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優秀作文時,我們要注重選擇合適的詞語和句式,以提升文章的表達力和文采。這些范文不僅是寫作的好榜樣,更是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助力。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一
修辭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互文、比擬等。
1、比喻:說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間相似的地方,借一個事物說明另一個事物的方法。
2、擬人:是把人的特征給予事物,讓事物如人一樣說話、活動、有感情。
3、夸張: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擴大或者縮小的描述,但不是豪無邊際沒有原則無限的,不同于說大話,而是藝術的擴大或縮小。
4、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預期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排列起來,借以增強表達效果。
5、反問:用問的預期表達確定的意思或加重語氣。說白了就是有問答在句中。
6、設問:可以直白的說就是自問自答。
7、雙關: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故意讓一個詞語或一句話獲得雙重意義。
8、引用:引用別人的話或成語、典故等。
9、反語:故意說反話,用一種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表達意思。
10、對比:把正反兩個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兩方面一起對照。
11、對偶: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兩個句子或短語表達意思相近相關或相反的。
12、反復:為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這個事或人相關的人或事。
如果想把修辭方法運用的恰當正確,一定要在日常的學習中留心、留意,多積累,有一個小竅門,就是把每個修辭方法都背一到兩個有代表的句子,并以此句舉一反三!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二
所謂修辭,就是對言論的修飾,我們的說話及行文所用的語言表達了我們思想,修辭,就是對這種語言的包裝,目的是讓我們的語言更生動,所表達的效果更好。
簡單的理解“修辭”我們以如下語言做表述——修辭,狹義上就指語文字修辭;廣義上包括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全過程,同時也包含語文字修辭。
詩詞乃文之精粹,其對語言的修飾要求、對詩文的謀篇布局的要求、以及對遣詞造句的藝術要求,都是最高的。所用,“修辭”對與往往們創作以及欣賞詩詞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嚴重點說,沒有修辭,就沒有詩的存在。因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加以修煉。
修辭的概念不多做闡述了,我們今天就近體詩對修辭的要求及方法,做一大致介紹,拋磚引玉,主要和大家相互切磋,共同學習。
我先對一些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格”)做一簡單介紹,已知修辭手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比喻{其中又分為:
1明喻、2喑喻、3借喻、4博喻(復喻)、
5倒喻(逆喻)、6反喻、7互喻(回喻)、
8較喻(強喻)、9譬喻、10飾喻、11引喻};。
白描,比擬(比體),
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
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頂針、聯珠),
對比,對仗(對偶、隊仗、排偶),
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并提、合敘、合說);。
委婉{又分為:1迂回語、2謙敬語、3避諱語],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看著眼花繚亂吧?呵呵太多的。
其實,我們日常行文常用的只有這幾個:
比喻、比擬、借代、拈連、夸張、雙關、映襯、移就、對偶、排比、錯綜、仿詞。
還嫌多嗎?那么,我們就只關注如下這幾個吧,這些與近體詩關系比較密切:
1,比喻、2,映襯、3,示現、4,聯綿、5,轉品、6,雙關、7借代。
其實,在近體詩中,關于音韻、對偶以及用典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造句方面,我們常用到的是關于“倒裝、設問、呼應”(有關造句常識,我們另行開課講座)。我們這里僅對上面幾個與近體詩寫作關系比較大的進行分析,其余的關聯不多的,在此忽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找資料深入研究。
(一)比喻——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簡單的說,就是用已知的材料去說明未知的事物。比喻有個前條件,那就是比喻者與被比喻者必須有共同點,但其本質又是不同的。這樣形成的比較才是比較好的。
舉例如下: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把交情的濃淡,與酒水相比較,很形象。重在濃淡的意味上,而交情和酒水,又是不同性質的事物。
2,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
飛花之輕盈,比如夢境之虛幻。絲雨之連綿,比如愁緒之不斷。比喻之句,可見一斑。還有些例子大家自己參詳:
3,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
4,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王漁洋)。
5,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孔雀東南飛)。
6,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篇)。
關于比喻的運用,我們在寫作也要有創新。你的比喻是別人沒有過的,既形象生動,又新意有趣,那就是佳的。如果前人用過的,你卻一再的使用,味同嚼醋,終屬無趣。比方說,有個人把漂亮的女人形容成花,花一樣的女人。很新穎,再來一個人,還是說女人象花,大家就覺得他的話沒意思了,不予理睬。那第三個人再去說這女人象花,我們只好去給他一頓老拳了,太沒新意了,太可惡了。
(二)映襯——用相反的兩種事物互相引用,做出強烈的對比,目的是加深讀者的印象,這叫映襯。
舉例如下:
1,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吳偉業)。
“白骨”和“紅妝”對比夠鮮明吧?一紅一白,反差強烈,在色彩上,在蘊意上,也是截然相反的。同樣在這句,“灰土”和“汗青”也形成了映襯的關系。在這句里還應注意到,上下句的關系是映襯的,而上句“白骨”和“灰土”卻是協調的,下句“紅妝”和“汗青”也是協調的。我們寫詩時,切切要注意意象的協調關系。同時,“白骨”和“紅妝”本也是一類事物,有其共同點,那就是人,只是相反的兩個形象。
2,記取僧樓聽雪夜,萬山如墨一燈紅。
同上一例一樣,我們注意到這句,也是在顏色上做一比較---黑(夜)和紅。曾有詩評如是說:“末句以數字及顏色作對襯,意境之美,令人神往”。我們可以多做借鑒哦。
3,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里,不是上下句的映襯了,而是一句之中的反差對比。“一”和“萬”在數量上的巨大反差,功成和枯骨的反差。強烈的反差,當使人印象深刻。
4,百里驪山一炬焦,劫灰何處認前朝。詩書焚后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
這里用什么來映襯的呢?我們會注意到“詩書”很易燃燒,但傳經千古而猶在。而“阿房宮”很堅固吧?卻灰飛煙滅了無蹤跡。這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闡述了一種道理,仁義和*,哪個更堅固!
