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作文是一篇能夠引人入勝,內(nèi)容充實,結(jié)構(gòu)完整的文章。以下是我為大家精選的一些優(yōu)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一
小溪潺潺,鳥語花香,春色撩人,眺望山腳下的空谷,將石子扔到山谷里,隱約聽到回聲,滿是鮮花和綠草的地上,有著朋友們野餐的背景做陪襯,也稱得上一幅美景了。
紅日炎炎,蟬蛙不絕,即使是在室內(nèi),也熱得不行,可就是這樣一種環(huán)境,我和他們依舊跑出來吵鬧玩耍。累了就去小河抓蝦,到也不亦樂乎。
微風習習,大雁南歸,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釗哥,杰哥,閱姐和我一同去放風箏,在草地上打滾,看飄忽不定的白云,日子也便打發(fā)過去了。
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當四周轉(zhuǎn)寂靜下來,整個世界仿佛空蕩蕩的,可此刻我又知道,所謂的桃花源在我心中,它不需要熱烈而絕美,只夠我一個人自在就足矣了。
耳畔是風聲,吹落了桃花的響動。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二
鄉(xiāng)村,一天到晚都充滿詩情畫意。
在蔚藍純潔的天空上,飄浮著幾朵悠閑自在的白云。遠處,傳來一聲聲清脆的鳥鳴。
遼闊無垠的草原上,傳來孩子們的歡笑,那一張張淳樸的臉蛋,蒙上一層晶瑩的細汗,他們在草地上快樂地追逐、打鬧。女孩子們在樹蔭底下安靜地編織花環(huán),男孩子在草原上摔跤,打游擊,草原就像一個天然的運動場,比城里體育館的墊子還要強。老牛在一旁安閑地吃草,不時抬起頭來望望一邊嬉戲的孩子。
在清澈見底的小河里,小魚兒和小蝦在嬉戲,小魚不時竄出水面,撩起一串串晶瑩的水珠。在輕輕蕩漾著的河流兩岸,滿是五色斑斕的野花。彩色的蝴蝶和勤勞的蜜蜂穿梭其間,唱著快樂的歌,采著香甜的蜜。它們競相開放,爭奇斗艷,紅得像火,白的像雪,粉得像霞,有的成群結(jié)隊,有的倒掛枝頭,有的一枝獨秀,有的孤芳自賞……大口呼吸著帶著泥土芳香的清新空氣。
天黑了,農(nóng)舍冒出裊裊炊煙。“桂圓兒,快回來吃飯!”“二胖,今晚有你愛的茄子,快回來!”叫喊聲此起彼伏,孩子們便停下手中的活兒,牽起自己的牛,走向自家的農(nóng)舍。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三
今天我正在讀《尖叫的海棠》這一本書,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想法:自己為什么不開始寫小說呢?現(xiàn)在班里翻起了寫小說的熱浪,我這個小作家不寫點什么。
在這本小說中不僅表達了我平時心里想的、發(fā)生在身邊的小事、突然在腦海中冒出的想法和頭腦中一閃而現(xiàn)代思想火花等等編織在一起的文字。
我在文章中把我們的一周看成蒲公英的一個月,來編寫。
我要學寫生活,把生活融入到我的小說內(nèi)。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四
一座山,一江水。
手起,琴響。
一曲高山流水流入心間,閉目,微笑,向著這一江春水感嘆,這怕是我在此時此刻唯一能做的了。巍峨的高山之前,一雙纖纖玉手從這把千年古琴上劃過,干脆利落。顫動的弦音之中,不帶一絲雜質(zhì),似乎比這一汪清泉,還要清,還要亮,但在這清亮之中,卻不失韻味。真好似這高山流水,源遠流長,百轉(zhuǎn)千回。
一朵去,一葉舟。
伴隨著的,更有柳絮紛飛。
撐一支長篙,回憶著“未若柳絮因風起”,笑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而羞紅了臉,在這片江水之上瞎轉(zhuǎn)悠,那孤單的一葉扁舟,在廣闊的江上,仿佛一個舞者,放置,漂移。
