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楊禮贊讀書心得白楊讀后感篇一
茅盾先生以樹為寓,謳歌新中國成立前夕,革命先烈們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縱橫激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象征了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不可或缺的樸質、堅強。
參加了幾年水電建設,耳聞目染感觸頗多,總想學先生以物喻意,抒發點什么。讀過《愛蓮說》,蓮是花中君子,雖出淤泥而不染,但覺得清純些;也看過《菊頌》,菊不怕秋霜,惜乎有些柔弱。它們只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缺乏我想贊頌的力量。而唯有先生筆下的白楊才最能體現新一代水電人的精神。
你看他高大挺直、不屈不撓,哪里艱苦哪里生根、哪里貧瘠哪里發芽,不在乎氣候、不考慮環境,只要有一點生存的土壤,就會成片成排的茁壯成長。這不正是水電人最真實的寫照嗎?在這片遠離城市喧囂、午夜激情的土地上,多少水電人正是不畏風霜、不俱驕陽、不顧個人辛勞、不計個人得失、毫無怨言、夜以繼日,為加速新時代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不知疲倦地苦干著。也許有人會說:你把水電人講得太崇高、太偉大了吧!但是我想說:不,事實就是這樣。
我想贊頌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水電人有一句自編的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雖有調侃之意,但祖國大地眾多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不正是一代代水電人子承傳息、共同努力建造的結果嗎?那一座座電站、那一排排水渠,不正是象白楊那樣生機勃勃、傲然屹立在祖國的山水之間嗎?正是有了這群水電人,正是有了這種樸質、團結、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為祖國水電事業作出非凡貢獻、鑄出新的輝煌的力量!
白楊精神是水電人的靈魂!
我們要繼承這種品質,我們要傳承這種精神!
我贊美白楊,它努力向上,就像水電人挺起剛毅的脊梁。
我更要贊美水電人,他們艱苦奮斗、力爭上游,他們是新時期經濟建設者的榜樣!
白楊禮贊讀書心得白楊讀后感篇二
今日,我懷著敬畏之心又一次走進了文學家矛盾的一篇篇美文,它們樸素無華,但是直抒胸臆,讓人沉浸于其中。然而,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莫過于《白楊禮贊》了,嗅聞著雪白的紙頁飄出的點點墨香,我被白楊樹堅韌不拔,力爭上游的品質深深打動了。
《白楊禮贊》是矛盾根據一九四零年從新疆歸來,赴延安途中的見聞與感受寫的一篇散文。當時,抗日戰爭正處于艱苦的階段。《白楊禮贊》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堅持抗戰的人們以及他們的質樸,堅強不屈,頑強抗爭的精神。
白楊樹其貌不揚,樸實無華。它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也沒有櫻樹的窈窕美麗,更沒有松的四季常青。但是它默默無聞地守護著祖國的大西北。它們就像社會中的一些人一樣,在磨難中成長著,在挫折中堅強著,將數不盡的苦難融入自己堅韌不屈的靈魂之中,于濁濁塵世之中,譜寫了一曲生命的樂章。這些人偉岸、正直,樸質,嚴肅,又不缺乏溫和,堅強不屈與挺拔。
白楊樹屹立在大西北,那條條光線,顆顆水珠,給予了它美麗純潔的心靈,那熊熊火陽,皚皚白雪,鑄就了它堅韌頑強的品格,這怎能不是讓人心生敬意白一種樹呢?
