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與作者的觀點和情節進行對比和交流。以下是一些好看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閱讀的啟發。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一
對于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說《傷逝》也不例外吧??墒沁@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后,我都會把書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里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里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里有這么一句:
“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么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余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于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為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斗。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里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于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盡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后,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p>
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后,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愿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后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于我的意義。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二
沒有物質的保障的愛情終是不可靠。它,不知何時起,會悄悄地令入迷者失望。
子君就是一個為了追尋愛情,卻被她所選擇的人涓生拋棄的一個例子。子君孩子氣的眼,天真無邪,對愛情充滿了渴望。為了追尋自由的愛情,不惜與家人脫離關系,可是呢?因為沒有物質的保障而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她被涓生拋棄。在那個壓迫成風、講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年代,提倡自由戀愛是何等大逆不道的事情,且不說與家人脫離關系,單是作出如此之行動且還被拋棄是如此的令社會所不容。最后,子君只有一個結果----死。
在子君與涓生剛接觸時,他們是如此的合拍。他們有共同的愛好,一起談雪萊、談泰戈爾、談伊索生、談男女平等??墒悄兀孔詈竽??分了手。她沒有選擇,只能接受,接受的結果就是自己的命。他們住在一起的開始,我相信,我們有必勝的信念----向家族向社會反抗的信念,我也相信他們自信能過得很好。是的,他們一開始很幸福很安寧,子君在家為涓生操持家務,涓生在外維持生計,然而經濟問題卻在慢慢地來了。女人是個敏感的動物,一點的風吹草動就能引起他們的不安懷疑,尤其是對自己所愛的`男人、所依附的男人,子君從涓生的晚回家、對自己的敷衍中查出點端倪,可是她卻不愿相信,寧愿自我欺騙,所以她一遍又一遍地“開始了往日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將溫存示給她”,而且,她早就不看書了,。
終于,涓生告訴了子君,他已經不愛子君了,他的心地有些輕松了、舒展了,卻將重擔給了子君?!拔覜]有負者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她愛我之后,就要負這重擔,在威嚴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道路?!甭谝孤?,寒風凜冽,沒有溫暖的房舍,沒有同行者,只有子君一個人。其實,子君的不幸也不能完全歸咎于涓生,既是當初雙方相互信任做出的選擇,選擇的失敗都有責任,只是,子君的結果卻是如此之不幸、如此之凄慘。
沒有物質保障的愛情太廉價,是涓生教了子君一堂重要的課。
可是,一切都太遲了。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三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寫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通過涓生的手記說:“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彼€沒說的話是:愛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而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直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理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許最后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吧。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四
魯迅先生的小說,自高中到現在,約摸算來,不知不覺,已經讀過四五本了。而印象極深、愛不釋手的還是《傷逝》。故而,《傷逝》認認真真一個字一個字又一次讀了兩遍。
深夜,適合讀書,亦適合寫文。出于對《傷逝》的愛,我罷了日常的纏身規律,定要停下來,擠出點寶貴的時間來,寫點什么。魯迅先生的《傷逝》出于《彷徨》小說集,也是唯一魯迅先生以第一人稱自述愛情的小說。魯迅先生的諸多小說,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甚至指鹿為馬,自然不能浮于表面來看,更多的要深入,深入到每一個人物角色的性格與骨子里,更要深入那個魯迅先生默然寫作的夜晚。
