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觀點的特點,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和參考。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一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張燈結彩的春節,火樹銀花的元宵節,掃墓祭祖的清明節,龍舟角逐的端陽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還有登高望遠的重陽節。
因為我自幼愛湊熱鬧,所以對這些傳統節日也就情有獨鐘了。說來也怪,每每度過這些節日的時候,我的興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春節、元宵節盡是鬧趣;端陽、中秋、重陽時,滿是清趣;而清明時節卻獨生神趣。也許是兒童故事,電影電視浸潤了我細小的心靈吧,我的心性從鬧趣竟然轉移到神趣上來了。
年年都有清明節,別人有什么感觸我不愿去猜想,可是在我看來,每個清明節都是一篇奇文,都是一幅神秘的圖畫。
我們中華民族有萬世不易的習俗,每逢清明便要掃墓祭祖。我清楚的記得,在我不用大人提攜也能趕趟兒走路的時候,就隨著父親一起去為祖先“掛親”。那時,我對這事還沒有一點門道兒,只能聽憑父親的安排,呆在一邊傻傻地看著他用鐵鏟向墳上掩上一層新土,插上清明吊兒,把一沓方形白色的紙片散到墳墓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接著便焚香燒紙,然后叩頭作揖,口中還念念有詞,反正說什么我也聽不明白,最終祭祖就稀里糊涂的結束在鞭炮聲中了。
這就是“見識”嗎?父親那畢恭畢敬、神秘兮兮的樣子,著實讓我禁不住掩著口鼻暗暗發笑。不過當我們遠去后再次回首遙望時,看見那香紙的白煙正徐徐升騰,隨風飄動時,還真有幾分神秘氣氛,令人感到一股神趣。
今年的清明節來臨時,我又隨著父親一起去“掛親”了,我完全憑借自己記憶里當年的“見識”行事,也參與到了這神秘有趣的事情當中來了。我跪在祖父墳前,微閉雙目,心里默默禱告著……一團團、一縷縷的白煙瞬間升騰起來了,在縹緲之中,我仿佛見到了祖父的尊容,那神態如同一尊神像,神采照人,極富神趣。
歸途中,我聯想到祖先們活著的時候點點滴滴,如今,他們卻舒服的做起了“神”,還有那千千萬萬勤勞一生為人類付出的人們,他們都是“神”。我愿繼承“神”的遺志,弘揚中華正氣,創造新的業績,做個名副其實的華夏子孫,每逢清明,我都可以驕傲地告慰祖先:我無愧于祖先,無愧于我們偉大的民族。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二
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我們每年清明節都會回老家祭拜祖先。我們當地把掃墓稱為“上墳”。早上,吃完早餐后,大人們就為了準備祭品而忙碌開了,奶奶忙著準備祭祀用的酒飯、香燭、紙錢、墳頭紙、果品等,爸爸和伯伯忙著殺雞,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清明節祭祀一定要用公雞。婦女們忙著做艾粑粑。
艾是我們這里很常見的一種植物,用它的嫩葉和糯米打成漿,瀝干水后用手捏成球狀,放在芭蕉葉或者柚子葉上蒸熟,蒸熟后的艾粑粑成了墨綠色,滑嫩爽口,非常好吃,它可是必須的祭品。
奶奶把祭品一一裝到籮筐里,我們就出發了。
一路上,大人會告戒孩子們祭拜祖先時要注意的一些事項,比如要等祖先“吃”完(就是祭祀結束)后再吃東西,不要在祖先的墳上亂踩,不要說一些對祖先不敬的話等。大人們的'態度都很虔誠,也許對于他們來說,清明掃墓是一件很嚴肅、很神圣的事吧。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三
今天是清明節。
我沒有去老家燒紙,而是去踏青了。
于是,爸爸騎著那輛摩托車帶我去北泉寺了。
我們去大殿里燒香許愿,許完了,爸爸對我說說:“辰辰啊,你知道嗎?我為什么過來許愿,為什么相信許愿成真嗎?因為,十一年前,那時候還沒有你,我和你媽媽來這里許愿,說‘希望明年有個女兒’。果然,第二年我們就有了你,——我們的愿望。所以,我相信菩薩會保佑我們的。”是啊,今天,我也許下了美好的愿望。希望我夢想能成真,爸爸夢想也成真。八卦池,對,八卦池是個小泉。那里的水可真清啊,我用那水洗了手和臉,很舒爽。
我們又去了附近的黃西河捉螃蟹。
說是河,其實也不過是條小溪。人可真夠多的,大都是跟我同城的人。爸爸說:“人多的地方螃蟹少, 我們去上游,那兒人少。”結果什么也沒撈著。我不甘心,說:“今天不捉一只螃蟹,就不走了!”爸爸沒辦法,只好帶我去更遠的地方。在那里,我們遇見了爸爸的朋友,他說,這個地方螃蟹多。果然,大約十分鐘后,爸爸捉住了第一只螃蟹。然后,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對,一共四只,我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光玩玩這些怎么夠呢?