微笑,回眸。
卻絕不是“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望著自己曾行過的漫漫長路,綺美,瑰麗,仿佛曾經(jīng)的那曲高山流水,悠揚卻又不失詩意。
獨自一人,不會有紛爭,更不會有私利,擁有的,不過只是一片靜謐。
愿我真能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五
攜著陶潛的舊夢,帶著靖和的憧憬,我尋找著那片世外桃源。那里應該是遠離了市井的塵囂,脫掉了世間的餓浮華;沒有了功利的熏心,也沒有了利祿的誘惑。
那里應該有蔥蔥的竹林,浮躁時可以獨自徘徊其間,靜聽風過竹林的蕭蕭聲;那里應該有潺潺的溪流,bao動時可以靜坐岸邊,凝聽水漫石上的叮咚聲;那里應該是淵明的南山,可以悠然采菊,觀飛鳥入林;那里應該是靖和的梅林,可以與鶴共舞,聞暗香盈鼻。
那里應該是盧梭的瓦爾登湖,洋溢著靜謐,有疏影橫斜,暗香浮動。
那里應該是李樂薇的空中樓閣,充滿了詩意,有鳥鳴盈耳,自然為畫。
那里的山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特;那里的水有漓江的碧綠,西湖的清澈,洞庭湖的浩淼。故那里應該山明水秀,鳥語花香的。
莫怕,千年之后,仍喲一個人沿著你足跡,繼續(xù)尋找著那一片桃花源。或許那永遠是虛幻的烏托邦,但我已滿足,因為它讓我始終都充滿憧憬與期待。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六
山水間,一座村落,裊裊炊煙,雞鳴犬吠,辛勞躬耕,歸隱于南山,避其世道。
竹林風月,泡一壺山水茶,飲一杯安詳酒,彈一曲高山流水。一日,我突然不知不覺的來到這里,熱情好客的村落的人們真情地款待我,人們問我,這是啥時候,我說這是21世紀,人們問了我好多問題,我都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但人們卻似乎聽不懂我在說什么,經(jīng)過詢問,原來住在這座村落都是幾千年的三國人!
我難以相信,我自己的眼睛,不是吧,我真的穿越啦。我該回去了,我是該把我所看到的,聽到的告訴世人!人們似乎看出了我這一點,跟我說:“吾等已過慣此等生活,煩請汝不要告訴他人,吾等是三國人,不許他人來打攪吾等生活”。
但我卻沒實現(xiàn)承諾,最終還是說出來。說給21世紀的人們聽,我看到了這一切,看到了真實的三國人。我?guī)е诫U的人們再一次去那個神秘的地方。按照預先在每棵樹上留下的記號去找這神奇的村落,記號依然在那兒,但始終找不到那個三國村落,只留下那頭頂?shù)暮J序讟恰?/p>
我哭了,我醒了,原來是南柯一夢,手里還捧著書本,卻是陶先生的《桃花源記》﹗是啊,那一片桃花源是多么令人向往。21世紀了,大都市帶來的是生活的枯燥,社會的浮躁,更是空氣的污染;動物園的獅子、老虎早已失去了原來的威風;餐桌上的龍肝鳳髓,虎鞭熊掌,飛禽走獸成了野味……保護動物吧,它們也是有生命的,它們一天天的消失,一天天的滅絕。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有的動物幾乎滅絕了,有的害怕人類打擾它們的生活,只要聽到人類的腳步聲,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去了,來時無影,去時無蹤,與人們玩起躲貓貓,去過它們桃園生活了。
探險給人們增加了勇氣,增長了見識。但是你知不知道,你的探險,給它們帶來了危險感,所以它們不得不又從搬新家。給他們修生養(yǎng)性的環(huán)境吧,要保護這些可愛的生靈,就請禁止你的腳步吧,別到深處探險了。大自然會保護它們的,深山林子中,是它們最安全快樂的窩。林子為它們遮風擋雨,保護它們,不要讓它們一天天從地球上消失,地球會流淚的。
蝴蝶再好,它也是動物的一種,也是一個美麗生命。大自然給予它們生命,這是大自然的魅力,你的走過,給它們帶來了危險,你就破壞了大自然的魅力!
