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一
今天是清明節,按照規矩應該去祭祖。
“在春秋時期時,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就逃到了國外,逃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沒有力氣站起來時,隨行的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就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個隨行大臣介子推走到沒有人的地方,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皇帝,也就是晉文公。上位后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逃亡的功臣,就是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感到不公平,就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討厭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便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所以,每個節日背后都不知道經歷多少的變化,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來之不易的生活。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轉眼間,又是一年清明節不期而至時。
前段時間給家里打電話,母親問我清明節是否回家。這時候我才恍然想起,已經有三年沒回家祭祖了。不知不覺間,清明的記憶在我腦海里又逐漸清晰了起來。
俗話說:清明前后,種瓜種豆。這個時節,正是農忙時期。小時候,每到清明節,我就會跟著母親一起在自家地里播種花生、大豆跟玉米的種子。母親先用鏟子松土,然后平整土地跟挖穴,我拿著裝種子的小盆跟在后面撒種,然后輕輕用手撫上土,再蓋好,這時母親便會笑著夸贊我能干。清明后不久,種子便開始發芽。放學后,我總喜歡到地里去看看那些可愛的嫩芽,盼望他們能茁壯成長,憧憬著豐收的美好畫面。
清明時節,我們也會有祭祀習俗。家族成員集合在一起,挑著籮筐,帶上祭祀品,爬山涉水來到祭祀的祖墳。大家首先會朝祖墳拜一拜,以表示對祖宗的深深緬懷。然后大伙齊力鏟除祖墳周圍的雜草藤蔓,清理干凈后,便要擺上貢品,然后燃燒香燭跟花花綠綠的冥錢。一陣輕柔春風飄拂,燃燒過的紙屑漫天紛飛。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煙霧,這仿佛是逝去祖宗對生命的靜默昭示:時間悄悄帶走青春年華,人生如煙般易逝。清明的祭祀活動讓人多了一份牽掛,多了一份感恩跟寄托。我們把這份牽掛跟感恩深深埋在記憶里,一生珍藏。
每逢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美味的糍粑跟糕點。鄰里間會互相贈送糍粑跟糕點,這種“禮尚往來”也增進了友好睦鄰關系。每當糍粑跟糕點新鮮出爐時,我們便迫不及待地美美嘗上一口。至今,一想起那些獨特而熟悉的味道,清明節濃濃的韻味便油然而生,回味無窮。
年年清明,清明年年。清明節,我在他鄉懷想當年的記憶,這記憶是如此的悠長跟久遠。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啦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啦,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啦!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啦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四
白桐花開了,喜陰的田鼠回到了洞中,雨后天空畫出了絢爛的彩虹……萬物生長此時,綠野晴天皆清潔而明凈,所以二十四個兄弟姐妹中的她,有了這個自然貼切,神清氣爽的名字---清明。
