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出色的作文需要經過反復推敲和精心雕琢,才能呈現出優美的語言和流暢的表達。以下是一系列優秀作文,它們不僅表達了作者的個人觀點,還蘊含了深厚的情感和思考。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一
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祭祀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所以端午從本質上來講是個悲壯的日子。
正因為帶有悲壯的因素,因此說祝你端午節快樂多少有些不合時宜,而說安康聽起來就舒服多了。
說法二。
因為端午是一個毒日,歷史上形成的端午節習俗,也是多出于辟邪、驅瘟的目的,比如端午之日,家家戶戶要在門楣懸掛葵花、薄葉、艾草等物,諸宮觀這一日也“以經筒、符袋、靈符、卷軸、巧粽、夏橘等送饋貴宦之家”,市井上的僧道,亦會送人符篆之類。五月五日午時,人們又有“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的習慣,認為取“午時水”沐浴之后,“一年疫氣不侵”。大人還會用絲線制成“百索”、用艾葉剪成虎形的“艾虎”,給小孩子隨身佩帶。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為什么古人會形成以端午為毒日的觀念呢?大概是因為,端午節過后,便是炎炎夏日,容易流行疫病,才因此形成了在端午節驅趕瘟邪、祈求安康的習俗。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二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是什么?端午節掛艾葉的意義又是什么呢?接下來就跟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節掛艾葉的知識吧。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唐朝末年,戰亂連連,冤魂無數,人心惶惶,到處都是逃難的人。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著一個小孩子,背上背著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著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黃巢聽后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為何,你為什么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以后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說:“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為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將此話告知眾鄉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臺州地界最為盛行。端午節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一家,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臺州百姓。所以每逢端午節臺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戶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為當地習俗。并且有詩為證。艾葉為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中國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有在家門前懸掛艾草的習俗。在民間傳說中,這種草是神仙的寶劍。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是什么?接下來就跟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傳說過端午節在家門口掛艾葉的習俗和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有關。唐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向披靡。官府散布謠言,說黃巢軍隊所到之處,殺人如割草。百姓聽傳言后都急忙逃難。有一日,黃巢率兵打到河南鄧州城。他喬裝去察看地形,看見一個村婦女手拉著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懷里卻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大男孩匆匆逃難。黃巢很納悶便去詢問,村婦說:“縣衙今天挨門傳令,說黃巢馬上要血洗鄧州,大家快逃命吧!”黃巢問:“那你為什么拉著小的,抱著大的?”村婦稱:“大男孩的父母都已被亂軍殺死。小的這個是我的親生兒子,萬一黃巢追來,我寧肯丟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鄰家的獨苗。”黃巢聽后大為感動,拔劍砍倒路邊兩株艾草,交給村婦說:“大嫂,你快回城傳話,讓窮人門上都插上艾葉,有這個記號,保管不會受到傷害。”此消息很快傳遍全城,當晚窮人家門上都插上了艾葉。第二天正好是五月初五,起義軍攻下鄧州、殺了縣官,而百姓未受到一點傷害。
至唐黃巾(改為黃巢,網友“阿海”發現了這一處錯誤,在此表示感謝。黃巾起義是東漢末年的事情,6月20。
日記。
)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于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
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后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后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并效婦人行忠義之事。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
