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參考,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教案模板范文,總結其中的優點和亮點,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一
1.學會本課6個生率和5個詞語。認識“旗、鴿”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是哪國人?她的全稱叫什么?
2.介紹:(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國。這就是我們的祖國,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二、指導看圖。
出示幻燈片:說說圖上畫的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
三、初讀課文。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字詞讀音。
3.指名讀課文,正音。
四、理解課文。
1.自由讀課文,想想文中的“我”都愛什么?為什么愛?
2.班內交流:(可以打亂順序說,知道什么說什么。)。
提示:
五星紅旗是祖國的標志。
白鴿是和平的象征。愛白鴿就是熱愛和平,愿天下的孩子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的生活。
3.齊讀最后兩行,說說“我”為什么最愛祖國?
(1)小組討論。
(2)班內交流。
(3)播放介紹祖國自然風光和偉大成就的錄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五、指導朗讀、背誦。
要讀出熱愛祖國的感情。
六、總結全文。
1.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
2.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七、欣賞歌曲《祖國祖國我愛你》。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l)出示生詞卡片,指讀。
(2)指名背誦課文。
二、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自由讀課后的生字,說說自己能記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記的。
(2)重點指導:
要:上邊的“”,要與“西”區別。
愛:下面的是“友”,不是“發”。
朵:第二筆是橫折彎,沒有鉤。
最:下邊“耳”的第一橫要寫長些。
(3)指導書寫。
學生在田字格本上練習書寫。
板書設計: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二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楊梅的特點。
2、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課件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許多有特色的水果,河北有蘋果、鴨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島有香蕉、椰子,知道我們家鄉有哪些特色水果嗎?(金柑、楊梅、桑果……)其中,有一種水果被譽為“江南奇珍、百果之王”,猜猜它是什么?(課件出示“楊梅”,板書)
2、你們喜歡楊梅嗎?用一句話來說說你喜愛它的理由。
3、楊梅色鮮、味美,難怪有這么多人對它愛不釋手。其中有一位北侖籍的作家,名字叫王魯彥,他也和我們一樣喜愛北侖的楊梅,還特地寫了一篇以此為題的.文章——《我愛故鄉的楊梅》(把課題補充完整),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課文,一起把課題讀一讀。想一想課題中哪個字體現了作者對故鄉楊梅的感情?(“愛”字帶點)再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小小的楊梅到底有何魅力能讓作者如此喜愛呢?請大家打開書本,翻到141頁。輕輕地讀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詞多讀幾遍,要把課文讀通順,并在每個自然段前標上段序。
2、反饋交流: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與大家一起分享。(隨機指正生字讀音)
三、再讀課文:感悟情感升華主題
過渡:通過第一遍的朗讀,我們解決了生字的讀音問題,并且能把課文讀通順了。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想一想你能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用筆劃出來,多讀幾遍,并在旁邊寫上你的理解或體會。(學生自讀感悟)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三
這句話的意思是祖國給我們創造了一切條件。祖國強大了,人民才能幸福。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所以我們最愛祖國。
課文結構。
這首兒歌共有三句話。
第一句:寫出了“我”愛長城、小河;愛國旗,熱愛和平;愛紅領巾和花朵;愛身邊的人。
第二句:提出最愛什么。
第三句:講“我”最愛祖國。
中心思想。
這首兒歌告訴我們愛祖國應當體現在哪里,從而表達了少年兒童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四
2、演唱中體驗歌曲四三拍的韻律。
3、通過音樂作品感受和表達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
(一)教學重點。
(二)教學難點。
演唱中體現出三拍子的韻律感。
(一)導入。
引言:“大家看看這張圖片,你發現這張地圖上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課件出示中國地圖)。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出兩個明顯的線條。
教師小結:這兩條線條是我國最著名的長江和黃河。許多音樂家都曾經在音樂作品中描寫過長江、黃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首這樣的歌曲。
(二)感受歌曲。
1、聆聽歌曲、感受歌曲。
過渡語:“歌詞里邊講的大江、大河分別叫什么名字?”“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說一說對歌曲的感覺。”
教師總結:這是一首用中速演唱的抒情歌,三拍子常給人一種在湖上泛舟蕩漾的感覺。
學生活動:聽辨、體會歌曲情緒,學生隨音樂晃動身體體會三拍子的韻律。
2、認識長江、黃河。
過渡語:“讓我們通過視頻感受一下長江和黃河的恢弘氣勢吧!”“從這段視頻中,你對長江有了哪些了解?”
