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閑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片放 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后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 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游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三、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四、教學過程:
1.如有條件,課前可以讓學生了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課文題目是《玩出了名堂》,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喜歡的游戲和在玩中的體會,如能說出在玩中的發現更好。即從玩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1)課文開頭帶有議論色彩,并且是課文的總括。要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系的。
(2)課文以“玩”為線索,以“名堂”為中心,五個自然段,段段寫了“玩”,“名堂”在課文里的意思就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要時時把 “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教學時,教師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 考,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第三、四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玩放大鏡;再次玩放大鏡,把兩 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接下去寫的是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微生物。
(3)課文中對小人國、居民、玩具三個詞語加了引號,這是對微觀世界和微生物的擬人說法和對顯微鏡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號,不僅起到強調的作用,還使這些詞語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術語的枯燥,增強了所要表達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5.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可以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開拓學生的思路。課文雖然講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實質是講觀察、 好奇心和求知欲,它們是科學創造和發明的出發點和原動力。如富蘭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開雷電之謎的。還有愛迪生,他小時候常常對人類的各種奇異的創造驚 喜萬狀。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鐘表偷出來,一件件拆開,然后再裝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學生會對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交流交流。
6.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啟發和收獲,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獲。要鼓勵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出自己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獲,但要注意這是小練筆,不能拔高要求。
7.引導學生讀課后資料袋的內容,了解微生物的一些常識。還可以交流一下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及從一些生活小事中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創造的故事。
五、參考資料:
列文虎克:(1632—1723)荷蘭生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早年,學會了磨制玻璃透鏡的技術,制成簡單的顯微鏡。1675年發現了原生動物,1683年又發現了細菌,對動植物的顯微構造也有所觀察。
顯微鏡的發展:人類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沒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十分微 小的原生動物和紅血球,甚至用顯微鏡研究動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鏡片的技藝,制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顯微鏡。
以后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微觀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于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只能達到光波的半波長左右,這樣人類的探索受到了限制。
進人 20世紀,光電子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33年德國人制成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后,幾十年來,又有許多新型的顯微鏡問世,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 (stm)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現代儀器。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本文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的清閑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放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后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全文貫穿一個“玩”字,透視出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課文緊扣單元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游戲中,要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才能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1、會認六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寫一寫自己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教學時間一課時
1、師生交流,導入新課
2、初讀課文,粗知大意
3、精讀課文,體味內涵
4、師生互動,突破重難點
5、小結學法,引導仿寫
6、歸納總結,明確中心
7、首尾照應,拓展思維
8、讀寫結合,延展課后
請學生就“玩”這個話題談談自己喜歡玩什么以及玩中的發現,順勢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提出要求:讀準字音,并思考課文講了誰的什么故事?
2、教師巡回檢查
1、請學生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出了列文虎克玩出了名堂?
放大鏡看細微物、字
放大鏡(兩片)物體更大
顯微鏡 發現微生物
4、讀第五自然段,體會這一發現影響之巨大,聯系上下文理解“千里迢迢”等重點詞意。
文中寫了列文虎克三次玩放大鏡,寫法相同,請學生總結出寫法:
先寫玩什么,再寫怎么玩,最后寫玩中的發現。
列文虎克為什么能玩出這么大的名堂呢?引導學生結合單元專題談出自己所受的啟示。
板書:善于觀察
勤于思考
1、結合列文虎克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課文第一自然段說法的.理解,并引申談談其他人在玩耍中的發現、發明與創造。
2、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發現
課件出示:拓展練習
在平時我們都愛玩,請把你玩中的發現或收獲寫下來吧
學生自由談談自己喜歡玩什么,怎么玩的以及玩中的發現。
自由讀文,歸納故事大意
帶著問題精讀課文,用“——”將問題答案畫在書上,同桌交流
學生讀文,找出課文的重點部分
學生再讀3、4自然段,依次說出列文虎克的幾次玩法和發現,并通過觀看電腦課件了解微觀世界和微生物世界。
學生再讀三四自然段,總結出學法。
學生各抒己見,談出自己所受的啟示
緊扣單元專題和課文中心,談自己的看法第四單元。
學生記下作業
扣住“玩”字,與學生交流,巧妙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意為下文學習做好鋪墊
用一個貫穿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精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
學以致用,指導習作
以教材為例,向課外延伸,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15、玩 出 了 名 堂
荷蘭列文虎克 放大鏡看細微物、字
寫法:怎么玩 (兩片)放大鏡物體變更大
玩中發現顯微鏡發現微生物(新)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1、認識“閱、固、調”等6個生字。會寫“堂、鏡、閑”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等17年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從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3、寫寫自己玩中的樂趣和收獲。
1、生字詞卡片或制成的電腦課件。
2、師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關資料,拓展“資料袋”的內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質疑導入
1、同學們,你們愛玩嗎?平時都玩些什么呢?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有趣的故事。(板書課題并讀題)讀題后你想到了什么問題呢?(學生質疑,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是誰玩出了名堂?他喜歡玩什么?他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
二、由疑而入,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⑴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遇到生字新詞、多音字多讀幾遍。
⑵同桌互相聽讀課文,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交流。通過自讀,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在交流中可順便讓學生介紹一下搜集到的列文虎克的`有關情況。
三、逐段朗讀,探究發現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⑴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這一段。
⑵議一議。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你們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呢?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⑴讀一讀。指名多人次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教師重點指導讀準多音字的讀音。
⑵說一說。列文虎克喜歡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⑶想一想。從列文虎克玩鏡片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列文虎克玩鏡片的特點:在做中玩,玩中做。
⑷聯系自己的“玩”,談談你對列文虎克的這種玩法有什么看法?
