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春節(jié)風俗篇一
春節(jié)也就是中國的農(nóng)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誕生了多少風俗習慣?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春節(jié)有哪些風俗習慣,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jié)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nóng)村很多地區(qū)還沿襲這種風俗。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jié)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nóng)業(yè)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chǎn)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guī)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fā)源于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yōu)榱擞涀∧承┦虑椋谝桓K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于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xiāng)土氣息,外形又很雅致,既體現(xiàn)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xiàn)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yōu)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tǒng)佳節(jié)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tǒng)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貼春聯(lián)這種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lián)的習俗。
春聯(lián),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稱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jù)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jié)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jié)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jié)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拜年,是春節(jié)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xiàn)“年味”的春節(jié)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愿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后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guī)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chǎn)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jié)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jīng)普遍使用內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xiàn)在的炮仗了。
逛廟會,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春節(jié)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jié)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南朝時期,春節(jié)闔家互相拜賀、飲宴,并開展娛樂活動。據(jù)粱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愿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jié)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jù)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jié)”,《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jù)《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jié)。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于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jié)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jié),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中國春節(jié)風俗篇二
春節(jié),對于每個華夏人民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023中國春節(jié)10個風俗,以供大家參考!
一、掃塵
《呂氏春秋》上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有在春節(jié)掃塵的節(jié)日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包含了“除舊布新”的涵義。大家希望通過掃塵,把一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地出門。
二、祭神、祭祖
春節(jié)前夕祭神祭祖,是一種遍及我國大江南北的習俗。一般都是在除夕到來之前先祭神,再祭祖。所祭的神,有的是保家仙,有的是財神、喜神,全國各地祭神大同小異,但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大吉大利。
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春節(jié)祭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人們以此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后人。
三、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對聯(lián)”、“對子”、“桃符”、“春貼”等等,用精巧的文字,抒發(fā)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在我國民間,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春節(jié)來臨之前,人們都會精選一副對聯(lián),貼在自己家的大門之上,為春節(jié)增添了不少的喜慶氣氛。
四、倒貼“福”字
除了貼春聯(lián),人們還會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但這個“福”字一般都是倒過來貼的,表示福氣已經(jīng)到了。
