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落實和執行,需要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包含在下面這份教學工作計劃中的教學思路和設計,將幫助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一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感受絲瓜的神奇,對學生的精神進行積極的熏陶。
以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絲瓜的神奇。
以絲瓜的旺盛生命力和作者的生活態度、生活情趣對學生的精神生活進行積極引導。
課型:自讀課。
“神奇的絲瓜”中心詞是什么?(絲瓜)說明本文的描寫對象是絲瓜。絲瓜之前有個修飾詞“神奇”,看到這個詞,我產生了這樣一個疑惑:絲瓜平時常看、常吃,沒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可季老先生卻說它很神奇,為什么?我的好奇心頓時產生了,很想了解季老先生筆下的絲瓜有何特別之處?同學們不知是否有同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的《神奇的絲瓜》。
1、學生大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自選角度,概括說明這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章,可以擴寫“這是一篇寫絲瓜的文章”這個句子的形式進行。
3、教師參與交流并進行總結。
從文章線索看:這是一篇寫了絲瓜生長的軌跡與作者心靈感受的軌跡,兩條線索交錯進行,物我相與為一的文章。
從文章構思看:這是一篇用樸素語言寫絲瓜,起始平淡,越往后敘述越精彩,節奏感強的文章。
從作者看:這是一篇寫作者細致觀察絲瓜,生動描寫絲瓜,巧妙發現絲瓜生存智慧的文章,體現的是作者的一種生活情趣和生活態度。
從內容和主題看:這是一篇記敘絲瓜神奇的生長過程,描寫作者一次次擔心,贊頌絲瓜神奇生命力、生存智慧的文章。
1、以師生、男女生相互配合的形式朗讀課文。
1、選取能體現絲瓜神奇的句子、語段讀一讀,以“神奇的絲瓜,神奇在”句式說一說絲瓜的神奇體現在哪里,并簡要分析。
過渡: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絲瓜的.這種神奇是通過作者的擔心一步步引出來的。作者越擔心,絲瓜就越顯神奇。這是一種襯托的手法。我們主要通過讀來體會作者的“擔心”。
2、理解“擔心”
讀的形式:師生一遍;同位配合一遍。
(1)、第一次的擔心。
(2)、第二次的擔心。
(3)、第三次的擔心。
師小結:一棵絲瓜,平凡得可以忽略不計,但絲瓜并沒有因為人們對它的忽略,而放棄展示它那無限的活力和生機。它似乎有思想,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季老先生以一顆未泯的童心,與絲瓜進行了無言的對話,體現的他的一種生活情趣和生活態度。
1、我們已經充分領略了絲瓜的神奇,讀完本文后,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
2、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從對課文中的美詞、佳句、精段、情感、主題各個方面的品悟中選一種,表達自己的看法,表現自己的欣賞是水平。
師小結:
作者觀察細致、描寫生動,讀者仿佛親見絲瓜生長的過程,絲瓜的絲絲縷縷、寸寸節節被放大、看清了,其情其景真像是字中畫、畫中詩。季老先生以一顆未泯的童心,與絲瓜進行了無言的對話,也啟示我們漂泊在繁華似錦的物質世界里,別忘記了對我們身邊平凡事物所展示的平凡的精彩。作者在《清塘荷韻》中寫到: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御。我們可以用這句話來理解絲瓜神奇的奧妙所在。
1、閱讀材料:
下面是一本寫季羨林先生的書《非凡人生——季羨林先生》的前部分目錄,主要介紹了作者80年來的經歷:
學習了本文之后,在閱讀這些材料,不知同學們有哪些感想?(學生暢所欲言,可以引導學生往生活態度、生活情趣和生命創造力等方面討論)。
2、選擇一種你認為有點“特別”的景物或動物,認真觀察幾分鐘,努力發現你平常沒有發現的精細之處;閉目沉思,盡力回憶,再睜眼看此景物或動物,有無遺漏的細節?你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形容它嗎?圍繞這個詞或這句話,你打算從哪幾個方面或連續的幾個階段來描寫它?三四個方面或階段即可。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二
(1)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斬草挖土,開辟出來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扎了一個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幾顆扁豆和兩顆絲瓜。土壤并不肥沃,雖然也鋪上了一層河泥,但估計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過是玩玩而已。
(2)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長大。這當然增加了我們的興趣。但是我們也并沒有過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墻外馬路上的車水馬龍和亞運會招展的彩旗,顧而樂之,只不過順便看一看絲瓜罷了。
(3)絲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沒想到會有什么神奇之處。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絲瓜秧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墻。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決非夸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爬在灰白的墻上,,一片濃綠,給土墻增添了無量活力與生機。
(5)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長,越長越長,重量當然也越來越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的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替它擔心,生怕他經不住這一份重量,會整個地從樓上墜下來落到地上。
(6)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在上面,在三樓一位一百零二歲的老太太的窗外窗臺上,卻長出來兩個瓜。這兩個瓜后來居上,發瘋似地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我又擔心起來。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7)不知道從那一天起,我忽然又發現,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地懸在那里。我又犯了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的兩個瓜也墜了下來,一起墜到地上,落葉歸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8)然而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跡。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定分量都沒有;上面老太太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一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看到掉下來的瓜。等我再退幾步抬頭看時,卻看到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躺在抗震加固時筑上的緊靠樓墻凸出的一個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這個凸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都是無法上去的,決不會有人把瓜擺平的。
