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三月的雨篇一
今天早上,雨下大了。雨點重重敲在玻璃上,聲音是那樣熟悉。
聲音帶著我翻開記憶的厚重書頁,頁碼落在了去年的雨季。那時我在初中教室里外頭看著窗外的雨絲,看樹上的枝葉在雨中搖擺。雨點擊打屋頂,擊打水泥地,種種聲音混雜在一起涌入我的耳內,我無法說出那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音,無法用任何一種擬聲詞來形容。記得那時還和同學趴在窗上,看著雨聊天。雨天總是引起我更多的思考,勾起更多的回憶,不由得又開始暗自感慨,世事變遷,世事難料啊。
我拼命回憶之前的每個雨天,那些記憶中的雨天,仿佛都一樣,只是看雨的我一直在變,在每個雨天都懷著不一樣的心事。更多時候我看雨落,聽雨聲,渴望這傾盆大雨,沖刷掉我的所有心事。
雨并沒有讓我如愿,反倒是沖淡了我這些年的記憶,那些故事被雨沖淡,淡了又淡。有些小故事,某年某日的事情,就這樣被我們永遠遺忘。然而,終歸有些記憶刻骨銘心,永遠不會被那些時光雨沖淡。
我還是有些難過,我想找回那些丟失記憶,卻又深知光陰的不可逆性。我也想找回在一年年雨季中與我走失的人,找回曾經的我。聽著雨瘋狂拍打玻璃的聲音,我知道一切都已回不去。我每逢雨天失神失落的原因,或許就是這個吧。
只是不知道,這三月初的雨,是否能沖刷掉我這一路走來的風塵呢?
今天過后,這場三月的雨,亦將成為我的記憶。
三月的雨篇二
啊,邵家河醒來了!三月的桃花水,映著春的明眸皓齒、綠衣青衫,翩翩而行。有一千朵桃花,在河面綻開笑臉,有一千個心愿,在水中怦然而生。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小提琴。
那輕柔舒緩的流水聲,和著農人的鋤地聲;那喃喃的低語,是在和剛從土里探出頭來穿上綠衣的小草談心;那掉入河心的小石子的撲通聲,那圓圓的一圈圈的小圓暈,那是孩子們歡樂的杰作。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
啊,地上草如茵,兩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三月的雨篇三
醉也是醉了,不過是醉在春天里而已。
——題記
出門時陽光已經蔓延到街邊的每個角落,暖洋洋的,來往的老人們要么提著菜,要么提著早餐,無一例外,都是帶著笑顏的。
偶你也會停下腳步相互寒喧,話里是明響又親切的鄉音,融化在溫暖的陽光與輕柔的風里。
走到橋邊,迎春花開得晃眼。黃燦燦的,輕飄飄的,有的被風一吹就落到水里,水波就一圈圈漾開,再隨著水波飄向遠方。兩旁居民樓都掛著紅燈籠,就著窗臺下垂下的藤蔓,也交織成了不一樣的色彩。
走久了,竟也有些寒意,指尖凍得有些青白,也沒太在意,繼續漫無目的地走。陽光透過樹枝間的縫漏進來,光影半明半暗,像是金屑,會發光似的.灑進人們眼中。
西湖邊的櫻花開得爛漫,花瓣像是雨,卻和春雨不同,它輕柔,自由,隨風而去。湖里、亭上、草叢里或是游人的肩頭,你總能找到它。小小的,粉白的,半透明的。就在那里,那么真切,又仿佛虛影,像雪,一走過去細看便不見了。
來往的游人里,混雜著一對對情侶,他們鬧著從“雨”中走過,眸子里是溫柔與暖意,他們牽著手,笑著、鬧著,他們都在等春天,等未來無數個美好爛漫的春天。
午后倒實在是靜謐,可傍晚就又熱鬧起來。城市的燈不慌不忙地亮起來,身旁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身后是明明暗暗的燈火,長長久久。人間四季流轉,這小小的城里有人生老病死,卻依然生生不息。
這是三月,是春天,是顛倒迷離的夢,一醉便再難醒了。
三月的雨篇四
春風帶走了寒冷的冬天,帶來了萬物復蘇天氣回暖的春天。
春雨是細細的,輕輕的,假如你伸出手去感受春雨,你就會感到許多如沙子般重量的現象的雨落在你的手上。然后快速融化開來,最后變成了一小點熱水。假如你在室內或室外面打著傘觀賞春雨,雖然很難看到它細細小小的春雨在空中的'樣子,但是你會聽見春雨打在屋檐上,窗戶上柵欄上的地方,所發出“噠噠噠”或“叮叮叮”的聲響,如果有一條小河,那么你會聽見春雨落在水里的聲音,并且在水中泛起一圈圈小水暈。
晶瑩剔透的小雨珠,非常細,細到你很難看見小雨珠從天上落下的情景。不過,你可以去聽,聽小雨珠落在任何一個東西身上所發出的聲響。你還可以去感受,感受到小雨珠落在手上那冰冰涼涼的感覺。