5,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
“千年”和“一日”對比明顯,“速”和“長”又起到的是這種對比的深化作用。
(三)示現——就是帶領讀者走進你想象的那種空間。
這種將過去或者未來或者無法親自到現場看到的事物,用繪畫一般的構圖手法,用文字的描述,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種手法,甚至可以穿越時空,走進夢境,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就是所謂的“示現”。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等,都是通過這一手法所完成的。甚至我們看到的《西游記》也是這樣性質的哦。這種手法,在文學與藝術之創作上,占有極重要之地位。善于使用,當成就精彩神來之筆。詩貴想象,那就把你的想象展現出來,示現哦!示現,是詩詞創作的重要手段。
先看李白的一首詩: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臺上見吳王。
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憑想象,把過去的事情寫出來,這叫“追述”的示現。李白寫啥呢?寫西施呢,比他可早n多年了。他看不到,但他可以享受想象的快樂。那就追述一番吧。
看完老李再看小李的一首。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和上一首想法,不去追述過去的時光,而是想象未來的情景。這叫“預言”的示。
我們再看一下王維的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
很遠的地方我們也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啊,把遠處的給想象過來,這叫“懸想”的示現。前面兩個是時間尺度上的想象拉伸,這個卻是在空間尺度上的拉伸。我們的想象力,是可以穿越時空的,就是這樣。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三
把動物比擬成人要注意找出動物的特征與人相似之處,并進行細致的描繪。把動物比擬成人,首先要從整體上把它比擬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處。這樣,我們讀了以后才能有整體感。如果只抓住局部進行比擬,容易顯得不倫不類,不易讀者想象。把動物比擬成人,也用于動物動作的描寫。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動想象動物動作的目的。
想象物品的動態要與靜態描寫相結合,這樣才能相映成趣。文章從描寫靜態轉入想象動態或從動態轉入想象靜態,描寫要交代清楚,否則會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動態要符合物品的特點,使人讀了可信。
采用說明法描寫物品時,首先要真實地說明它的特點,其次要抓住重點來說明。例如對物品的各部分進行說明時,有的部分,可以說明它的質地;有的部分,可以說明它的特點;有的部分,可以說明它的作用。此外說明物品的歷史、特點或用途時要圍繞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遠。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顏色、形狀;耳朵可以聽到各樣的聲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頭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澀;皮膚可以感知物品的軟硬、冷熱。我們描寫物品時,可以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感受來寫物品的特點。采用“五覺”法來描寫物品,要注意圍繞物品最主要的特點寫,切忌支離破碎。此外,還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描述。
借物抒情要求我們在描寫物品時,把感情寄托于對事物的愛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關鍵是找準物品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的地方,使物品與感情相統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采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稱來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點。在具體描寫時,要注意準確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體現了人的特點,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點,物品顯得形象生動,吸引讀者的興趣,可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質特點,物品描寫則顯真實自然。
建筑物可以遠眺,也可以近看。遠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體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體輪廓。但是,遠眺不可能看清各個部分的具體情況,但是對建筑物在空間的位置,缺乏一種整體感,往往有一葉障目的感覺。我們描寫建筑物時,把遠眺和近看的結果結合起來寫,可以使讀者對建筑物的整體和各部分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從而獲得完整的印象。
從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輪廓,使讀者對建筑物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從內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構造,因此要作詳細的介紹。從外面觀察建筑物要著重從整體上進行描寫,切忌寫得支離破碎。從內部觀察建筑物要細致,因此要按方位順序依次進行介紹,這樣才能條理清楚,讀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內外結合法描寫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法。
采用移步換形的方法描寫建筑物,可以不斷地變換立足點和觀察點,對建筑物進行多方面的觀察描寫。同一個建筑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樣的。因此采用移步換形法描寫建筑物首先要把觀察點和立足點交代清楚,使讀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從哪一個角度看到的。否則,容易把讀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換形法描寫建筑物時,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來寫。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來描寫,文章容易變成一本流水賬。
首先要注意緊扣文章確定的中心進行必要的說明介紹,切忌不著邊際的東拉西扯。在說明介紹的過程中要簡明扼要,切忌拖泥帶水。還要注意整體的連貫性,也就是說在說明介紹完畢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寫建筑物上來,并與前文銜接。文章從描寫建筑物轉到介紹說明,或從介紹說明回到描寫建筑物要有過渡詞或過渡句。
周圍都是綠色,中間的一點紅色就特別鮮艷奪目,所以說“萬綠叢中一點紅”。對建筑物周圍的景色進行適當描寫,建筑物就顯得突出。描寫建筑物周圍景色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寫景色時要能襯托建筑物的特點,切忌離開建筑物而大寫特寫景色。造成喧賓奪主。在描寫建筑物周圍的景色時,要把觀察點和立足點交代清楚,便于讀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植物總是由根、莖、葉、花、果組成的。運用彩筆描繪法時,要把根、莖、葉、花、果各個部位的最主要特點寫出來,要寫出它們的形狀,寫出它們的顏色。采用這種方法描寫植物,要仔細觀察。要分辨出植物各個部位的顏色,同樣是紅色,要分出是火紅的,還是粉紅的;同樣是黃色,要分出是桔黃的,還是金黃的;同樣是綠色,要分出是碧綠的,還是嫩綠的……要仔細區分各個部位的形狀特點,同樣是花,花骨朵與盛開的花就不一樣。觀察得仔細,描寫得具體,讀者就好像看到一張植物的彩色照片。還要運用恰當的比喻,要寫出自己的情感。
同一棵植物,遠看和近看是不一樣的。這同照相一樣,放在照相機的前面和遠離照相機,攝下來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遠近結合法描寫植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狀和顏色的特點,給讀者以完美的印象。要把觀察點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說清楚是遠看的還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敘述的順序,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這樣文章才能條理分明。
植物各個部位的形態和顏色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我們把植物在不同季節的特點寫出來,同時把前后有關的情況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時間給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這一組彩色照片,讀者對它就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采用時序變換法描寫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時積累資料。要有計劃地在不同季節對同一植物進行仔細觀察,并記下觀察日記,這樣,寫作時才能對積累的材料進行取舍,寫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觀察的連續性。
植物總是要生長的,一般要經過發芽、生枝、長葉、開花、結果等階段。如果把植物生長的不同階段的形狀、顏色的特點和生長的情況與下來,就好像給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電影。讀者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閱讀,了解植物生長的全過程。采用生長變化法描寫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長過程中最突出的變化寫下來;其次要交代植物發生變化的原因、前后情況和過程;此外要注意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有條不紊地寫下來。
我們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聯想到其它事物,這些事物往往與這棵植物有共同之處。例如我們看到棉桃,聯想到潔白的雪花,這是因為雪花和棉花的顏色相同;我們看到大西瓜,聯想到籃球,這是因為西瓜和籃球的形狀相似;我們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蔥蔥的松樹,想起那些在敵人面前不怕嚴刑拷打,決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樹與英雄的品質上有相似之處。采用聯想的方法描寫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點,展開豐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聯想能力,首先要認真讀書,了解生活,使自己的頭腦儲備豐富的知識。其次是勤思勤想,經常訓練,使自己有豐富的想象能力。
植物總是由根、莖、枝、葉、花、果組成。我們在描寫植物的時候,可以對植物的根、莖、枝、葉、花、果的各個部分進行描述,也可以只對植物的某一部分進行描述。采用重點突出法描寫植物時,首先要找出這棵植物與眾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對最能體現這棵植物特點的部分從顏色、形狀、氣味等多方面進行具體描寫。此外還可以恰當地運用擬人、比喻等方法。