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于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傳說伍子胥率兵為父兄報仇,途中遇一婦人,領著一個年齡很小的孩子,背著一個年齡較大的孩子逃避戰亂。伍子胥叫人抓住該婦人。(伍子胥父兄都是重臣,卻被楚王誣陷殺害,伍子胥恨自己的家鄉,所以覺得該婦人也是壞人),問她為何不背著小的孩子?婦人說背著的孩子是丈夫的妻子的孩子,領著的確實自己(小妾)親生的孩子。伍子胥念她忠義,告訴婦人回家,并在門上掛艾草作為記號,命令軍士不得騷擾有艾草的家。
結果伍子胥的兵士果然沒有騷擾,從此,門上掛艾草成為了一項民俗。希望能夠躲避災禍、辟邪、防蚊蟲。
艾草,自古在民間即有食用、祛風邪等用途,端午節有些嶺南人士,除了會以糯米摻艾草制成“艾飯”等應節食品之外,還有人將艾草、茅草、抹草、柳枝、桃枝等藥草懸掛門口,當作避邪之物。
首先準備好糯米干粉,磨得越細越好,艾草準備多些,芝麻、花生適量,豬油適量,黃片糖和白糖適量,柚子樹葉或者芭蕉葉若干。
艾草用清水洗凈后,入大鍋里煮開,其間加一點點蘇打粉一起同煮,這樣可以使艾草容易煮爛,煮好艾草好,撈出再用清水洗凈,然后擠干水分備用。
把花生和芝麻洗凈后,分別入鍋里炒香,然后放入攪拌機攪碎備用,黃片糖切碎加入花生芝麻餡里,再加入適當的豬油和白糖,攪拌均勻后,制成艾糍粑的餡備用。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四
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于漢代,至今不衰。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愁都隨著雨水流走,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據悉,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節戴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制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又有一說如果小孩還沒滿一歲,就只系紅色的彩線。
盡管民俗約定端午節第一場雨,要將彩繩摘下扔到雨水中飄走,以象征遠離邪惡、煩惱和疾病,憂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隨地亂扔,最好拋到僻靜處的雨水中,以免影響環境、增加環衛工人工作量。
端午節除了帶五彩繩的習俗外,還有掛小辣椒、老虎鞋,孩子頭上寫上王字,這樣孩子不鬧,也是為了驅除災害、瘟疫。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五
端午節前后,家家戶戶在門上掛上一株艾葉。這是人們的習俗。還有一個故事,讓我為你慢慢解開這個疑問。
唐朝末年,兵荒馬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吃不飽,穿不暖,睡無眠,日子苦不堪言。
大將軍黃巢想要推翻當時的王朝,就準備兵馬,想要大戰一場。戰前一天,黃巢看見逃跑的老百姓中的一個中午婦女手中牽二三歲的孩子,懷里抱著五六歲的孩子。他深感不惑,驚訝地道:“為什么您要抱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呢?”婦女答道:“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如果大孩子丟了,所有人傷心;但如果小孩子丟了,只有我傷心。我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傷心。”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說:“你只要在門上掛上艾葉,我保證有艾葉的家家戶戶絕對沒事。”好心的婦女一聽,連忙告訴了其他人,于是大家都在門口掛上了艾葉。第二天,黃巢帶兵打仗時經過小城,看家家戶戶門口都有艾葉,便記住他的諾言,從大路繞道而行了。
這就是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同時,艾葉有防蚊的作用,也有避邪的功能。艾葉真神奇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為了紀念投江而死的愛國大臣屈原,人們把屈原跳江的這一天---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掛艾草,戴香袋,吃“五紅菜“,吃粽子,賽龍舟和美麗的鴨蛋烙子。無處不透露出濃濃的端午節味兒。
今天就是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我問爸爸要錢買艾草,小氣的爸爸一聽到“買”這個字就五官錯位,我忍住笑說:“哎呀,今天是端午節,人家早就掛艾草了,我們家也不應該例外,對不對?”爸爸笑了,大手一揮,說:“哪,前我早給你準備好了,買兩把去。”我高興地拿著錢,拉著婆婆蹦跳著去了菜市場。哇,買艾草的人還在還真多呀!排成一臺哦長龍了。我仗著自己個兒小,“違規”鉆進人群,選了束最綠的艾草,像報喜一樣舉到婆婆面前。婆婆看了看,嗅一嗅,笑彎了眉:“好香呀,選得好!”還對我豎起了大拇指。
回到家,我又像獻寶一樣將香噴噴的艾草伸到爸爸面前,請爸爸把它掛在了大門的兩邊,頓時就感到香氣四溢。我興奮地問:“爸爸,您知道人們為什么在端午節掛艾草嗎?”爸爸皺著眉頭為難地說:“我不知道哎,為什么?”就知道會這樣,我喜上眉梢,決定顯擺一下我剛剛惡補來的知識。“據書上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把它插在門口,可以保一家身體健康。早在古代,我國的勞動人民就知道艾草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把它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治病。現在你知道了吧,爸爸?”我得意地說。“想不到艾草有這么大的用處啊,怪不得家家戶戶都掛上了呢。還是我女兒聰明!”爸爸打趣著說。
“哈哈哈哈……”
就這樣,在艾草的馨香里,我們吃著粽子,度過了一個香甜的端午節。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六
23、艾草香囊,傳遞著來自心底的祝福與溫暖。
24、端午節,艾草香囊傳遞著健康和幸福的祝福。
25、端午節,艾草葉上掛,各種粽子包起來。喜氣洋洋過大廟,愿你事業如飛黃!