那可荒廢了放假的大好時光,這不,我們又朝天中龍泉跑去了。天中龍泉的水可以喝,比純凈水好的太多了!純凈水是什么?沒營養,還對人體不好。龍泉的水是純天然的綠色物質。現在的人都講究綠色健康,吃對人體有好處的。龍泉的水很有營養,對人體好。所以,人們都來龍泉排隊打水,一個老人說,最低的泉眼水最好,那的水最有營養。于是,我們就打了一小瓶水喝。
太高興了,今天玩得很好!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四
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心中總會有絲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著、糾纏著。這幾天的天氣很是不錯,不知道,清明節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仿佛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于《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我無憂的歲月里,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凄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漸入我的視線,鳥兒唱著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挑紅,遍地金燦燦的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又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這又昭示著逝去的人新生命的開始,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開始。
這是一個春的季節,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一個新的生命開始的季節。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
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五
今天是4月6日,也是清明節的后一天,我們的學生要到西山去烈士館掃墓。
我們吃過午飯不久,班主任謝老師就叫我們坐下分食物,還交待了我們在路上要做到文明坐車,文明走路,文明用語和文明用餐四大講究。一切都安排妥當后,我們就乘公交車出發了。
公交車開到半路時,已經近二點,車里非常熱鬧:低年級的小朋友說說笑笑,嘴里還不時的唱著:“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
我們來到了烈士墓前,烈士墓前有一個高高的石碑,這石碑就是為了紀念先烈們造的,不一會兒我們開始了掃墓儀式。當學生代表敬獻花圈時,我們向烈士們表示忠誠的祝愿,先烈們你們安息吧!當哀婉的樂曲徐徐放起的時候,我們都朝向石碑,莊重地默哀,心里無比的悲傷。當掃墓儀式結束時,我們就去參觀烈士陳列館。
在解放戰爭中,瑞安籍的戰士去打仗,英勇犧牲的人很多,共有90多名犧牲了,陳列館中劉英烈士36歲犧牲,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賣在溫州被捕,經過審問,劉英同志一言不發,甚至連舌頭都沒動一下,最終在同年5月18日壯烈犧牲了。還有謝文錦,蔡雄等烈士。
離開了陳列館,我們排隊走出,忽然,我看見幾根不屈不撓的小草在石壁縫隙里長出來,烈士們也不正是這種勇往直前的堅定精神嗎?我仿拂看到烈士們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與敵人作戰,勇往向前,永不放棄。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六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興寧市,這里的清明節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而且還要寒食,清明節有這種活動是因為為了紀念古時候一個叫介子推的人。這個節日中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得瓜”“植林造木,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接近寒食節,而寒食節是民間禁火寒食的日子,漸漸的兩個節日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節也成為清明的別稱。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七
可那種“萬般愁緒涌上心頭”的感覺,卻在四處蔓延。這是自然。有誰會在清明的時候大肆祝賀些什么呢。即使真有,大家也會覺得比往日少了寫什么,又多了些什么。
抬頭望著天空,不禁朦朧了雙眼。曾經那么疼我的曾祖父現在可還好?他,也有在想我們嗎?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會說,人走后,會化作深邃夜幕里繁星中的一顆。星,總在不停地閃爍著,感覺,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亮。讓你睜不開眼睛。可是,那種感覺,很親切,如同離去的人重新又回到自己身邊一般。