(9)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顆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樣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問題】。
20、讀第一自然段,從種植角度看,反襯絲瓜神奇的詞語有(2分)。
21、找出后文與第二自然段劃線句相照應的句子。(2分)。
23、第六自然段中,“杞人憂天(2分)。
24、第九自然段中,“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指什么?(在文中用曲線標出)(2分)。
25、作者抓住“神奇”二字,安排了狀物和抒情兩條線索。從狀物看,絲瓜生長軌跡是:“家人種花樹花菜”——“【】”——“【】”——“最新的絲瓜平躺在樓墻臺子上”(填上相關的細節)(2分)。
26、依據25題的提示,試寫出本文的抒情線索。(2分)。
(1)對。
(2)對。
(3)對。
【參考答案】。
20、隨意種上。
土壤不肥沃。
玩玩而已。
21、爬小山反而成為次要的了。
22、人也應該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得面對環境。
23、擔心“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24、第九段“它能考慮問題,……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
25、瓜秧葉的無限活力與生機。
絲瓜此歇彼長落腳于窗臺。
26、對瓜秧葉瘋長的驚奇。
對絲瓜落腳窗臺的安心。
對絲瓜平躺臺子上的驚奇。
文檔為doc格式。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三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茁壯”、“瓜藤”、“凸出”、“杞人憂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絲瓜的神奇。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及抓住特點描寫的表達方法。
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絲瓜的神奇。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及抓住特點描寫的表達方法。
課件。
兩課時。
第一課時。
1.看到課題,你有了什么想法?
2.課件出示絲瓜的圖片,說一說絲瓜的外形特點,介紹一下絲瓜。
1.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朗讀課文。
2.交流學習效果,提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義。
3.把課文讀通讀順,感知課文內容。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想一想絲瓜的神奇表現在哪些地方。
(可以在書上作批注。)。
1.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絲瓜的神奇的。請大家默讀課文以后找出描寫絲瓜的語句。
2.指名讀,感受絲瓜的'神奇。
3.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抓重點匯報體現絲瓜的神奇的語句。
a.隨意種上卻茁壯成長。
b.生長神速,讓人難以相信。
c.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
d.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e.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
4.美讀課文,體會絲瓜的神奇。
讓學生自己談學習的收獲,主要從理解課文方面談。
第二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一說絲瓜的神奇之處。
2.說一說:課文是用怎樣的方法寫出絲瓜的神奇的。
1.課件出示下列句子,學生討論交流。
a.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
b.絲瓜藤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
c.這樣細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給土墻增添了活力與生機。
2.全班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談理解,講體會,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a.“竟然”的“竟”是什么意思。
b.絲瓜為什么會出乎作者的意料?
c.“竟然”的“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絲瓜的神奇通過作者的擔心一步步引出來。作者越擔心就越能表現絲瓜的神奇,這是一種襯托的寫作手法。)。
3.你們知道作者每一次擔心什么,為什么擔心嗎?
4.學生交流,教師小結。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畫出來多讀幾遍。
2.美讀課文,體會絲瓜的神奇以及作者對絲瓜的喜愛之情。
1.總結文章的寫作手法,概括全文內容。
2.讓學生自己談這節課學習的收獲,主要從體會詞句方面談。
板書設計:
瓜籽。
瓜秧。
絲瓜。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四
“神奇的絲瓜”中心詞是什么?(絲瓜)說明本文的描寫對象是絲瓜。絲瓜之前有個修飾詞“神奇”,看到這個詞,我產生了這樣一個疑惑:絲瓜平時常看、常吃,沒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可季老先生卻說它很神奇,為什么?我的好奇心頓時產生了,很想了解季老先生筆下的絲瓜有何特別之處?同學們不知是否有同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的《神奇的絲瓜》。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五
2、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從對課文中的美詞、佳句、精段、情感、主題各個方面的品悟中選一種,表達自己的看法,表現自己的欣賞是水平。
師小結:作者觀察細致、描寫生動,讀者仿佛親見絲瓜生長的過程,絲瓜的絲絲縷縷、寸寸節節被放大、看清了,其情其景真像是字中畫、畫中詩。季老先生以一顆未泯的童心,與絲瓜進行了無言的對話,也啟示我們漂泊在繁華似錦的物質世界里,別忘記了對我們身邊平凡事物所展示的平凡的精彩。作者在《清塘荷韻》中寫到: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御。我們可以用這句話來理解絲瓜神奇的奧妙所在。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六
活動目標:
1、知道常見的清潔用品的名稱與用途。
2、增強對清潔用品的辨別力和觀察力。
3、體驗探索各種清潔用品活動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畫面《絲瓜布》。
2、絲瓜、絲瓜布,牙刷、牙膏、毛巾、浴巾、肥皂、海綿、洗發精等。
活動重點:知道各種清潔用品的名稱與用途;
活動難點:通過觀察能說出不見了的清潔用品。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清潔用品。
1、讓幼兒隔著遮布摸一摸、猜一猜:它們是什么?能干什么用?