白楊樹之所以在荒無人煙的大西北久經不衰,是因為它頑強不屈,不向命運低頭。不禁讓我想起了剛剛經歷過的這次疫情。在和病毒做斗爭的過程中,奮戰在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們不正是那一棵棵堅強不屈的白楊樹嗎?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冒著生命危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病毒肆虐。年過八旬的鐘南山院士與年過古稀的李蘭娟院士本該退休,享受天倫之樂,卻仍堅守在崗位上。他們是院士,更是戰士,正是有了他們,病毒才不敢肆無忌憚地禍害中國。他們,是這場戰疫中的最美逆行者,是當之無愧具有“白楊精神”的人,是人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白楊禮贊》這篇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謳歌了挺拔不屈的白楊樹,同時,也表現了在抗日戰爭中,北方人民英勇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姿。它是歷史的凝集,是抗日戰爭中人們精神的影射。從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要像白楊樹一樣,具有堅強不屈的品格與質樸正直的心靈。
白楊禮贊讀書心得白楊讀后感篇三
茅盾,一代文學大師,數篇千古絕唱,而(茅盾的')這篇《白楊禮贊》,無疑是經典中的經典。
初讀白楊禮贊,少了一絲散文的唯美之感,卻令人無端(的)地感到一股激情,一種在散文中難得的粗曠豪放之感。大師與一般人的區別就在于此,吾輩寫樹必寫其如何如何婀娜,如何如何秀美,而茅盾老先生卻另辟蹊徑,轉而寫其精神,即使未能得見,白楊的姿態,特征,躍然紙上,真有“偉丈夫”之姿。如果說,平常的散文是江南水鄉的吳儂軟語,那《白楊禮贊》就是黃土高原上的西北放歌。然而,白楊禮贊看似粗枝大葉,實際上,粗中有細,并且是十倍于他文的細膩,這不得不令我佩服。
本文的另一大亮點是對象征手法的充分運用。以白楊作為寄托,向遠在西北的抗日軍民致敬,而且就在國民政黨的“陪都”里。不過的確很難想象,在國民政黨統治的“地盤”上敢如此大膽的贊美抗日軍民,需要怎樣的勇氣與膽識。這就是信仰的作用,在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茅盾的勇氣。
茅老的文章是我們所有學生的榜樣。
白楊禮贊讀書心得白楊讀后感篇四
最近,我讀了茅盾的一篇《白楊禮贊》的文章,描寫的是白楊樹,一種極其普通的樹,然而卻是一種絕不平凡的樹。因為作者眼中的白楊樹是生長在西北黃土高原上,有著筆直的干和枝,雖然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仍保持著倔強挺立的姿態,哪怕只有碗口粗細的樹,還是力爭上游,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雪。
作者在文章最后通過白楊樹的精神,寫出了廣大西北農民堅強不屈、團結抗戰的精神和意志。
文章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通過這句話,讓那些看不起北方農民的民眾,從心底里感到慚愧。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都要有像白楊樹這種堅強不屈、積極向上的精神。作為學生,在學習上無論碰到多大困難,都要努力克服,從小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白楊禮贊讀書心得白楊讀后感篇五
最初聽到“白楊禮贊”這四個字時,我以為這僅僅是一篇詠物的文章,但看到作者是茅盾先生,我便知沒有那么簡單。
后來,我又詳細地了解了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才知從1940年5月起,茅盾先生在延安生活了五個月,他耳聞目睹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沸騰生活,從根據地人民身上他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與未來。因此,茅盾先生在1941年寫下了這篇《白楊禮贊》來熱烈地歌頌根據地的人民,表達了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高度信任和熱情贊美。
在《白楊禮贊》一文中,茅盾先生說:白楊樹它力爭上游,它偉岸、正直、樸素、嚴肅,它象征著北方的農民,象征著守衛家鄉的哨兵,象征著在華北平原上縱橫決蕩的人民子弟兵,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這就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茅盾先生他要贊美的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是那奮起抗爭的炎黃子孫,是那炎黃子孫用心堆砌而成的延綿萬里的精神長城。
魯迅先生曾經棄醫從文,就是因為他覺得拯救中國人的思想比治療中國人的肉體上的疾病更加重要,茅盾先生和魯迅先生做了相同的工作,他們都是用自己的文字來喚醒中國人。
從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激勵中國人民前進,他在用自己對祖國的那顆熱忱之心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前進,這就是《白楊禮贊》的真正價值所在。
最后,我想借大學者葉圣陶對茅盾先生的一句評價:與其說茅盾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茅盾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