⑸帶著自己所產生的情感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鏡、閑、待、閱”。
2、小組內交流各自識記生字的方法。
3、同桌提醒寫字注意事項,介紹寫字經驗。
4、學生寫字。
五、課后作業
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1、教師引述。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愛玩什么?
2、學生交流。
3、教師導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然而在科學史,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卻是在玩耍中產生的。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書課題并齊讀課題)
4、學生讀題,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5、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在黑板上。如:
⑴ 什么是“名堂”?
⑵ 誰玩出了名堂?
⑶ 他玩的是什么?
⑷ 怎么玩的?
⑸ 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游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也激發了濃厚的閱讀興趣。為一會兒的讀文打好基礎。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⑴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遇到生字、新詞想辦法讀準。
⑵ 同桌互相聽讀課文,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交流。通過自讀,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在交流中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搜集的有關列文虎克的資料。
放手讓學生自讀,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并且,充分的交流閱讀收獲是一個實效性很強的學習方式。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⑴ 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這一段。
⑵ 議一議。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給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以自主學習成果激勵成功學習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⑴ 讀一讀。指名多人次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教師重點指導讀準多音子的讀音。
⑵ 說一說。列文虎克喜歡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⑶ 想一想。從他玩鏡片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列文虎克玩鏡片的特點: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⑷ 聯系自己的“玩”,談談你對他的這種玩法的看法。
⑸ 帶著贊賞的感情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扎實有效途徑,真正做到在讀中感悟。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系在一起。
1、出示生字卡片“堂、鏡、閑、待、閱”。
2、小組內交流各自識記生字的方法。
3、仔細觀察發現特點,提醒寫字注意事項,介紹寫字經驗。
4、學生寫字。
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寫字基礎。因此,鼓勵他們交流識字方法、引導他們觀察發現結構特點 ,發揮其積極性和自主性。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從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從而培養在觀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動手,才能有所發現的意識。
1.課前發動學生搜集有關在玩中獲得的樂趣或收獲。
2.了解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詞語卡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昨天,我們認識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他通過實驗來論證自己的設想。今天,我們來認識另一位荷蘭的生物學家----列文虎克。
簡介列文虎克:(1632—1723)荷蘭生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早年,學會了磨制玻璃透鏡的技術,制成簡單的顯微鏡。1675年發現了原生動物,1683年又發現了細菌,對動植物的顯微構造也有所觀察。
1、同學們,你們在游戲和在玩中會到了哪些樂趣?
2、同學們在自己的玩中體會到了樂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學們想知道是誰玩出了什么名堂嗎?請聽故事《玩出了名堂》。
帶著這些問題自己讀課文,并解決問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學生交流。通過自讀,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職業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4、課文中說的名堂是指什么?
三、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學生采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
會認的字:閱、固、調、皇、俄、拜
會寫的字:堂、鏡、閑、待、閱、腿、隨、調、簡、拜、訪、具
1、其中“調”“待”是多音字,在課文中分別讀tiao、dai;還可以讀diao。(調動)dai(等待)。
3、注意“拜”起筆是撇不是橫,右邊是四橫不是三橫,“具”的里面是三橫,不要少寫一橫。
4、比較“閑”與“閱”、“閉”,“腿”與“隨”,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他們分清楚。
5、同學們在玩中的發現能夠談談嗎?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6.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朗讀、探究、發現
1.學習第二自然段。
齊讀第二自然段,了解列文虎克是荷蘭人,喜歡玩鏡片。
2.學習第三自然段。
a.讀一讀。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畫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學生再讀。
③教師引導: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樣磨鏡片的,他心里會怎樣想?