既要發(fā)展經(jīng)濟,更要發(fā)展生態(tài),保護生態(tài)平衡,保護地球最后一滴骨血,與動物共舞,還一地球生機。
傳遞中國1夢,也給它們圓一個幸福的家園夢。人與自然和諧才是天道,請給予它們歸隱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七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文檔為doc格式。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八
晉太元年間,武陵捕魚人。
一日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
中間無雜樹,芳草愈鮮美。
見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漁人復前行,欲要窮其林。
林盡至水源,便見得一山。
山下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漁人便舍船,自從小口入。
初時洞極狹,才能通一人。
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矣。
土地一平曠,屋舍多儼然。
有良田美池,兼桑竹之屬。
阡陌交互通,有雞犬相聞。
其往來種作,衣著如外人。
黃發(fā)和垂髫,并怡然自樂。
村人見漁人,眾人乃大驚。
問汝所從來,漁人具言聞。
便邀還其家,設(shè)酒雞作食。
村中聞此人,咸來問外訊。
自云避秦亂,先世來此境。
率妻子邑人,不復出村焉。
遂與外人隔,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
此人為具言,一一憑所聞。
村人皆嘆惋,余人各復延。
至家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道外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來路。
處處以志之,及郡詣太守。
依實說如此,太守遣吏隨。
尋向己所志,遂迷不得路。
南陽劉子驥,乃高尚士也。
聞之欣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終成千古謎。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九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zhì)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tǒng)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zhàn)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gòu)想,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元熙二年(公元4)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
1、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了解有關(guān)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掌握相關(guān)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nèi)容;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文言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quán)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guān)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zhì)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一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后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
寫作線索。
《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1.發(fā)現(xiàn)桃花林。
2.進入桃花源。
3.離開桃花源。
4.再尋桃花源。
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人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故事,表現(xiàn)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和對理想生活的熱切向往。
句式。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類判斷)。
【省略句】。
1、省略主語。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人)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省略賓語。例如:
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余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二
今天,幼兒園的小朋友來我們班聽課,使我記起去年的這個時候,李老師帶領(lǐng)我們參觀子路小學時的情形。當時大哥哥大姐姐給我們佩戴了紅領(lǐng)巾,我當時對小學生活充滿了向往!如今我已經(jīng)快要升入二年級了。
如果沒有作業(yè),我會更喜歡小學生活,呵呵……。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三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zhì)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quán)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jié)。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yè)。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shù)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guī)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一、導人。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
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gòu)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jié)。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gòu)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shè)計。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四
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jīng)歷。
第四段:結(jié)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音樂電視片《桃花源》,從而加深學生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讀:
1、揣摩語言。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從而體會陶淵明文章的語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xiàn)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
(5)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討論結(jié)束后每題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明確:
1、
2、
3、
三、拓展思考:
獨抒己見(根據(jù)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后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fā)表各自見解。)。
(1)漁人為何“停數(shù)日”就“辭去”?為什么不留下來?
(2)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xiàn)實?