俗話說:“不見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點往往在比較中得到顯現。我們描寫植物時,往往通過對照比較的方法來突出植物的特點。對照比較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這種植物與另一種植物進行比較;一種是把植物本身兩種截然不同的特點放在一起比較。采用對照比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寫的植物最顯著的特點與其他植物作比較。這樣才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采用對照比較法還要注意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傾向性。這樣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進行比較時,要注意找出矛盾點,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各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如青松不怕嚴寒,楊柳隨處生長,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飄十里,留芳人間,野草有頑強的生命力,……植物的這些特點往往使我們聯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可以聯想到要對不正之風作斗爭;看到野草有頑強的生命力,我們可以聯想到做人要不怕困難,不怕挫折……贊美頌揚法就是對植物的這些特點進行贊頌。采用贊美頌揚法首先要對植物的能聯想到怎樣做人的特點進行具體的描寫,并以此貫穿全文,這樣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其次文章中要把贊美的感情抒發出來,要在描寫植物中寫出自己的情感,這樣才能感人。此外還要注意首尾呼應,突出贊頌。
動物的外形包括身體、毛色、腦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不同的動物,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同,例如鳥只有兩只腳,但有一對翅膀;魚沒有腳,但不鱗和鰭。靜態素描法就是把動物靜態時各個部位的形狀和顏色的特點寫出來。首先要仔細觀察,分辨動物各個部位的顏色有什么不一樣。其次要找出各個部位形狀的特點。此外,要運用恰當的比喻。這樣,可以使讀者好像看到一幅動物的寫生畫。
采用總分結合法描述動物,要注意總述與分述之間關系。分述部分要緊緊圍繞總述所講的特點描寫。如果總述是講動物的美麗,分述部分都要圍繞著美麗來寫;如果總述是講動物的“靈活”,分述部分就要圍繞它的靈活來寫。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順序,或從上到下,或先形狀后顏色,或先中間后兩邊,一定要有條理。
采用特征舉例法描寫動物時,一般先指出動物的某一方面特點,然后舉具體的例子加以證實。采用這種方法描寫動物要注意抓住最能反映動物的這一方面的特點,而且要盡量寫具體,使讀者覺得可信。
采用特征說明法描寫動物,一般先介紹動物的某一特征,再說明它的作用,或說明為什么具有這一特征。接著采用同一方法逐一介紹動物的其他特征。采用這種方法描寫動物,要注意科學性,要有依據,不能采取想當然的方法加以說明。為了提高寫作能力,我們要注意多閱讀科普讀物,了解動物的習性。
采用重點突出法描寫動物,首先要仔細觀察某一動物,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加以描述。在描寫動物的最主要特點時,要注意采用比喻、擬人、比較等方法,使重點部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對主要特點詳細描述,次要特點一筆帶過;有的則內寫主要特點,不寫次要特點。
用成長變化法描寫動物,要注意把動物從小到大整個過程中的幾個主要階段寫下來,不能采用寫流水帳的方法。描寫動物成長過程中的幾個主要階段時,要注意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避免中間銜接不上,使讀者看了莫名其妙。動物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采用這種方法描寫動物,要注意系統地觀察,要不意識地寫系列觀察日記,把觀察結果寫下來。最后,只要將觀察日記加以剪裁,就可成一篇反映動物成長過程的文章。
采用實驗證明法首先要找出動物的一些鮮為人知的特點及習性,然后通過實驗來證明動物確實具有這方面的特點和習性。在記敘實驗的過程時,要把實驗的方法、經過、結果有條理地寫下來,這樣才能使讀者信服。這一類作文一般按提出問題---進行實驗---明白道理的順序寫。
描寫一群動物,最要緊的是有詳有略,詳略得當。要選擇具有特色的動物,重點觀察,重點描寫,其它的或者概括地寫,或者略寫一筆,要做到選材典型,重點突出。對重點描寫的動物,要抓住它的形狀、顏色、動作,進行具體的描繪。對略寫的動物,可抓住某一方面略提一下。描寫一群動物,切忌面面俱到。
采用現場目擊法描寫動物,要把觀察的地點交代清楚,這樣讀起來具有真實感。由于現場目擊是以作者的觀察視點作為寫作的出發點,因此,描寫時不強求全面、完整,但是也要慎重選擇描寫的內容,做到突出重點。要注意在敘述過程中交代清楚哪些是親眼見到的,哪些是猜想的。這樣文章具有科學性。
動物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稱來描寫動物,因此文章中要把“我”當作動物來寫。這里要注意在寫作時把“我”和動物融為一體,不能露出痕跡來。動物自述法是采用擬人的方法來描寫動物,因此在描寫時,既要反映動物外形、動作、習性的特點,又要體現人的一些特點。這樣才能使文章既具有科學性,又顯得生動活潑。
寫的特點進行。采用議論抒情法描寫動物,要注意圍繞一個中心進行描寫、抒情、議論。
景物襯托法就是描寫動物,首先要集中筆墨描寫好動物,寫出動物的特點。動物的描寫要成為文章的中心。其次描寫動物周圍的景物時,要為描寫動物服務。景物的描寫在全文中只是起襯托的作用,不能喧賓奪主。
采用季節特征法描寫自然景物,一定要對景物四季不同的特征進行仔細觀察。描寫時,既要逼真地再現具體的時令特征,又要表現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時令特征和景物特征融為一體。在描寫景物的四季特征時,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各有側重。此外,運用季節特征法描寫景物時,不能變換景物的地點,要對同一地點的不同季節景色描寫。
隨時變化法一般運用于描寫日出、月上、日落、月夕等天空的景色變化,以及描寫刮風、下雨、下雪等氣色變化。采用隨時變化法描寫景物,一定要注意仔細觀察時間的推移過程中,景物所發生的細微變化,這樣才能言之有物。在描寫景物時,要把時間的變化交代清楚,這樣能反映景物變化的時間進程感。其次要把景物在各個時間里自身特征的變化描寫具體,使讀者好像看到一場景物變化的小電影。
同一景物在一天內不同的時刻,景色是不一樣的。采用日內變化法描寫景物,我們必須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去勾畫景物的不同畫面,并做到各有側重,避免畫面相似。不能只改變景物的地點,但是側重點可以變化。這樣,才能做到同中有異。
運用定點換景法描寫景物,首先在觀察景物時要注意選擇好觀察點。因為表現同一事物時,立足點不同,觀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現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達效果大不一樣。其次描寫時要注意把觀察點交代清楚,即使不用文字作專門說明,也應該讓讀者能從描寫中領會到作者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方位。此外,描寫時要按照一定順序,即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從左到右或從右至左等等。這樣可以把景物寫得層次清楚,鮮明逼真,有立體感,給讀者以如臨其境,如在感受。
同一景物,從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現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采用定景換點法描寫景物就是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景物的差異寫出來。采用定景換點法描寫景物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化情況交代清楚,使讀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觀察到的。其次交代觀察點時要按一定的順序,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此外描寫景物時,注意從不同的側面去反映,使讀者對景物有整體感。
移步換景法一般適合于游記或參觀記,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換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覽或參觀的路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面。要注意圍繞一個中心展示不同的畫面,避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其次要進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刪去一般性的描寫,避免記流水帳。
我們描寫景物時,不可能把看到的全部寫下來,而且也不必要全寫。圍繞中心法就是根據文章中心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景物進行描寫。采用圍繞中心描寫景物,首先要確定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寫景就有了主心骨。中心的確定來自對景物的細致觀察。通過觀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這就是文章中心。中心確定以后,就要對觀察到的景物進行篩選。能表現中心的就要進行細致的描繪。能襯托中心的也要進行必要的描寫。與中心無關的,就略去不寫。
分類描寫是按描寫對象的不同類別,如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等,或不同方面,如形狀、顏色、聲音等的順序來寫的。因此描寫時,不一定要交代觀察點,也不一定要按時間或空間的順序。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四
(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用一個事物來比方另一個事物。多用一些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須具備的三個要素(1)本體: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體:即用來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詞:用來表示比喻關系的詞。常見的比喻詞主要有“像、似、仿佛、猶如、是、成了、變成”等。
(三)如何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雖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詞,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斷句子是否有三個要素以外,還要重點注意:(1)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2)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二、擬人。
(一)什么是擬人: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動作。
(二)判斷要點: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三)擬人的作用:把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事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四)典型例句:(1)風兒輕輕地唱著歌,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盡情的舞蹈。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意義相近、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
(二)判斷要點:排比的特點明顯,句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短語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增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說明道理。
(四)典型例句:(1)晏子回答說:“這是什么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人肩膀檫著肩膀,腳尖碰著腳尖。大王怎么說沒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四、夸張。
(一)什么是夸張:夸張是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縮小。
