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一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凄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二
1、進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體的特點。熟記名句,積累詞語。
2、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1、體會詩人感情,鑒賞詩歌意境,品味音樂描寫藝術。
2、訓練朗讀能力、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3、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比較法品味語言。
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體會描摹音樂的妙處,進而領會作者的感情。理會“同是天涯淪落人”之“同”。
解決辦法:
1.反復誦讀,增強感性認識。
2.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鑒賞、比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美好音樂的向往與熱愛,領會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學生活動
學生重點閱讀琵琶音樂聲調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揚疾徐變化的全過程,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3課時
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認真閱讀詩前小序,并與詩對照,把彼此對應的部分找出來,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遷謫意”)跟詩的第四段對應。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這對整體感知這首詩是十分必要的,必須切實完成。
一位盲人將要離開人世時,對別人說:“我多想看看陽光及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啊!”人們請來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淚,說:“我看見了!我看見了!我看見了陽光、鮮花、小鳥、河流。”盲人帶著喜悅滿足的神情離開了人世。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淚縱橫,說自己“觸摸到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美妙的音樂能引起不同經歷、不同心境的人共鳴。《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詩人白居易潸然淚下。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體會琵琶女的高超技藝,欣賞作者化琴聲為美妙詩句的非凡本領,探究作者淚濕青衫的原因。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閑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后,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
下面是有關白居易的一則資料。
白樂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號)皇帝以詩吊之曰:“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摭言》卷十五)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簽》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 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1、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點明寫作動機;
④定下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2、簡析詩歌的內容 (師生互動,依次簡析各節詩歌內容。)
1.第一節:詩人:潯江送客聞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彈琵琶
其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為環境描寫,渲染悲涼氣氛, 奠定全詩基調。
“主人下馬客在船”為互文。
2.第二節:琵琶女:月夜彈奏琵琶曲
詩 人:江心聆聽琵琶聲
3.第三節:琵琶女:江心自敘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節: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如今:謫居潯陽處境艱
詩人:同病相憐感慨多
5.第五節:詩人:重聞琵琶青衫濕
琵琶女:卻坐促弦弦轉急
感情在“送客聞滿座皆泣”中達到高潮。
同情歌女遭遇 感傷身世時局
雙線結構 虛實相生 對比襯托 深化主題
請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讀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課文磁帶(最好是配樂朗讀),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全詩(如此范讀有替代講解、創造課堂良好氛圍、幫助學生記誦等作用)。
可根據實際情況作誦讀指導——
誦讀這首詩要注意詩中的敘事脈絡和詩人的體驗。必須化身為詩人,設想自己親歷其事,親聞其音,親見其人,這才能深入詩的意境,讀得凄楚動人。
1.開頭部分:前六句要讀出悲凄的氣氛。讀最后兩句,情緒應有變化:“忽聞水上琵琶聲”后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這就是《序》中說的“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下句“主人忘歸客不發”應作一頓,表示主客俱已進入音樂境界中,憂傷暫被驅散。
2.關于音樂描寫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關于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劃分層次,每層后宜作一頓。
4.關于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要讀得慢些;“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請,應讀得懇切。
5.結尾部分:開頭兩句承上敘事,要讀得平緩些。中間兩句轉入抒情,當用低沉聲調。最后兩句用問答式,問后宜作稍長停頓,然后徐徐作答,這是全詩抒情的高潮。
誦讀不單純是為了記誦,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為一種鑒賞手段來運用。
要點:①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②仔細品味詩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具體內涵。這兩條都是詩中的精髓,如能切實完成,就給學生課后繼續領悟創造了條件。其余如全篇的結構藝術、景物描寫、敘事手法等,可以三言兩語帶過或略而不講。實踐證明:讀詩主要靠學生自行領悟,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抓不住主要的內容或一時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樂描寫
這首詩中的音樂描寫十分出色。
詩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弦動作人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然后分兩個階段寫她的演奏內容。開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據當時的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因為詩人從那“掩抑”的琴聲中聽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訴說。與此同時,詩人又描寫了她的演奏姿態,從“低眉信手續續彈”中看到了她技藝的嫻熟。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雖是淡淡的幾筆,卻有引人人勝的魅力。接著寫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這原是一件難事,但詩人寫得很巧妙:他只寫了三個有代表性的樂段,并運用生動的比喻同時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讀者在想像中親聆琵琶的美妙樂音和旋律的發展變化。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著又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一—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果然,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進”,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嗚”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讀了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會有“余音繞梁”之感!