五、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非常重要的習俗之一。就是在除夕夜里,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也叫“熬年”。守歲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是為了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含義;年輕人守歲,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
六、爆竹
爆竹,也稱“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的習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春節(jié)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就代表著辭舊迎新。放爆竹還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利。
七、吃水餃、吃湯圓
在我們北方過年,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一定是吃餃子。在南方則有的吃餃子,有的吃湯圓。現(xiàn)在雖然餃子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但兒時母親包的餃子,美味無窮,依然記憶猶新,尤其是大年初一早上的餃子,想起來就讓人流口水。
八、拜年
拜年是春節(jié)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動,很多身在外地的人,在春節(jié)前,都會趕回老家過年。大年初一早上,人們早早起來,吃完餃子后,就穿上新衣服,打扮地整整齊齊的,然后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九、壓歲錢
在除夕守歲的時候,長輩就要給晚輩壓歲錢,也稱“壓腰錢”、“壓勝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諧音,所以也表示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夠驅邪避災,保佑孩子們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十、逛廟會
春節(jié)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習俗,就是逛廟會。在以前,廟會以祭祀活動為主,人們都會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當然,廟會期間少不了一些賣這賣那的商販,還有各種民間藝術表演,非常熱鬧。到了現(xiàn)在,廟會已經(jīng)發(fā)展成以經(jīng)濟活動為主、祭祀活動為輔的一個節(jié)日習俗了。
春聯(lián)和年畫
張貼春聯(lián)和年畫的習俗起源于上古時期。每到春節(jié)時期,每家每戶門前會樹立桃人來驅鬼。后來,逐漸演變成門神、年畫。宋代開始,民間逐漸流行木版畫,年畫所畫素材也是越來越多,流傳至今的還有“四美畫”。在唐代,文化繁榮,民間開始流行春聯(lián),這個習俗在宋朝更加普遍。到明代,貼春聯(lián)的習俗已經(jīng)全國范圍內普及。
煙花爆竹
燃放煙花爆竹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驅逐年獸,后面演變?yōu)檗o舊迎新的符號,成為新年的標志。最早可見的文獻記載是南宋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作者是宗懔。主要是說人們在正月一號隨著雞鳴聲起床,在門前放爆竹,可以用來驅鬼。宋代出現(xiàn)了火藥爆竹,這樣,原始的爆竹得到了發(fā)展,不生產(chǎn)竹子的地方也可以燃放鞭炮了。這樣,燃放鞭炮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活動。
餃子年糕
守歲
除夕的“除”本意為“去”,引申為“易”,意思是交替。“夕”的本意指的是日暮之時,引申為日落后的夜晚時間。守歲,對于長者來說,充滿了歲月易逝之感,對于青少年,則充滿了努力奮進的含義。
春節(jié)由來傳說(一)
春節(jié)源于“虞舜”。在公元前2174年,上虞上浦境內有個鏡山的地方,名叫姚丘,這里住著夫妻倆人。男主人因為眼疾被人稱為瞽叟,妻子名叫握登,一天晚上,握登夢見自己身上被彩虹縈繞,醒后找到當?shù)匕俗窒壬懔艘回裕壬嬖V握登,此乃大吉之兆,握登被說的心里樂開了花,此時的握登已有五個月的身孕,待到孩子出生時,夫妻兩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竟然是雙瞳,故取名重華,這個孩子也就是虞舜。
而因為虞舜出生的日子正好是除夕夜,小名則賜予除夕。隨著虞舜長大,本身的才華與能力表現(xiàn)的格外出眾,于是堯禪讓帝位于虞舜,舜便將自己出生的那天定為“年”,第二天定為新的一年,從此被后人所沿襲至今。
春節(jié)由來傳說(二)
春節(jié)源于“年獸”。據(jù)傳說,古時候有一頭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獸長期居住于深海,每年只有除夕夜才會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人性命,因此,村里的人一旦到了除夕夜,幾乎全部上山避難,由于山高險峻,年獸上不去高山。
一次,有一位老婆婆因腿腳不方便,沒有來得及上山,這時兇猛的年獸來到,張開血口,直撲老婆婆,突然出來一位道士,點燃一串包有紅紙的“火藥”,直接仍在年獸身上,頓時紅火乍現(xiàn),年獸接觸火光后,渾身哆嗦,怪叫一聲后逃入海里,再也沒了動靜。
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人們陸續(xù)返回,得知此消息后,從此家家放鞭炮、點紅蠟燭,貼對聯(lián),年獸自此再也不敢作怪了,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隨著年獸一說越傳越遠,春節(jié)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由來傳說(三)
來源于臘祭、源于儀式說、源于鬼節(jié)。這個傳說還不如年獸的可信度大,應該是屬于當時的傳說,隨后被后人更正。最被普遍接受的是由上述說法二中的虞舜說法。
中國春節(jié)風俗篇三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亦稱春聯(lián)。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貼春聯(lián)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千家萬戶都會換上一幅新的對聯(lián)貼在自家的大門上。據(jù)說這一習俗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祭祖與團年
祭祖是在除夕之夜團年之前祭奠祖先。飲水思源,過年時不能忘記已故的先人。祭祖儀式非常隆重,祭品有三牲大禮,即豬頭、豬尾(表示全豬一頭、公雞- -只、頭或免子- -只,再加祭酒;現(xiàn)在的祭品一般為水果、鮮花、祭酒。然后由家長率領兒孫一起端_上祭品,在祖先靈位前跪拜或行禮、莫酒、焚香化錢,并祈愿祖先保佑子孫福祿壽喜、安康吉祥。 祭祖的形式或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身處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們也要在這天趕回家中和家人一起吃這頓團圓飯,這是華夏民族一個難解的團圓心結。
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jié)習俗之一,年晚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家中的小孩子們,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健健康康的成大成人。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zhèn)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中國春節(jié)風俗篇四
“春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隆重的節(jié)日,那么關于春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春節(jié)的風俗吧!