第一次看《傷逝》的時候是可憐子君,恨涓生。而現在第二次看是恨涓生也為涓生悲痛,對子君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首先,暫且不論古代,因為那時候制度與現代不同。論《傷逝》中的涓生,這個人就是典型軟弱無能文人的代表,譬如《都挺好》中的蘇明哲。可以妻子隱忍著因他而來的現實的苦痛與重擔,若相反,這個男的恐怕要投降現實生活,當一個逃兵,帶著悔恨和謊言過一輩子。
在無能的男人看來,生活難過了,永遠是因為有一個累贅老婆。這就是無能男的本質,推卸責任,沒有擔當的意識和勇于犧牲的精神,自私、懦弱。其次,子君身為一個思想意識覺醒者,最后淪為家庭主婦,也難免帶有女性自身的局限。《傷逝》中的子君就是典型的依附性的被奴化的女性。
面對現實生活的茶米油鹽醬醋貴,她帶著傳統官僚作風的舊習,有大膽追求婚姻愛情的勇氣,卻缺少思路和行動。她的行動便是嫁給自己想嫁的男人,而結婚之后卻仍舊歸屬并安于家庭主婦的附屬地位。家庭已經頻頻經濟危機,還不知道走出家庭賺錢維持經濟,最后還是只靠涓生這樣的男性,即家里唯一的勞動力。加上子君帶有市儈婦女的習氣,與鄰居盲目攀比,斤斤計較,不顧生活現實水平,太理想主義,想的太好,做的太少。
再者,子君,沉淪于生活的瑣碎,沒有個人獨立的思想與生活,整天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忙碌,自然與文人涓生越走越遠。文人寫作,不喜嘈雜,她還養雞,并不顧涓生的工作而打擾他。
最后涓生說出分手之后,她因為無法承受對男性依賴和附屬的自我奴化的境地,思想狹隘,走向絕境,選擇自殺,也不無愚蠢,帶有典型女性軟弱、奴性特征。圈子太小,愛好太少,沉湎于雙方的愛情,自然思想空虛寂寞,依賴性強。
女性要想獨立起來,必然要像男人一樣,實現經濟獨立,有了自身的地位的提高,進而到思想的獨立、人格的獨立,才不致于像子君那般脆弱不堪。被一個男人拋棄就要死要活的,真是沒有自我價值。
更不該為了愛情舍生忘死,而該有自己的事業,這個事業屬于自己,不屬于任何人,這樣誰也無法威脅和動搖自身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五
愛情本身就是永恒的話題,有的人的愛情悲情,有的人的愛情歡喜,有的人的愛情轟轟烈烈,有的人的愛情平平淡淡,那么在魯迅筆下的愛情又是怎么樣的了?在我的印象中,魯迅先生好像沒有寫過關于愛情的文章,但是恰巧我前段時翻閱的《傷逝》,原來是魯迅先生所寫的。
文章的一開始“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仔細的閱讀了魯迅先生的這個作品?!秱拧穼懙氖卿干c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于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會的迫害。
其實結合魯迅現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再仔細品讀文章中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結果也是不難理解。被社會所束縛了,同時涓生和子君本身也是有自己的問題。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并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系;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
他們通過自己的斗爭,最后獲得了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但是最后涓生和子君還是沒能走在一起,在他們結婚之后,子君不那么上進了,甘愿成為丈夫的附屬品了,沉浸在家庭的瑣事之中,像變了個人。而涓生自私,利用自己不甘于平庸的借口拋棄了子君,最后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沒能過上如意的生活。
當然,魯迅先生不可能單單只是描繪他們的愛情悲劇,在這之中蘊含了更加深刻的社會意義。
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的意義在于,它啟示人們: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中,單純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為社會解放而斗爭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個性的解放和個人婚戀的幸福。同時它也揭露了一個事實:愛情需要“物化”,他是基于基本的生活的,沒有生活基礎(在這里體現為社會基礎)的愛情勢必會破滅。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六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于是決定“那便是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在決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辟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舍,其實,他早預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閑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后“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笨峙率清e誤了,因為子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再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如此經典的場面在21世紀已經視為珍寶,更何況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的一般,能夠滔滔誦?!?。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其實我也不懷疑那個場面的真實,只是很明顯,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定性??珊薜氖?,這個時候涓生并沒有顯示出在分手時“所謂真話”的勇氣,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種“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那么他當時更應該對子君講出他的心態,似乎在后來的描述中,他的各種對子君不滿情緒他都有所隱瞞,當然除了分手那一次來了個真實的。如果在當時尋住所的路上,他也來個真實的表白,或許會讓子君明悟一些,或許將不會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會淹沒子君死的悲劇。因為當時境態的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七