春雨輕輕的,柔柔的,慢慢悠悠的落下,樹葉上,幾滴小雨中落下,他們富有節奏的落下,一滴一滴的落下來。花朵上幾滴雨珠落在了花蕊里,為他更好的成長而滋潤。小草上幾滴雨珠,在草上搖搖欲墜,雨珠好像就要把小草壓彎至對面了。
正所謂“潤物細無聲”,春雨它滋潤大地,滋潤萬物。麥苗要春雨的滋潤,小草小花也要需要春雨的滋潤,大樹也要需要春雨才能長得更茁壯。
春雨來到萬物復蘇,天氣回暖,它是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的。
三月的雨篇五
“我多么想,在那三月里……”春天,她悄無聲息地來到我們身邊。你瞧,她已經在公園、學校、花園……放上了她的“小寶寶”。
柳樹姑娘是春天的一個女寶寶。她有著無比溫柔的性格,正在長長的頭發。一陣微風拂過,她就像一個準備上臺的小姑娘在偷偷地練習舞蹈。柳樹姑娘的頭發是綠的,綠得非常特別,綠得非常青翠。我在地上輕輕拾起,一條不小心跑到地上的柳條,她的身上散發出一股迷人的草木香,讓人陶醉。
桃樹姐姐在遠處,穿著她那溫馨浪漫又漂亮出彩的粉色衣裙向我揮手。天上云層縫隙中落下一道陽光,正好撒到了桃樹姐姐的身上,給她披上了金黃色的新裝。她似乎很滿意,春風拂過,一下子就手舞足蹈起來,像快樂的小姑娘,在枝頭歡快地跳躍。
還有小草弟弟,玉蘭哥哥,歌唱家小鳥兒……它們都在自己專屬的“搖籃”里競自開放,歌唱,給人們帶來春的訊息。
陽春三月,看桃花姐姐跳舞,看柳樹姐姐撥弄她的長辮子,聽小鳥妹妹唱歌……我醉在這三月的春天里!
三月的雨篇六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耍”。由于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里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并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三月的雨篇七
最灑不過春陽暖,最純不過春天藍,靜的雪,流的云,三月天。
如果將太陽比作金孔雀,今天的雀兒分外搶眼。它抖一抱神彩,刷拉拉————太陽開屏了!喜洋洋的光譜灑滿窗滿屋,地上房上融了又下,臟了又白,薄了又厚的雪,盛著三月的渴望,被烘暖照亮。爽爽的風,從剔透瓦藍的東北方或西南角蕩來,空氣是純粹透藍的鮮。
我站在春藍里看三月,爽爽的豪邁融化在藍朗里。我用腳踢踏路松下,堆積成溜的雪,上面青蒼的松冠,傲然穿插在藍天里。我俯下身子系鞋帶,包圍我的依然是爽爽的藍。
我新奇,舉目垂眉均掩不住,這天藍的陪襯。周遭萬象,均浸在清透透的春藍里———樓與樓的`間隙,樹與樹的距離,那色彩,那音律……遼闊的藍,博大的藍,我在中間。陶醉忘情了,忽聽得聲聲喜鵲鳴唱,尋覓,卻無影。是我幻想的祥鳥在飛天!風箏,對。還有風箏哪……很快就會看見風箏,在湛藍里蹁躚。
風清天藍,我滿臉都是陽光,滿身都是振翅欲飛的芬芳。我快樂地擁抱三月,想說:不慌,不忙。先把自己沁在這藍、白里,再仔細傾聽大地解凍,青芽萌發的聲響。
三月的雨篇八
雖然也是午后時光,天空仍若蒙上一層薄如蟬翼的米白色的紗,陽光依舊不是那么融融的暖,且帶著許些涼意;仍就裹著厚重的冬裝自己,皮棉鞋里層疊的毛茸茸的內容,仍焐不熱冰冷到膝蓋的寒氣。沒有暖氣的房間,淺薄的陽光被淺藍色的玻璃冷漠的擋在靜謐之外,淪陷于喧囂的染缸。毫無表情的電腦屏里,汪峰一曲《春天里》,渾厚激昂,一遍又一遍回蕩在這窄小的空間,頃刻間,潺潺流淌的韻律驅散了籠罩心底的那一葉冰冷的寒意。驀然懂得,原來不是季節延誤了春期,只是疲倦心遠離了春。
河堤上,柳樹低垂了一個冬天褐色鐵絲般的手臂,經過一場細雨的滋潤,一粒柔風的親吻,鵝黃色的嫩芽就若嬰孩初醒第一聲呵欠,懶懶的睜開迷茫眼睛。“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枯萎草下,綠色正在策劃一場聲勢浩大的動亂,目及處,偶見,一二打探的哨兵帽子上的綠纓在風中隱約搖晃,是有用綠把大地擠得不能喘息之盛事。墻角那一隅還沒有完全融化的殘雪上,突兀一株開滿金黃色碎花的迎春,孤寂不失淡雅,簡單盡顯燦爛。不知道是花兒要裝飾春的嫵媚璀璨,還是春要釋解花兒欲語還休流年心事?木棉花卯干勁,似乎要把整個冬天的蕭條、單調、寒冷統統付之一炬,朵朵飯碗大火紅火紅的花朵熱烈而囂張的燃燒著,紅了天空,羞了云兒,連匆匆飛越的小鳥都染成了火紅。