(三)超前夸張:把后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后出現。如: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四)夸張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給人啟示,加強渲染力,引發聯想。
五、設問。
(一)什么是設問:說話、寫文章時,為了強調自己的看法或結論,有時先提一個問題,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來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二)判斷要點: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三)設問的作用: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四)典型例句:1、她敢從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問。
(一)什么是反問:反問就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問句中。疑問句是四種語句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
(二)反問的作用:反問表達的意思更堅定,使讀者確信無疑,毫無辯駁、懷疑的余地,進而達到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三)典型例句:(1)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2)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七、對偶。
(一)什么是對偶:對偶又叫對仗,是一種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斷要點: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三)對偶的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表意凝練,易于記憶。
(四)典型例句:(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八、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說出本體事物的名稱,而借用與本體事物相聯系的其他事物來代替本體。
(二)判斷要點: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
(三)典型例句:(1)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相互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2)幾十把雪亮的刺刀闖進來。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五
一、修辭:
修辭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
1、掌握并學會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對引用、對比、借代、反語也應有所了解。
2、能簡要分析修辭方法在具體語言環境里的表達效果的作用。
1、比喻: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夸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4、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5、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對偶的種類有三種;正對、反對、串對。
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反對)。
6、反復:為了強調某個意慧思,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反復的種類: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7、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8、反問: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9、引用:引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
10、借代: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替整體。
11、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按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作文中的修辭方法大致有這幾種,即排比、對偶、比喻、題記、引用。
(一)排比:開頭排比,氣勢恢弘。
我看見西子浣沙的漣漪,望見貂嬋戲水的波瀾,聽到紅拂袖水的誓言,聞到虞姬臨江的哀嘆……水邊的女人,永遠帶著那一份無悔,保持著那一抹真彩。女子立于水邊,便成了“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珍珠忘記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淚的玉珠。
寶劍忘卻了烈火下錘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鋒。
(起興,用漂亮的句子開頭,亮相即得滿堂喝彩)。
(二)對偶:嚴謹整齊。
(三)比喻:形象生動,更賦詩意。
生命如風。——四川考生《風,可以穿越荊棘》。
(四)題記:
用一句漂亮的話放在標題之下,正文之前,那無疑是讓評卷者在花之未開前已享荷葉之清香。文中有好句子,也不妨拿出來放在題記的位置上,讓評卷者先睹為快,后再在文中享受第二次閱讀快感。
魚說:你看不到我在流淚,因為我在水里。
水說:我能感受到,因為你在我的心里。——題記——高考佳作《我心依舊》。
(多好的句子!千萬不要讓它埋沒在文章“云深不知處”的地方)。
(五)引用:
簡潔地引述材料,準確地提出觀點,用名言開門是一種相當好的手法。
排比造勢。
關鍵詞:排比的作用、排比造勢、暗喻式排比。
“排比”的作用:華麗的服裝需要珠寶的點綴,以顯其高貴;出色的文章需要修。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六
我鼓勵學生結合課本學習,總結課文的寫作模式,讓學生想想,要是換做你,你會怎么來寫你這篇作文,課文中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這樣以后學生寫到同類的作文就有個參照性了。
每次收上學生作文,我總是及時批閱,來得及的學生就面批。等到下次作文課的時候,我會說說上次作文誰的最有新意,誰的內容寫的具體,誰結合了生活實際,是真實的文章。同時每一篇被表揚的文章,我都在精彩作文每日展上面展出,作為他們辛勤勞作的收獲。學生受到了表揚,內心充滿了成就感,激情會持續下來,寫作的欲望就越來越強。
優點不突出的孩子,我會找出來讀一讀,讓全班同學幫他們想一想該怎么修改。這樣,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來。集思廣益,在聽取別人意見的時候,每個人的思想也得到了提升。被幫助的孩子通常也會激動不已,躍躍欲試地想把自己的文章改好,讓自己的作品更有競爭力。
1、請孩子的家長參與進來,一起欣賞孩子們的作品,一起點評,并讓家長也寫上自己的話。因為有家長、老師一起點評,他們的寫作與欣賞水平提高就更快了。
2、針對學生的優秀作品要及時投稿。學生的作品一旦獲獎我不但給予精神上的鼓勵還要給予物質上的獎勵。以便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
總之,我認為做一位作文教師,就要做一位有思想、有頭腦的教師。只有教師不斷努力,發揮我們無窮的智慧,形式多樣,孩子們才會樂于跟風,才能興致勃勃地學,快快樂樂地寫,并竭盡所能地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而開頭則是文章的腦袋。最先進入人們視線的,常常是腦袋。我深知作文開頭對一篇文章的重要性,所以這次課,我在四、五年級都著重介紹了作文開頭的方法。
作文開頭一共有多少方法,我不大確定,但是我向學生介紹了五種常見的作文開頭方法:一、開門見山,直接入題;二、寫景狀物,渲染氣氛;三、抒情議論,確定基調;四、設置懸念,引出下文。
我向學生強調了這次習作一定要重視作文的開頭,我在評分時會有所側重。果然,交上來的習作中,我看到了學生反復思考后的作文開頭,也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我發現,學生在平時的習作中,他們根本不重視作文的題目、開頭、結尾,其實這三項對于一篇作文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決定,在以后的作文教學中,每一項我都要作具體的指導,讓學生的作文做到豹頭、豬肚、鳳尾。
古人在談到結尾時常以“豹尾”為標準,是指結尾時筆法要簡潔、明快、干凈利落,猶如豹尾勁掃,響亮有力,給讀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結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有點題、首尾呼應和總結全文的作用,有了結尾,一篇文章才會完整。我在作文課上,也經常向學生強調作文結尾的重要性,但有些學生還是常常會忘了寫結尾。
上星期三年級的作文課,作文題目是“假如我是小偷”,課上我重點講了習作的開頭和中間部分,結尾只是一句話帶過,我想,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習作訓練,學生應該會自己寫好作文的結尾了。然而,事與愿違,一個班中還是有個別學生沒寫結尾,大部分學生因為我沒講怎么寫,所以結尾寫得很差,這令我很詫然,三年級的學生居然還不會自己寫個結尾。
課后,我認真思考了原因,我想,我們只是每節課都向學生強調,一定要寫結尾,一定要寫。這個“一定”,學生也沒有意識到結尾的重要性,這個老師沒強調是不是可以不寫。所以,我覺得我們老師要舉例說明,讓學生明白作文結尾的重要性,讓他們覺得結尾是一篇作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樣他們每次習作才不會忘記寫。
當然,還有一部分同學不會忘記寫結尾,但是他們卻寫不好。小學生經常會在結尾處大呼口號、大表決心,殊不知這是最幼稚愚蠢的做法。這說明了,我們作文教學還沒有讓每一位同學都懂得:作文是藝術,作文不是決心書和檢討書。
佳作不厭百回改。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寫作當中盡管也非常當心,但差錯仍然不會避免,特別是心情激動起來,手下的筆簡直是快步如飛,連回頭看一下的時間都沒有,有時就會漏了個詞語,句子差個一半等等,這些情況在學生的作文中也是經常出現的。
寫完之后,至少看上一遍,也是對讀者閱讀的一種尊重。但是學生們往往做不到這點,他們寫完后,扔下筆就往講臺上跑,根本沒想過寫完后要修改這回事。
在學生交上來的作文中,我發現,很多錯誤都是因為筆誤,自己讀一遍就能找出來,但是學生不愿意,同時也加重了老師批作文的負擔。所以,我貫徹“自己做自己的第一個讀者”這句口號,在最近的這幾堂課上,我特別強調了修改,寫完后至少要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讀一遍再交上來。這樣做之后,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收效甚微,很多學生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老師說要讀一遍就讀一遍,根本沒有帶著修改作文的心思去讀。
所以,我覺得讓學生學會修改自己的作文也是作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學會了修改,我相信他們的作文成績能得到質的提高。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七
面對。
作文。
命題形式的變化,如何指導學生寫好應試話題作文,盡量減少考試作文的某些失誤?根據近年指導學生作文的體會,小編認為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項基本要點:
話題作文通常給出一段材料,但它與材料作文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在材料作文中,文章的主旨要與所提供的材料吻合,立意必須從材料中歸納出來。而話題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則是對話題所作的直觀、形象的解說,是用來啟發思考,激發想象,它所規定的只是一個寬泛、開放的范圍,而不是具體的角度,對審題立意、確立主旨沒有具體的規定和限制。
所以在話題作文中,學生不需要直接就原材料進行分析,不需要直接通過原材料進行升華主題,不需要直接通過原材料進行闡述,甚至可以繞開原材料,只要文章是圍繞著話題就行。如果在寫作中只是在原材料上饒圈子,“克隆”原材料,不能引發新的議論,展開新的聯想,講述新的故事,抒發新的感情,不能寫“起點以外的東西”(自己的東西);或者是簡單而蹩腳地援引原材料,顯然是寫作的大忌了,勢必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