26、在端午節,沉浸在艾草的香氣中,品味傳統文化的純粹與魅力。
27、艾草燃香,端午佳節正當時。愿您擁有健康,快樂,幸福的未來。
28、端午節,艾草葉,送上真摯的祝福,愿你快樂無邊。
29、端午佳節,艾香四溢,愿您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未來!
30、端午艾草飄香,愿您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31、端午節來臨,艾草熏天,愿你幸福快樂,健康安康!
32、端午節,愿你安康幸福,事事順利,一生平安。
34、端午節艾草香囊是一道具有濃厚民俗文化色彩的獨特風景線。
35、艾草撣去疫病煩,端午粽展團圓歡,吉祥安康臨門來,祝你歡度佳節!
36、端午佳節,艾氣飄香,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37、在這個端午節,送上一份別致的艾草香囊,向親朋好友表達你的心意和祝福。
38、艾葉飄香傳佳節,糯米香濃慶團圓。祝端午節快樂!
39、端午節,簇擁在艾草的綠意中,聆聽傳統文化的古老之音。
40、遇見艾草香,品味端午美好時光,祝你快樂幸福!
42、艾草祭祖傳統,龍舟競技習俗,端午節,祝你得到美好的回憶。
43、艾草飄香,端午佳節,愿您幸福永存,健康長久!
44、端午艾草紛飛,祝福送上,愿你生活幸福美滿,事業成功。
45、傳統的端午節,愿你借此機會收到一份幸福的'禮物。
46、端午節到來,艾草香氣撲鼻,祝愿你的人生風光無限,安康無憂!
47、端午佳節艾香撲鼻,祝好友幸福安康。
49、端午艾餅飄香墻,祝福平安到永遠。
50、端午佳時,艾草芬芳,愿您和家人共享團圓美滿的時光!
51、端午艾草香四溢,喜氣洋洋大家齊。
53、艾草香囊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它承載了民間智慧的結晶和億萬人民的情感和記憶。
54、端午佳節,送你一份香囊,愿你永遠幸福如意。
55、端午節,一個艾草一個香囊,一份心意送給親朋好友。
56、端午艾草香拂面,祝福闔家平安過。
57、端午節,艾草飄香,愿你心情舒暢,幸福美滿,好運連連!