我總是毫無緣由的喜歡立在季節交替的站臺,不厭其煩的數著過往的每一個陰晴的日子;總是喜歡把每一寸光陰串聯成歲月的珠簾,安放在的窗欞。每一個有風的日子,那悠揚婉約的鈴聲,就蜿蜒成一曲光陰歲月里裊裊梵音,熠熠似花;總是喜歡安靜的坐在窗前,靜聽歲月在風拂葉舞下吟唱心曲,喃喃細語;總是喜歡這波瀾不驚的人間煙火的味道。人間煙火,在我理解應該就是平常人的柴米油鹽的生活。說起煙火,潛意識里,便生出些許溫暖和感動來,這煙火從心靈深處發芽,枝枝蔓蔓彌漫開來……很小時候,對煙火的認識膚淺到只是一日三餐的縷縷炊煙,亦或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每個早晨,因為害怕穿那冰冷棉衣的我,就賴在床上不愿起,每當這個時,早早起來,已經做好一家人早飯的媽媽,便會把我的衣服拿到爐子上,慢慢烤暖,于是,我就會一邊嗅著濃濃的飯香一邊歡呼雀躍跳起來,在媽媽柔聲細語中和著縷縷炊煙一起歡騰。慢慢長大以后,對煙火的理解漸漸變得開闊,人間煙火還是來自生活里點點滴滴的親情友情,是平淡日子里的噓寒問暖,是執子之手不離不棄的相守,是患難面前一份幫助關心。凡塵俗世,持一份坦然心態行走,擁一份淡然的人生觀,平常的日子就會搖曳出繾綣的溫暖,簡單生活,用心去品味這淡淡人間煙火的個中滋味。
人的一生,從呱呱墜地到化煙散去,山一程水一程,苦一場痛一段。人生無常,許多故事注定只能是過眼云煙,只有真正經歷過才能懂得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取舍的過程。“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如果一個人的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會永遠生活在痛苦中,水滿則溢,凡事總是“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明白不了“盈滿則溢”這個道理,做到更難。人要懂得滿足,無論做事做人懂得適可而止,要明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即使今天你功成名就,也要想到明天,想到后天,想到以后,想到萬一,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就是給自己多一個生存的機會。盈滿則溢,就是要懂得凡是要謙虛好學,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龜兔賽跑這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無論是學習、工作亦或是事業輝煌達到了頂峰,那你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挖取潛力新的東西,不斷向新的目標前進,要把今天所站的最高點,當做下一目標的新起點,要謹記:人的一生都在行走中渡過,如若你稍作停頓,慢下來,很快就會有許多人沖到你的前面,搶站最理想的位置和高點。做一個明白簡單快樂的人,使人昭昭永遠不可取。
“這么好的夜晚,寧靜,孤獨,精力充沛,無論做什么,都覺得可惜了,糟蹋了。我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燈前,吸著煙……”第一次讀周國平的這一段文字,便心生歡喜。漫步歲月的小徑,任“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風,縷縷,輕柔;雨,絲絲,綿綿軟;心,淡淡,寧靜。在月高星明的晚上,依窗背月,一杯茶,一本書,一盞燈,抑或安靜,抑或沉醉,抑或迷離,要的是一份心境。茶如人生,沉沉浮浮,意味綿長,苦澀于舌,香甜于心。人生苦短,少一份點煩惱,就會多幾倍快樂;少一點埋怨,就會多一些心安;少一縷遺憾,就多些許滿足。無憂無慮的活著,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懂得把頭仰起,把心放低,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歲月才是美麗。
慢慢的品,深深的懂,靜靜的思,淺淺的行。掬一捧歲月,惜一枚花魂,把心靠岸;剪一片春韻,裝裱云兒,綺麗光陰流年。用一首詩的走勢臨摹春的嬌顏,把每一個日子都過成如花的燦爛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