望著夕陽的最后一抹余輝沉了下去。空氣異常的凝重,像積滿了灰塵的古屋,凝重、凄清、幽暗。微風在樹枝上纏繞著,像是淘氣的孩子,弄得早春的嫩葉瑟瑟發抖。一切都是濕漉漉的,擁擠的街道,門前的自行車,懸掛的條幅,還有那些表情凝重的人們。就像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里說的那樣:“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雨,斷斷續續地下著,回過神來,才發現臉龐不知何時已留下兩道淺淺的淚痕……。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記。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親愛的外公,您長眠在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外孫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么不讓外孫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以前是他村的村長。他為人忠厚老實,從不貪圖小利,一直為村默默的工作著,直至他死去。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但是我想,我對于外公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外公的音容笑貌時,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哪怕是五年、十年,這種感覺還是沒有減弱、消失,反而更加強烈。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今天,又一次站在外公的墳前,淚光朦朧了雙眼。透過蒙蒙的雨絲,只發現遠處的青山,近處的田野,漸漸變得模糊起來了。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熟悉,好像剛剛祖父還在給村里人寫著春聯,還在告誡村里年輕人別把垃圾往清澈的小溪里倒,還在為村里修繕祠堂用心操勞……一轉眼之間,祖父就已駕鶴西去,消失得無影無蹤,像雨中的水汽,無論我怎么抓,都已經抓他不住了,空留下一片潮濕在掌心。這時我才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但外公卻再也回不來了,而陪我度過的也只能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一楨新陳代謝的生機景象,紛紛雨、滴滴淚交織在一起,滋養著我。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八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大都在農歷三月,故古時又稱“三月節”。清明節始于周朝,但它成為掃墓祭祀的節日,據說與介子推有關。清明節前一天,古時要禁火,只能吃冷食,故稱“寒食節”。
古往今來的清明節,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指節氣,二指節日。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只有清明。據考證,清明源于“清明風”。早在春秋時《國語》中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歲時百問》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另一說,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載,商朝末年,紂王亂國,周武王起兵伐紂,牧野一戰,大敗商師,平治天下。為此,周朝在制定歷律,確定二十四節氣時,將“三月節”命名為“清明”,標志天地清朗明凈,既明氣候,又揚政績。
清明時節,勞動人民常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每年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的農諺。
古代清明節文人踏青的風氣也極盛行。歷代文人墨客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最著名的當推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不用典故,也沒有濃艷華麗的辭藻,而是運用白描的手法,樸素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淳樸的鄉村風俗畫,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讀后令人神往。
清明節,也是祭祀先人的節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云:“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描寫了人們在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情景。時至今日,祭祖仍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每年清明時節,不僅環居祖墓的親人要上墳祭掃,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同樣紛紛趕回祖籍,祭奠祖靈。陜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廟是中華民族的祭祀地,每當清明時節,民族親情都在這里匯集、凝聚,從虔誠拜叩的肢體語言中,我們能讀出血濃于水的民族情緣。
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時因不能夠回家掃墓,獨自一人在異鄉路上奔波,而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以表自己此時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歷史十分悠久,并且流傳至今。