但這并不是說學生可以無視題中原材料的存在,不對材料進行分析,天馬行空,這樣的文章也是難以獲取高分的。以20xx年的高考作文為例,所給的材料暗示年輕人丟掉誠信是不應該的,那么文章如果采取逆向思維就非常危險。雖然話題作文為考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展開聯想與想象,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但同樣也是“戴著枷鎖跳舞”。
正確的做法是,應在深刻把握原材料的基礎上,在行文過程中靈活處理,選擇自己熟悉的材料從而更好地表現話題。比如20xx年著名的滿分作文《赤兔之死》構思奇巧,作者以大家熟悉的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表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緊扣了話題意旨。這篇作文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作者準確把握話題、熟悉歷史故事的前提下的。還有一部分考生選擇了自己的經歷和故事。如20xx年湖南某考生的滿分作文《鳳凰的選擇》為例,作者以自己的高考失敗后的重新選擇來記敘一段艱難困苦而又打動靈魂的心路歷程。文章充滿真摯感人的情感力量,語句優美,打動人心。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八
修辭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1.掌握并學會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對引用、對比、借代、反語也應有所了解.
2.能簡要分析修辭方法在具體語言環境里的表達效果的作用.
1.比喻。
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夸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4.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5.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對偶的種類有三種;正對、反對、串對。
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反對)。
6.反復為了強調某個意慧思,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反復的種類: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7.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8.反問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9.引用引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
10.借代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替整體.
11.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按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九
寫作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具體內容如下:
表現手法是一種很模糊的概念。從廣義上來講表現手法即寫作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狹義上來講種類也很多,包括:開門見山、前后照應、伏筆鋪墊、設置懸念、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動襯靜、欲揚先抑、襯托對比、正面側面、烘托渲染、實寫虛寫等。
表達方式主要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五種,其中描寫與抒情是常考內容。抒情又包括間接抒情與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過其它方式來抒發感情,語言比較冷靜客觀,或借人物之口來抒情,或通過特定的語調來抒情。間接抒情的特點是抒情含蓄婉轉,富有韻味,感染力強。間接抒情又分為詠物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以樂景寫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諷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也叫直抒胸臆。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分細描與白描、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虛寫與實寫、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等。
修辭手法是指修飾文字詞句,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包括象征、夸張、擬人、比喻、借代、對偶、反問、設問、雙關、諧音、用典、互文、疊詞等。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十
(四)聯綿——連綿詞就是雙聲疊韻的詞。
什么是雙聲?就是兩字的.聲母相同之的稱呼。什么是疊韻?就是兩字的韻母(母音)相同的意思。詩的特色,在于蘊含音韻之美。而雙聲疊韻之詞,讀來瑯瑯上口。近體詩特別追求音韻之美,那么在對仗的句子中,上句如果用了疊韻,下句就一定也要用疊韻。
大致有如下三種方法:
1,雙聲與雙聲相對。
例一: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刁斗,琵琶。
例二: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漓道路中。---寥落,流漓。
例三: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泛泛,飛飛。
2,疊韻與疊韻相對:
例: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東坡)---瀲滟,空蒙。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悵望,蕭條。
崔巍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杜甫)---崔巍,窈窕。
3,雙聲與疊韻互對。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王維)---蒼茫,寥落。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杜甫:宿府)---荏苒,蕭條。
蹉跎歲月心仍切,迢遞江山夢未通;(羅隱:贈友)---蹉跎,迢遞。
淅瀝籬下景,凄清階上琴;(長孫佐輔:別故友)---淅瀝,凄清。
關于連綿,主要是體現在聲韻上。音韻的調配,以及對句子的句式變化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們閑時可以多琢磨一下,如何讓音韻更協調,更具有美感,這是需要用心的。
(五)轉品——所謂轉品,簡單點說,就是有效的利用漢字的特點:
同字不同義。同一個字,由于放在不同之位置,而轉變為不同之詞性與字義,這就是所謂的“隨文生義”是也。我們通常所說的“詞無定類,依句辨品”,就是這個意思。比如“花”字,它的本義為名詞,是花朵。但花錢之“花”,就把它轉為動詞了;而“花衣服”的“花”,則把它又轉為形容詞了。
這種現象,在修辭學上叫做——“轉品”。轉換個角度去品位,別然生趣。漢字如此的妙處,詩詞創作當然不會輕易把它放過,所以要大加利用!過去的文人,沒有什么文法的說道,也沒有什么所謂的九品詞的說法。他們論什么?只論虛與實。虛字虛用,實字實用,虛字實用,實字虛用。
也就是字分虛實,卻要靈活運用。比喻的來說,這有點象中國古代的太極文化,一陰一陽,陽就是實字,陰就是虛字,陰陽互換,互生互動,就可以變化出紛繁多姿的五彩世界來。虛字和實字的互動活用,也可以變化出精妙絕倫的神來之筆。
在《說苑貴德篇》中,有句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之句,我們看這“風”字和“雨”字,兩個連用,卻不同義。前面的風和雨,是實字,是名詞,而后一個風字和雨字,卻是“養”的意思,當做詞講,屬于虛字。由實化虛,可見一斑。這類字的運用,不勝枚舉。我們自己可以多去品味。
轉品的種類大致有如下幾種,做一簡單介紹:
1,名詞轉為動詞。
比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風、雨,前面解釋過。
2,名詞轉為形容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個“女”字,在這里做形容詞用。
3,名詞轉為副詞。
比如:狼吞、虎咽、鳳舞、鸞翔、風起、云涌、席卷、囊括、鳶飛、魚躍等。名詞置于狀詞之前,也做副詞用,如:雪白、火紅、金黃、漆黑等等。
4,動詞轉為名詞。
比如“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其中“譽、毀”本是動詞,此處轉化為名詞。
5,動詞轉為副詞。
例:“哀公十六年,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左傳》中句)。這里,“生拘”是活捉的意思,“生”字形容動詞“拘”,由動詞轉為副詞。
6,狀詞轉為名詞。
例“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紅”字本為形容詞,此處代表“花”,就轉為名詞了。
7,狀詞轉為動詞。
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這里的“紅”,由形容詞轉為動詞了。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十一
寫作手法和修辭方法在一般的語文教學中是相同的,他包括:象征、借物抒情、借物喻人、以動襯靜、先抑后揚、烘托等各種方法。
比喻、擬人等屬于修辭手法。初中要求掌握的修辭手法有以下八種:擬人、比喻、排比、反問、設問、反復、對偶、對比。
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統稱為表達方式。
在中考中,這三者要求明確的區分開來。題目在表述時,會明顯地提出。
詳細分解:
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側面結合、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借景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記敘(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于藝術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語文中主要修辭手法有以下: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比擬、象征比擬、寄寓(寄托),互文、設問、引用、呼告、反問、頂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并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拈連(又稱:順捏)。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十二
表達方式主要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五種,其中描寫與抒情是常考內容。抒情又包括間接抒情與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過其它方式來抒發感情,語言比較冷靜客觀,或借人物之口來抒情,或通過特定的語調來抒情。間接抒情的特點是抒情含蓄婉轉,富有韻味,感染力強。間接抒情又分為詠物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以樂景寫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諷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也叫直抒胸臆。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分細描與白描、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虛寫與實寫、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等。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十三