我想是我們住在地地下的老祖宗吧。老祖宗在喊你,喊你去陪他們喝杏花村的美酒,于是,我們不敢怠慢長輩,小試春裝,輕快而去,踏著開始松軟的泥土,奔向田野,叢林和小溪,老祖宗都喜好住在離村莊和城市較遠的地方,于是,這一路,不僅看著了沿途的小風景,也許緣遇了人生的大風景。這就是清明,深藏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釋放歡樂的賞春氣氛,悲喜交集,把心情掛在兩個極端,極難演繹。
“清明斷雪”,不管之前有沒有雪,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看不見雪的影子了。面對壟壟的黃土,新草在老草的掌心開始泛青,長出新一輪的生命來。生與死的更替在這樣的節日里分外普通,尋尋常常,隨處可見。人也是終究逃不掉的`啊。回頭看看,越發覺得生命的蒼翠和生動,再樸素的白菜心,都想開出牡丹的花香呵。過年能夠使我們年齡增大一圈,而清明的意義,更叫人恐慌,連年齡都過沒有了,過的有模有樣而又糊里糊涂。
我二歲時,爺爺去世,二十八歲時母親去世,三十一歲時奶奶去世,她們都先后去了那里,本來站在太陽這邊的,現在卻躺在了月亮那邊過清明,清輝灑滿天,與我是更加悲傷了。那是一片茂盛的柏樹林,處在一大片田地的中央,隆起的土堆下是一戶戶祖先的家,沒有門牌和標識,含蓄低調。我不知道他們都是誰,從哪個朝代來,在這里住了多久了,一代代的后人,隔著層層的黃土,對話先人,祭奠遠走的,屬于我們血脈的靈魂。
如今,連父親也離開了故鄉,這些個事情自然都落在了叔叔那里。愿先人們無怪才是,假如有一天在某個地方遇著了,一定會微笑著接受彼此。我們飛的高,走的遠,多虧先人們的庇護和他們代代遺傳的聰明智慧,我想,我遙遠的祭拜也是誠心一片啊,定能回到從前,回到他們身邊。
清明常有,我能做些什么呢?唯這些文字能夠化成薄薄的一把黃土,一把黃土,一掌希望,奮力一揚,繼續漫漫人生路。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五
季節就像一把記憶的鑰匙,一次又一次地開啟了我童年的回憶。
這個寒冷的冬季已經過去了,又到了那個萬物復蘇、草長鶯飛的春天。我知道,清明節即將來臨,這使我又想起了記憶中的那次難忘的清明。
小時候,每逢清明,爸爸總會帶我去上墳。
我依稀記得,我跟著他到鄉下去。乘坐汽車一路顛簸了幾個小時,還爬了好高的山。經歷了千辛萬苦,我終于跟著大人來到了墳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我看到大人們先是把周圍的雜草拔干凈,接著砍倒幾株小樹,最后點上蠟燭,擺上花籃,嘴里還不知道小聲嘀咕著什么,大家的精神十分嚴肅,氣氛也是那樣的沉默。
“呵呵!”不懂事的我覺得很好玩,忍不住笑出了聲。可是不知為什么,只見爸爸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對著這個用石頭構成的墳拜兩下。“為什么呀?”我當然不樂意,這是什么東西呀,又為什么要拜呢? 可是,我見爸爸不高興。我覺得很是奇怪。“媽媽,這是什么東西啊?”我奇怪的問。 只見媽媽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輕輕地對我說:“這里面有你爸爸的爺爺和奶奶。” “爸爸的爺爺和奶奶?” 我心里頓時覺得難過。
清明節,更是我難忘的日子。 又是一年清明時!!!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六
年節之中,清明是大節,鄉諺有清明大似年之謂。這一天鄉親們都非常重視,無論是在外務工的工人,還是經商的商人,不管有錢沒錢,都不怕路途遙遠,不怕路途勞累,只為過清明,因為這天,家家都要上墳祭祖。