今年的清明節那天,天氣十分晴朗,我們一家步行來到了一座山前,這座山我來過很多次,但都是每年清明的時候。山上有著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墓,我們來到一座墳前,卻發現我的阿姨已經開始給墳墓除草了,我們便自動加入了掃墓的隊伍。媽媽告訴我,那座墓有兩層,上邊葬著的是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下邊葬著的是我的外婆。在我的記憶中我只見過我的太奶奶,她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只有她坐在家門口的那張椅子上等著我們回家的樣子。至于我的外婆和太爺爺,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我忘記了他們,還是根本無緣相見,我也無從得知。
在他們的墳前,還長著兩棵十分茂盛的樹,它們長出了許許多多的綠葉,但在這些綠葉中總夾雜著幾處枯枝,我喜歡將上邊的枯枝從樹上搖下來。我隨意地從路邊撿了一根長木條,往樹上一打,便落下許多枯枝,若將它們換作是雪,那也得是鵝毛大雪。
清明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還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當然也有不少的習俗。
在每年清明的這一天,人們通常會祭掃墳墓,是表示對死者悼念。清明節除了掃墓,還有蕩秋千、踏青、放風箏、戴柳等習俗。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掃完墓后,我們來到了外公家,那時已經是中午了,在吃午飯之前,媽媽和阿姨們總是會準備一些吃的,比如青團、粽子、蝦、蘋果、糕點什么的,將它們擺在桌上。記得很早以前媽媽說過,那些都是供品,是給外婆他們吃的,我們要在他們吃完以后,才可以吃。要是趁大人不在偷吃,那便是對那些過世的親人的不敬,若是偷吃時還被大人們抓個正著,那可就不是一頓教訓這么簡單了。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九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先祖、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就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這天,我們爺爺、爸爸、媽媽、舅公、大伯等十幾個人來到了齊賢金白山公墓去掃墓。那里真是人多車雜呀!雖不是車水馬龍,但也堵得夠嗆了!看來來掃墓的人還真多。
來到了奶奶的墳墓前,大伙兒便開始忙了起來:大伯公拿了一把掃把,將墳墓四周掃得干干凈凈,不一會兒,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一座干凈、典雅的墳墓了;爸爸則麻利地拿出了圓鼓鼓的雞蛋、香噴噴的肉等食物;我拿出了水果、蠟燭等東西。這時,我們便點燃了蠟燭,倒了酒,而媽媽拿出了一根我們家種的松樹枝插在了奶奶墳前的`土堆上。既可以向世人表示家人已經來過了,又表示讓已經入土的奶奶回家來看看后代。
緊接著,爸爸和大伯公拿出了鞭炮、紙元寶和紙錢,一邊放燒起了祭奠物一邊放起了鞭炮。等到6筒鞭炮放完后,在燃燒的祭奠物前,我們便一個個輪流來拜奶奶,向她“訴說”自己的心事和今年的打算,在升騰的煙霧中,我們便結束了今年的掃墓活動。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天是4月5日清明節,但不是古人說的雨紛紛,而是明媚而燦爛的陽光。我和爸爸、五爹去村里掃墓。
我們準備好掃墓的祭品后,我們出發了。路上的風景到處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但是我們的心情卻很沉重,一想到逝去的親人們,心里有一種酸酸的感覺。
來到掃墓地點,我們各自忙碌。爸爸去那幾棵柳樹下折了幾根樹枝,五爹拿著鐮刀清除祖先墳墓四周的雜草,是為他們整理一下周邊環境。隨后爸爸也和五爹一起清理雜草雜物。他們清理得很仔細,哪怕是一塊小石頭,一根小草都要摳出來扔去。爸爸還對我說,掃墓必須要誠心實意,必須要掃得干干凈凈,決不能留下半點雜物,否則,就是對祖先的不敬。隨后又對我說,等他們除完草才能插樹枝掛彩紙,來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祝福。
按照爸爸的說法,等他們除完了草,我把樹枝恭恭敬敬地插在了墳墓的上面,爸爸又過來左端詳右端詳,最后才讓我把彩色的“紙錢”掛在上面。接著爸爸和五爹對紙錢摸了又摸,嘴里還念念有詞。然后,爸爸和五爹又拿著鮮花恭恭敬敬地擺放到親人的墓上。
這時,爸爸和五爹把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祭品”拿出來,擺得整整齊齊,隨后他們讓我一起跪在墓前,首先,點燃了祭拜的香,隨后正準備要為祖先們燒紙錢,他們說燒這些東西是希望自己的祖先在天上能夠過得更好些,讓他們不用為自己的生活發愁。
五爹正要點火,我急忙對五爹說:“五爹,老師說要文明掃墓,不讓我們點火,以免引起火災!”
五爹看了看爸爸,爸爸想了想對五爹點了點頭,同意了我的想法。但見爸爸和五爹雙手合攏,嘴里不知說了些什么。我想,他們一定是希望祖先們能原諒。于是我一邊鞠躬一邊小聲地說:
“祖先們,您好,現在都改革了,要求文明祭拜你們,燒紙會帶來火災,你們一定不希望看到這些,希望你們能原諒我們!今天,我們給您買了許多用吃的和生活品用品,希望你們每天高高興興,在天堂吃好、住好。請您們一定要保佑我們全家身體健康,做事順順利利;當然我也向您保證,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好好做人,將來好好孝順長輩,報效國家。”
爸爸和五爹聽完我的話,都流下淚,在墓前為祖先們恭恭敬敬地磕著響頭,也許他們是被我的話感動了,又想起了逝去的親人吧!