習作教學的指導重點在采集資料和組織文章上。作文要有很多東西,很多資料。不少中學生在寫作時,覺得沒有東西可以寫,作文靠字數的拼湊,絞盡腦汁,東拼西湊,勉強達到字數要求;寫作的素材也是憑空想象,脫離實際,靠一個作文模板走遍天下。生活中難道真的沒有東西可寫嗎?不可能,世界之大,生活之廣,學生只是缺乏觀察生活的眼睛而已。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筆者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用真實的寫作情境來激勵學生的寫作熱情,為學生布置周末隨筆。教師隨后對學生寫作的過程加以指導,用學生最熟悉的家鄉文化去拓展寫作視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第一,開展家鄉的特色文化活動,課前要求學生上網或者在書籍上查資料,調查訪談,收集家鄉的文化特色之后進行自主進行課堂交流。學生可從家鄉風光,人文風情(如飲食、民宿、歷史遺產、家鄉博物館)等入手,提高學生感悟生活、發現生活、熱愛生活的能力。第二,家鄉的文化元素有很多種,這些文化元素都要寫進文章里嗎?當然不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人認識和理解,來選擇自己把握最好的一種文化元素來詳細地進行寫作。第三,學生選擇好要寫的素材后,教師用ppt來展示兩個片段,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分析,學生了解到要想真正深入地寫好身邊的文化元素,必須對文化元素進行充分的了解,準確的把握,深入的思考,否則再精彩的生活也只是一杯白開水,只會寡然無味,平平淡淡。
文章的組織需要思維,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常發現一個毛病就是學生的寫作思路理不清,文章層次不清晰。而教師在中學實際的作文教學當中,由于對寫作過程指導的忽視,就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被輕視。在寫作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面對學生的寫作問題,采用的方法一般就是讓學生多讀多寫、讀寫結合、通過背誦來積累好詞好句和積累其他文章中的好段落等方式,而很少有教師教給學生寫作的過程,也就是對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培養。簡言之寫作能力就是思維能力,在國外對于學生思維的培養,常采用思維導圖的方法,思維導圖中富含的文字和符號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大腦,拓展寫作的思路。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思維導圖,課堂的氣氛就會異常活躍,學生會對寫作充滿熱情。不同的寫作文體在教學策略上也會有所不同,作文寫作主要以記敘文寫作和議論文寫作為主。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先通過思維導圖來確定記敘文的立意,記敘文作文立意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觀點正確,思想健康,中心明確。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在作文題目的要求中找到關鍵詞,然后把關鍵詞作為思維導圖中心詞寫在紙中央,以關鍵詞為中心,進行分析,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
寫作如果要想出新穎的立意,我們需要讓學生對中心詞進行多樣化的思考,從而盡可能擴大他們立意的角度和范圍,可從事物的反面進行思考等。多樣化的思維活動具有多樣化的思維,多樣化思維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分別是多角度性、多層次、多方面,在作文的寫作中也和思維相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階段(7-9年級)議論文的寫作要求是“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初中議論文命題,主要有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根據材料作文幾種形式。其中命題作文中的題目關鍵詞和話題作文的話題,可以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在材料作文中則需要了解出題的意圖從而確定關鍵詞。敘述性材料,主要方法是概括出其中的主要事件,分析其主題思想;說明性材料,需要找出它的內在含義;圖畫性材料,則要看清圖畫中的人物、事件、細節等,推測出繪畫的意圖。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將找出的中心句中的中心詞確定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作為下一步發散思考的基礎。議論文往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立論,因此有時中心詞不止一個,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將可能的中心詞都列出來。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十四
初三的語文已經到了攻堅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大家所要做的是穩定好自己的基礎,在基礎穩定的情況下提升分數,小編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基礎復習。
1.將易錯字音、字形梳理清楚;。
2.將易寫錯筆順的字進行總結;。
3.將傳統文化中的對聯、書法、節氣、節日知識點進行復習;。
4.將語句銜接的練習題進行系統練習并總結易錯點;。
5.將初三上學期要求背誦的古詩文熟記;。
二、文言文復習。
1.將初三上學期學校要求重點掌握篇目內的知識點進行重新鞏固復習;。
3.課內課外文言文對比練習;。
三、名著復習。
四、現代文閱讀復習。
1.練習如何準確地解讀文本;。
2.熟悉三種文體的閱讀題型;。
3.練習往年初三真題和模擬題;。
五、作文。
1.小作文:寫作技巧掌握;。
2.大作文:準備考場作文。
1
比喻。
1、定義。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用一個事物來比方另一個事物。多用一些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2、三個要素。
(1)本體: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體:即用來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詞:用來表示比喻關系的詞。
3、常見比喻詞。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樣、成了、是、變成等。
4、典型例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潔白的羽毛,輕輕地飄浮在空中。
(4)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顆顆寶石綴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
2
擬人。
1、定義。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2、表達效果。
賦予事物以人類的行為特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3、典型例句。
(1)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2)錄音機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聲,不唱了。
(3)青蛙唱著戀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氣里。
(4)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兒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5)鳥兒將巢安放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3
排比。
1、定義。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意義相近、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起來,借以增強表達效果。
2、表達效果。
(1)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
總之,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瑯瑯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
(1)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2)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3)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4)我和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為書而歡樂,為書而哀愁,為書而被處罰……。
(5)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這樣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這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4
夸張。
1、定義。
夸張是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縮小。一定要注意: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擴大或者縮小的描述,但不是豪無邊際沒有原則無限的,不同于說大話,而是藝術的擴大或縮小。
2、三個要素。
(1)擴大夸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2)縮小夸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3)超前夸張:把后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后出現。
3、典型例句。
(1)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2)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4)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5)十幾天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
5
借代。
1、定義。
借代是不直接說出本體事物的名稱,而借用與本體事物相聯系的其他事物來代替本體。
2、表達效果。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旌旗十萬斬閻羅。
(3)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4)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
(5)令人捧腹。
6
對偶。
1、定義。
對偶又叫對仗,是一種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達效果。
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表意凝練,易于記憶。
3、典型例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3)霧里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萬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杯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
7
設問。
1、定義。
說話、寫文章時,為了強調自己的看法或結論,有時先提一個問題,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來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可以直白的說就是自問自答。
2、表達效果。
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3、典型例句。
(1)她敢從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
(3)學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嗎?一定要。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來的?是靠我們的雙手創造的!