教師總結:長江與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我們引以自豪,代表我們民族精神的江河。
學生活動:在地圖上指出長江和黃河的位置。
(三)分句學唱。
1、學習歌詞。
過渡語:“我們先來念讀一下歌詞吧!”
(1)念讀歌詞。
教師活動:歌詞譜例并帶領學生分句讀歌詞。
(2)完整朗讀。
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總結。
2、學習旋律。
(1)哼唱旋律。
學生活動:分小組哼唱旋律。
具體辦法:教師鋼琴伴奏或播放伴奏音頻,部分學生用“lu”哼唱旋律,另一部分學生隨旋律有感情朗讀歌詞,第二段兩組交換。
(2)自主完整哼唱旋律。
3、分句教唱。
教師活動:分句教唱,同時注意準確示范,并及時評價和糾正學生的演唱。
教唱要求:
a、用急吸緩呼的方法來呼吸,每句的中間不要換氣。
b、氣息要吸進腹部,演唱時感覺腹部用力,不要喊唱。
c、演唱時注意口型,嘴里好像含著水一樣,口腔里保持一定的空間,要豎著張嘴,嘴要張大張圓。
4、歌曲處理。
(1)再次感受。
過渡語:“教師再次演唱歌曲,你們來聽聽我們之間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教師活動:帶有感情地范唱。
學生活動:對比感受,并能模仿教師演唱。
(2)完整演唱。
學生活動:聽音樂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演唱進行評價。
(四)打擊樂器伴奏。
過渡語:“歌聲表達了我們對黃河,長江的贊美之情,大家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方式來表現呢?”
學生活動:表演和樂器伴奏(可多次和交換演奏表現)。
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五)課堂小結。
最后讓我們用這種方式再次表達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吧!
這是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旋律優美、明快。長江與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我們引以自豪,代表我們民族精神的江河。因此,贊美長江、黃河就是贊美家鄉、祖國。歌曲為宮調式,但其中也蘊含了羽調式的因素。結構短小、精巧,音域在一個八度范圍內。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五
曾婧莉。
我說課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它在九年級下第一單元第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稱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合作,培養會學。
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課文簡介:
這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詩的第一節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暴風雨等一系列內涵豐富,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詩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愛這土地》一詩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課的內容。作為初三的最后一冊語文書,它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對初中知識的總結,歸納,直面中考;又是對高中知識的承接。
面對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現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讀節奏的兩個新題型,我們應及時適當的對教授內容進行調整,補充必要的語法知識。近幾年來,初中語法教學淡化甚至零化,不僅造成初,高中教學出現大斷層,也使學生面對英語大量的語法無所適從。我們的學生這方面問題尤為突出,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這套教材做好這個銜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應初步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3、教學設想:
《我愛這土地》作為詩歌單元的首篇,又是名篇,應重點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總結現代詩歌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擴充文學基礎知識)。
方法:組合學生課下搜集材料,教師適當補充。
2、寫作背景簡介(重點)。
目的:便于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題。
方法:組織學生課下搜集的有關抗日戰爭的影象材料,創設課前愛國情境。
3、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重點、難點)。
目的:提高詩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討論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把握詩歌的主題。(難點)。
目的:學習朗誦方法,培養愛國情感。
方法:教師指導朗誦,學生練習朗讀。
4、能力目標。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
5、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側重于朗讀,在此基礎上深刻體會作者的感情;
第二課時把握意象,學習象征手法,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有關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暈頭轉向,看了真讓人精神振奮。電視劇《烈火金剛》,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殘忍行為真讓人痛恨不已。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了解歷史,記住歷史,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抗日戰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尊處優環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這些音像資料可以幫助學生形象感受詩人特殊的寫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簡介。