掃墓結束后,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親人們,踏上了歸程……。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一
清明節這天,天氣格外的晴朗,早春的太陽似乎一點也不示弱,照的人們身上暖洋洋的。我們全家去給爺爺上墳,爺爺的墳冢坐落在一座高山上,我們一路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歷盡艱辛,才來到了爺爺的墳前。
其中三伯、四伯還是當年的高考狀元呢!如今他的子女都是單位的骨干精英,社會的棟梁人才,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著貢獻。
跪在爺爺的墳前,爺爺生前的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記得爺爺生前病重的一天,我看著病榻上的爺爺,難過的直掉眼淚,爺爺卻撫摸著我的小手,微笑著說:“能學的懂不?”我強忍著淚水,使勁點頭說:“爺爺,您放心,我能學得懂。”聽完我的話,爺爺的臉上立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是爺爺最小的孫孫了,幾個哥哥姐姐學習一個比一個好,爺爺就關心我的學習了。周圍的哭聲打斷了我的回憶,啊!我的可親可敬的爺爺就真的離我們遠去了!
我哭喊著:“爺爺,您安息吧!您的諄諄教誨我會時刻銘記在心的。”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人的生命是何等的有限與寶貴,我們應該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趁著年少,努力學習,孝敬父母,讓我們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知從何時起,清明節已經離我們與我們越來越近了。清明節又俗稱踏青節,在清明節那一天,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親人。也可以出外踏青游玩。并舉辦一系列體育活動。
我的家鄉是潛江,在清明節那天,街道上沒有多少人,在某些地方可以看見,門前有擺放白色以及其他顏色的花圈以表示對死者的紀念,在一些大樹下也可以看見已經燃放了的香。
清明這天,我早早的起了床,跟著爸爸媽媽來到墓園。我懷著一顆對姥爺無比思念的心,走到了存放姥爺骨灰盒的柜子前,慢慢打開柜子,一張黑白照片印入眼簾。照片上的姥爺安詳的笑著,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他似乎還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我的心猛然一緊。沉默了一會兒。我輕聲的對著姥爺的相片說:“姥爺,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健康平安,保佑我考上名牌大學。”說完我跪了下去,對姥爺的相片磕了三個響頭。爸爸媽媽給姥爺請過安之后,就和我來到了燒紙錢的地方。我拿起一大把紙錢默默地往火堆里丟去,漫天都是飛舞的紙絮,落在我的頭上,衣服上,前方滾滾而來的熱浪也讓人受不了,可我還是堅持把紙錢燒完,好讓姥爺在地下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燒完紙錢,爸爸媽媽便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和媽媽走出了墓園迷途中還看到幾個人在自己的親人的墳前上墳。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三
下周就是清明節了!學校要放假了,真期待啊。
我期待清明節的到來是因為清明節時可以家族團聚,七大姑八大姨都會來,我們四家人先匯合,再去接姥姥、姥爺……他們老人家都住在偏僻的山村,所以我們會“兵”分兩路,乘兩輛車接他們。之后把車停在院子里,我們一來,他們就會拿出香甜可口的清明團招待我們。吃了早餐,按照慣例,我們會帶上早已準備好的香、紙,就上山咯!
