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通過選材、組織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精心設計和處理,能夠充分展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能力的一種文體,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讀后百感交集,引發共鳴。閱讀優秀作文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吸收別人的優點,讓自己的作文更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一
清明——雨雨,淅淅瀝瀝地下著。
纏綿美景,雨蒙蒙,思緒綿綿……走到墓碑旁,輕輕地掃著,不發出一點聲響,生怕驚醒了什么。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雨景浮現眼前,清明雨聲歡躍耳邊,清明雨味環繞鼻尖。
要問清明最美是什么。
不容置疑——。
雨。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二
進入烈士陵園,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路兩旁的蒼松翠柏,綠草如茵。我們往前走,看見了一個大石碑,上面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接著我又看到了,許多烈士的小墓碑,我們一家手捧潔白的鮮花,在英雄的墓碑前深深的鞠了三個躬,并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為烈士獻上了鮮花。
接著我們進入了烈士紀念館,里面有一堵墻,上面都是各個時期的革命烈士在戰爭中犧牲的照片,旁邊還有人們用油畫畫的打仗時期的情景,走著走著,我們看見了用不銹鋼做的名字叫“希望”的雕塑,還有用假的大炮、沙袋、還有小堡壘做的打仗時期的情景。我一一參觀了一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人民警察祝選朋叔叔。一個晴朗的下午,他在執勤,看見了一個小偷在偷一個阿姨的錢包。祝叔叔像離弦的箭一樣跑過去保護那位阿姨,阿姨平安無恙,可是祝叔叔卻被小偷刺傷而光榮的犧牲了。看完這個事跡,我的眼淚不聽大腦的指揮掉了下來。此時此刻祝叔叔的鮮血在我心目中染紅了藍天,染紅了國旗,染紅了紅領巾。
啊!親愛的叔叔是你在人民需要的時刻,不顧一切,沖在前面,保護人民,而犧牲自己。作為少先隊員的我一定要要好好學習,助人為樂,向您學習,為人民服務,為祖國爭光。
清時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個節日我都會想起杜牧寫得《清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一天全國人民都要去給自己去世的親人掃墓。家人要團聚,或祭祖掃墓,或踏青春游。
這一天我、爸爸、媽媽和親戚們去陵園,給我去世的太公、太婆掃墓,還要提著香和紙錢去爬山,奶奶還買了一束鮮花。我們懷著哀傷的心情把鮮花放在太公和太婆的墓前。看著去世的太公、太婆的墓碑,我和媽媽就有點傷感,爸爸告訴我,太公是個慈祥的人,太婆是個為人好的人。爸爸用紅油漆把太公和太婆墓碑上的字又重新描了一遍。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訴太公和太婆:我已經長大了,念四年級了,太公、太婆你們現在要是還活著,那有多好啊!我還看見旁邊的人有的在燒紙錢,還有的人在哭泣。這時爺爺也開始燒紙錢,爸爸連忙跑過去幫爺爺燒紙錢。燒完紙錢,奶奶就敬上一杯酒,我們一起在外公的墳墓前深深地鞠了一個躬,便說:“祝太公、太婆在天上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
我是多么的喜歡清明節。因為這一天可以給去世的親人送上一些禮物,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轉眼間又是清明節了,這是一個追思的季節,學校組織我們來到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掃墓。
進入烈士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直入藍天的青松,它們像一個個戰士守衛著烈士的英靈。再往里走,我們便來到了烈士碑前,在主持人的宣布下,從黨員代表到少先隊代表一一作了宣誓,并向烈士墓前敬獻了花圈,我們在低緩的哀樂聲中,陷入了深深地追思,我心里想要不是這些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就不會有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也許我們還在忍饑挨餓,也許早已死去。默哀完畢后,我們來到墓碑后面,瞻仰了烈士的英勇事跡的介紹,我想他們可真厲害呀,要是我們遇到那樣的嚴刑拷打,早就嚇得昏過去了,對于烈士那種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為了祖國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充滿了敬意!我想我們也要學習先烈的精神,多多磨練自己的意志,讓自己也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人,這樣在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挺身而出!