2、出示畫面《絲瓜布》:這個是什么?絲瓜布是怎么來的呢?
3、教師邊出示畫面邊總結:成熟的絲瓜不要摘下來,過一段時間就會邊干變黃,出去外殼,就變成了干干的絲瓜布了。
4、教師出示實物絲瓜和絲瓜布,請幼兒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絲瓜和絲瓜布。
二、引導幼兒認識出示的各種清潔用品。
1、——你知道除了絲瓜布,還有哪些也是清潔高手嗎?(肥皂、洗潔精)。
2、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邊出示清潔用品實物邊介紹各種清潔用品的名稱和用途。
3、幼兒觀察出示的各種清潔用品并進行比較它們的異同。
4、教師選取5件有代表性的讓幼兒說出名稱和用途:
——這是什么東西?你有沒有用到過它?
——什么時候會用到它?是怎么用的呢?
三、游戲:什么不見了。
2、幼兒分組玩游戲。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七
活動目標:。
1.知道絲瓜的名稱、種植季節以及生長過程。
2.學習正確使用簡單的種植工具,如鏟子、噴水壺。
3.萌發熱愛勞動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勞動工具。
活動過程:。
一、情景帶入主題。
1.孩子們,剛剛我們去逛了逛幼兒園的菜園地,你們發現里面都種了些什么呀?(西紅柿、土豆、蔥等)。
2.那你們發現有種長長的瓜嗎?誰認識?(絲瓜)。
3.那我們也來種種吧!
二、交代任務及要求。
我們要把長好的絲瓜秧苗種到菜園地里,種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秧苗的根。
三、種植絲瓜。
1.師幼共同整理種植園地。讓幼兒知道一些整地的粗淺知識,認識一些農具,提高幼兒種植興趣。
2.師幼一起種絲瓜。
教師示范:用小鏟子挖一個深一點的坑,小心的分出一棵瓜秧,放入坑內,注意根部盡量保持垂直,然后用泥土蓋上根部,澆上水。
重點指導幼兒挖坑、澆水,秧苗入土、覆土最好由教師完成。教師提醒幼兒澆適量的水:用手指蘸上去,既不干,泥也不粘手指為好。
幼兒合作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根據不同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
四、學習護理絲瓜的技能。
1.絲瓜種好了,我們應該怎么愛護它們呢?教師告訴幼兒絲瓜會爬藤,組織幼兒觀察成人如何搭藤架,如何施肥。可讓幼兒經常澆水、觀察,若發現異常情況,商量解決方法或告訴老師。
2.設計一個觀察記錄表,指導幼兒用圖畫表示絲瓜的生長過程。(長出幾瓣葉子——開花——結果等)。
3.鼓勵幼兒每天來認真觀察、記錄。
五、可根據實際情況種植黃瓜、苦瓜、葫蘆等其他瓜。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八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詞語。
2、選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說出絲瓜的神奇之處。
3、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在觀察細致、生動描寫的過程中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絲瓜的神奇,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位慈祥的老者就是季羨林老爺爺。(課件展示)現在季老爺爺雖然已經去逝了,但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通讀順。
2、再次默讀文章,勾畫生字新詞,理出不懂的問題。
3、重點了解“凸”字的筆畫筆順。
4、理解“杞人憂天”這個成語。
三、品句,體會作者的擔心。
教師過渡:文中說誰“杞人憂天”了?全文共寫了作者幾次擔心,都擔心什么呢?請找出描寫作者擔心的句子,用“——”勾畫出來。
1、抽生讀作者第一次擔心的語句,讀出這種擔心的語氣。
2、抽生讀作者第二次擔心的句子。(課件顯示句子)。
教師引語:這個句子寫得好嗎?好在哪里?