58、艾草香囊富有許多意義,比如祈福平安,預防疾病等等。它是一種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飾品。
59、端午節,艾草香味彌漫,祝你事事如意,快樂幸福。
60、端午節到了,送你一份香囊,愿你事業成功,家庭幸福。
61、端午佳節,香氣四溢,祝福一路相伴。
62、艾草香囊是載滿著祝福和美好希望的美好禮物,它成為了人們傳遞情感和祝福的一種方式。
63、艾草香囊,不僅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種傳統飾品,也是人們傳遞心意和祝福的一種方式。
64、端午佳節,將香草作為美好祝福。
65、溫馨的端午節,送你艾葉香囊,愿你安康!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七
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
為什么端午節會在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過呢?那是因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死亡的這日定為“端午日”。
在我國,端午節這天有很多的民間習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歡的習俗,這天,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粽子熟了,大家又會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噴美味的粽子香飄滿了屋;賽龍舟也是我國端午節傳統的節目,親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看,一艘龍舟快速的駛過來了,激起了江邊觀賽人的熱情,大家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鄉,每到端午節,每家每戶還會準備一些艾草,插在大門和窗戶上,我問奶奶“為什么要在門上插草呢?”奶奶說“這是咱這的習俗,插上艾草,蚊蟲蛇蟻就會遠離咱家,讓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家里有小孩的,還會給小孩的衣服上掛上做的“五毒葫蘆”,祈求保佑孩子健康。這些雖然只是一些習俗,但卻在我們家鄉形成了一種文化。
端午節雖然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增長了知識,愿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插一把菖蒲艾草,家家門前就香這一股特殊的香味。我搞不懂這是為什么,就去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要在門前掛菖蒲和艾草呢?”媽媽摸了摸我的頭,微笑著說:“我國民間把五月初五叫做‘毒日’。因此在端午節要把艾草和菖蒲掛于門庭;菖蒲乃天中五端之首,葉片呈劍狀形,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可以嶄千邪;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我聽了,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另外,五月是夏季的開始,蚊子越來越多了,菖蒲和草都有一定的香味,可以驅趕蚊蟲,讓人們避免蚊蟲的侵擾。
后來,媽媽還給我講了一個傳說:傳說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問原因。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里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而且從河南流傳到各地。
聽了媽媽的故事,望著門前插著的菖蒲、艾草,我覺得他們分外妖嬈,這一只只菖蒲、艾草,不僅可以給人們屈毒、辟邪,更代表著人們對和平的追求,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八
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娘去趕集,老娘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背著老娘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于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后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說可以驅邪。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江蘇)。
端午佳節,菖蒲插屋。(江蘇)端午節賣菖蒲。(溫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來。(溫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上海)。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浙江)。
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會嬲跳。(湖北)。
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江西)。
吃了端午筗,還有三更凍。(客家)。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廣東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廣東)。
五月節,小噠埠。(廣東潮汕)。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九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等。
端午節那天,奶奶早早地起床做雞蛋和粽子,我們早餐就會吃這些。我每次吃雞蛋時都會跟媽媽碰雞蛋,可是我每碰一次蛋殼就裂了。我連碰幾下,媽媽的蛋還是安然無恙,而我的蛋變得破破爛爛。我就拿著媽媽的蛋,研究了半天,發現和我的蛋一樣,我感到很奇怪?媽媽說:“雞蛋有兩邊,一邊大,一邊小,在煮熟的雞蛋,大的一邊是空的,小的一邊是實心的。所以實心碰空心,空心會裂掉。”我知道了這個原理,就拿著雞蛋跟其他小朋友碰,我贏了心理高興極了!
端午節最熱鬧是劃龍舟。那天下午,媽媽帶著我去塘河上面的橋上觀看劃龍舟,那里人很多非常熱鬧。不久,比賽開始了,我看見一條條龍舟在河面上駛過。我想,為什么一條龍舟上的`人衣服都一樣呢?我就去問媽媽,媽媽說:“因為他們是一個村的,所以衣服要穿得一樣,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越看越起勁,不由地喊起加油了!媽媽邊看邊說:“每年端午節都有劃龍舟等幾個項目,但這幾年被國家禁止了,說不定以后還會有。”我高興地說:“以后我們再來看。”
我們一直看到了傍晚才回家。我的心里特別高興,因為我過了一個最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十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驅鬼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雞蛋。
在膠東地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女媧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說:“今后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準許你傷害。”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只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里面裝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劃船運動中的后拉、前推、搖槳等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煉,提高了肌肉質量,以及協同工作能力。”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
6、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里讓水沖走。
陜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展到現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艷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么色也很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7、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傳于陜北各地的農村,是通過游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游百病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據說游就百病不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講究的,這天男不做農活,女不做針線,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說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農村,男人趕早備足牛羊飼料,女人忙備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處是集鎮、寺廟。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過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嶺,要走幾十里山路。平時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傾家外游,不圖升官發財,圖個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著“端午擔”回到娘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娘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驅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驅蟲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頗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小孩子喜歡戴飛禽走獸類的,諸如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老人則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防病健身,也象征著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到白頭等。
最有講究的要數年輕人了,尤其是熱戀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會親自制作一枚別致的香囊,在節前送給心上人。
12、洗龍舟水。
“洗龍舟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為這段時間的水大,正好又是劃龍舟時期,老百姓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掃把。
有趕走“掃把星”,驅除厄運的意思。
14、掛艾葉和菖蒲。
端午插艾條,除了“驅邪”的說法,更重要的與古代人對端午時節的“保健”有關。據介紹,傳統民俗節日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其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因為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
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端午節蘊藏著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端午時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
15、吃五黃。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稱“吃五黃”。現在,雄黃酒因帶有毒性而用黃酒代替。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節思念家鄉的祝福語。
1、三餐總是正在外,己己鳴你小外外收外燴外賣外帶,但非您吃肉粽了嗎?正在彼,收你一顆里頭包滿人誠緻祝福的肉粽,敬祝你端午好節高興!