陽光是那么明媚,已經完全沒有了冬天的陰冷,仔細地看樹梢上已經吐出了嫩綠的新芽,我們說著、笑著,呼吸著春天的氣息,三三兩兩的圍坐在一起,開始了我們的午餐。大家一起開心的吃了起來,不知真是零食好吃還是因為我們餓了,我們把零食吃了個精光!“酒足飯飽”之后,我們在一起玩了起來,我和幾個同學抓了條蚯蚓,準備搞個小惡作劇,我把蚯蚓突然放在了女生的肩膀上,然后我表情嚴肅的指了指她的肩膀,便馬上跑開了,果然我跑了沒多遠就聽到女生們的尖叫聲,隨后我們就被追殺了,我們笑鬧一團,整個陵園里充滿了我們的歡聲笑語,我想先烈們一定能夠聽到,我們幸福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心愿!
臨走前我們在陳潭秋烈士的雕像前合了影,結束了今天的掃墓活動。我們看著先烈們的墓碑,在心中暗暗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讓先烈們的犧牲和心血不會白費!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三
在一片荒草叢中,豎立著一塊不顯眼的石碑,可這石碑卻閃爍著革命烈士的光芒!清明節掃墓的。
作文。
由語文迷為大家提供,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明節快到了,學校領導為了對同學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經商定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下午,初一年段全體同學和各班班主任及學校部分領導一起步行到下莊去掃烈士紀念碑。
消息一傳開來,各班都忙開了。扎花紙一買到,同學們都主動而又認真細致地用自己的雙手扎出一朵朵艷麗的花朵,還對花圈進行了一番設計和裝飾。
期待的日子到來,這一天下午,細雨蒙蒙,果然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同學們都早早地來到了學校。兩點半的時候,全體同學都來到了操場,排好隊伍,各班的班長手持班旗,一些同學托著花圈,一支雄壯的隊伍就向下莊進軍了。
路上,蒙蒙的細雨不住地打飄在同學們臉上,大家仍排著整齊的隊伍向目的地前進。
三五里路后,終于到達下莊烈士紀念碑前。一塊高大的石碑豎立著,上面刻著三位革命烈士的名字,依次是:張溫淳、張清水和張百鈞。校團委副書記發表講話后,黨委書記黃老師給全體同學講了三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原來張溫淳和張清水是親兄弟,他倆都是在菲律賓抗戰時被敵人抓去的,逼迫他們說出黨的機密,而他們面對著各種毒刑拷打,臨死不屈,最后英勇犧牲。張百鈞則是在從菲律賓回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時壯烈犧牲的。
聽完黃書記的講解之后,全體同學在哀樂聲中默哀三分鐘,此時同學們的心都無比沉重,感到很悲傷。各班派出了代表在三位烈士紀念碑前獻上同學們親手做的花圈。這代表著對烈士們的一份心意,代表著對烈士們的敬仰,代表著對烈士們的沉痛悼念!