3、課件出示作者第三次擔心的句子,抽生讀。
四、感悟絲瓜的神奇。
教師過渡:絲瓜的生長緊緊地扣住了作者的心弦。可是作者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絲瓜是“神奇”的。請大家瀏覽課文,用波浪線勾出體現絲瓜神奇的句子,還可在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1、師生交流。
2、作者第一次擔心的那個最初長的瓜怎樣了?(板書:停止生長)如果不停止生長,結果會怎樣?體會絲瓜舍己為人、顧全大局。
3、在三樓窗外的那兩個瓜把瓜秧折斷了嗎?(板書:彎、放)體會絲瓜智慧生長。
4、在二三樓之間的那個瓜又長得如何?(板書:平躺)師生交流絲瓜的神奇。
5、課題是《神奇的'絲瓜》,可是季老爺爺多次寫自己的擔心呢?(了解烘托的寫法)。
6、師生共同品讀。
五、情感體驗。
1、課件出示“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理解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2、結合文中的絲瓜來說說它們各自是怎樣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體會這是作者的一種人生態度和感悟。
六、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
季老先生為什么把絲瓜寫得如此生動具體呢?(師生共同總結:仔細觀察、巧用詞語、真情實感等)。
七、布置作業:
選擇一種認為平常而又有些特別的植物,寫一篇作文。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八、板書設計:
18、神奇的絲瓜。
停止生長。
平躺。
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烘托手法巧用詞語。
仔細觀察真情實感。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九
教具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看到課題,你有了什么想法?
2.課件出示絲瓜的圖片,說一說絲瓜的外形特點,介紹一下絲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朗讀課文。
2.交流學習效果,提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義。
3.把課文讀通讀順,感知課文內容。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想一想絲瓜的神奇表現在哪些地方。
(可以在書上作批注。)。
三、細讀課文,感悟絲瓜的神奇。
1.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絲瓜的神奇的。請大家默讀課文以后找出描寫絲瓜的語句。
2.指名讀,感受絲瓜的神奇。
3.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抓重點匯報體現絲瓜的神奇的語句。
a.隨意種上卻茁壯成長。
b.生長神速,讓人難以相信。
c.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
d.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
e.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
4.美讀課文,體會絲瓜的神奇。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自己談學習的收獲,主要從理解課文方面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一說絲瓜的神奇之處。
2.說一說:課文是用怎樣的方法寫出絲瓜的神奇的。
二、品讀詞句,進一步感悟與交流“神奇”。
1.課件出示下列句子,學生討論交流。
a.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
b.絲瓜藤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
c.這樣細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給土墻增添了活力與生機。
2.全班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談理解,講體會,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a.“竟然”的“竟”是什么意思。
b.絲瓜為什么會出乎作者的意料?
c.“竟然”的“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絲瓜的神奇通過作者的擔心一步步引出來。作者越擔心就越能表現絲瓜的神奇,這是一種襯托的寫作手法。)。
3.你們知道作者每一次擔心什么,為什么擔心嗎?
4.學生交流,教師小結。
三、配樂朗讀,體會情感。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畫出來多讀幾遍。
2.美讀課文,體會絲瓜的神奇以及作者對絲瓜的喜愛之情。
四、探究提高,課堂小結。
1.總結文章的寫作手法,概括全文內容。
2.讓學生自己談這節課學習的收獲,主要從體會詞句方面談。
板書設計:
瓜籽神奇(旺盛的生命力)。
瓜秧。
絲瓜。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茁壯”、“瓜藤”、“凸出”、“杞人憂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絲瓜的神奇。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及抓住特點描寫的表達方法。
重點難點:
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絲瓜的神奇。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及抓住特點描寫的表達方法。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
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斬草挖土,開辟出來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扎了一個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幾棵扁豆和兩棵絲瓜。土壤并不肥沃,雖然也鋪上了一層河泥,但估計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過是玩玩而已。
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這當然增加了我們的興趣。但是我們也并沒有過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墻外馬路上的車水馬龍和亞運會招展的彩旗,顧而樂之,只不過順便看一看絲瓜罷了。
絲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沒有想到會有什么神奇之處。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絲瓜秧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墻。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決非夸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爬在灰白色的墻上,一片濃綠,給土墻增添了無限活力與生機。
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長,越長越大,重量當然也越來越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是替它擔心,生怕它經不住這一份重量,會整個地從樓上墜了下來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在上面,在三樓一位一百零二歲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臺上,卻長出來兩個瓜。這兩個瓜后來居上,發瘋似的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我又擔心起來。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我忽然又發現,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的懸在那里。我又犯了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兩個大瓜也墜了下來,一起墜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跡。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點分量都沒有;上面老太太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一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看到掉下來的瓜。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了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墻突出的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這個突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都是無法上去的,決不會有人把絲瓜擺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他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子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選自《季羨林散文》,略有改動)。
14.在絲瓜的成長過程中,哪些神奇現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請簡要概括。(4分)。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作用。(3分)。
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16.說說作者心目中的絲瓜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為什么?(4分)。
17.品讀文本,說說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給了你什么啟迪。(4分)。
參考答案:
16.在作者心中,絲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為它能從容不迫地應對各種生存環境。
17.把植物當作一個生命去看待,細心觀察,用心體味和思考,并從中獲得生活的啟示。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一
這是季羨林老先生筆下描寫的一幕。
樓前有塊空地,孩子們開辟了一塊花園,種上了絲瓜。不久,細細的瓜秧慢慢往上爬,爬到了二樓。后來瓜秧上面長出了一個瓜,越長越大。
老先生很擔憂這個瓜會掉下來,因為細細的瓜秧怎么能承受這樣的重量呢?可是,過了幾天,他發現那瓜越長越大,并沒有掉下來,因為他把軀體彎了下來,神奇地躺在了二樓的窗臺上,再沒有要掉下來的危險了!然后它接著長大。
后來瓜秧的`下部又長出一個絲瓜來,掛在秧上,懸在空中,讓人又開始擔心瓜秧會被這個瓜一起扯下來。
季老每隔幾天就去看看,結果發現從中部又長出來一個瓜,下面的絲瓜竟然會神奇地停止生長,而讓中間那個瓜越長越大。又過了幾天,季老又驚訝地發現中間那個的瓜變得彎曲起來,又幾天,這個越來越大的彎著身子的瓜竟然倚靠在了墻壁的一處凸出的小臺子上!