(3)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四、教師總結(jié):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guān)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了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業(yè):
你認為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會不會成為現(xiàn)實?為什么?請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五
首先,我說說教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由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組成,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寄托了作者的情懷,使人深思。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gòu)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yǎng)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結(jié)合本單元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設(shè)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古今異義現(xiàn)象。
2、理解背誦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nèi)容及目標的分析,并且依據(jù)學生現(xiàn)在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積累文言詞語,翻譯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還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作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根據(jù)我對新課標的理解,為了盡可能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法、學法這兩件法寶不光要說,還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三、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激情導入。
在課堂的開始,我將展示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一讀并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向往。這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那么今天,又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呢?請跟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拉近了學生與《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之間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nèi)容。
關(guān)于整體感知文章,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匯總起來。然后學生自主閱讀開始。
1,學生閱讀完之后小組內(nèi)交流,看能不能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內(nèi)部解決,進行初步消化,實在解決不了的,請小組代表板書在黑板上。
2,小組交流完之后,引導學生全班交流,用搶答或叫號的方式把黑板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進行再次消化。
3,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此之后,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勇敢的站起來,說說自己的見解!”“很好,第二組的同學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贊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勇氣被激發(fā)。課堂呈現(xiàn)出動中有靜,動靜結(jié)合的良好狀態(tài),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jīng)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quán)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你認為桃花源怎么樣?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默讀課文,邊讀變標記相關(guān)的語句,在旁邊寫出讀書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完之后請全班交流。
默讀完之后,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我認為桃花源的環(huán)境很美,是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樂。是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從“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中讀出來的。
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lǐng)悟文章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并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后,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試讀,然后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后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zhàn)。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書:美),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jù),然后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后,老師補充有關(guān)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并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xiàn)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講,而是學生自主合作、交流,體會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師、學生、文本真正對話的過程。
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在的生活現(xiàn)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shù)據(jù)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結(jié)束語:桃花落盡,落英繽紛,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傷,不要著急,只要想著真誠、善良與美好,世外桃源就會常駐你的心里。
六,說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喬治·m·亞當斯。
這節(jié)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在每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評價時。(以鼓勵為主,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jié)尾,用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不斷提升自己。
桃花源美。
最后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結(jié)束說課:“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也會繼續(xù)激勵、喚醒和鼓舞我的學生探索語文的奧秘。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六
八年級的語文(人教版)教材,收錄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有三個“外人”,注釋上明確標注都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筆者不以為然。筆者認為,第一個解釋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個才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其理由:
之一:所謂“外人”即是相對于“本人”而言。第一個“外人”實際是指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看到的村中之人,這對于漁人來說,他們就是“外人”。而漁人是東晉時期的人,即是當世之人,與之不同的人即為世外之人。而文中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應該就是當世之人,也就是和漁人一樣的人,這顯然不符合事實。而后面兩個“外人”,都是相對于桃源人而言。“遂與外人間隔”是說桃源人與桃源以外的人隔離了;“不足為外人道也”,也是桃源人告誡漁人不要向桃源以外的人說起。所以,這兩個解釋為“桃源以外的世人”,完全正確。
之二: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桃源人來此“絕境”是“先世”為“避秦時亂”,而且“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因此,他們的生活習慣、穿著打扮應該還停留在秦朝時期,而漁人已生活在東晉時代,歷經(jīng)了幾百年,這兩個朝代的服飾應該有所變化,所以說,“男女衣著”都像桃源以外的世人,肯定不合情理。再說,據(jù)《中國古代服飾》介紹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顯然漁人的穿著與桃源人有所不同。
之三:當漁人來到桃花源,桃源人的第一反應是“大驚”。大者非同一般也。那么,為何桃源人會如此吃驚呢?筆者認為,不僅是面孔陌生,更多的應該是穿著的不同。試想,在我們的教室門口,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陌生的現(xiàn)代人,我們會感到吃驚,但如果突然出現(xiàn)的是一個穿著打扮如同秦朝時期的人,我們的驚訝程度是不是大得多呢?不言而喻。
因此,筆者認為,《桃花源記》中三個“外人”,不能是同義。第一個釋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個才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桃花源的五年級(專業(yè)17篇)篇十七
在炎熱的夏天,大大的太陽可真熱啊!
如果能在山上乘涼,那是多么舒服又休閑的一件事兒呀!茂密的樹木碧綠碧綠的,小鳥在蔚藍的天空上唱著歡快的歌曲;山里的河水清澈見底,碧澄澄的,一眼就可以望見小魚在石頭的縫隙里輕松自如的穿梭;水面上,遠遠看見一個漁民站在小舟上捕魚。這樣的畫面真讓人向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