在一片荒草叢中,豎立著一塊不顯眼的石碑,可這石碑卻閃爍著革命烈士的光芒!如果沒有革命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我們應當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出一切力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甫的這句詩簡直就是對今天絕好的形容。迎著蒙蒙細雨,墓場里的每個人看起來都是那么的愁緒滿腸。
我已故的爺爺曾是一名優秀的志愿軍戰士,當時在團里戰功赫赫,是一個讓人敬佩的英雄。可惜,英雄命不長,在我出世前,我的爺爺就與世長辭了。
望著這團霧,我久久不能回過神來。這時,媽媽低下頭來輕聲對我說:“趕快對爺爺說說話吧。”我一怔,心里早想說的話立馬像流水一樣傾瀉出來:“爺爺,送去給您的物品是孫兒的一點兒心意,希望您能收下,愿您過得快樂!爺爺,孫兒很想您,您到底在哪兒呀?見個面都不行……”
臨行之際,我拿起掃帚,把墓打掃了一遍又一遍——這是我能為爺爺做的唯一的一件事。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四
還有幾天就是清明節了,我們全體四年級的學生穿著整齊的校服,戴上鮮艷的紅領巾,手里拿著潔白的小花,排著整齊的隊伍,靜靜地來到了烈士陵園掃墓。
我們緩緩地走上去,兩旁的花草樹木飽含著淚水,低著頭。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就像在為烈士們哭泣。走進陵園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紀念牌,上面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顯眼的大字,當我看到墓牌的時候,就想起了他們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他們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我被他們英勇的事跡感動得哭了。
掃墓開始了,首先,有兩位老師代表全體師生向烈士們敬獻花圈寄托哀思,全體學生默哀了一分鐘,對革命烈士三鞠躬,此時,我仿佛看到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壯舉,仿佛看到了先烈們視死如歸、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從烈士陵園返途中,我內心還在贊嘆那些革命烈士的英雄氣慨。并暗暗下了決心,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繼承先烈的遺志,將來做好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五
清明節到了,一大早,我媽媽就煮好了青團叫我吃。青團圓圓的,綠綠的,像一個個青色的梨子,味道香香的,可好吃了。我吃飽以后就和盧逸銘一家人去掃墓、踏青。
我們一起來到街上,街上的花店里有好多塑料花,五顏六色的,有香,有冥幣,有金元寶……他們買了幾束塑料花和香紙就上山了。一路上,到處都是草和樹木,綠油油的,就像大地上鋪上綠色的毯子。鳥在樹叢里唱歌,要好聽了。路上的人真多啊!他們都捧著花,看起來傷心的樣子。我不禁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來。我和盧逸銘卻蹦蹦跳跳,高興得很,春天好美啊!
我們來到山上,山上有好多墳墓,我心里有點害怕。大人們拿出紙和冥幣在墳前燒,放起了爆竹,小鳥都嚇得飛走了。大人們拜了幾拜,把塑料花插到墳頭上,墳墓就像是戴上了花冠。
我們掃完墓就下山。在路上,我們摘了一些花,折了一些樹枝,開開心心地回家去,我感到春天真美好啊!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六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又是一個清明節,老師帶領我和同學們去祭祀了在鹽城犧牲的烈士們。
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懷著沉重的心情,一路跟著老師走進永安烈士陵園。剛走進陵園,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塊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這時老師讓我們不要大聲喧嘩。在石碑下由我們學生代表敬獻花圈。隨后,三英村的徐書記給我們講了有關犧牲烈士的事跡,讓我們知道了三英村的由來:三英村原名西袁莊,有三名無名烈士為了保衛國家壯烈犧牲,因此村莊改名為三英村。聽書記講完各位烈士的事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彪烈士,他原名王長友,1917年出生,1946年入伍,是原鹽東縣獨立團五連戰士,孫彪烈士在漣水戰役中犧牲,現也安葬于漣水。接著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給烈士們獻上了親手做的小白花,并在這里默哀了三分鐘。