清明這天,在我的家鄉,鄉親們都有吃麥甜塌餅和清明團子的習俗,因為這和清明寒食的古風有些關系,麥甜塌餅和清明團子做好后會分享給左鄰右舍,同時也是祭祖、上墳必需品。這個鄉俗追根溯源可上溯至晉文公紀念介子推,下令禁火寒食的史事,鄉親們會在清明前一天開始禁煙火,吃冷食。不由得想到盧象作品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麥甜塌餅和清明團子做法一直傳承至今,像我這批00后還能品嘗到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味。清明節前幾天,我家同樣會做甜麥塌餅和清明團子。這一天,我們家分工明確,奶奶早早的就把從田野中采取的草頭洗凈,放鍋中燒熟,本來綠油油精神十足的草頭,轉眼變的軟軟的,四肢無力了。爺爺把磨成粉的粳米粉倒進一只大木盤中,比普通的盤子大了很多倍,在粉中加入煮沸的草頭汁,開始用盡全力揉粉,把粉團一塊塊拉分成小塊,上土灶蒸。等過十幾分鐘,粉團熟后,爺爺重新把熟面團倒到木盤中,撒上白糖,爺爺又開始揉面,不一會兒滿頭大汗,精疲力竭了,爸爸繼續揉粉團,爸爸把全身上下的力都用了上去。粉團要揉到無釘刺時才能加入麥芽,揉均,等麥芽與粉團發酵后,分成一個個小團。接下來,我和媽媽把小粉團壓扁,再修整下,就變成了粉餅。我拿起小團,靈激一動,又粘了眼睛、嘴巴和耳朵上去,小粉團立刻就變成了可愛的小狗。這時由奶奶燒火,爸爸調糖水,又在平底鍋中放了一層菜油,爺爺把壓好的粉餅拿到灶臺上,爸爸把粉餅放入平底鍋煎、翻炒,倒入糖汁,那熟練的操作手法讓人贊嘆不已,很快一盤熱騰騰香噴噴的甜麥塌餅就出鍋了。
清明團子是把粳米粉換成糯米粉,由青團子和白團子組合而成,同樣的揉粉,同樣分成小團,搓成乒乓球大小,青白團子兩兩放在粽葉上成一疊,上灶蒸十五分鐘,掀開鍋蓋,青是青,白是白,涇渭分明,溢出粽葉、野草頭特有的香氣。
清明節不僅要在家祭拜祖先,還要走到墳墓地祭拜,俗稱上墳。上墳時,先放上上墳祭物,點上一對蠟燭,由長輩到晚輩依次給祖宗叩頭,炷香祭酒。再用釬耙在田里釬一塊升籮形的泥,放在墳頂上,添培一壘新土,然后在墳樹上掛上五彩繽紛的紙剪彩條,放上姹紫嫣紅五顏六色的鮮花,最后燒化紙錢,就像紙灰揚起滿林風,杯酒空澆奠已終。
清明掃墓是表達對先人的一種尊重、一種情思,懷著一種祭如在的虔誠。不管年代多么久遠,這種對祖先的虔誠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七
;編者按:話劇《清明》,是我省著名劇作家姚寶瑄、衛中先生繼《立秋》之后的又一力作。話劇《立秋》著力演繹歷史大變革中晉商誠信形象。劇情波瀾壯闊,扣人心弦,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語言成功地塑造了晉商三代人的藝術形象。自2004年4月27日首演至今,9年內共演出660場,是山西省“十一五”期間文化建設的重要收獲之一。本刊2005年第5期推出《立秋》未演出本,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本期刊發的《清明》仍為話劇未演出本。劇本以中國創建最早的三所現代大學之一——山西大學堂,從創辦到很快躋身為中國名校行列為線索,從文教傳統的角度展現山西豐厚而開闊的文化胸懷,情節曲折,傳統與革新、理智與情感相矛盾、相交織、相沖突,高潮迭起,動人心魄,意味深長。
時 間 民國初年。《立秋》故事發生后的一個清明時節
地 點 山西大學堂——中華民國國立第三大學
人 物
許凌翔 男 50歲 山西大學堂校長
馬瑤琴 女 24歲 馬洪翰之女,學生
魯克堅 男 30余歲 山西大學堂助教,瑤琴的戀人
許昌仁 男 27歲 許凌翔長子,校教務處職員
許昌慧 女 22歲 許凌翔之女,學生
鳳 鳴 女 50余歲 瑤琴之母
文 菲 女 25歲 許昌仁的妻子,大學堂教師
馬洪翰 亡魂
朱參謀 男 30余歲 督軍府參謀
曹詩依 女 50歲 許凌翔之妻
胡 適 男 30歲左右 北京大學教授
杜 威 男 50余歲 美國教育家、哲學家、博士
陳清澤 男 40余歲 大學堂文科學長,教授
梅德海 男 40歲 大學堂法科學長,教授
薛臣俞 男 50歲 大學堂理科學長,教授
常書銘 男 40余歲 大學堂工科學長 ,教授
趙 復 男 24歲 大學堂法科學生,省副督軍之子
梁維震 男 23歲 大學堂文科學生,國府議員之子
秘 書 男 40歲 山西大學堂校委會秘書
孫中山 未出場
中外教師,男女學生,職員,士兵等。
序 幕
秘 書 全體師生向孔圣人行叩拜大禮!
【所有人向孔子像行叩拜禮。】
秘 書 中學專齋、西學專齋所有學生向老師鞠躬!
【所有中、西齋學生向教師鞠躬施禮。】
秘 書 中學專齋師生和西學專齋師生相互致禮!
【兩齋師生相對鞠躬致禮!】
秘 書 請教育部代表、北京大學教授胡適先生為山西大學堂更名為國立第三大學揭牌。
【胡適、杜威上前揭去紅綢,“國立第三大學”校牌展示在眾人面前。】
【眾人目送“山西大學堂”校牌下場。】掌聲起。
秘 書 請許凌翔校長訓示!