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涓生說他愛子君——我笑了——先是無知的感動,后是鄙夷的輕蔑。
大學以前,我并未讀過魯迅先生的《傷逝》,直至現代文學課,我才有幸捧閱。而以下感受也只是個人的鄙陋之見,筆調也許不鋒銳,見解也許不深刻,莫怪莫怪。
先說感動,這是被蒙蔽了的。初,我被開頭沉悼遺憾的口吻所誤導,以為子君逝世后,涓生內心的不舍與懷念促發他“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他是記得自己當初對子君的“牽腸掛肚”的,連漸進的鞋聲也能讓他思緒翩翩。然我終究是錯了,愛情并沒有持續,如涓生所說“時光過得真快,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已經滿一年了”。起先,我理解它為“我愛子君已經滿一年了”,現在,我更愿意理解為“距離我愛子君和她的離開已經滿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個“滿”字......他并不愛她,從她為他犧牲的那一刻開始,從他們為生活所困頓開始, 從他們搬進吉兆胡同開始。
再說輕蔑,源于涓生對子君短暫的愛情。他們愛情的變質從大環境來說,源于社會。拮據的生活讓讓子君日夜的操勞了起來,“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是底層“庸俗”婦女的形象,在對其觀察、描述改變的過程,涓生已經萌生不滿情緒,正在扯動那根不愛的神經。遠離羅曼蒂克的柴米油鹽中,雪上加霜,涓生失業了,這無疑又在隱約中催化愛情死亡。
愛情的變質就個人來說,涓生是個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缺少責任與勇氣。
“但我的心卻跳躍著。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涓生注意著子君的所有變化,不是以一種關懷的心態,而是以一種卑微的害怕的態度——子君可一直都是那么堅決沉靜的啊,子君可是他的“精神支柱”啊……他假裝對失業的狀況不以為意,以一種自以為高大的身軀俯視著子君——“其實這在我不能算是一個打擊”。涓生實則是焦躁不安的,挑剔著子君的一切,“子君的功業,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他已然心理極度不平衡到無聊了,拿自己與雞狗排列位置,確實可笑。
他會突然想到子君的死——這又折射涓生的殘忍與虛偽,一旦子君死,就無須自己動手傷害她,自己也不是負心的男子,一切責任可推脫,還落得個自由。涓生于虛空中極力想解脫,終于,他鼓足勇氣告訴子君“我已經不愛你了”,然子君走后,他又自責后悔為何不再忍耐幾天,如此忽然的告訴她真話。他又覺得該用謊話讓自己承受虛空的重任,而不是讓子君承受真實的重量?!拔摇庇谔摽张c說謊之中矛盾徘徊,得知子君死訊,明白那個曾經愛過的子君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涓生活著,帶著他的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八
今晚終于把《傷逝》這部小說看完了,心里面有許多的感慨和收獲。
主人公涓生、子君是受過新式思想熏陶的兩個青年,他們不理會世俗的眼光,毅然的選擇為了愛情的自由而走到一起。但是,愛情是需要面包的!在為生活而擔憂操勞中,子君在與涓生同居之后就逐漸變回了舊式婦女的形象,“全然忘記了當初的新思想、新覺悟”,涓生面對同居后的子君,同居后的生活狀況感到非常失望。這失望一天天累積,兩個人之間的隔膜、矛盾越來越深,最終,涓生為了尋找他眼中的“新路”而決定把“真實”告訴子君——“我已經不再愛你”,對涓生極度依賴的子君最終離開了,離開了涓生,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涓生在得知子君的死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他所要的“新路”,也并不是像他之前選擇的那樣,出現在眼前,反倒是無盡的悔恨、空虛。
這個故事顯然的,是一個悲劇。兩個為了愛情自由而走到一起的人,最終得到的是凄慘的結局。在小說之中,有兩個細節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其一,“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極冷的早晨,這是從未見過的,但也許是從我看來的怨色。我那時冷冷地氣憤和暗笑了: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于這空虛卻并未自覺?!蔽覙O其震驚于那個“冷冷的氣憤和暗笑”!拋開涓生所氣憤和暗笑的內容,我只講兩個人之間對待的問題。兩個因為相愛而選擇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發現彼此之間漸漸產生隔閡,卻不想著去放開彼此的想法,敞開心扉的爭取把隔閡早日消除,而是無所作為的讓隔閡這么逐漸累積,累積,最后竟然發展到對對方“氣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傷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愛的人啊!
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時間,那條狗“阿隨”竟然自己找回來了,來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對涓生深愛而又極度依賴的女子,在涓生說出他心中的“真實”之后,懷著對涓生的愛,和對涓生的絕望而離開。她在死的那一瞬間,在死了之后,依然懷著對涓生的眷戀嗎?依然懷著對涓生的深愛嗎?所以,她在死后附體在阿隨身上也要再去見涓生?我這么想著,對于子君的死,也對于她的生,都感到了極度的悲哀——其實,她從來也并不是獨立的存在,她始終有一種依賴!而涓生,面對自己拋棄的“阿隨”的回來,自然也是勾起了對子君的回憶——苦痛,悔恨,空虛!