④學生交流想象時,教師要注意點撥:盡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為他喜歡,他想用它來看細微的東西,所以他才玩得這么投入。
⑤指導朗讀。能用贊賞的語氣讀讀這一自然段嗎?
b.說一說。列文虎克怎么會玩起鏡片的?用“因為……所以……”句型來回答。
因為看守大門這份工作很清閑,所以他就磨起了鏡片,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鏡。
c.想一想。從他玩鏡片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列文虎克玩鏡片的特點: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這一段有四個多音字,誰能找出來?(看、待、薄、磨)分別組詞。
五、作業:
1、給生字組詞
2、找出需要提醒的,難寫的字:隨,腿,是左中右結構,拜,具的注意點。
3、剩下的字小組內交流各自識記生字的方法。
4、仔細觀察發現特點,提醒寫字注意事項,介紹寫字經驗。
5、學生寫字。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六
2.過程與方法: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在游戲和在玩中會到了哪些樂趣。
2.同學們在自己的玩中體會到了樂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學們想知道是誰玩出了什么名堂嗎?請聽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師生動地講故事)
二、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學生采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
會認的字:閱、固、調、皇、俄、拜
會寫的字:堂、鏡、閑、待、閱、腿、隨、調、簡、拜、訪、具
1.其中“調”“待”是多音字,在課文中分別讀tiao、dai;還可以讀diao。(調動)dai(等待)。
3.注意“拜”起筆是撇不是橫,右邊是四橫不是三橫,“具”的里面是三橫,不要少寫一橫。
4.比較“閑” 與“閱”、“閉”,“腿” 與“隨”,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他們分清楚。
5.同學們在玩中的發現能夠談談嗎?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三、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職業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業
生字組詞
第二課時
一、聽寫
堂、鏡、閑、待、閱、腿、隨、調、簡、拜、訪、具
二、 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內容。
1.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五個自然段)
2.哪幾自然段講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三、四自然段)
4.分組討論從哪幾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
從三個方面
(1)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玩放大鏡;
(2)玩放大鏡,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
(3)接下去寫的是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微生物。
5.課文中對小人國、居民、玩具三個詞語加了引號,你認為這是為什么?(這是對微觀世界和微生物的擬人說法和對顯微鏡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號,不僅起到強調的作用,還使這些詞語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術語的枯燥,增強了所要表達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小練筆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啟發和收獲,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獲。要鼓勵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出自己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獲,但要注意這是小練筆,不能拔高要求。
板書設計:
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玩鏡片—做放大鏡—
玩放大鏡—做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七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閑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片放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后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游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1、檢查預習情況,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學習課文,了解列文虎克是如何在玩中做成放大鏡的。
3、布置預習任務,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1、引導學生匯報預習情況。
2、了解列文虎克是如何在玩中做成放大鏡的。
引導學生掌握課前預習的方法,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
1、課前發動學生搜集在玩中獲得的樂趣或收獲。
2、了解顯微鏡的知識,搜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詞語卡片。多媒體課件。
一、談話導入。
2、學生交流。
3、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4、學生讀題,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二、初讀感知,檢查預習情況。
1、教師出示預習要求:
(1)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準字音,查字典或聯系生活經驗理解詞語,讀通句子。
(2)讀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哪些問題?
(3)本課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學生自主讀書。
3、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認讀生字情況。
(2)出示新詞,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詞語的。
(3)小老師教生字,開火車熟悉生字。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領悟玩法
1、多遍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2、畫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學生再讀。
3、學生交流想象時,教師要注意點撥:盡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為他喜歡,他想用它來看細微的東西,所以他才玩得這么投入。
4、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發現該用什么語氣朗讀這一自然段。(贊賞的語氣)
四、課堂練習,當堂展評
1、練習寫生字。
2、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3、當堂展評。
五、課后作業
1、預習: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
2、搜集并閱讀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玩鏡片做成放大鏡
玩出了名堂
玩放大鏡做成顯微鏡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并通過顯微鏡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從讀中感悟,進一步去理解課文,養成平時注意細心觀察,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
課文的重點段落是3、4自然段,寫了列文虎克玩是怎樣一步一步地玩出了名堂。為了使學生體會到列文虎克的玩中充滿了觀察與思考,我抓住了“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這句話,讓學生想象列文虎克是怎樣磨的,通過學生的想象,知道列文虎克的玩不是簡單的玩,而是很用心的玩。在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部分,我通過課件展示了兩片放大鏡和一架簡單的顯微鏡,讓學生充分的想象,這中間又經歷了多少的努力。學生回答的比較好,說出了列文虎克需要思考,動手,觀察才能做出顯微鏡。這部分學生的體會和理解還是不錯的。但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致在理解課文氣氛比較沉悶。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對于體驗中的局限性,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
在這節課中學生談的多,朗讀的較少。在抓列文虎克善于觀察、用心思考這個重點的時候,我注重了讓學生通過想象,思考來體會列文虎克的玩是充滿了觀察和思考的玩,而正是這樣,他才能從簡單的玩鏡片出發玩出了大名堂。學生的理解較好,在此基礎上,我卻沒有讓學生再次充分地讀文,在讀的過程中加深體會,用朗讀來表現自己的理解。學生的讀缺少閃光點,缺乏自己個性理解。這是這節課中很大的一個敗筆。也給我自己提出了一個研究學習的目標:對于這種情感性較弱,說理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讓他們在朗讀中得到啟發,獲得獨特的感受,并將這種感受用朗讀表現出來。我將進行不斷的學習和嘗試,使自己所能掌握的課型更加寬廣。
總之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成熟,有許多反思的地方,也顯現出了自身的不足。我將從不足出發,通過學習鍛煉,使自己能夠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