【眾鼓掌。】
許凌翔 同學們,今天是我國立第三大學第一個開學的日子,家有家規,學有校訓,走進我們的校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校訓——中西匯通 求真至善 登崇俊良 自強報國。這十六個字,是用中國仁人志士幾十年的血淚蘸寫的啊!八國聯軍打進京城的那天,我就站在雍和宮的門口,眼睜睜地看著那群強盜燒毀了數萬冊祖先留下的典籍!親眼看到我們的親人倒在血泊中!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大清強大的艦隊卻血本無歸,一敗涂地!當時作為翰林院的編修,我如何寫下這段歷史,如何真實地告訴后人我們應該記住什么,應該做些什么!當我站在圓明園廢墟上時,當我在日本橫濱做總領事看到中華僑民的遭遇和日本軍閥的蠻橫時,當我親眼看到山西天鎮縣留日學生李培仁為收回祖國的采礦權,在投書無路、報國無門的情況下,留下三萬字血書,蹈海自盡時,我似乎明白了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豐德票號因為墨守成規,倒閉了;外交官的生涯使我明白了國家落后,民族孱弱,只有被動挨打卻無還手之力!于是,我四處籌措銀兩,成立保晉礦務公司,自任總經理,上上下下,四處奔波。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勝利的那一刻,我才突然發現,不會發電,卷揚機冰冷地站在礦井的門口;不懂技術,娘子關的火車靜靜地躺在鐵軌上;收回自己的礦產權后,我們仍然是人拉肩扛,馬拉驢馱,煤、鐵產量又回到大清時代!我想呀想,教育落后,缺少人才,中國怎能自強?要強國,必先強教育,同學們,大家一定牢記,要走中西匯通之路,努力學習,求真知善,自強報國,做一個于國于民有用的人才!
【眾誦校訓聲:中西匯通 求真至善 登崇俊良 自強報國!】
【燈暗。】
【校長辦公室。幾個教授在爭論。】
常書銘 合二為一,學貫中西。思想偏激,沒有出息。
常書銘 半部論語治天下嘛!
陳清澤 眼下正值更名為國立大學后的摸索階段,如此大的變革,不妥不妥!
梅德海 取消中西專齋,統一安排課程,使學生匯通中西,放眼世界,是辦好中國大學關鍵的一步,一定要堅持下去!
薛臣俞 那也不必讓國文系的學數學,理學院讀經史子集!
相關熱詞搜索:;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八
摘要: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19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夜里雨聲,閑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里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19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里,“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系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于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干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后,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后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凈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于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于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里哀號盤旋。。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是清明節,沒有下雨,早上在路上也看不著誰斷了“魂”,但人們依然遵守著一個習俗“清明掃墓”。
清明3天小長假的第一天,我就跟著大舅爺他們去掃墓,那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剛靠近墓園,我就聽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并有一陣陣灰白色的煙,放眼望去有一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油菜花的后面是一個大湖,媽媽說這就是水庫,油菜花的邊緣是一小片的茶園,茶園里有一個采茶工,這真是太美了。
給我養著玩玩呢!”大舅爺笑著說:“你想要的話下次再給你買一個。”我恍然大悟,放生烏龜也一定有它的含義,就像掃墓一樣。
走進墓園中間,媽媽和舅舅竟然迷了路,頓時不知道往哪走,找了好半天才找著我老太太的二哥墓碑。到那兒時旁邊已經有好多人,我第一個看見的就是那一個大房子,我想:“誰家這么有錢買這么個大房子?”一會兒,有個舅奶奶搬著兩件衣服和一個盒子放到火堆上去燒,燒完后又親自把大房子放火堆上燒。原來這房子是她買的呀!這么有錢,羨慕死了!后來我才知道這房子和衣服都是我婆婆托她買和燒的,因為我婆婆生病在家,最壯觀的就是燒房子的時候了。一會兒火就沒了,但很快就冒上來,先把半面墻烤軟了,然后就全冒上來,一下子就冒到房頂,整個房子都塌了下來,變成了一堆紙,燒的著不多了,我們就一個一個的磕頭,請求祖宗保佑你,我連磕了好幾個頭,并求祖宗保佑我成績越來越好,掃完了我老太太二哥的'墓,就該掃我老太太的墓了。
清明的雨清明的雨篇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到清明節,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爸爸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早上,我便與爸爸早早地起來,驅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和冥幣。于是,我們四個人便啟程去北鎮廖屯公墓。
一路上,爸爸將車開得平穩,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里像衛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里。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著祭祀先人,每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的公墓,擺好供品,鮮花和香爐。爸爸教我點好三柱香并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著爸爸點好的紙錢飄逸。由于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著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爸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著的紙錢,同時說:“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我的眼淚差一點流下來。火燒得很旺,山上的風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著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的擁抱。我心里默記著……我學著爸爸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說上幾句話,但是我內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著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著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李家后繼有人來延續香火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