在這默哀的三分鐘里,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烈士們為了保衛祖國而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他們的愛國精神激勵、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們為我們創造的,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我們要發奮學習、學好本領,長大為建設祖國貢獻出一份力!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七
今天幸福的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4月2日上午,我首次參加學校組織的一次隊會,我們學校去烈士陵園掃墓,表達了我們對烈士的懷念。
來到烈士陵園,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是矗立在石階革命英雄紀念碑,紀念碑上面刻著“革命英雄紀念碑”七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
紀念碑的兩旁,一排排郁郁蔥蔥的.松樹莊嚴肅穆,就像為烈士們站崗。當哀樂響起時,我們的心情一下子變的沉重了。在哀樂聲中,仿佛講述著每一場戰役都涌現出無數個英雄,他們為了解放全中國,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的英雄事跡傳遍祖國大江南北,這動人的故事震撼著大地,每一個故事感動了大地。這時,大地好像也變的悲傷了,在為烈士哭泣,太陽不知道什么時候躲到云彩里去了,聽到這感人的故事,它們悄悄流下眼淚,鳥兒也不唧唧喳喳的叫了,也在為烈士們嗚咽,這里的一切都變的悄然無聲了。這里只有一朵朵白花代表著每一個學生對烈士的哀悼,這哀樂聲又好像激勵著每一個學生,刻苦學習,為祖國的建設,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在哀樂聲中,我仿佛看見了王二小領著敵人來到了埋伏圈,劉胡蘭在敵人鍘刀面前寧死不屈,他們英勇就義,換來了今天的幸福。我們緬懷對烈士的敬意,他們的豐功偉績流傳千古。
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烈士陵園,烈士們英勇殺敵、頑強斗爭,換來了美好的生活,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八
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去上墳。今天早上,我也被父母叫醒,去給爺爺上墳。
奶奶把折好的紙錢拿出來,裝在準備好的錢袋里,母親在錢袋上寫上了爺爺的名字,也就是說這些“錢”是給爺爺準備的。
不一會兒,大伯開車來接我們。到了墓地,已經有不少的人在掃墓了。墓地旁有賣上墳用的菊花和折好的紙錢。奶奶拎著紙袋徑直地走向爺爺的墓地。母親拎來一個鐵桶。大伯拿著干凈的抹布在爺爺的墓碑上一邊擦拭著,一邊在說著什么,像是在跟爺爺敘家常。我看了很不了解,這樣說著爺爺能聽到嗎?母親打著了火機,這些紙錢就一股煙熏地飛向了爺爺的世界。我也曾跟父母說:“老師說過,清明掃墓不能燒紙錢,會污染環境。”可他們卻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少燒一點吧。”
我們一一跟爺爺告別,回來的路上,大伯跟我說,爺爺是個很勤勞的人,是個好人。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九
清明節,我和爸爸回老家掃墓。
細雨綿綿,正如詩人杜牧所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天地間的一切,都被籠罩在這凄清的漫漫雨霧中。
透過車窗向外望,雖隔著薄紗般的瀟瀟雨霧,但依然能隱隱約約看見淡淡的青綠色,如流云般在車窗上掠過。下了車,我終于看清了這淡雅的景色,清清亮亮,明明朗朗,夾哀伴凄。
走在泥濘的黃黑色的小道上,我們并未撐傘。小道兩旁青黑色的山石也顯得沉默寂寥。來到墓前,青色的墓碑兀立在眼前,莊嚴肅穆。墓的上方有一棵蒼翠的樹木,身上纏滿了藤蔓,此刻,它沒有隨風輕舞,而是垂著被冷雨打濕的枝葉,仿佛在低頭垂淚。我看著它那硬朗的枝干,想道:它的根須定是深深扎在這方墓穴之中的。
掃墓結束后,回到家中,這情景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根、墓、土似乎有某種不可言說的聯系,但我一時無法領悟。
偶然間,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義。根,是萬物的根基,本,是萬物的源頭。我們的“根”和“本”就是祖先,猶如那扎入泥土內的樹根,提供養分,讓上面的枝干茁壯成長。