灶神是民間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薩,被尊稱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jù)占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或說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神農(nóng)氏(炎帝)的“火官”,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為灶神,是五皇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龕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的神像,或將神像貼在墻上,上書“東主”、“人間監(jiān)察神”等文字,兩旁的對聯(lián)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謠云:“二十三,糖瓜粘。”這是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指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其意在于歡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行為。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將新的一年中這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交給灶王爺之手,由他掌握處置。因此,每戶人家都十分重視祭灶。祭灶多在黃昏人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擺上紙馬和草料。焚香完畢,請出灶王神像,連同紙馬和草料,在院子里點火焚燒。全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此時,有的地方還有乞丐數(shù)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爺帶著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又回到了人間。每家要換上新的灶君神像,點上新灶燈,擺上供晶,在灶龕前焚香化紙,算是“接灶”,灶王爺又開始的監(jiān)護工作。
關于“掃塵”,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為了掌握人間情況,就派三尸神常住人間。三·尸神是個·阿諛奉承、搬弄是非,在人體作祟的家伙,據(jù)《太上三尸中經(jīng)》說:“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尸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矯,在人足中。”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陳說人間的罪惡。久而久之,玉皇大帝認為人間是個丑惡骯臟的世界。一次,三尸神更危言聳聽,密報人間咒罵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降旨查明人間犯亂之事,并將犯亂人的姓名、罪行書于墻壁之上,并讓蜘蛛結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記號之家,滿門抄斬,一個不留。三尸神好不高興,惡狠狠地在每產(chǎn)人家墻壁上做上記號盡殺絕。此事灶王府君知道了,大驚失色,為了搭救凡人,各家灶王爺聚集商量,想出了一個辦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戶必須清掃塵土,撣去蛛網(wǎng),擦凈門窗。否則,“接灶”時灶王爺拒不進宅。果然,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來察看時,家家窗明幾凈,煥然一新,燈火輝煌,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所謂“劣跡”的記號,立刻返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帝大驚,立刻降旨拘押三尸神,掌嘴三百,永拘天牢。從此,人們?yōu)榱烁屑ぴ钔鯛敵y消災、賜福呈祥的恩典,總是在“送灶”開始,直到大年夜,進行“掃塵”。
春節(jié)是辭舊迎新的節(jié)日,古時由于科學不發(fā)達,人們很迷信,認為人體的病痛頑疾,都是鬼在作祟,所以在除夕之夜要驅鬼。于是,就在門上刻畫神茶、郁壘二神的形象,并于門上懸掛葦索,供二神縛鬼喂虎之用。南朝梁人宗檁(約公元500—563)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茶,右郁壘,俗稱之為門神。”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茶、郁壘二神之名,掛在門上,稱為“桃符”。神茶、郁壘是上古之時的神仙,兩兄弟,他們居于海中的度朔之山,山上有桃木,枝葉茂盛,連綿三干余里。東北有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必經(jīng)之門戶,神荼、郁壘居其門,見到害人之鬼,就用葦索捆綁,令虎吃掉。人們把他們的畫像貼于門除禍降福。到了唐代,門神便由秦叔寶、據(jù)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奏曰:‘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宗可其奏,夜果無事。固命畫工繪二人門,邪祟以息。后世沿襲,遂永為門神。”后又有以鐘馗作為門神。據(jù)清初張大復的《天下樂》載:鐘馗剛直忠勇,不信邪鬼。一次,他喝醉酒走進一寺廟中,看見眾僧正為人做道場祈福。他怒斥道:“如果鬼能作禍于人,那它就是害人之物,必當殺盡而食之!”眾鬼不悅,就到觀音大士面前去控告鐘馗,觀音聽信讒言,決定給鐘馗折壽。鐘馗后被眾鬼圍攻,抓破臉龐。后來,他在長安考中會元,因貌丑而被廢黜,最后含冤而死。他冤魂不散,上奏天卜玉帝,玉帝很同情他,封他為斬祟將軍。他長須短發(fā),高冠斜領,專鎮(zhèn)人間厲鬼祟氣。
