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藍色的樹葉語文教學反思與評價藍色的樹葉課文板書設計篇一
《藍色的樹葉》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林園園沒有借的一件事。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后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整體感覺上得還不錯。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見過什么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綠色的、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系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半綠半黃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于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靶÷暤恼f”“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孩子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后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范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著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5、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學習,善于發現問題,體會課文蘊含的道理。如指導:李麗小聲對林園園說:“把你的綠鉛筆借給我用一用行嗎?”這句話時,我只是讓學生抓住“小聲地”這個詞,讓學生用小聲的語氣去讀,忽視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梢赃@樣設計:老師大聲地讀這句話,讓學生聽一聽老師讀得行嗎?學生如果說行,讓學生再去讀這句話,細細理解到底該怎么去讀,通過反復讀,學生發現應用小聲的語氣來讀這句話,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學習興趣被極大調動,更加樂于學習。
6、進行品讀環節的教學,應注意找準切入點,以切入點的突破來貫穿全文。如本課的切入點就是“林園園看著主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币龑W生抓住林園園的表情、心理變化特點,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在深入理解人物對話、心理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內心體驗,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
藍色的樹葉語文教學反思與評價藍色的樹葉課文板書設計篇二
生1:林園園的行為不好。
生2:林園園應該把鉛筆借給李麗。
生3:她這樣的行為有一點自私。
師:那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這件事情呢?
生1:同學之間應該要相互幫助的,我們應該要樂于助人。
生2:如果我是林園園就會把鉛筆借給李麗。
生3:我不會像她這樣的,我要幫助我的伙伴。
生4:我會主動關心李麗,她下次也會窗鎦業摹
生:能?。ㄕR一致的回答)
師:你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老師,我不認為林園園是個自私的人?(稚嫩的嗓音在我耳邊堅決的響起,頓時我腦海一瞢,也想和她一起探個究竟。)
師:為什么啊?來,說說你的理由。
生1:老師,課本最后說林園園的臉紅了,說明林園園她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認為她橋倫約盒碌水彩筆被弄壞了才不肯把水彩筆借給李麗的,其實她也是個愛惜自己物品的好孩子。
生2:對,林園園也許是因為自己太愛惜自己的東西,才不愿意把水彩筆借給別人。最后她還是答應借給李麗的。
面帶微笑,我充分的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并再次和孩子們一起來重新領會了課文。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我相信我們班的孩子不僅學會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和關心,也懂得了要愛惜自己的物品。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的心靈是多么的純潔,多么的無私啊。我可愛的孩子們,是你們用善良的眼睛讓老師也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作為大人的我們──教師,也應該有雙慧眼,不應該小看了孩子們寬廣的心靈世界。
藍色的樹葉語文教學反思與評價藍色的樹葉課文板書設計篇三
1.問題式的談話導入,引起學生去課文里找答案的好奇心。優美的朗讀錄音把學生深深地吸引到課文當中,引起學生也學著朗讀的興趣。要想朗讀的好就要先掃除生字的障礙,激發學生學好生字。
2.識字環節方法靈活,圈生字指名讀,檢查預習情況。歸類學生字,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和字理識字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生字。在多音字學習環節運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幫助孩子區分讀音。通過讀開片、走迷宮、開火車爬高山等游戲環節復現生字,進行鞏固練習。生字學習比較扎實。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不平均用力突出重點。
3.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克服了背教案的毛病,比較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夠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課堂學習效率較高。
1.識字環節缺少擴詞訓練。在歸類學習后,學生對生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加入擴詞訓練,然后再以卡片、開火車游戲等呈現詞語。
2.在字理識字環節,字的意思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查字典的方法呈現,這樣記憶更深刻,讓學生養成遇到不懂的字去查字典的習慣。