1938年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3、聽錄音,初步感知情詩人借土地抒發自己對處于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這個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在詩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讀。
朗讀指導。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因此,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應重讀。
試讀,表重讀。
朗讀節奏。
關聯詞后如:“假如”后停頓。
學生標節奏,試讀。
主謂之間,謂賓之間要停頓。
語法知識補充:句子成分(幫助學生掌握停頓方法)。
學生自讀,試劃分。
這一步主要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的方法,從而在理論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擴展:文言文的朗讀節奏與此基本相同。課下試著劃分。
5、跟讀錄音,再次感受詩歌的節奏美。
6、朗讀小擂臺。
重點設計這個活動和比賽,促使學生競爭,并通過競爭掌握知識,切實感悟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達、運用等實際能力,完成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達到學一會十的水平和升華感情的目的。
7、作業設計。
第二課時。
1、優秀作業展示,用學生自身感悟把握文章主題。
2、緊扣“土地”,師生賞析詩歌。
學生有感情齊讀,提出自己的疑難。
老師進行匯總,按順序分條列在黑板上。
分組討論解決,發揮學生主動性,老師巡回提示,了解解決情況。(十分鐘)。
對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找代表自行解決。如:意象的象征義,結合背景顯而易見。
稍有難度的,老師專門提出來,重點講解。如:鳥這抒情形象的選擇。
3、語言賞析。
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板書設計。
鳥--歌唱--土地。
我--熱愛--祖國。
小結:對于初三的學生而言,把握課文的大意并不會很難,《我愛這土地》詩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設計的教學過程,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讀、去品味、去聯想和想象詩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詩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義,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及審美情趣。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六
1、理解詩歌內容,認識祖國的國旗和國徽。
2、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1、幼兒用的中國地圖四幅,分散貼在教室內。
2、在黑板上繪制一幅中國地圖。
3、天安門等場景圖及朝鮮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小朋友圖片。
4一面五星紅旗。
1、觀看大地圖,感受祖國的大與美。講解地圖的方位,讓幼兒明白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尋找祖國最北與最南地方。
2、由教師幫助尋找朝鮮族、蒙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并請幼兒在上面放相關的民族娃娃圖片。
3、小組活動,自由觀看中國地圖。幼兒自找伙伴觀看幼兒用的中國地圖,鼓勵他們說說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并描述那里的美麗風景。
活動前我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展現在幼兒面前時,馬上吸引了他們的眼球,“哪來的”、“好漂亮”大家小聲的嘀咕著。趁勢追擊,我馬上引出了今天的活動主題,孩子們顯得很高興。在后面的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看地圖,找我們自己的國家,提升孩子們對祖國的熱愛。
在這個活動中,我首先出示國旗讓孩子們來認識。當我出示國旗的時候,孩子們很積極地說出這是中國的國旗,特別是李然小朋友,“老師,我知道這是中國的國旗,我還知道它的名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是我奶奶告訴我的!”;班上最聰明的蔡子涵也積極地舉起了手,“老師,在我爸爸的辦公室就有國旗,比你這個要大!”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起來,有的還說要畫國旗!本次活動中,我注重發揮孩子們的參與能力,讓孩子們自己解決活動的困難,我想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的了解我們的祖國,真正的從活動中學到知識!培養孩子熱愛祖國的情感。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七
1.了解當代日新月異的變化,祖國的日益強大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
2.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意的情感
1.重點:通過學習,讓幼兒了解祖國的強大的地位,培養愛國情感
2.難點:在激發幼兒愛國情感下,使幼兒感受自身責任的重要性
1.音樂《我愛你》,五星紅旗升起的視頻
演示幻燈片(五星紅旗,鳥巢、水立方組圖,奧運隊員得金牌圖片、上海世博會圖片,維和部隊等)
3.知識經驗準備:了解文化的燦爛輝煌
一、開始部分
聽歌曲《我愛你》,進行活動導入。
導言:小朋友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在祖國的大花園里正在茁壯成長,讓小朋友幸福成長的祖國,今天是一個日益強大的祖國,是一個讓我們自豪、驕傲的國家。
二、基本部分
1.欣賞圖片,介紹圖片內容:
(1)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
3.討論:看我們的祖國一天天強大,你的感受如何?