那個小臺子離地面和二樓窗臺都很遠,絕不會有人能夠得著,那么是誰幫這個彎著身子的絲瓜穩穩當當地靠在這個小臺子上呢?!
中間的和上面的絲瓜都放心地長大,而懸掛在瓜秧上的那個最下面的瓜卻仿佛停止了生長,一直就那么大。
季老先生圍著這神奇的絲瓜轉來轉去,怎么也想不通——。
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又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與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繩子,綠葉照舊濃綠撲人眉宇。
季老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欣然坦然,含笑面對秋陽。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二
古人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閱讀季羨林寫的《神奇的絲瓜》后,我又得到了新的啟示。
全文主要講訴了作者在竹籬笆下種了兩棵絲瓜,在細心觀察中發現絲瓜是有思想的,會考慮問題,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給處在有利地形的瓜找承擔重量的地方,讓其猛長;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
作者還在對絲瓜仔細觀察中悟出了生活的哲理:要明白適可而止,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要懂得改變自己,適應環境。同時還要學會克服困難。
作者季羨林是因為留心生活,用心體會、思考,從平常的絲瓜的生長中獲得做生活的啟示。就如曾經看到的一句話“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領悟生活。”就連古代著名的發明家魯班發明傘也是從荷葉中的得到啟示。
據說很久以前沒有傘,遇炎日天氣、下雨時人們出行就不方便,魯班就像發明一個能遮太陽又能擋雨的東西。
一日天氣酷熱無比,魯班路過池塘,見一群孩子盯著荷葉。就急忙抓起一片荷葉,仔細一看,荷葉圓圓的,有些經脈,罩在頭上輕巧又涼快。
魯班茅塞頓開,經過一番努力,終于造出現在大家用的傘。
其實生活與自然的萬物都蘊含著生活的哲理,為人之道。賈平凹就從幽谷蘭花中讀出了:我們要為自己活著,不在意他人目光。達爾文觀察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敢于探究,成為一代偉人。
所以只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顆愿意去聆聽,感受生活與自然的心,就能發現生命的奧秘,成功的秘訣,做生活的智者。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三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生充滿勞績,但要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其實生活與自然的萬物都蘊含著生活的哲理,為人之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顆愿意去聆聽、感受生活與自然的心,就能發現生命的奧秘,成功的秘訣,做生活的智者。
《神奇的絲瓜》是季羨林季老記錄的自家院子里兩株絲瓜成長歷程,再普通不過的植物,在季老筆下讓人們看到了絲瓜的聰慧睿智,讀過這篇文章之后,心中感慨頗多,遂推薦給各位。
生活的真諦從來都不在別處,就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奮斗里,放下手機,睜眼看看真實的生活,不難發現生活里的詩與遠方。
如果你熱愛散文一定要去讀季羨林;如果你熱愛生活更要去讀季羨林。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四
季羨林。
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斬草挖土,開辟出來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扎了一個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幾棵扁豆和兩棵絲瓜。土壤并不肥沃,雖然也鋪上了一層河泥,但估計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過是玩玩而已。
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這當然增加了我們的興趣。但是我們也并沒有過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墻外馬路上的車水馬龍和亞運會招展的彩旗,顧而樂之,只不過順便看一看絲瓜罷了。
絲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沒有想到會有什么神奇之處。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絲瓜秧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墻。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決非夸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爬在灰白色的墻上,一片濃綠,給土墻增添了無限活力與生機。
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長,越長越大,重量當然也越來越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是替它擔心,生怕它經不住這一份重量,會整個地從樓上墜了下來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在上面,在三樓一位一百零二歲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臺上,卻長出來兩個瓜。這兩個瓜后來居上,發瘋似的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我又擔心起來。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我忽然又發現,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的懸在那里。我又犯了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兩個大瓜也墜了下來,一起墜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跡。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點分量都沒有;上面老太太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一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看到掉下來的瓜。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了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墻突出的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這個突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都是無法上去的,決不會有人把絲瓜擺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他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子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選自《季羨林散文》,略有改動)。
