祖殿。皇帝到達府城的消息轟動了南都,大街小巷擠滿了成千上萬的人群,府學的學生們也紛紛涌到街頭觀看,誰都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樣子的。唯獨范仲淹沒有去,仍一個人留在學校里讀書。同學們回來后問他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認真地說:“皇帝是要見的,但等以后也不遲,眼下我首先要完成當天的功課。”
刻苦勤奮地學習,使范仲淹“大通六經之旨”,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27歲時以“朱說”之名考中了進士。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大全(14篇)篇十四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為官時,更是嚴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的人員中有個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只見民不聊生,范仲淹馬上調糧救急。可糧食剛到,竟然被偷了兩擔。范仲淹下令徹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傳來哭喊聲。
一老婦人上前不停地磕頭,嘴里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可憐放了我兒,老奴情愿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頭,發現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后來,范仲淹責打了幾棍偷糧人便放了。
后來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整頓吏治,嚴格考核官員,不稱職的官員都被罷免。有一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罷免,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罷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于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之前那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而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任,那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對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來說,他的眼淚不會輕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淚,讓后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值得后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