到了宋代,門神逐漸演化成了年畫,多畫歷史人物,或以五谷豐登、春牛、兒童、風景、花鳥等為內容。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濰縣的著名年畫。新中國成立之后,新年畫多以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勞動生產(chǎn)等為內容。貼年畫,現(xiàn)已普及城鄉(xiāng)。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僅結合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特點,更賦予了強烈的時代性。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廣大群眾創(chuàng)作了許多富有生氣的春聯(lián),如20xx年(鼠年)春節(jié),一位老先生擬的春聯(lián):“春之華,迎春歸,春暖花繁,喚醒金雞驅魍魎;民為本,順民意,民殷國富,莫使墨吏誤蒼生”,橫額為:“公正和諧”。此聯(lián)對仗工穩(wěn),富有反腐倡廉、以民為本的強烈的時代精神。聯(lián)有關的,還有倒貼“福”字,這一風俗人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春牌”就是寫福”者,福氣、福運、幸福之謂也。“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愿。民間為了更好地表達這層意思,干脆將“福”字倒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福”字倒貼,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一個“福”字。這樣,朱元璋就不好殺人了。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倒貼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fā)現(xiàn)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除夕之夜,無論城市與鄉(xiāng)村,華街與陋巷,處處是爆竹的聲音,此起彼落,競相歡唱。放爆竹始于漢代,那時是用燒烤竹節(jié),發(fā)出巨響,本意是驅鬼。據(jù)《神異經(jīng)》和《荊楚歲時記》載:放爆竹是“辟山臊惡鬼”。山臊惡鬼住在西方大山中,人撞上它就會生大病。但它最怕爆竹聲,所以新年來臨就放爆竹,既能驅鬼,又迎新的喜慶氣氛。到了唐代,有個叫李竹筒內裝硝爆炸。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火藥,用紙制作。南宋施宿嘉編寫的《會稽志》載:“除硫磺制作爆藥,聲尤震驚,謂之爆仗。宋時的爆竹已和今天的鞭炮相近了。
為了祝福明天,驅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際燃放爆竹,已成為人們代代送舊迎新的一樁盛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爆竹是:“能使妖魔膽盡摧,身為束帛氣為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們燃放鞭炮,已無驅魔逐鬼之意,全是為了歡慶節(jié)日,振奮精神,增添歡樂氣氛。爆竹也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而多種多樣,有單響、雙響、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稱也越來越富有詩意,如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節(jié)降臨之零點時,中華大地與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齊放鞭炮,百花齊放,萬炮轟鳴,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歡樂慶團圓,成了華夏民族一道獨特的風景。
祭祖是在除夕之夜團年之前祭奠祖先。飲水思源,過年時不能忘記已故的先人。祭祖儀式非常隆重,祭品有三牲大禮,即豬頭、豬尾(表示全豬一頭)、公雞一只、羊頭或兔子一只,再加祭酒;現(xiàn)代的祭品一般為水果、鮮花、祭酒。然后由家長率領兒孫一起端上祭品,在祖先靈位前跪拜或行禮、莫酒、焚香化錢,并祈愿祖先保佑子孫福祿壽喜、安康吉祥。祭祖的形式或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也要趕回家中吃年夜飯,這是華夏民族一個難解的團圓心結。在古代,一些監(jiān)獄官員與家人團圓過年,可見“團年飯”對中國等的重要。團年飯菜肴豐盛,擺滿一桌。一般有:點心、冷盤、熱炒、蒸菜、燉菜。在眾多菜肴中,少不了“魚”和“蘿卜”。“魚”和“余”諧音,喻示“吉慶有余”,“年年有余”;“蘿卜”俗稱菜頭,祝愿來年有好彩頭。在沿海地區(qū),還有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在西北、西南地區(qū),還有火鍋,表示來年生活像火鍋一樣,熱氣騰騰、紅紅火火。最后一道多為甜食,如冰糖銀耳湯之類,祝福新一年的日子甜甜蜜蜜。此外,必須喝酒,即使不會喝的,也要喝一點,表示團聚久長,歡樂久長,幸福久長。在酒中,流傳最久的是屠蘇酒。據(jù)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浸泡而成。這種酒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癘之效。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來。每年臘月,孫思邈分送給眾鄉(xiāng)鄰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他還將自己的屋子取名為“屠蘇屋”。以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人飲屠蘇酒與一般長者先飲不同,而是年少者先飲,年長者逐一后飲。其意為“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宋代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寫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末七十余。”說他是七老者,只能最后飲屠蘇酒。如今,已不次序,但團年時飲酒之風仍在。