樂曲的終止也寫得很好。“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眾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
音樂藝術是聽覺藝術,如何用文字把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形象化表達出來,最普遍采用的一種手法是比喻。
(1)詩的第二段連續用了八個比喻描寫音樂,請同學重點研讀第二段,找出這八個比喻句。
(2)八個比喻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一特征?音樂的旋律有什么變化?
比喻 特征 變化
如急雨 粗重急驟
如私語 輕微委婉 急促——愉悅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鳥語花底 宛轉流暢
泉流冰下 阻塞壓抑 輕快——停頓
冰泉冷澀 清冷凝滯
銀瓶乍破 激越奔涌
鐵騎突出 高亢雄壯 爆發——高昂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個比喻有什么特點?
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比喻是描摹音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用比喻,能使我們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
詩中憑借形象的比喻,使讀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轉的應接不暇的樂聲,同時也體會出各種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中的音樂描寫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跟白居易精通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歷史上曾流傳過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人將一幅樂隊演奏《霓裳羽衣曲》圖拿給白居易看,白居易說這是演奏曲中某個樂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個樂隊來試驗,當奏到那個樂句時,白居易叫停,再拿圖來對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態及指法都跟圖上—樣。可見他在本詩所描繪的音樂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認為自己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同”在何處?
這首詩記敘詩人謫居江州時,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一事。詩中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個是詩人自己的形象。前者為主,后者為賓。
琵琶女年輕時色藝雙絕,名噪教坊,富貴子弟爭著向她獻寵,生活中充滿了歡樂;然而這樣的歡樂是以色取悅于人換來的,其中未嘗不含著悲苦。待到年長色衰,又值社會發生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婦”。“轉徙于江湖間”,過著凄清的生活。這個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
寫詩人的自我形象,著重表現的是他的“天涯淪落”之恨。詩的開頭寫秋夜潯陽江頭的蕭瑟景象和餞別宴上“醉不成歡”的氣氛,都暗示了這種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僅道盡了她本人心中的“無限事”,其實也勾起了詩人對往事的回憶。聽了琵琶女的自敘身世,他的“恨”終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主題。然后盡情地傾訴他“謫居臥病”中凄涼、郁悶的心情,盡管直至詩的最后他沒有說出遭貶的原因——這是無須說明的。在封建社會中,直言敢諫的人,其結果只能如此。
詩的結句“江州司馬青衫濕”,是對全詩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說明。江州司馬之淚,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同之點:
本是京城女
a.來自京都:
去年辭帝京
譽滿京都名藝人
b.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淪落人
才華橫溢大詩人
年長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諫遭貶謫
3.藝術結構
這首詩的結構藝術也很值得欣賞。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圍繞著它,詩人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繪制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斷定它的基調是悲涼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確實打動了在“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余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這是詩的主體部分。先用敘事引人,然后濃墨重彩地寫她演奏的內容,以證明她技藝的高超。由此自然轉入琵琶女自敘身世,完成了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敘又引起了詩人的強烈共鳴,原來他倆“同是天涯淪落人”。接著詩人便講起自己的“淪落”,但主要是圍繞著音樂講的,講心境的低沉,而關于“淪落”的原因,則僅以“辭帝京”“謫居臥病”二語輕輕帶過。這顯示了詩人的溫柔敦厚之風,但我們不難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淪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只說調子悲凄,與《霓裳》《六幺》不同,之從側面寫聽眾“掩泣”,更以“江州司馬青衫濕”作結,這是用音樂形象及其藝術效果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的內涵,鮮明地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第一次(暗寫) 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寫) 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詳寫)
琵琶女自敘身世
詩人述“遷謫意”
第三次(明寫) “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4.對“江”和“月”的描寫
本詩前三段中都有關于“江”和“月”的描寫:第一段寫詩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聽到了琵琶女的演奏,為之神往;第二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琵琶女彈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目下的孤單、凄涼處境。這些描寫從側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讀者能具體地想像出她“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的悲慘生活。
1.比較李賀《李憑箜篌引》與白居易《琵琶行》音樂描寫的不同之處
二者的創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樂描寫極富于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著重寫樂曲的藝術效應,多用夸張手法,也顯示了詩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樂描寫則屬于現實主義范疇,詩人著重寫的是樂曲的藝術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復聆聽一首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借助聯想想象,用恰當的比喻描摹音樂,寫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琵 比 急雨、私語 珠落玉盤 同是天涯
琶 喻 鶯語、咽泉 冰泉冷澀 淪落人
之 獨 銀瓶乍破 鐵騎突出 (點題)
曲 特 裂帛
另:《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的凄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