從大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中看待涓生和子君的悲劇。當時,是新舊思想激蕩的時期,青年既受到了新式思想的熏陶,但是也還是沒能擺脫封建殘余思想的束縛,他們在新與舊之間痛苦的掙扎著。從這種角度看,這段愛情的悲劇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子君的死也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子君和涓生是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的犧牲品。魯迅先生創作這樣一部作品,他的用意也在于告誡青年,五四運動退潮之后的封建黑暗依然嚴重,要迎來中國社會的新光明,任務依然艱重!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這部《傷逝》是魯迅先生的唯一一部愛情題材的小說,雖然沒有甜言蜜語的描繪,只是個人手記式的敘述,但是從中,我似乎可以看到堅毅斗士魯迅的柔情一面。魯迅的橫眉令人印象深刻,這難得一見的柔情,也是一件深刻的印象。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九
魯迅先生的作品《傷逝》選自他的小說選《彷徨》,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后的青年普遍關心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秱拧穼懙木褪亲泳弯干膽賽垡约捌淦茰邕^程。
小說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來描寫兩人曾經的熱烈的愛情和最后愛情破滅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沖破了重重的障礙,最后終于得到了他們的愛情和所謂的自由,然后在處處受到排擠的封建社會現實面前,這兩個知識分子并不能僅僅依靠他們的勇氣和“盲目的愛”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對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兩個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點,使得兩人越走越遠,最終出現了“所謂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消失了。
事實上,涓生愛上的是他眼中的那個勇敢的、果斷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從這樣的“分明的、堅決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希望,這樣的“輕飄飄”的愛是很不牢靠的,雖然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么虛幻,還夾雜著不安,一旦生活起來,幻想破滅,愛情也隨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愛著涓生,所以她能夠為了愛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這樣而已,面對涓生的變化和生活的壓力,她漸漸的不安起來,以至于用不停的“考驗”來給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后到底還是對她說了愛情的“消失”,這對于子君來說就是希望的幻滅,最終子君被父親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要去尋找新的出路,可是,并不成熟的他面對著黑暗的社會,也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他對于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的自責和悔恨、悲哀,小說的最后寫到“我向著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雖然所說的是,他不想面對黑暗,只想用遺忘和謊言來掩蓋,不讓自己的真實露出來,事實上卻是對于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控訴。
小說一如魯迅的一貫作風,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的問題,在黑暗社會中,戀愛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十
“我已經記不清那時怎樣地將我的純真熱烈的愛表示給她?!薄霸诰么慕乖曛?,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莫非她翻了車么?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么?”“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钡却泳慕棺坪妥泳絹頃r的激動歡娛,足見那時的涓生,是何等的熱烈地愛著子君啊!“總是微笑點頭,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子君同樣熱情似火,回應著涓生的摯愛。多想有情人就這樣永遠地愛戀下去,生兒育女,一世安穩,然而他們浪漫之旅只是一瞥驚鴻,令人唏噓!
那么子君和涓生當初的美好情感,又是如何一步步被扼死的呢?
畢淑敏說:“夫妻共同向前就是最好的平衡”。涓生心目中的“愛情要不斷更新,生長,創造”。而作為曾經的知識女姓,子君心目中的家庭,就是兩人過日子和犧牲自我保全男人,她不讀書,不散步,不進取,以阿隨、油雞為伴,和小官太太吵架,整天囿于柴米油鹽中,只圍著涓生一個人轉,低到塵埃里去,甘心做他的附麗,儼然另一個阿隨,換來的是丈夫日思夜想、絞盡腦汁拋棄她。
三毛說:“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弊泳恢郎钍紫仁巧?,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生活的重壓使涓生對子君對愛情失望,最后終于說出不愛。子君心中的冰山徹底融化坍塌,她沒有哀求,只有凄然和怨色。她對自己的處境麻木、默認和無助。她是被抓在手里的鳥,只能扇扇翅膀,終究飛不出去,最后走向毀滅。
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曹雪芹通過男性的視角寫女性的世界,那些優秀的女子如黛玉、元春、妙玉們,哪個不是一個慘字了得。王夫人等對丫鬟們“領出去配人”,又是多么讓人心急肉跳的惡語。寶玉縱然是下凡的靈石,也無能為力,只能以他的大悲之情,盡己所能普渡如水的女兒們。魯迅不就是五四時期大慈大悲的寶玉嗎?他是在用《傷逝》普渡癡男怨女。
回過頭來看子君,在那樣的環境下,是勇氣可嘉的。她畢竟飛出過,那種不怕別人冷眼的灑脫,心愛的人雙膝跪地時無以倫比的幸福,是太多女人沒有享受過的。雖說子君的命運以悲劇結束,但她曾經真愛過幸福過,她的愛情是美麗的錯誤不美麗。