2、往事如風輕盈縹緲,朋友如酒如癡如醉,祝福如棗溫暖甜蜜,短信如船快快出發,五月里的祝福傳意,發散出一切的好運。祝朋友端午節快樂!
3、一片粽葉一片情,香囊荷包表真情,包個粽子送給你,愿你生活幸福甜蜜蜜;寄個香包送給你,祝愿健康平安陪伴你。親愛的朋友,端午節快樂!
4、紅棗嵌在糯米里,糯米嵌在竹葉里,陽光裝在季節里;我嵌在你的微笑里,你裝在我心里;我們都被這個節日,甜蜜地裝著!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5、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絲絲纏繞,愿你品嘗美好人生的每一天,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6、我是棕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記得給我發消息,親愛的不然棕子噎著你!
7、有時候我忙,有時候我忘;有時候我累,有時候我懶!但如何我也會想的起來想你,想你這個好伴侶!記住:你微笑時我的世界也微笑,祝端午節快樂!
8、如今國人時髦了:愛上圣誕了,丟了元宵了;學會愚人了,忘記清明了;喜歡情人了,冷落屈原了。可韓國人要搶注端午呢,你同意么?不同意就轉發!
9、想念你的微笑,回味你的味道,脫掉你的外套,露出你的美妙,壓抑我的狂躁,想想我的需要,還是早點把你干掉…啊,粽子!端午快樂!
10、五月五,端午到,正是粽味飄香時;米粘米,好日子,吃完粽子好運至;葉疊葉,鈔票結,片片都招財神爺;繩綁繩,雙喜臨,祝你天天好心情。端午節快樂!
11、端午節到了,我用幸運米、開心果、美麗豆、愛心棗、美滿仁、如意蜜、健康糖、無憂水、做一個粽子送給你,愿你的生活就像它的味道一樣豐富甜美!
12、給回憶永不褪去的色彩、給思念自由飛翔的翅膀、給幸福永恒不朽的生命、給生活輕松燦爛的微笑、給你我所有的祝福,祝端午節快樂!
13、幸福就像一根根粽繩,緊緊地綁住你:快樂就像一片片粽葉,團團地圍住你;祝福就像一陣陣粽子的飄香,永遠環繞在你身邊!祝端午節快樂!
14、愿粽葉裹住你過去的美好,米粒黏住你現在的幸福,龍舟承載你未來的夢想。愿鑼鼓敲響歡樂,鞭炮驅除煩惱,短信帶給你幸運。端午節快樂!
15、緣分,讓我遇見了你;開心,讓我認識了你;牽掛,讓我想起了你;友誼,讓我們在一起;信息,讓我不得不發給你;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節快樂。
16、端午發祝福,誰接誰有福:運氣如糯米黏上你,從此不肯走;心情如棗戀上你,甜蜜永不離;和順如舟追上你,做事爭第一。端午佳節愿完美人生盯上你!節日快樂!
17、甜甜的豆沙粽子,美美的幸福生活;香香的大肉粽子,滿滿的萬事如意;咸咸的各色粽子,真真的祝福情誼:端午來臨,愿你幸福健康,萬事如意。
18、夏日高溫不退,生活枯燥無味,革命工作太累,個人身體寶貴,多吃瓜果是對,再煩也要去睡,找個時間聚會,地方不要太貴,祝端午節快樂!