3.第一課時指導朗讀目標不明確,設計時考慮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尤其標點符號處的停頓)、讀好問句,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沒有把握好尺度,在指明讀的時候過于拖沓,讀的遍數稍多,側重點有點偏向體會說話人的語氣,用時太長。
4.課堂把控能力差:當個別學生小動作較多,屢次提醒沒有改善的時候,有點措手不及。試圖通過讓他回答問題來提醒,但是在回答完問題坐下后還是照樣有小動作。還通過站在他旁邊以及一些身體接觸來提醒,仍然效果不太明顯。在夸獎他旁邊學生坐的好的時候,稍微觸動到他,但是持續時間也不是很長。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影響到了情緒。課堂把控能力不強還表現在張老師提醒我時間快到時,沒有想到辦法迅速結束授課。其實可以用一分鐘時間迅速將最后一段讀完,然后將分角色朗讀作為課后作業,再用兩分鐘時間說一說課文中的藍樹葉是什么、誰畫的、為什么畫藍色的樹葉。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各個環節都要以提高學生語用能力、語文素養為目標。
上課過程中,注重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比如本課當中涉及的做批注和查字典。低年級教學設計注重多樣化、有趣性。朗讀指導明確課時目標。在以后的展示活動中,要加強自身的靈活應變能力。課堂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目標的內容要讓學生當堂掌握,提高學習效率。
藍色的樹葉語文教學反思與評價藍色的樹葉課文板書設計篇四
講課以前,我把本課看的很重,不止因為它是篇經典課文,也是我小學記得最清楚的課文之一,但我卻沒講到自己滿意的程度。心里好失落。
有幾處是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就如課件的制作來說吧,明明改了三次,以為萬事大吉了,在電腦上演示一遍也好了;但就是這么不小心的自以為是,導致生字拼音的出示出現了混亂,講課開始進入極其緊張、被動的狀態。心情的傳染像多米諾的骨牌一點一滴的傳染開來,當我看到班里一個挺愛操心的孩子也在著急時,馬上意識到自己要失態了。于是,果不其然,教學在分段閱讀時出現環節錯誤,后面的板書竟緊張的忘了書寫。也許學生會一生都記得這節緊張的公開課吧,好好檢討自己了。
當我問到:你從故事里學到了什么道理時,有的孩子說的其實已經不錯了,但性情使然,我認為他們還可以說的更好的。于是,不斷的問,不斷的鼓勵著,好像越鼓勵他們,我心里越沒了底兒,直到全班的小精靈們都沉默以對,這才認識到自己好像過了。拔苗助長的遺憾仍舊彌漫我心頭。
知道東方夜談的無影,明白癡人說夢的荒謬。但就在關鍵的總結
全文時,竟說了一句連自己都奇怪的話:“大家應該向誰學習?”本課的林園園和李麗都不建議去模仿,一個小氣帶點自私,另一個上課不帶綠鉛筆,這種問題連成人都無法回答。他們是二年級的孩子啊,難為他們了,離奇老師的那句不可能回答的問題,也許孩子們都會在若干年后回憶起:印象深刻的語文課啊!我要悔過了。
第四:干枯的評價語言,讓我這個語文老師汗顏。
聽了許多公開課,網上的名師也聽了許多。水平高的老師出口總不重句,包括評價的語言。那是因為孩子們都像一片片美麗的樹葉吧,他們都有自己的樣子,所以老師就是拿顯微鏡找出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然后讓這美麗舒展到極限。名師們把“評價的美”分成無數不同的份,分給了身邊的小天使,讓他們的羽翼上描繪上了無盡的自信。而我在評價學生時,都是“好”,哎,世上的美麗不是一個好字了得的。
說了這節課的許多不足,當然也要說說比較順利的地方:
課文的填空導入,是這節課的點睛之處,不僅順利的導入了新課的學習,還激發了學生質疑的興趣,對后面教學環節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里,我會多反思,向成熟的教師行列進發。希望以后的課堂教學里自己能把握每一次成功的機會。
藍色的樹葉語文教學反思與評價藍色的樹葉課文板書設計篇五
課伊《藍色的樹葉》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講美術課上,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林園園不愿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用自己的藍鉛筆畫了藍色的樹葉。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
本課計劃用五課時完成。第一、二課時主要學習生字和初讀課文,第三課時理解課文,第四、五課時朗讀背誦,練習鞏固。理解課文時,我是這樣安排的:激趣導入——整體感知——精讀課文——小小練筆。
課堂上,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我想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為此,我找了一些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樹葉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
讓學生觀看課文視頻,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印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在學習課文中,我主要抓住李麗和林園園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體會李麗有禮貌、誠懇,林園園找借口、不愿意。抓住課文中的兩個句子:樹葉那么綠,真惹人愛。你要注意,不要削,畫的時候不要用力,不要畫得太多。讓學生仿照句式說句子。讓學生體會林園園為什么臉紅了。最后進行對話表演。
為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寫句能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想對林園園說的話。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想象力還是很豐富的,有的學生想對林園園說,你快點把綠鉛筆借給李麗畫樹葉和小草,同學們才會喜歡你。
隨著年級的遞增,課文也越來越長。這既考驗著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也考驗著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我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相信會發現教學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