你能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喜事說明祖國變得日益強大
通過活動,孩子已能了解和表述祖國的強大,能夠為祖國的強大而興奮、激動、自豪。
請家長帶幼兒一起收看新聞聯播和祖國各地,讓幼兒更多更全面地認識當代的變化。
通過這次教育活動,使幼兒重新了解我們的祖國,激發了幼兒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對祖國深深的感情和祝福但是,這只是短時的情感體驗,應該在以后的教育活動中以及在和家長在生活中多多了解國家大事,更多的激發幼兒的愛國之情。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楊梅的特點,能說段落大意。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背誦第二自然段。
3、感受作者喜愛楊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填空:
()的楊梅樹()的楊梅。
二、講授新課。
(一)學習第二段。
寫楊梅樹的是哪一段?從哪些詞語中你感受到了楊梅樹充滿生機活力?
1、品析句子。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
“細雨如絲”打比方,雨多而密。
“甘露”甜甜的露水,說明什么?楊梅樹如絲的春雨滋潤著,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極了!
“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擬人手法,充滿活力顏色四季常綠,歡笑著說明很可愛。
2、朗讀指導從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楊梅樹猶如一個可愛的孩子,它是如此的美麗動人。你喜歡他們嗎?請你用朗讀來表達你對他們的喜愛之情嗎?任選一句試著讀一讀。
段意: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在雨霧中歡笑著。
(二)學習第三段。
1、出示要求,開始自學:
a讀課文,劃詞語:哪些詞語寫出了楊梅特別惹人喜愛?簡單地說說你的感受。
b讀句子,品意思:讀讀有這些詞語的句子,想一想第三段分別從哪幾個方面寫楊梅果的?
2、學生自學,師巡視。
3、討論交流,完成填空。
a、圓圓的遍身長刺平滑的刺細膩而且柔軟。
新鮮紅嫩的果肉鮮紅的汁水。
甜津津又酸又甜越吃越愛吃。
b把上述詞語歸類,第三段分別從形狀、顏色、味道三方面寫楊梅果,由學生板書。
c填空。
故鄉的楊梅形狀是(),它的顏色先是(),逐漸變成(),最好變成();楊梅沒熟透時滋味是(),熟透后就()。
4、概括段意。
5、朗讀指導:你最喜歡楊梅果的哪一個方面?分別從每一個自然段中找出喜歡的句子讀一讀。
(三)小結。
在字里行間我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王老師深有同感,我的家鄉所前有楊梅,那就是有名的杜家楊梅,我覺得作者寫楊梅不僅僅是抒發對楊梅的喜愛,更想抒發另一種感情。(愛家鄉)。
(四)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3、我的故鄉在江南,那里盛產(),我愛(),我更愛()的故鄉。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九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難點:學習創編。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活動。
1、幼兒隨“小兔乖乖”音樂走入教室。
2、教師出示謎語“不是狐貍,不是狗,前面架鍘刀,后面拖掃帚,打一動物(狼)。
二、探究新知,展開活動。
1、觀看視頻故事“狼來了”
2、靜聽故事狼來了:根據所看所聽幼兒自由匯報看到了誰?他們都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3、出示連環掛圖,教師和幼兒一起講故事“狼來了”
教師提問:
(3)你撒過謊嗎,以后你會怎么做?
4、請幼兒看掛圖到黑板前試述故事。
5、請一個小朋友獨立講故事。
小朋友回家后要把學會的故事講給鄰居的和親戚家的弟弟妹妹聽,告訴他們小故事里面有一個大道理——不說假話,做一個誠實的乖寶寶,隨音樂走出教室。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十
本課是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的第一課。教材設置了三個主題活動,分別是“我的家鄉在這里”、“發現家鄉的美”和“家鄉的故事”,旨在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從而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方式,了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生活。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教學難點】。
了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生活。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相關的自然景觀圖片;
2、學生準備:圖畫紙和彩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一、看一看,說一說。
1、指導學生欣賞教材p50《我的家鄉在這里》圖片。
2、說說從畫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課本中的小朋友喜歡家鄉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鄉在哪里?自己喜歡家鄉的什么景色?