至此,我也終于懂得了清明節的意義:清清明明,根根本本,清明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忘本,緬懷先人,感恩祖先,同時,要珍惜還在身邊的.親人。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十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接著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十一
今天,我、媽媽、舅舅、舅媽、表弟還有外公外婆一起來到了老家——邵東縣。我們來到了老家,媽媽帶我走了走她小時候經常走的地方,然后我們去掃墓,在墳山放鞭炮(墳山還挺遠的,我們走了好久才到)。
那鞭炮可真夠爛,肯定不合格,那個煙嗆死人了,吸了那個煙后我肺都難受,咳都咳不出痰來。放完鞭炮后我們趕緊走回去。我玩了一會兒手機,該吃午飯了。我快速地吃完了飯,但表弟吃飯不乖,過了好久也沒吃完,百般無奈之下,舅舅抓了一只螳螂嚇唬表弟,表弟明顯害怕螳螂,只好“服從”舅舅嘍!我和舅舅一起用了一個紅色的塑料杯把螳螂給“囚禁”起來,表弟不乖就嚇他。
回去時,媽媽哭了:路沒變,但是雜草叢生,更荒蕪了,房子更加破舊了,二十多年了媽媽出生的地方沒有什么發展。唯一變的是媽媽的親人,嬸嬸、伯伯、叔叔們都老了,頭發白了。我也似乎能理解媽媽的感情。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十二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4月4日,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陪爺爺、奶奶回老家戶縣給爸爸的爺爺奶奶掃墓。
我們大約9點左右從高新路出發。剛一上高速路,就發現今天路上的車特別多,簡直就跟平時城里堵車時候一樣。聽爸爸說,車多的原因主要是今天很多人都跟我們一樣,回老家掃墓;還有很多人去春游;同時,今天高速路免收“過路費”也吸引了很多人選擇開車走高速公路。我們的車就好像“蝸牛”一樣,走走停停,平時大約20多分鐘的路程,今天走了足有將近一個小時,我都快暈車了,心里特別難受。
回到老家的小村莊時,已經快11點了。爸爸把車停在老家的門前,爺爺從車上拿下了一包“紙錢”,又從爸爸的二叔家借了一把鐵锨,就和爸爸一起去村子外不遠處的墳地了。我也想和他們一起去,可奶奶和媽媽不讓我去,我只能和兩位女士一起跟著爺爺和爸爸走了一半,就站在路邊,遠遠地看著他們繼續往前走。我看見他們走到了墳地里,在一個“土堆”前站住,過了一會兒,他們點著了一堆火,好像是在燒“紙錢”,他們還在那里鞠躬。掃完墓,爸爸扛著鐵锨,和爺爺一塊兒走了回來。這時,天陰得很厲害,我們擔心下雨,就匆忙和老家的親戚告別,上車回家了。
我們走在路上的時候,果然就下雨了,我馬上就想起了一首描寫清明節的詩,我就背給大人們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十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是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山上給我們的祖先掃墓。
我們準備好各種水果、板鴨、茶葉等貢品,帶上掃墓的工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就出發了。
我們來到山腳下,映入眼簾的便是穿著厚厚的衣裳,戴著皇冠,像特有尊嚴的國王一樣的竹筍,還有身穿綠襯衫,長著濃密綠頭發,好似竹林國公主的竹子。我們一來到這,便陶醉在這景色如畫的竹林中了。
我們走了一段艱難的山路,終于找到了我爺爺的墓。呀!爺爺的墓附近落滿了許多金黃的落葉,邊上還長滿了許多雜草,我心想:看來爺爺的‘家’真的要進行一次大掃除了。我們立馬拿起掃把,把附近的落葉雜草清理干凈。我站在爺爺的墓前,心想:“爺爺在天堂,一定生活得無比幸福吧。”
我們先將水果等食品擺放在墳墓前,再倒了茶及酒水,然后燒了許多的紙錢,最后依次向爺爺的墓碑鞠躬。每個人的臉色凝重,都沉浸在思念之中,淚水似乎要奪眶而出了。我們向爺爺訴說著家里的新變化,分享著我們的喜悅。
掃完墓,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墓地。希望爺爺在天有靈,讓我們家生活幸福,萬事如意,而且能讓我能每次考試逢考必過。
四年級清明節掃墓(匯總14篇)篇十四
4月4日清明節的下午,我們四年級的學生到義士陵園往跟義士掃墓。
到了山腳下,我看見兩邊的樹木郁郁蔥蔥,地上的花五彩繽紛,好看極了。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英雄墓碑前,老師叫我們不要大聲喧嘩,接著,我們向英雄們默哀3分鐘,在這3分鐘里,我想到了他們為了我們的祖國而犧牲真是一個大英雄。3分鐘完以后。有學生代表講話,講的是英雄為祖國頑強戰爭,視死如回,勇往直前的壯舉,抒發了他們愛國的精神。再是,為這些英雄們唱歌獻花環。最后,為這些義士英雄們獻白花表達了我們對英雄們的崇敬。獻完白花,我們又來到了義士英雄的記念博物館。在這里面我看到了黃繼光、趙一曼......這些都是為了我們的祖國和平、解放而犧牲的,才有了今天。參觀完以后,我們就依依不舍的離開了義士陵園,在回來的路上,我在想:要是沒有了這些保衛祖國的英雄,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