閱讀訓練。
14.在絲瓜的成長過程中,哪些神奇現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請簡要概括。(4分)。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作用。(3分)。
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16.說說作者心目中的絲瓜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為什么?(4分)。
17.品讀文本,說說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給了你什么啟迪。(4分)。
參考答案:
16.在作者心中,絲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為它能從容不迫地應對各種生存環境。
17.把植物當作一個生命去看待,細心觀察,用心體味和思考,并從中獲得生活的啟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五
1.在絲瓜的成長過程中,哪些神奇現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請簡要概括。(4分)。
答案:絲瓜秧生長迅速,細秧能養育出濃綠的瓜葉,充滿了活力與生機絲瓜能控制瓜的生長,似乎有思想。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作用。(3分)。
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答案:這兩個動詞描繪了絲瓜主動調整生存狀態的動作,表現出絲瓜具有主動性,似乎有思想的特點。
3.說說作者心目中的絲瓜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為什么?(4分)。
答案:在作者心中,絲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為它能從容不迫地應對各種生存環境。
4.品讀文本,說說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給了你什么啟迪。(4分)。
答案:把植物當作一個生命去看待,細心觀察,用心體味和思考,并從中獲得生活的啟示。
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斬草挖土,開辟出來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扎了一個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幾棵扁豆和兩棵絲瓜。土壤并不肥沃,雖然也鋪上了一層河泥,但估計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過是玩玩而已。
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這當然增加了我們的興趣。但是我們也并沒有過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墻外馬路上的車水馬龍和亞運會招展的彩旗,顧而樂之,只不過順便看一看絲瓜罷了。
絲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沒有想到會有什么神奇之處。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絲瓜秧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墻。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決非夸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爬在灰白色的墻上,一片濃綠,給土墻增添了無限活力與生機。
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長,越長越大,重量當然也越來越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是替它擔心,生怕它經不住這一份重量,會整個地從樓上墜了下來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在上面,在三樓一位一百零二歲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臺上,卻長出來兩個瓜。這兩個瓜后來居上,發瘋似的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我又擔心起來。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我忽然又發現,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的懸在那里。我又犯了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兩個大瓜也墜了下來,一起墜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跡。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點分量都沒有;上面老太太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一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看到掉下來的瓜。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了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墻突出的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這個突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都是無法上去的,決不會有人把絲瓜擺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他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子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六
1、喜歡寫生的繪畫方式,對美術活動感興趣。
2、發展幼兒的持續觀察、細微觀察能力。
3、在活動中與小朋友分享觀察經驗,豐富顏色的詞匯并用藝術手法再現。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后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5、培養幼兒良好的作畫習慣。
能把植物的變化講出來,用藝術的手法再現。
實地觀察長好的絲瓜藤、絲瓜花等、圖畫紙、鉛筆、小椅子、蠟筆。
1、引入活動。
看絲瓜寶寶的成長圖像,回憶照料絲瓜寶寶的小時候的樣子,期待現在的樣子。絲瓜寶寶這個時候怎么長大的?(小小的種子,通過我們在小盤子里,水發的方法進行培育,然后再移栽到土里)。
2、師:我們一起去看看現在的絲瓜寶寶長什么樣子了?(期待絲瓜寶寶現在成熟時的樣子,激發幼兒興趣去發現)師:但是老師相機沒有電了,用什么方法來記錄絲瓜寶寶現在的樣子呢?(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
3、入園和老師一起帶著問題觀察并討論。