8
反問。
1、定義。
反問就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問句中。用問的預期表達確定的意思或加重語氣。
2、表達效果。
反問表達的意思更堅定,使讀者確信無疑,毫無辯駁、懷疑的余地,進而達到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3、典型例句。
(1)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
(2)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3)那怎么是一樣的呢?
(4)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學?
(5)你如果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會做嗎?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十五
寫人,是小學作文訓練的基本功之一。在記敘文中人與事密不可分,關鍵看題目如何要求。要求寫事的題目,文中的人要為事服務;要求寫人的題目,文中的事必須為人服務。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就是要通過一件或幾件事,來表現人物一種或多種品質。寫人的繼續文,敘事不要求完整;記事的記敘文,虛實要求完整,而且要貫穿文章始終。
(一)通過一件事來寫人。
通過一件事來寫人,通常是表現人物的一種品質或性格的一個方面。為了刻畫人物,要對人物必須進行必要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從以事寫人這個角度來說,最好是選擇一件最能反映人物某一特點的事,并把這件事寫好。在寫事情的時候,要選擇典型的事例。所謂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夠表現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質、美好情感的事。對小學生來說,選擇典型事例,要著眼于小事,選擇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義的小事。這樣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卻蘊涵著深刻的意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中見大”。
(二)通過幾件事寫人。
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以是用幾件事表現某個人的一種品質;二是用幾件事表現某個人的多種品質。要注意:用幾件事寫人,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須把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著重于某幾點進行敘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詳寫;有的事略寫;有的事要求寫得比較完整,有的事要求寫得比較簡單。通過幾件事寫人,同樣要對人物進行必要的外貌、行動、語言、心理的描寫。
(三)學會刻畫人物。
寫人的文章要在敘事的過程中,對能表現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點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進行描寫,也就是學會刻畫人物。
1、也叫肖像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容貌、神情、衣著、姿態、語調、外貌特征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內心世界密切的聯系,具體說:通過外貌描寫,使人物的形象更豐滿,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通過外貌描寫,揭示人物的身份;通過外貌描寫,展示人物在特定場合的內心世界;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質。
總之,外貌描寫要和表現人物特點、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緊密配合。外貌描寫要傳神,切忌臉譜化,反對那種部分主次,從頭寫到腳、千人一貌的寫法。
對話是兩個人或幾個人的談話;獨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語。語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對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個性特點的語言可以起到“聞其言,見其人”的作用。語言描寫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語言要精心篩選,把那些足以能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語言,寫進文章中;二是好的語言描寫,一定是符合當時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別、年齡和文化修養等方面的特點。對話描寫有四種形式:說的話寫在后面,說話人后面用引號;說的話在前,說話人寫在后,用引號、句號;前后各引一句或幾句,中間交代誰說的,用逗號;只寫人物語言,不寫說話人。這四種形式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事業,避免行文死板。
3、動作描寫。
首先,要選擇關鍵性的動作來寫。一個人做事的時候,會有許多動作。但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這些動作一個不少地都寫出來。這就要求選擇那些關鍵性的、最有意義的動作來寫。
其次,要寫準確。同一個動作可以用很多動詞來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氣質的動詞,才能把人寫“活”。有一位作家說過,最難的不是寫動作,而是寫出有特點的動作,從動作中寫出人來。
4、心理描寫。
心理的人物內心的活動,是無聲的語言。人物內心世界,指人物內心的喜、哀、樂、憂傷、猶豫、嫉妒、向往等復雜的感情。在寫人的文章中,恰當地描寫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寫的要求是:要真實,要有根據;人物的心理變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寫要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時,要客觀、謹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學生作文中,大多采用第一人稱(“我”活“我們”),采用這種人稱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來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因為“我”不可能鉆到別人的腦子里去看。此時,可以換一種方式——在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上下功夫,這樣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實可信。
心理描寫除了用“我想”之外,還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提出問題,引入所想的內容。
(2)使用假設,流露心理活動。
(3)字里行間,流露著“想”。
(4)直接抒發心中所想。
寫事要求清楚并且具體。一件事情的發生,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記敘文六要素”。把這六個方面寫清楚了,才能讓讀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時,還要寓理于事,即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在六要素當中,起因、經過、結果是事情的主要環節。其中,“經過”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小學生的作文里,“經過”部分寫得不具體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小學生的繼續文不感人,平淡乏味,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記事的記敘文可分兩種:寫事和寫活動。
(一)怎樣寫事。
一是把“經過”部分分成幾個階段,然后按照先后順序一層一層地寫得清楚。寫的時候多文幾個“后來怎樣”,文章就具體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詳略,有所側重。對一些重要的過程、場面要細致描繪,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
三是對事件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當時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寫具體。
(二)怎樣寫活動活動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過程的。搞什么活動?為什么搞活動?則眼搞活動?活動的結果怎樣?都要寫清楚。寫活動也要求寫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開始、經過、結果寫出來。在整個活動當中,不是寫一個人,二是寫一群人;不是用一兩件事來寫人物,而是通過寫一個活動場面,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寫活動的記敘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必須有活動的基本內容、主要過程和重要場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作為重點,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的主要部分記敘下來,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要寫好群體活動,又要把個體代表寫進去;既要寫整個場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寫活動的文章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活動的經過,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寫“參觀”活動,就要用“觀一處,感一處”的方法。寫整個活動的過程,要用順敘法,即按活動的先后順序,把活動時間、地點、人物及活動的經過和結果依次寫出來。
首先,景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景物指提供人觀賞的風景、建筑等;廣義的景物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即自然環境和身會環境。換句話說,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是指對自然風光、建筑物、動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寫,所描寫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這是寫景記敘文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的主要區別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中,有對自然環境和人物活動的背景介紹、環境描寫,但它們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內容,是為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為渲染氣氛服務的。同理,寫景記敘文里也有寫人敘事的內容,但都是為寫景服務的。
其次,寫景記敘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人物感情抒發表達出來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發感情,即所謂直抒胸臆,也可以通過寫景表達出來,即所謂寓請于景;還可以在景物描寫中蘊涵自己的主觀感受,即所謂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寫必須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務,與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無目的地寫景。
怎樣寫好寫景的記敘文?