一年一度的年夜飯,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的互敬互愛,溫馨和諧。看兒孫滿堂,共敘天倫,其樂融融,其心舒暢,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憧憬安定和睦、歡樂祥和的傳統(tǒng)心理。
除夕守歲的風俗,最早見于西晉周處《風土記》中的記載:“終年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南北朝時漸成風氣,到了唐宋,則已盛行。唐代詩人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寫出了唐時守歲的情景與詩人的感慨。宋代詩人蘇東坡在《守歲》詩中吟道:“明年豈五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表達了他把希望寄托于來年和少年的美好愿望。宋代詩人范祖述的《杭俗遺風》載:“年三十夜,有不睡者名曰‘守歲’,蓋是時,家家燈燭輝煌,……街上行人,照耀如同白日。”守歲之風,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在民間,在除夕的晚上,家人團圓,圍爐守歲,歡聚一堂,吃著蘋果(平平安安),大棗(春來早)、柿餅(事事如意)、杏仁(幸福人)、長生果(長生不老)、年糕(一年比一年高),歡笑暢敘。長輩往往給子孫講先人往事,寄托希望,鼓勵他們珍惜光陰,力求奮進。所以,守歲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新年來臨寄美好希望之意。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中央電視臺在除夕之夜播出的“春一種新民俗,當此之時,全世界的華人圍坐在電視機旁,同聲高歌,同聲祝愿:祖國繁榮富強!
拜年是春節(jié)“一元復始”的一項動,但在拜年之前,家長還要凌晨起床,依照《皇書》的吉時“出天行(方)”、“開財門”。“出天行”是男主人穿戴新衣、新帽、新鞋,開門外出,依《皇書》的喜神方位設香案,禮拜迎神,女主人不參加。然后放鞭炮,開“財”門。接著,全家人起床,北方吃餃子(“更歲交子”之意),南方吃湯圓(團圓順利)。同時,南北方均吃長面(長壽之意)。然后,拜年開始。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叩頭施禮,問候生活安好等。遇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后,人們外出相遇親朋時,也要笑容滿面的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依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只遣子,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門……”正月初二開始到初五,民間是“走人戶”大拜年之時,拜年時帶上禮品,逐家拜賀。倘或就遣人帶名片去拜年,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存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日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日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日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好彩。明朝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紙”和“名謁”就是“飛帖”,也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苜,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這段期間,還要“上墳”,一般是在家長帶領下到祖墳墓地去祭奠先人,意為給祖宗“拜年”。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用電腦在網(wǎng)上發(fā)賀卡或電年,以及在手機上發(fā)短信拜年等。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財神”何許人也?根據(jù)《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終南山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閑事,站在商紂王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游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jù)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zhí)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執(zhí)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并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做財神了。但他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這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很隨意,不知道去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凌晨五時起床,出門焚香獻牲,鳴放鞭炮,搶在前頭迎接他。返家之時,一般摘柏樹枝一支,象征財神,帶回家中,插在神龕之上,每天焚香膜,財源不斷。特別是各大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初五“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搶路頭”亦即“迎財神”。