19、端午節到,送你一個香甜粽,幸福甜蜜伴一生,送你一個好運粽,萬事順利福運行,送你一個健康粽,安康長壽度今生,五月五端午節,祝你快樂。
20、幸福的粽子,甜美了嘴巴,甜蜜了心情;青青的艾草,趕去了浮塵,換來了明凈;端午的短信,聚焦了心意,放大了美景。愿度過一個快樂幸福的端午佳節!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十一
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蒲草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蒲草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偉大智慧。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后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掛蒲草的寓意。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蒲劍)等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蒲草(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一.一、端午粽食。
端午食粽,是中國人民之一道俗。粽,又曰“角忝”、“筒粽”。其來久矣,花樣繁多。自春秋至今,每歲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其花種更為繁。端午吃粽之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不衰,而流傳至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十一.二、龍舟。
龍舟是端午節之大動,其先蓋越鄉族祭水神、龍神之一祀,其原有始初世末。已有二千余年。史記載,龍舟所以存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者。
十一.三、懸艾。
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于端午節,人以插艾及菖蒲為要義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以菖蒲、傳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為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成花環、佩。,美麗芬芳,婦人爭服,用以驅瘴。
二、端午節的來歷之紀屈原曰。
此言最早出梁吳均《續齊諧記》與北宗驚《荊楚歲時記》。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于,死后為蛟龍困,世人哀之,每于是日投五色絲粽于水,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而死后,百姓聞之即船撈救,直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之尸。時,會值雨,湖上之舟俱集上之亭。為人知,取賢臣屈大夫時,復冒雨出,爭劃入茫之湖。以寄哀思,人泛舟江上,后乃漸為龍舟競渡。觀之,端午節食粽、龍舟與紀原也,有唐文秀《端午》詩為證:“快分端自誰言,萬古傳為屈原。堪笑楚江空兮,不得直臣冤洗。”。”
三、端午節之所由之至曰。
持此一心之劉德謙在《“端”始源又說》、《中國舊日趣談》,有三要:(一)威性之歲著《荊楚歲時記》未及五月五日將食粽之日風,而以食粽著至節中。至于競渡,隋杜臺卿所作《玉燭寶典》以之畫人夏至者樂,則不必即為出投江之大詩人《屈原。(二)端午風中之也,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與原關。(三)歲物名著《歲華紀而》謂端午節之第一說曰:“日葉正陽,時當夏。”。”亦即端午節方夏中,故端午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是觀之,端午節之最早起當系至。
諸說紛出,而以言屈原曰移為博。以其人大,詩藝逸,人亦愿以此一紀日歸諸其。
一、粽莫于朝食。
眾人好食粽,且日猶以為飯食粽,人嗜粽之民至棄矣正餐,頓頓皆以粽為飯。消內科醫生告:“食從胃至腸消化,不須留六個時。粽,糯米為之,固不易消,一早食粽,停于胃之時則長,激胃酸泌,可致慢性胃病、胃瘍者病。
二、粽須熱透食。
中國營學事徐筠指,不宜涼而食粽,食前以大發火。一曰糯米、粽餡皆是容易的食物俱,火不足,易有食遇毒;二者變涼之粽過油、過?,易致消化不良。尚有一點要,粽剝后如有黏絲,則示粽可放久不鮮矣,宜勿食。
一、食“五黃”。端午節日,在江南者統中,必食五黃——鳣、黃魚、黃瓜、咸蛋黃、酒(本雄酒,以雄黃有毒,眾皆飲常酒代。,因其月又稱五黃月”。
二、食五白”。端午節俗猶行以“五白”來搭,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茭。端午食“五黃”,再配上五白”,可清熱味,健脾胃。
三、食面扇。甘肅省民勤縣間,端午日皆蒸“面扇”。面扇用;白蒸制,上扇形,有五層。每層撒上碾細者熟胡椒粉,面捏成百花,染上色,甚好看。此食俗蓋由端午節扇、賣扇、贈扇之風俗變而來者。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十二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治病防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驅鬼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十三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艾葉這是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傳說唐朝末年兵荒馬亂人們四處逃命。
一天,大將軍黃巢帶著部隊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將軍黃巢看見一位大嫂。她手里抱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手上卻牽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大將軍黃巢很奇怪,上前問道:“您為什么抱著大孩子卻牽著小孩子呢?”