我們每次都走一樣的路線,那山路早已被我們每年20多人踩出形了。那山路雖然崎嶇,但一路上漫山遍野的桃花、梨花發出來的幽幽清香可謂沁人心脾啊。我們有時會摘些果子,小孩子都在一旁追蜻蜓,我和姐姐則喜歡把油菜花插在頭繩上,舅舅、爸爸、姨夫等人都在鋤草、清理,好了就叫我們過去,媽媽、姨媽、奶奶他們喜歡坐在石頭塊上吃吃瓜子,拉拉家常。
去山上最得小心的就是蟲子,在石頭上會時不時冒出來一只毛毛蟲,墳上會有很多蜈蚣,爸爸有一次還創過輝煌戰記呢——抓了兩只蜻蜓、一只蟋蟀、兩只螞蚱。我平生最怕蟲子了,到了山上更是過五分鐘就傳來一聲尖叫,大家都以習為常了,但還有沒防備的時候,比如說上次走到一個十分兇險的地方,一只黑白相間的蟲子跳到我的手背上,我“啊”地叫了一下,連忙揮手把蟲子吹下來,可其他人正專注于腳下,聽到我的尖叫,一哆嗦,差點掉下山谷去了。
大人們全忙著祭祖,而我們小孩都在一邊樂著玩耍,雖有嚇人蟲子,也很快樂,還可以玩蜻蜓、把花蚊子翻來翻去……下了山之后等待我們的就是一桌桌的山珍海味了,我也不細說了。
真期待清明節快快到來,讓我放松放松吧。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四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一家人要去祭祖,在祭祖之前,我們家準備了好多吃的。
今天的天氣是陰陰的,爸爸說今天我們回鄉下掃墓。一大早,我們就準備好了祭品,早早地吃完了早飯去給太婆掃墓,也就是給我爸爸的奶奶掃墓。我們從老家出發大約走了一公里路來到一個小山坡,半山坡太婆的墓地旁邊,只看見墓地上和四周都是小樹木和雜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開始用柴刀、鐮刀、清除小樹木,雜草,不久墓地上和四周被清除得干干凈凈。爺爺在墓碑前擺上祭品,祭品有:酒、蘋果、豬肉、粑粑等。爺爺擺好后向太婆三鞠躬,也要我和姐姐鞠躬,爸爸開始放炮,媽媽開始燒紙錢,掃好墓后我們就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問爸爸清明節掃墓為什么要擺上祭品,向墓鞠躬,放炮,燒紙錢呢?我聽了爸爸的回答后知道了,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都去給去世的親人掃墓。掃墓時,用以上的各種方式,寄托對已故親人的哀思。這可不是迷信活動咯,清明節真有意義啊!
清明節,真是有意義的節日啊!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五
經過幾十分鐘的汽車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莒溪太太的墳前。我們清理掉墓前的雜草,疏通邊上的排水溝,放上供品,點好香、蠟燭,把折好的紙錢燒成灰燼給親人拜祭,以此寄托對死去親人的一份思念。我們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叔叔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我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太太能保佑我讀書聰明,學習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
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或一兩個姍姍獨行,不愧是我們中華發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六
星期六,大家全家去老家為祖先掃墓。
到祖墳所在的山坡上時,我就拿起掃把,把祖墳周圍的落葉等垃圾掃得干干凈凈。接著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細細地擦著墓碑。經過一番有力地擦拭后,祖先的墓碑祖先的墓碑新的一樣一塵不染,光亮如新。沒多久,祖墳就被大家掃好,大家祭拜后,便走回老家吃午飯。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是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初一記敘清明節清明節(匯總17篇)篇十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抓住了不少人的心,在清明節來臨之際,我也體會了這種感受。
今天,老師帶我們到烈士陵園去掃墓,一到烈士陵園,我就感受到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們首先來到烈士墓前,烈士墓正前方的墓碑上刻有陳錫聯將軍的題詞:“豫北反功作占英勇犧牲的戰士們永垂不朽。”走到這里,我覺得雖然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仿佛又出現在我的眼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江姐英勇就義;邱少云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抗擊敵人……烈士陵園里埋葬的烈士跟以上的烈士一樣,都是為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惦念著烈士們,幾位老師買來幾束花,獻給俗血搏殺的戰士們。
老師告訴我們烈士犧牲之后可能沒有留下后代,我們都是烈士的后代,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如果不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就換不來我們現在安定、幸福的生活……聽了老師的話我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是啊,老師說得太好了,我們的確不應該忘記這些犧牲的烈士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想起這些為了新中國而犧牲的烈士們呢?又有多少人來為他們掃墓呢?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我站在烈士墓前默哀、祈禱、祈求他們的靈魂在天堂安息。
通過學習這次活動,我覺得我們學生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華、富強,實現先烈未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