二、發現家鄉的美(結合閱讀51頁)。
2、學生扮導游介紹并贊美自己的家鄉。
3、請扮演的孩子談自己的感想,請觀看的小朋友發表自己的意見。
4、猜一猜,請同學描述他最喜歡的家鄉的某個地方,其他同學猜猜是哪里。
三、畫一畫,評一評。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鄉景觀的如:街道、公園、樹林等圖片,讓學生欣賞,并說出畫面上的景物,談談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圍,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筆把它畫下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把你的作品拿出來給大家欣賞。
1、小組內展示交流,并推薦出比較好的作品,粘貼在黑板上。
2、請被選的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
3、出示第51頁彩圖,讓學生讀讀畫中描寫家鄉的小詩,然后觀察自己畫的家鄉,把觀察的結果編成小詩填寫在畫面中。
5、師生共評最佳創作獎。
二、說一說,唱一唱。
1、教師首先講一個關于傣家竹樓的傳說的故事。
這是傣族小朋友家鄉的故事,每個小朋友的家鄉都有自己的故事,一個一個美麗的小故事寫出來我們家鄉的歷史和文化。
2、你還知道家鄉的哪些事?
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關于家鄉的小故事。
3、請學生聽一段家鄉的戲曲,并介紹戲曲的由來。
4、你還知道家鄉的哪些歌曲或戲曲,表演給同學們看好嗎?
5、展示自己收集的關于家鄉照片、文字等資料,并與同學交流是通過哪些渠道獲得的資料。
三、總結。
聽了家鄉的故事、看了家鄉的歌舞劇,你有什么感想?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多么熱愛自己的家鄉,希望你們努力學習,長大后,能為自己的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反思。
略。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自行調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有效地預防“白色污染”的產生。從中獲得了親身參與、科學探究的體驗。
2、通過查閱、整理資料,培養獨立解決能力,增強實踐。
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確定研究主題,探討研究方法。(課內)。
一、導入主題。
2、在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
3、塑料袋被評為了“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這是怎么回事?
二、確定小主題。
1、關于塑料袋,你知道什么?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出示圖片(人們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
2、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交流,將各自想要研究的`問題寫在紙上,教師將紙條選擇性地貼在黑板上,合并問題,得出以下三個主題:
(1)塑料袋有哪些危害?
(2)人們使用塑料袋的現狀如何?
(3)怎樣減少塑料袋的污染?
3、我們可以選用哪些途徑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研究?
上網、查找書籍、問卷調查、實驗。
4、分小組。
第二階段:各個小組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開展活動。(課外)。
第三階段:匯報、成果展示。
一、小組匯報研究成果:
主題一:(第一組匯報)塑料袋有哪些危害?
1、實驗:一個月前將一只塑料袋和一張白紙埋入泥土中,
一個月后觀察發生了什么變化?出示照片。
2、當場實驗:點燃塑料袋,請大家聞聞氣味證明。
3、上網查閱資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
4、小品:《地球爺爺生病了》。
主題二:(第二組匯報)人們使用塑料袋的現狀如何?
1、影像資料:采訪市場買菜者。
2、采訪結束后,我們小組決定再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3、上網查找資料,發現一些驚人的數字:(投影儀出示)。
主題三:(第三小組匯報)怎樣減少塑料袋的污染?
1、首先應盡量選用無毒塑料袋。邀請環保專家介紹怎樣區分有毒、無毒的塑料袋。(現場實踐)。
2、上網查找資料。編成小報《向白色污染挑戰》。
二、教師生成整合:
1、板書:“限塑令”,有誰對這個詞有所耳聞?