農(nóng)歷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還有一層含義,即初五(又叫“破五”)之后,年事活動基本結束了,士農(nóng)工商,一切進入正常的生活,因此“接財神”便成為新一年事業(yè)開端的頭件大事,表示新一年中財運亨通,前程似錦。這一習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不過,在商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和民間,迄今仍然流傳下來。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jù)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塵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晦日送窮三首》詩,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干門看,無人不送窮。”可以看出送窮之風在當時已相當普以后,送窮風俗依然流行。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關于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月初六。同是一本書,其引《圖經(jīng)》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之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據(jù)《文宗備問》說,“窮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時日也各不同,/r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送窮風俗具體的儀式,據(jù)《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檣。”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象征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干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從新春佳節(jié)到元宵燈節(jié),我國廣大城鄉(xiāng),街頭巷尾,曬場草坪,條條長龍歡騰起舞,為節(jié)日增添歡樂和熱鬧的氣氛。
龍的形象出現(xiàn)在史前原始社會,源于先民的“圖騰”崇拜,我們的遠祖炎黃以前的伏羲氏(太皡)時代就開始以“龍”為圖騰。古時,先民們以為“龍”能呼風喚雨,所龍來祈求風調雨順,四季豐收。民間還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有一個長于養(yǎng)性修身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鬼谷子,偶遇驕橫的金角老龍王日下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老龍王有意打破鬼谷子所算,在呼風喚雨時,隨心所欲,在城內下了四十八點,城外只下了三十六點,結果,淹死了城內百姓。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問罪下來,將老龍王貶下凡間。老龍王深感內疚,為了將功贖罪,只好在每年新春之際,逐戶登門向百姓賠禮道歉,許諾新年風調雨順,確保豐收。后來,勞動人民據(jù)此創(chuàng)造了龍燈舞,人們舞起用竹鐵結扎、外用綢緞或布匹制作的彩龍,表現(xiàn)歡,陜的心情,以示制服龍王。
“舞龍”,也稱“龍燈舞”,漢代的民間已相當普遍,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舞龍”是少不了的節(jié)目。“龍”由彩布繃成,常見的有九節(jié)、十一節(jié)、十三節(jié),每節(jié)由一人舞;有的長達數(shù)百節(jié),數(shù)百人舞動,浩浩蕩蕩,煞是壯觀。“舞龍”之風一直沿襲至今。
舊時舞龍一般由幫會山頭組織,目的是向有關系的碼頭,機關,團體、商號、紳士拜年。現(xiàn)在多數(shù)是由政府機關、民間團體或企業(yè)承辦,目的是向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拜年。舞龍隊通常由一支龐大的隊伍組成,除了舞龍人員外,還有花船隊、車燈隊、高蹺隊,南方一帶還有舞獅隊。凡是隊伍經(jīng)過,人們就放鞭炮迎接,各隊依次表演,以示熱烈和拜年。鞭炮放得多的,各隊的表演就會長些。舞龍,已成為華夏兒女過年的一種獨特歡慶形式。
中國春節(jié)風俗篇五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chǎn)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xiàn)在人們難得春節(jié)團聚,對此已經(jīng)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春節(jié)習俗五:趕五窮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jié),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春節(jié)習俗九:祭天活動
農(nóng)歷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臺灣新竹不少信眾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天公壇,向天公祝壽,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春節(jié)習俗十:祭祀石頭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春節(jié)習俗十二:選購燈籠,搭蓋燈棚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jié)”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jié)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