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師工作總結 個人篇一
第一次語文科理論學習活動是20xx年9月17日,地點是一(1)班教室。主題是教材分析,主持人是李**老師。整體上對一二年級的教材進行的分析,指出了識字和認字上的要求,并在拼音,識字,詞語,句子,閱讀,寫話等教學內容上做了分析和概括。
第二次語文科理論學習活動是20xx年9月24日,地點是一(1)班教室。主題是20xx年第一學期語文科工作會議暨命題能力的培養,主持人是李**老師。先是強調了期末學科素養抽測的重要性,其內容是生詞聽寫和課文朗讀兩個方面。要求老師用陽光評價去教育學生,如用六年級學生訓五年級學生的閱讀素養。指出在課外閱讀指導上要抓好常規。之后在命題能力培訓上,指出命題時的“三看”原則,看導讀,看課文,看園地。以及命題時的在短文聽力題目時的“三不”,不能太深,不能太多,不能不連續。也在閱讀題目的要求上給出了各年級的字數限制。
第三次語文科理論學習活動是20xx年10月21日,地點是一(1)班教室。主題是如何提高備課的有效性,主持人是李**老師。強調了語文課備課的重要性,提出了備課的一些要求,如先確定教學點,在去落實教學點,之后要有扣點練習。所以第一步是要找準教學點,提出教學點要從“四書”里去確定,也需要注意到教學點與教學目標的區別,并且同一個知識點在不同年級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找錯了教學點,那么你之后的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錯誤的,所以會導致你整節課堂都是無效的。
第四次語文科理論學習活動是20xx年12月2日,地點是二樓辦公室。主題是學科綜合素養抽測和語文科工作布置,主持人是李**老師。先是要求每班都要填寫好《學困生跟蹤表》,指出中高年級要進行習作批改,語文工作上是每班周一要進行語文詞語聽寫大賽,還有說明了在朗讀上一二年級是點讀,三至六年級要進行捧讀。這些內容都是和第16周的語文學科的綜合素養抽測有關,所以每班都要在聽寫和朗讀上對學生進行練習。之后就對我和陳嬌嬌上的公開課進行了評課活動。我的指導老師李莉貞老師先對我進行了總結性的點評,其他老師之后也自由對我進行了點評。她們肯定了我的進步,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語文教師工作總結 個人篇二
安排好教學上相關活動,是學校教學處層面和各個教研組每個學期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其目的無外乎加強對課堂的研究、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以此推進教研組的整體建設。本學期教學處安排了“學科周”活動,語文作為一門大學科,首當其沖義無反顧地承擔了本次活動。
歷時一周的學科周活動,全校老師欣賞了語文老師的“下水”作文展示;觀摩了各個年級的語文老師課堂教學的風采;聆聽了“凝眸”杯詩歌朗讀比賽中師生同臺的慷慨激昂。一系列的活動,其宗旨就在讓學生喜愛語文、親近語文。這些活動很好地貫徹著二期課改的精神,那就是:關注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關注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師的體驗與學生學習體驗的溝通與交流。本次活動中教師很出色地起到了語文學習的引領作用,示范作用,用各自的教學藝術征服了他們的學生,彼此都可說是受益匪淺。
為了使這次語文學科周活動得以順利展開,語文組的合體同仁都傾情投入,每個教師都承擔了任務,尤其可貴的是我們的前輩潘力鋼老師、王紀銓老師,他們身先士卒,又是下水文,又是公開課,在他們身上,我們這些后生看不到他們患得患失,倚老賣老的矜持作風,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們舉重者輕、率先垂范的長者風度。
這次“下水文”展示,在老師與學生中間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常看到有三五學生聚在展板前對我們老師的“佳作”評頭論足,可以想象他們那時肯定會有一種“指點江山”的興奮與過癮吧。也有其他學科的不少老師對此表現出很土的興趣,甚至還有老師問我要了原稿去復印準備拿回家好好欣賞。從這些文章中我們觸摸到了老師們作為一個平凡人的喜怒哀樂,在這里,他們很多人都很真誠地用自己的筆記錄下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回眸,這一支支批作業的筆看來寫起文章來也是游刃有余、毫不枯澀啊!