2、讀了信息,你知道些什么?(時間、內容)。了解“有償使用”的含義。
3、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講,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支持國家這個號召呢?(討論)。
4、總結。
三、學生代表發言:
關于現在孩子用塑料書面和自己家長小時候動手用舊掛歷包書皮的情況分析,建議同學們用家中的廢舊的掛歷等紙張來包書面。
課后延伸:
微型課請家長來現場包書皮。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十二
1.通過各種形式資料的搜集和實地觀察,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引發“愛祖國,親家鄉”的美好情感。
2.在充分感受家鄉山美、水美的過程中,了解周邊環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通過動手改造,引發創造更美環境的情意。
〖活動準備。
(一)學情分析。
我區地處吉林省吉林市的商業中心地帶,周邊經濟發展較好,地區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同時毗鄰松花江,風景優美,人杰地靈,擁有多層次化的文化背景,為本次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學生對于家鄉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缺乏比較深入的了解和立體化的感知,這就為本次活動的實施提供了較好的切入點和可行性。
(二)物質資料準備。
1.教師準備《吉林,我故鄉》的歌曲vcd。
2.學生廣泛搜集關于家鄉的各種資料,力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活動時間。
4課時。
〖活動過程。
1.通過各種形式資料的搜集和實地觀察,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引發“愛祖國,親家鄉”的美好情感。
2.在充分感受家鄉山美、水美的過程中,了解周邊環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通過動手改造,引發創造更美環境的情意。
〖活動準備。
(一)學情分析。
我區地處吉林省吉林市的商業中心地帶,周邊經濟發展較好,地區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同時毗鄰松花江,風景優美,人杰地靈,擁有多層次化的文化背景,為本次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學生對于家鄉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缺乏比較深入的了解和立體化的感知,這就為本次活動的實施提供了較好的切入點和可行性。
(二)物質資料準備。
1.教師準備《吉林,我故鄉》的歌曲vcd。
2.學生廣泛搜集關于家鄉的各種資料,力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活動時間。
4課時。
〖活動過程。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力求開拓新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們以充分的活動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感受、去體悟。活動中首先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豐富的資料,使每個學生的心頭都洋溢起一種幸福的感覺:我們的家鄉真美!然而又不拘泥于此,讓學生發現不足,又動手改造不足,使學生們得到了認識上的升華:我們的家鄉不僅要山美、水美,更要人美!
〖點評。
點評一。
從本活動的設計和活動實施看,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教師利用當地資源開展活動的意識,對學生的活動過程與方法也給予了一定的'指導,有著完整的活動框架,活動思路比較清晰。此案例還值得肯定的是:教師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實踐,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展意識,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積極做,去感受活動的樂趣。
本案例的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分組和小組的名稱,如“山清水秀組”、“人杰地靈組”、“城市建設組”等,給予了過多的人為限定,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路,削弱了學生活動主體性的發揮,這是當前活動教學中較普遍的問題。因此,要認真反思、研究改進。另外,教師對本課例的教學反思也顯得空泛,應對最突出的體會與問題進行闡述。
點評二。
在案例中我們看到,學生主要以分組的形式開展活動。學生匯報的主要是結果,在小組活動中,教師予以了什么樣的指導,學生是怎么樣活動的,我們不得而知。案例要反映師生雙方的活動狀態、方式,以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等。
教師的反思過于簡單,很難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起到認識和改進的作用。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膩、汁水、甜津津、豆腐、雖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楊梅的特點,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的感情。
4.領悟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寫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抓住重點留心觀察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質疑導入:
1.齊讀課題。
2.提問:這個題目包括幾個意思?分別是什么?
(這個題目包括兩個意思:一是“我愛故鄉”,二是“我愛楊梅”。)。
(1)“我愛故鄉”主要寫什么?(故鄉)(2)“我愛楊梅”主要寫什么?(楊梅)。
愛之情。)。
(二)自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并借助查字典自學生字、詞。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描寫故鄉的楊梅?(課文從楊梅樹、楊梅果兩個方面介紹故鄉的楊梅。)。
2.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生字、新詞。
3.學生借助查字典認識生字,了解字義。
(三)檢查自學。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2.注意糾正誤讀音。
(四)讀詞語,理解詞義。
(五)閱讀課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本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
體描寫楊梅,抒發作者對楊梅的喜愛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2.哪一部分寫得詳細?為什么?
