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一
胡適先生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因為差不多最終一命嗚呼。“作為一名特鋼人,我們贊賞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但這絕對不是以“差不多”作為行事法則所能達到的。
我們盼望能隨遇而安,這“遇”就一定不能是由“差不多”行為而帶來的境遇。“差不多”行為只會帶來不定時的“炸彈”,而排除炸彈,需要細心謹慎的工作態度,需要我們一直推崇的“匠人精神”。
在我們的特鋼公司生產經營中,引進了多種管理模式,細化了所有的作業標準。只有細心、謹慎,堅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發揚“匠人精神”,才能將這些標準落到實處,才能營造出保證安全生產的大環境,達到隨遇而安的目標。
“差不多”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只會使我們隨此遇難安;只有堅持細心、謹慎的“匠人精神”才會把我們帶到更好更強更高的境地,使我們得此遇而安!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二
前不久,我從三聯出版社訂購了一本《國文百八課》,并從中拜讀了近代大文學家胡適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傳》,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描述了中國人民的代表和“榜樣”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樣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細密。他常把山西說成陜西,把紅糖買成白糖,把十字寫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結果誤了要事。
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醫生來給他治療,可一不小心說成了獸醫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錯了人,但他覺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給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醫治差不多先生,結果不過一小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在臨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認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精細,不肯計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學習,視他為導師。中國,就這樣成為了一個懶人國。
這位“偉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實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當差不多先生的經歷。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數學作業,有一題要用三位小數乘以三位小數,我心想:“小數和整數不就差一點嗎?”便把一個小數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結果,因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個得一百分的機會。
我也看過身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籃球夏令營的一個同學為了快點打上比賽,只馬馬虎虎地跑了兩圈就加入進來(平時我們可是要跑上十圈還加壓腿的!)結果在打比賽時拉傷了背部肌肉,一個月都沒能來參加訓練。
寫作文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以前我寫作文時,總是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時間查字典、打草稿,還經常虎頭蛇尾,想著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這篇文章后,我終于恍然大悟,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樣了。我便開始認真起來,要讓好變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現出來,打草稿、查字典,終于作文得了一個又一個優+。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罷手的時候,你要回憶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間只差一個“更”字,但這一個字足以讓我們從失敗變為成功。大家應該為這個“更”字努力,變得精益求精,不讓中國在我們這代還是一個“懶人國”。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三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記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發獎金了,事后,同事對他說:你少領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卻說,鄰和不鄰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進行人員改革,公司的一位副總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選人員,最終差太多先生競爭到了副總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對差不多先生說:“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對手”。說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們都來安慰差不多先生對他說:“不要氣餒,沒關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卻說:“誰當副總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奮斗了一生,憑著他的謙讓終于當上了副總,而就在這時他偏偏得了一種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圓通大師。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四
讀完胡適《差不多先生傳》,有一個想法,即所謂差不多,其實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說:“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這話應該反過來解讀,即一生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縮頭烏龜,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無德無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類,沒有一個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沒命就等于死寂與荒蕪,與沙漠無異。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不肯認真就等于一事無成,不肯算帳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計較就等于處處吃虧。這樣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這世上,其所謂的“德行”不過是“泥菩薩過河自命難保”罷了。
以上是問題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問題,應當學習多方面和多維度,這樣才能把問題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過猶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極端,劍走偏峰,反而會傷害自已。所以說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認真、太精明、太計較。
人一生所面臨的問題有千千萬萬,除非你是神仙,否則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問題都完美地解決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會區分個輕重緩急,而絕不會丟了西瓜去撿芝麻。
首先,我們不能事事認真。大事上認真一點,小事上不妨糊涂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要認真一點,因為認真了就很快會有好結果,而完全超出個人能力的事則可以糊涂一點。
其次,我們也不能處處精明。因為過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聰明。他們不懂得精明其實也是一種人生成本,你將會為此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換來的卻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真正的`精明應當從人生的全盤考慮,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計較。過于計較是一種典型的小家子氣,一方面折騰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騰了對方,其結果往往都是得不償失。做人要明白,你若與人計較,他人也必將與你計較,計較來計較去,除了傷腦筋、傷和氣外,最后對彼此沒有任何好處。
人生真正昂貴的是時間成本、健康成本和勞動成本,當你經歷過了無數的拚命折騰之后當明白,得不償失時,最明智的選擇其實就是放手。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五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叫做《差不多先生傳》。
《差不多先生傳》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傳記,因為世上沒有這個人。作者只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成文,達到諷刺當時那些虛偽,國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強諷刺效果。
凡是對事不認真的人總會說差不多。“差不多”是每個懶惰的人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來隱藏自己懶惰的缺點。
讀了《差不多先生傳》讓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缺點而并非隱藏。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六
昨天,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差不多先生傳》。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人,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二九三九,大數不走,差不多差不多”,別人都叫他“差不多先生”。
一次他的馬車輪子壞了,鄰居勸他修一下,他卻不聽,用一個棍子撐了一下完事,結果下午坐馬車出門的時候,輪子掉了,把他摔成了重傷,還被馬踩了一腳。他的兒子去找醫生,醫生不在,只有一個牛醫,差不多先生說:“牛醫人醫差不多差不多,都一樣的。”結果牛醫并沒讓差不多先生的病好起來,反而更重了。
最后眼看差不多先生就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都哭成了淚人,差不多先生卻說:“別哭,別哭,死人比活人就是少一口氣,其他的也差不多差不多。”結果差不多先生病死了。
我們做事情應該嚴謹認真,不能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差不多。爸爸講過一句話: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七
這天,我讀了作家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差不多先生傳》。這個題目十分搞笑,我帶著一絲好奇讀完了全文。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誰知家人弄錯了,喊來了西街的牛醫王大夫。他說:”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嗎?就讓他試試吧!“王大夫走上前,用醫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會兒,他便一命嗚呼了。他臨死前,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后,大家都說他看得破,想得開,于是,人人都象他學習,中國很快變成了一個”懶人國“。
讀了這篇文章,我認識到了懶惰和做事馬虎的危害。我們絕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樣,不求上進,馬虎行事,這樣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八
差不多先生,因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讓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稱他為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還送他一個法號“圓通大師”。
我覺得,“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不是一種好德行,是一種懶人的行為。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做題目時,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問為什么要這么做,交上作業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試時,題目稍稍有一點改變,就不會做了。還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業也不檢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關鍵時候就鬧笑話了。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羅斯”寫成了“俄羅欺”,把“太陽”寫成了“大陽”,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淺啊!
胡適先生寫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就成了懶人國。
我希望我不會成為懶人國的一員,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隨著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遠消失。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九
我和媽媽從超市掃購完滿載而歸。媽媽在樓下鎖車子,我提著“戰利品”就要上樓,媽媽趕忙說:“旸旸,你拿輕的,重的放下我來拿。”“沒關系,媽媽。反正這些東西輕重差不多。”我滿不在乎地上了樓。話音剛落,一個黑糊糊的東西就從我拿著的斜斜的袋子里滾了出來。只聽一聲清脆的“咣當”聲,緊接著是媽媽的尖叫:“我的醬油……”我趕緊跑下樓,只看見媽媽憤怒的臉,還有滿是醬油的褲子。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經去世了嗎?為什么還纏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