對于涓生,我同樣賦予深深的同情,過于求全責備他怯弱自私和無能,無力保護對他用情至深的子君未免冷血。那么,涓生對子君是真的不愛了嗎?不,最美的誓言不是三生相許,而是一世情長,涓生是愛子君的,怎奈世態薄涼,殘酷的現實使他昏了頭,錯失了本真。
魯迅說過:“人只要有錢,煩惱就會減掉90%以上。”可是面對一次次的失業,錢又從哪而來呢?哀莫大于心死,最苦最痛如涓生。子君以死抗爭,一死百了,留給涓生的是痛惻心扉的悔恨,其中的悲苦又與何人說!如果說《紅樓夢》是寶玉的懺悔錄,那么《傷逝》就是涓生的悔恨書,“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涓生的的手記聲聲血淚,凄凄慘慘,慘慘凄凄,分明就是現實版的《子君誄》。
不由地想到被徐志摩無情拋棄的發妻張幼儀,如果子君能像她,在面對人生困境時,全力以赴,不沉淪不放棄,最后完成華麗轉身,成功逆襲,該有多好!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知途迷返,后半生找回了自我,也找回了真愛和屬于自己的幸福。其實,那個時代不乏杰出的女性,智慧賢淑、榮辱不驚的楊絳;言文行遠、與男人比肩的女神林徽因;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的曠世才女張愛玲;被毛主席稱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敢愛敢恨的丁玲等,她們個個過得活色生香。和子君相比,同樣的時代背景,不一樣的人生。
總之,依賴是最致命的扼殺未來的毒藥,女人永遠不要做男人的附庸。在如今這個訊息萬變,物欲橫飛的年代,魯迅的《傷逝》同樣有現實意義,它在警示所有的女人們,世上最安全的,一輩子都靠得住的,永遠不會背叛你的,只有自己。女人也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才能擁有最美滿的愛情和自己想要的快樂和幸福!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十一
子君走了,涓生說:“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我?!?/p>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我的感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明白當她分明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著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發都粘在腦額上,兩只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于她的感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于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可是之后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據,油雞們逐漸成為肴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嘆人是多么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說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并且變得更加徹底。感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系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感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感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著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期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著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向都是那么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無私,以至于連回報都忽視了??墒?,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著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感情為何如此脆弱?無辜地被扣上“罪惡”的頭銜。當所有的矛頭指向感情,我們也只是悲哀地選擇結束。是感情的錯?還是我們不夠堅持?當感情遇上現實,感情就被扼殺了,怪現實太殘酷,還是感情太脆弱?其實感情沒有錯,現實也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自身,我們總是主觀地把感情和現實聯系在一齊,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拋棄感情似的,所以感情輸給了現實,是那么地無奈。
得到的總是被當做理所當然,還挑三揀四,為何要等失去后才明白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于事無補。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屬于你。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向挑她的小毛病,就不會發現她的優點。如果你努力發現她的好,那么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相遇,相識,相知,難道還要相離嗎?一份感情,的確來之不易,為什么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殺感情,感情真的很脆弱。兩個人在一齊,就是要不斷地磨合,學會包容,學會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為你付出的人吧,同時要有顆感恩的心,懂得去回報。感情就是那么脆弱,需要雙方的共同的呵護。輸什么,也不能輸了自我。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十二
在我遇到她的那一天,我記得那天早晨的陽光格外燦爛,她的笑容格外真誠,她那白里透紅的臉龐,讓我一眼就喜歡上了她。我記得那天是那個夏日里最舒適的一天,因為她暖暖的微笑。
不能忘記那個總愛在籃球場旁觀望的身影,她會大聲地吼叫著為大家加油助威,不能忘記那個在大巴上教我唱法文歌的少年,她略微沙啞的嗓音讓我沉醉,不能忘記那個拉著我的手,穿梭在大街小巷,只為求一餐美食的少年,不能忘記那個隨時都充滿朝氣的少年,她是那么的開朗,那么的無敵!