觀察絲瓜寶寶現在的摸樣?綠綠的藤,綠綠的葉子,黃黃的花。絲瓜寶寶的花在哪里?在藤和葉子之間,由于搭了架子,所以花穿插在葉子與藤之間。藤在哪里?在葉子與花之間圍繞。絲瓜果實在哪里?是怎樣長的?果實垂在葉子之間,和葡萄的果實垂吊方法是一樣的。絲瓜寶寶的花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形狀的?淺黃色的。五瓣花瓣,有點綴一點金黃色的花蕊,非常漂亮。藤是什么顏色?深綠色的,淺綠色的.。綠色成熟一點的絲瓜果實是什么顏色?深綠色,有的果實壞掉了,就變黑了。剛長出來的果實是什么顏色的?淺綠色的。絲瓜寶寶的形狀?橢圓形的。在果實的底部有的還綴有小黃花,也說明了一點,有的果實是從花蕊中長出的。
4、幼兒就地繪畫,老師巡回指導。
5、欣賞作品,展示作品、評價作品。
教學反思。
1、根據我們這學期種植活動目標,我設計了本次寫生繪畫活動,因為孩子有觀察經驗,照料經驗,所以這次活動對于孩子來說不會枯燥,也進一步的培養了孩子的持續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得出的結果,比孩子直接想象或者老師給出實際的圖片對于孩子的繪畫有效許多,孩子的興趣也多了許多,在觀察過程中,孩子和孩子之間分享了感受,分享了經驗,分享了場地,這也是一次成功的分享活動。
3、我們班上的孩子有的能力較強,有的孩子能力較弱一點,所以如果下一次的活動里,我可能會給孩子再提供一點其他的方式,比如這次寫生的感覺,可以用手直接畫出來,也可以把它直接表現出來,直接用藤,或者花粘貼出感覺也是可以的。在準備活動的時候,我應該再多想一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完全的表現畫面,但是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給孩子發展的空間,這樣,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了。
4、在設計活動的時候,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在許多的提問上,要貼切主題并能吸引孩子的話題,讓孩子打開話匣子,讓孩子可以說,會說,想說。這樣的活動鋪墊才能對接下來的活動有引入的作用。
5、每一個活動的目的,不光是要孩子掌握什么,更要起到讓孩子愿意參與的目的,當孩子跟隨老師腳步而來的時候,就會發現此次的活動設計很有意義,因為它貼切了孩子的心理,讓孩子體會到了快樂和自信。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七
絲瓜是一種人人愛吃的美味,爽口、柔糯,可是從沒感覺到有什么神奇之處。寒假中,讀了季老《神奇的絲瓜》這篇散文,我如夢初醒,油然對這常見的絲瓜肅然起敬,為它的精神折服、傾倒和謳歌。
是呀,這不顯眼的絲瓜憑著細弱的藤蔓,爬出籬笆,爬上樓墻,向著一樓、二樓、三樓攀登,給灰白的墻上帶來一片濃綠的生機,展示了發人深思的神奇。
絲瓜的神奇,在于它對生長的執著追求,達到永無止境的境界。它不為莖蔓的細弱自卑,而是憑著根系的強大,以每天都長出半尺的驚人速度,向上,向上,再向上。讓又肥又綠的瓜葉、黃花和綠色瓜攀上高樓,與東升的旭日同輝。因為它渴望更燦爛的陽光,不斷地為生長拓展空間。它讓我讀懂了“學海無涯”,讀懂了成長道路上永往直前的真諦。
絲瓜的神奇,在于它對生長嫻熟的自控能力。當最初的那個小瓜剛把瓜秧壓墜的時候,它就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生長。而在它的上面,三樓的窗臺上,卻猛長出兩個瓜,加起來足有五六斤重。它讓我明白了生長過程中,得與失之間蘊藏著那博大精深的道理,明白了在成長的道路上,永遠要做一個頭腦清醒的理智人。
絲瓜的神奇,在于它的應變能力和高超的生長智慧。你看,那三樓的兩個大瓜不知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威武雄壯地壓在老太太的窗臺上。而中間那個瓜則平著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時筑的一個凸出的臺子上。讓無法承擔重擔的瓜停止生長,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自身重量的地方,絲瓜高超的應變能力和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生長智慧,令我折服。生物尚且如此,我們為什么還常常為不屑的一點小事互不相讓?為什么會為面臨的困難和險阻而止步不前?比比這神奇的絲瓜難道自己不覺得汗顏!
《神奇的絲瓜》是教科書,給我們成長的教誨;《神奇的絲瓜》是明燈,給我們大步前進照耀了方向。愿絲瓜精神永遠伴隨我們成長!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八
2、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幾張絲瓜的圖片。
3、是呀,絲瓜是一種很普通的植物,可在季羨林老先生的筆下,卻成了《神奇的絲瓜》。(出示課題)。
4、那么,絲瓜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呢?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新授。
1、自由朗讀課文,用“--”劃出文中最能體現絲瓜神奇的句子。
2、指名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應的燈片)。
(1)過了不久,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
(2)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
(3)這樣細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給土墻增添了活力與生機。
(4)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
(5)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6)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墻凸出的一個臺子上。
3、課件出示下列句子,學生討論交流。
l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
l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
l這樣細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給土墻增添了活力與生機。
(1)“竟然”、“竟”是什么意思?(表示出乎意料,意料之外)。
(2)“竟然”、“竟”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對表現絲瓜的神奇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對絲瓜的驚嘆之情,突出絲瓜旺盛的生命力,從側面表現了絲瓜的神奇。)。
4、的確,絲瓜的成長經歷中充滿著神奇,正如作者所想:
出示課件:我覺得絲瓜簡直太神奇了!仿佛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
(1)誰來讀一讀這段話,讓大家感受到它的神奇。
(2)在這段話中,這種神奇可以用哪個詞來概括?板書:考慮。
(3)透過“考慮”這個詞你能體會到什么?(神奇、有靈性)。
5、面對絲瓜的不同生長階段,作者的心靈感受是怎樣變化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劃出體現絲瓜不同階段作者情感態度的詞語。
(1)指名回答。
(2)教師總結。
(3)請同學們看,在作者情感波動中,哪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
(4)出現了幾次?(三次)。
(5)作者為什么要反復寫自己的擔心呢?