“這2、3歲的孩子是我的孩子,這6、7歲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戰亂中死了,把這孩子托付給我。要是在危急的時候,我可以丟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大嫂說。
黃巢很感動,于是對大嫂說:“今天,您回去以后就在門前掛上艾葉,明天攻城的時候我就不會傷害你們一家。但這是軍事秘密,您一定要保密啊!”可善良的大嫂馬上將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黃巢去攻城時發現家家戶戶門前掛上了艾葉。為了遵守諾言,黃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戰亂之苦。大兵都已進城了,卻又撤退了,人們都以為是掛了艾葉的功勞。從此,掛艾葉可以消災避亂的說法便傳開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們都會在門前插上新采來的艾葉,那清新的藥草味可以驅蚊辟邪,保平安呢!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十四
在農村只要有人在家的都會在端午掛艾草,這是一個傳統習俗,就連很多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在端午都會抽空回一次農村,就是要在門前屋后掛上艾草,以便能夠一家人平平安安,驅蟲辟邪。
至于說哪一天掛艾草比較好,那當然就是在端午當天掛的,太早掛了不好太晚掛了也不行的。在以前掛艾草也會像貼春聯一樣,看誰家掛得最早,那樣一家人都會得到平安的。
所以農民一般都是提前踩好點,看準哪里有艾草之后,五六點就起床去摘回來。必須要早早去。在農村還有艾草不能夠被太陽曬的說法,最好采回來的艾草還有露水的,這樣才能夠辟邪,雖然這有點迷信的說法,但是農民就信這個。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成家立業之后,都不愿意自己去摘艾草,覺得太麻煩了,所以都會直接去集市上面買,等買回來也是到了中午。
艾草不需要太多,兩根就夠。
艾草以前都是越多越好,因為這樣才可以驅蟲,不過現在的話更是注意形式,不需要太多的艾草了。由于艾草是需要倒掛的,所以怎么比較好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一般門口左右兩邊都需要掛艾草的,而掛的時候也不會只掛艾草,都會跟菖蒲一起掛。像我們家都是掛兩根艾草,這樣兩根艾草可以交叉,綁定根部后就能夠掛在釘子上面了,如果只掛一根艾草的話就不是很好掛。
反正現在端午掛多少艾草是沒有明確的說法的,都是看自己的心意,覺得怎么掛比較方便就怎么來,一般也很少有人將門口都掛滿大把艾草的,這樣可就是有點影響美觀了。大都是簡單一兩根或者幾根綁成一把倒掛起來就好了。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十五
唐朝末年,戰亂連連,冤魂無數,人心惶惶,到處都是逃難的人。
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著一個小孩子,背上背著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著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黃巢聽后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為何,你為什么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以后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
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說:“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為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
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將此話告知眾鄉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臺州地界最為盛行。端午節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一家,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臺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節臺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戶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為當地習俗。并且有詩為證。艾葉為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端午節掛艾草(通用16篇)篇十六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艾葉這是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
一天,大將軍黃巢帶著部隊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將軍黃巢看見一位大嫂。她手里抱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手上卻牽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大將軍黃巢很奇怪,上前問道:“您為什么抱著大孩子卻牽著小孩子呢?”
“這2、3歲的孩子是我的孩子,這6、7歲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戰亂中死了,把這孩子托付給我。要是在危急的時候,我可以丟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大嫂說。
黃巢很感動,于是對大嫂說:“今天,您回去以后就在門前掛上艾葉,明天攻城的時候我就不會傷害你們一家。但這是軍事秘密,您一定要保密啊!”可善良的大嫂馬上將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黃巢去攻城時發現家家戶戶門前掛上了艾葉。為了遵守諾言,黃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戰亂之苦。大兵都已進城了,卻又撤退了,人們都以為是掛了艾葉的功勞。從此,掛艾葉可以消災避亂的說法便傳開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們都會在門前插上新采來的艾葉,那清新的藥草味可以驅蚊辟邪,保平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