在課堂展示中,年輕的陸瓊老師用她獨特的解讀視角、精美的課堂設計、清晰的授課過程征服了每一個聽課的人,后生可畏啊!她們的風采是語文組的希望。
為了策劃好“凝眸”杯詩歌朗誦比賽,我們朱慧超老師與嚴海燕老師對參賽者的作品一個個篩選把關、對朗誦者的技巧一個個加以指導,先初賽、再復賽、真是不辭辛勞,利用一節班會課,全體高一年級的同學在音樂廳里走進了“詩”的國度,配合著或悠揚、或舒緩或澎湃的音樂,名家經典作品的朗誦,學生原創作品演澤,敲打著每個的耳膜。那時候我真的覺得:詩意的人生是很美的。
活動結束了,忙碌之后除了留下疲憊,還應該有些收獲吧。
回顧本次學科周活動的策劃、開展,其過程其實遠不止一周時間,老師們對于活動意義的認識也是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平心而論在煩惱的教學任務之后再增加一些額外的工作量,很少有人會把它看作是錦上添花的事,但一路走來,回望我們曾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績、得到的教育,心中還是有些許感慨的。
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在于:每個人在接受挑戰之后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成長。我們很多老師的課由于多次在公開教案中亮相,現在上得的膽子變大了,面對公開課帶來的壓力,他們慢慢學會了自我調節,在一次次的挑戰后,大家都找到了一種開放的心態,這種開放的心態是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氣,更是一顆愿意面對失敗的平常心。原本很多老師都在追求“完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似乎課只能開成功,不能開失敗,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它只會使我們捆綁住自己的手腳,止步不前,永過得不到進步。
我們學科周的活動就是要在教研組中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氛圍,大家在彼此接納的前提下,找到課堂教學中的亮點與不是之處,真誠地交流,友好地幫助。這次我們很多老師在上課之前都把自己辦公室的同事當作學生來試講,整理思路尋找感覺,而同事之間也從來是不厭其煩,還常常會作出“旁觀者清”的指點,這從某種程度說也緩解了彼此的壓力,增進了同事們的友誼,也更有利于教師個人業務的提高發展。
通過本次活動,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的確不少,其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圍繞著我,那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體現二期課改的精神,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主動學習的感覺。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去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首先在日常教學中就不能忽視對他們學習興趣的培養。另外,上課的老師應該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課堂環節的設計要注意設疑、存疑,提出問題應力求有一定的思維容量,鼓勵、肯定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我覺得我們在教學上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夠強,學生常常在我們預設的情境中跟著我們走,教師太過強勢的地位壓制了,也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許我們自己也是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半成品”所以,固習難改,我認為要改變模式,先要改變觀念,改變了觀念,還要找到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學并不是體現在三五成群的小組討論時,也不是體現在我問你答的課堂提問中,它本質上是對學生探究精神、質疑精神的關注與培養。這樣的課堂對教師自身的學識要求是很高的,一個你要充分、周詳地研究好教材,另外你也要有十足的底氣來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也應是在一肚皮書史的基礎上才能具備。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找到主動學習的感覺,我想我們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高也會日趨顯著,而我們也有可能找到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本次學科周活動對教研組的工作可謂是作了一次巡禮。配合學科周活動,徐校長請來了特級語文教師陸逐先生替我們語文組把脈問診,指點迷津,讓我們受益匪淺,陸老師認真聽了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課,并一一跟我們作了交流,對我們教師隊伍狀況、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師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每個老師自身的定位、發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總的來說,新中的語文教研組還未形成本校語文教學特色,還缺乏在市區有一定影響的名教師,還沒有完全形成組內有相對權威的核心把關教師群等,這些都是我們教研組每個成員努力的方向。但我們看到問題,也要看到優勢,那就是我們已經有了一批能挑起教學大梁的中年教師、有一批正在迅速成長的青年教師,全組整體水平相對平衡,教師都有著較為過硬的基本素質,最主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努力,這是最關鍵的,在區里教研活動的時候,我就曾聽到其他學校的教研組長跟我說,聽了那么多的課,還是新中的課讓我們收獲最大,并不是說新中教師的課上得多么漂亮,但是看得出你們對課堂對文本獨特的思考,看得到你們在教學的背后一種投入的姿態。
是啊!駑馬自知征途遠,不需揚鞭已奮蹄!學科周活動已經過去,但我們教研組的每一位老師都意識到了課程改革的艱巨性,也意識到了自身發展的緊迫
起始于辛勞,收結于平淡。做得苦一點看得淡一點,我想這句話可以作為很多語文老師的座右銘吧。
語文教師工作總結 個人篇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們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本學期我出色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后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能力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