她,是個少年,因為她的時間永遠停留在了2006年。她有只屬于少年的青春,她是永恒的,她只是活在了自己的時間里,她只是在另一片天空下,等待著我長大,在那里一直對著我微笑!不想忘記她的理想,那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卻沒想到半路被人摘走,不想忘記她的笑容,不想記起她所受過的苦,她想要留給我們的是她無畏的笑顏,是她的自信,是她暖暖的笑,這些都是她最后留下的禮物。
佛說“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我想我們前生一定熟識了很久,久到我們可以得到這短暫但卻無比美好的重逢。前世她一定是顆流星,在天際留下了無比絢麗的曲線,短暫卻美麗。此生,她還是那顆流星,她絢麗的笑容照亮了周圍。她明亮卻又脆弱,她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少年。在那天,天空不再明亮,太陽藏起了它的身軀,她隕落了,但卻在我的心中閃閃發光。
魯迅傷逝讀后感(專業13篇)篇十三
作為魯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小說——《傷逝》,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感染著,甚至郁悶著廣大的讀者。當然,我也毫不例外。“傷逝”傷為何,逝又為何?一直令我大惑不解,然而《傷逝》有一個副標題,叫“涓生的手跡”。從中也許可以窺見些端倪。魯迅先生這一名篇,別具一格,深奧難懂,運用了“手記”的手法,筆觸藝術而細膩,讓人難以企及。只是精剪些浮淺的心得,感受大家的魅力。
一篇文章的成功,細節描寫異常重要。《傷逝》真實而細致的細節,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可見作者極高的文學造詣。
小說寫得極其平常,即便在寫其二人熱戀到分手的過程也未發生什么重大事件(也許失業算),那些家常里短,那些“油雞們”和“叭兒狗”,那些夫妻之間的眼神,姿態,動作,那些……這些微妙而閃光的細節,都很好的服務于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夾著驚疑的光,雖然力避我的視線,張皇地似乎要破窗飛去?!碑斾干蜃泳磉_愛慕之時,子君的眼神被刻畫得如此傳神。進而,將子君這一整體形象活脫而出,嬌人,可憐,淋漓盡致。
破屋,板床,半枯的槐樹和紫藤,只是鹽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數句白描,將涓生那絲異樣的空虛和寂寞躍然紙上。這意味深長的細節給人以難以忘懷的銘記。
獨到的人物構建和新穎的開頭,使小說陡增藝術魅力和思想效果。
小說人物性格內容極其生動復雜,無論是涓生還是子君,都有著剖析不盡的深度內容,其中一點本人認為尤其值得關注。涓生那種天馬行空的暢想讓人頗感疑惑,但在其面對失業的巨大(這只是本人強加于他的定語)打擊后想法如何更應深度探析。
“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著很深的影響?!边@一想法在讀者想來是何等的荒唐,這原本是用來維持生計的“飯碗”,他卻視之“極微末的小事情”,可見涓生對社會現實的懵懂,他的過于天真。從而延伸到對于沖破封建的藩籬靠自己微薄之力更見可笑。這種獨到的人物構建逐漸揭開思想的實質,寓意深刻。
小說的第一句話常常是奠定整篇小說基調的關鍵句。《傷逝》卻用了一個慣常作結的句子做了開頭,可謂是巧具匠心。“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比欢褪沁@樣寥寥數字就奠定了文章的情調,讀者便意會于心,同時營造出別樣的意境和氛圍,仿佛拉著讀者去觀覽一個凄然的故事。
思想深刻,發人深省。一篇小說,對其的思想解讀往往是最深刻,最豐富的。我覺得,也許我的觀點是不夠全面,失之浮淺的。所以,只是在分析一下作品誕生的背景和作者所處的時代后做出的一個簡單的理解。
對于基于“眼光只局囿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甜蜜,失去了社會解放的大目標,既無力抵御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隨之失去附麗,終于導致無可挽回的悲劇”的解讀之下,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小說揭示了作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一群體,在“五四”運動的沖擊下,追求個性解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來的軟弱性,局限性與妥協性。魯迅先生甚至否定了個性解放,反對那個窒息新生事物繁衍的黑暗社會,極力倡導尋求社會的解放。這更是小說深刻內涵。同時筆調哀怨感人,直烙人心。
探索著這一斑駁的手跡,浩淼而深刻,我只得在其表面涉獵些錙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