動具體的描寫,層次分明,特點準確。
(六)學生再讀課文,鞏固復習。
(七)作業。
1.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按要求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思考:“我”為什么愛楊梅?楊梅有哪些可愛之處呢?
(“我”的故鄉在江南,那里是楊梅生長的地方。“我”看到楊梅便會想到故鄉,“我”熱愛家鄉,所以喜愛楊梅。
作者從楊梅樹可愛,楊梅果好吃兩個方面介紹了楊梅的可愛之處。)。
2.文中寫楊梅樹和楊梅果兩部分,哪一部分內容寫得詳細。
(寫楊梅果。作者從形、色、味三個方面作了具體的描述,內容十分詳細。)。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練習。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______春天的甘露。它們____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____。
2.填好后讓學生朗讀。
3.想一想這段話有幾句?分別寫的是什么?
本段有兩句話,第1句寫楊梅樹需要春天的細雨。第2句寫楊梅樹生長得茁壯茂盛。
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的楊梅樹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愛,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5.應該怎樣朗讀?
應讓學生在朗讀中注意采用欣賞、贊美、歡快的語氣朗讀這段話。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體會。
(3)指名朗讀后齊讀鞏固。
(四)學習第3至6自然段。
1.指讀課文。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果?
2.指名回答:形狀、顏色、味道。
3.指讀第4自然段,本段有幾句話?讓學生找出描寫楊梅果形狀的句子讀一讀。
4.出示按課文內容填空練習:
(1)楊梅(),和()一樣大小,遍身生著()。
(2)等楊梅(),刺也(),平了。摘一個放進嘴里,舌尖()楊梅那(),使人。
感到()而且()。
(3)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樣觀察楊梅果的形狀的?
(看到的:楊梅果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感覺到的:放進嘴里,舌尖感到平滑、細膩。)。
(5)從哪些描寫可以看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親自品嘗“平滑的刺”和“細膩而且柔軟”,這些細致的描寫都表現出作者對楊梅果的喜愛之情。)。
(6)讀課文,體會情感。
(7)小結學法:
讀文找句,解詞明意。
聯系觀察,體會情感。
5.楊梅果的顏色是什么樣兒的?讓學生用以上學法學習第5自然段。
(1)讓學生默讀第5自然段,
(2)讀后完成填空練習。
楊梅先是____,隨后變成____,最后____。
(3)討論“幾乎”是什么意思?顏色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幾乎”是將近于、接近于的意思。顏色的變化說明楊梅果逐漸成熟。
(4)文中哪些描寫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果肉、汁水的顏色的描寫,流露出了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6.學生自讀第6自然段。
(2)分組討論。
(3)各小組推薦代表回答。
對故鄉的喜愛之情。
(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五)、總結全文。
(六)、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枝條。
樹葉子。
果顏色。
味道。
課后小記:
我愛米蘭教學教案(模板14篇)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2、通過歌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歌曲旋律中的二聲部教學,及情感的`啟發與引導。
三、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老師彈琴,與學生問好學生起立與老師問好。
2、老師示范演唱。
學生演唱。
演唱時注意口型,聲音要求和諧,演唱要很輕松。
3、視唱:(將本課歌曲的副歌部分作視唱練習)。
(1)高聲部的視唱練習。
(2)低聲部的視唱練習。
(3)兩聲部的合唱效果。
教師:請同學們把自己不會唱的小節找出來,老師來示范演唱或者請會的同學示范演唱,其他同學跟琴輕聲演唱。注意第一小節,以及切分節奏低聲部注意音準。
4、新授歌曲。
(1)、導入:
(2)、初聽音樂。
(3)、復聽。隨著音樂找、聽高低聲部,聆聽兩聲部的效果。
(4)、視唱旋律(跟琴),強調強弱規律。
(5)、用“lu”哼唱旋律,體會輕柔、連貫、優美的聲音。
(6)、念歌詞,體會情感,
(7)、聽鋼琴伴奏,配唱歌詞。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課堂小結,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