(一)要寫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來說,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樣都是公園,但每個公園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例如,北海公園的白塔、九龍壁、頤和園的香閣、十七孔橋;天壇公園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園的竹子;香山公園的紅葉等。同樣是山,我國的四大名山各領風騷,獨具特色。同樣是水,長江、黃河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文明數千載。或煙波浩渺、橫無涯際;或奔騰咆哮、氣勢磅礴。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鮮明的特點聞名于世,只有把它們的獨特之處描繪出來,才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學會觀察。
寫景作文和看圖作文有相似之處,都是以觀察作為寫作的前提。觀察景物與觀察圖畫不同,觀察景物要確定觀察點,也就是觀察景物的立足點。觀察點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于觀賞廬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獲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借助想象和聯想。
在寫景的時候,如果只描寫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夠的,還要寫出景物的內在特征。而內在特征有時難以描繪,折舊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聯想。即借助相關、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突出所寫景物的特點。其中,聯想是最大特點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時間的界限,可以沖決空間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開闊,讓景物描寫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內在特征。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運用大膽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間的限制,既寫出了廬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給人留下難忘印象。
(四)寫景要抒情。
寫景,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再現,更是作者主觀感情的外觀。景是外在的,情是內在的,正所謂“情隨物遷,辭以情發”。景是情產生的基礎,情是景的產物。因此,要求小學生不要單純寫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發一定的思想感情。當然,這種感情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無病呻吟。
狀物作文,是小學生作文訓練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所謂狀物,就是具體、形象地描寫物體的特征、形態、色彩、質地等。這個物還應該包括動物、植物等類。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點,所以狀物的方法也不一樣。
(一)怎樣寫物品。
1、抓住特征。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蛛蛛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1)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后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后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象和聯想。
展開想象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樣寫動物。
1、寫外形。
首先,觀察小動物(包括昆蟲)的外形,一般是寫小動物的靜態。在觀察時,包括顏色、長相、個頭都要如實寫出來。其次,要抓住特點,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寫。三是按順序:先整體一再局部一最后整體。概括寫整體,具體寫局部,用總分關系的句群。最后,為使描寫更形象、具體,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恰當地運用比喻。特別要注意提醒小學生“像——”、“猶如——”、“仿佛——”等喻詞的使用。
2、寫習性。
寫小動物,還要細心觀察它們的動作、靜態和生活習性,這些是小動物的動態方面。例如寫它們吃食物、嬉戲的樣子,相互追逐爭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況,等等。
小動物也感情、情緒,這要靠小學生從它們的叫聲和動作中,用擬人的方法去體會和想象,這樣就能寫出小動物的性格,顯示出它們的活潑和可愛,實際上也就寫出了小學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樣寫植物。
提起植物,小學生的腦海力會出現許多花草樹木的樣子,但是要將平時熟悉的植物寫成作文,很多同學卻感到很難,有的覺得無話可寫,有的三言兩語就寫完了。怎樣才能寫好植物呢?首先,寫前要細心觀察所寫的植物,并做觀察記錄。觀察時,先看整體的形狀(外形)特征;再看顏色、枝葉的細部特征及生長環境,并把所看到的詳細情況記錄下來。其次,安排好寫作順序。
1、可以從整體到局部。
先寫植物的整體特征,再寫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葉、花、果等為序,并突出寫其中的一兩部分。另外寫的時候,要求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詳細地描繪、刻畫。例如描寫樹葉,就寫它們的形狀、顏色和給人的感覺等;描寫花,就寫它們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臨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很多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直至衰亡,每個時期的形態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3、寫觀察日記。
可以用寫觀察日記的方法。來描述某種植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生長、發育情況。
4、以四時變化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割據特色,所以,還可以其四時的變換順序。
5、托物抒懷,借物詠志。
寫植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外形和色彩的描寫上,還應該在文章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這種方法,要借助例文進行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態的同時,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征意義。
在節假日,小學生在父母和老的在節假日,小學生在父母和老師的帶領下,到公園和游覽區欣賞景物、陶冶性情。如果將游覽時看到的景物,所聽到的聲音,所產生的聯想,所獲得的感受,按照一定的順序,有重點、有感情地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游記。寫游記有如下一些要求。
(一)寫游記必須寫清游蹤。
要記住從什么地方到了什么地方,每個地方的名稱,以及每個地方的方位。這樣讀者才能搞清楚你先到什么地方。后到什么地方,才能確定你所要描述的景物的具體位置以及它的特征,喚起讀者對你所游覽之處的神往之情。同時,也使文章福有條理,層次清晰。
(二)要留心觀察。
觀察是寫好游記的基礎。游覽時,不能走馬觀花,要仔細觀察。所謂仔細觀察,就是要看景物的形狀、顏色、質地是怎樣的,靜態下什么樣,動態下又是什么樣,等等。只有這樣,在寫作時可選的材料才多,才便于把景物寫具體、寫出特點來。另外,在觀察的時候,還要按一定的順序,或由近及遠,又遠到近;或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或從里到外,從外到里;或從中間到兩邊,從兩邊到中間;或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按照這樣順序去觀察,彩繪全面,描寫時彩繪有條理。
(三)要做記錄。
學生游覽的時候,看的東西多,去的地方也比較廣,一時很難記住,就是當時記住了,過后也難免遺忘,不利于組織作文。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游覽時要求學生帶上筆和本,邊觀察、邊記錄,隨看隨記,就不會忘記了,寫作文的時候還便于選擇。另外,公園和修藍區的有些景物帶有介紹。例如,辭經管是何時建造的,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占地面積是多少,包含著怎樣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等等。這些資料很有可能成為學生作文時的寶貴材料,應該要學生記錄下來。在游覽之后,要求學生及時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和記錄的材料整理歸類,看看哪些是屬于作文需要的材料,哪些需要詳寫,哪些需要略寫,做到心中有書,為下一步作文做好準備工作。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下面的表格整理材料。
如何描述一個人的外貌?孩子作文中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句子—“xxx可漂亮了,她有一頭濃密黑亮的頭發,有一雙烏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個高高的鼻子,還有一張櫻桃小嘴。”
如果試著讓他們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聯一遍,會發現作文的可讀性提升了很多。
怎樣通過寫“說”來形象地表現人物的性格?
讓孩子比較以下三句話:
(1)張三說:“......”
(2)張三無可奈何地說:"......"。
(3)張三攤了攤手,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如果我們留意一下課本,或翻閱一下小說,就會發現寫“說”的形式多么豐富多彩。
如:“哈!這模樣!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魯迅《故鄉》)。
又如:“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其實,人物在說話時,不可能僵硬地毫無表情地“說”,往往會伴著動作和表情。要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我們完全可以用人物對話中不同形式的“說”,來逼真地體現人物瞬間的心情,達到生動形象地展示人物性格的目的。掌握該寫作技巧,可讓孩子的寫作水平切實得到提升。
遇到描寫心理活動時,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難題要我們帶回家寫。我心想:天哪!我該怎么辦呢?”
不是說多用成語,方能顯得文章文采飛揚嗎?
其實不然,當作文中應用較多成語時,文章細節就沒了。
比如,寫春天別用“風和日麗”,而是這樣寫:“和煦的春風柔柔地吹拂著行人的臉,軟綿綿的;原本平靜的湖面蕩起了圈圈漣漪,湖邊的柳樹輕搖著身姿。”
想辦法用具體的句子替換掉濫用的成語,解決孩子作文寫不長也寫不細的難題。
比如寫“熱”,別出現“很熱”兩個字,學著用描述性的語言來體現熱:驕陽似火,沒有一絲風,樹葉低垂毫無生氣。
語文寫作的修辭方法(優秀16篇)篇十六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