(絲瓜的神奇就是通過作者的擔心一步步引出來的,作者越擔心,絲瓜也就越神奇。)。
6、你覺得哪一次擔心最讓你感興趣?
第一次。
(1)課件出示:我真替它擔心,生怕它經不住這份重量,會從樓上墜下來,落到地上。
(2)大家想,最初長出的那個小瓜,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會不會連同瓜藤一起從樓上墜落到地上,多令人擔心哪!誰來讀一讀。
(4)我是這樣擔心這只小瓜,這只小瓜怎么樣了呢?
課件出示: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
(5)你發現絲瓜的神奇了嗎?哪個詞發現的?板書:停止生長。
(6)小瓜為什么停止了生長?不停止生長結果會怎樣?
(7)這個小瓜好像具有人的怎樣的精神?(自我犧牲)。
(8)但它是絲瓜,居然能考慮得這么多,你說神奇不?請讀出神奇來!
第二次。
(1)課件出示: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藤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擔心起來。
(2)可是奇跡卻發生了,大家請看。課件出示。
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3)你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絲瓜的神奇了?板書:彎了放在。
(5)當我還為細藤無法承擔重量而擔心時,兩個瓜彎起來身體放在窗臺上,化險為夷。看到這,作者的心情應該是?(高興)請讀出這種感覺來。
第三次。
(1)我又犯了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來越大,會把上面的兩個大瓜也墜下來,一起墜到地上。
課件出示: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那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墻凸出的一個臺子上。
(3)這個瓜原來是處在怎樣的狀態下生長的?
(4)現在是什么樣子?
(5)這個樣子的改變是人為的嗎?從哪里可以知道?
(7)這段中哪個詞語最能體現絲瓜的神奇?板書:平身躺下。
(8)讀讀這段話,讀出這種感覺。
三、總結全文。
1、學了課文,同學們覺得這絲瓜神奇嗎?是呀,作者也和你們一樣,覺得這絲瓜簡單太神奇了!但問題隨之而來了,絲瓜是用什么來考慮問題的?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此時的作者是左考慮、右考慮,站在絲瓜下面無法與絲瓜對話,感到了莫大的困惑。
出示課件: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
2、其實,作者已經在絲瓜這兒得到了啟示,在此后的幾年里還寫到了一些植物,這些植物也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一種生命的神奇。請大家欣賞。
(1)《二月蘭》片段。
(2)《荷塘清韻》片段。
3、課件出示:
l如果需要作自我犧牲,只要對別人有幫助,我也愿意。
l我不能改變環境,但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環境。
l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要想辦法去解決,積極地去面對。
神奇的絲瓜教案(專業19篇)篇十九
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有這么充滿智慧的文章《神奇的絲瓜》,全文推薦如下。
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斬草挖土,開辟出來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扎了一個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幾棵扁豆和兩棵絲瓜。土壤并不肥沃,雖然也鋪上了一層河泥,但估計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過是玩玩而已。
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長大。這當然增加了我們的興趣。但是我們也并沒有過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墻外馬路上的車水馬龍和亞運會招展的彩旗,顧而樂之,只不過順便看一看絲瓜罷了。
絲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沒有想到會有什么神奇之處。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絲瓜秧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墻。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決非夸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爬在灰白色的墻上,一片濃綠,給土墻增添了無量活力與生機。
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長,越長越長,重量當然也越來越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是替它擔心,生怕它經不住這一份重量,會整個地從樓上墜了下來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在上面,在三樓一位一百零二歲的老太太的窗外窗臺上,卻長出來兩個瓜。這兩個瓜后來居上,發瘋似地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我又擔心起來。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我忽然又發現,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地懸在那里。我又犯了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的兩個大瓜也墜了下來,一起墜到地上,落葉歸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跡。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點分量都沒有;上面老太太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一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看到掉下來的瓜。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時筑上的緊靠樓墻凸出的一個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這個凸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都是無法上去的,決不會有人把絲瓜擺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老先生從小小的絲瓜中發現了奇跡,領會了生命的奇妙,參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大師就是大師,智者不愧為智者!
假如我們的服務對象是“最初長出來了的”“懸垂在空中”的瓜,我們期待、呵護、培養越多,它長得越大則危險越大,結果不言而喻,這瓜死定了。
所以,教育必須摒棄一刀切。教育需要考慮學生差異,胡子眉毛一把抓,象沒一個學生要成績必定會讓學生受罪,讓老師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