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一
在劉老師的推薦下,我們全班同學在寒假都閱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既有意思又可悲涼的小說。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大作家蕭紅的作品,她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生命幾乎都用在了寫作上。她小時候雖然悲苦,可她從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抗爭。她的一生中,發表了《生死場》、《砂礫》等作品。
《呼蘭河傳》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章節是第三章。因為這一章講述了蕭紅與她那善良、慈祥、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祖父在一起的一個個美好故事。一開頭書中就講了祖父的園子,一讀到這里,我就不自覺的融入其中,好像自己也在那個美麗的園子里了。園子里的蜻蜓是金色的、螞蚱是綠色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那里是如此的美麗,我好想一直在那個園子里玩耍啊。
我不僅喜歡那個充滿圣靈的大園子,我還喜歡蕭紅的祖父。他快七十歲了,可他仍然保持一顆和作者一樣的童心,和他孫女一起快樂的玩耍、一起讀詩、一起哈哈大笑。讓作者對她的童年充滿了幸福的回憶。
這一章節給我的啟迪是: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用童年一樣純真、善良、寬廣的胸懷來面對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二
暑假里,我看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我禁不住被蕭紅的寫作手法所觸動,文章描寫細致,而且還大量運用了比喻等各種修辭手法,仿佛讓我身臨其境。
我認為整本書可分成三大部分,稍微寫一寫的是呼蘭河的大泥坑子,我覺得這個大泥坑子,雖然是一個在呼蘭河里最會鬧事情的大坑,但是卻就是因為只個大坑,給呼蘭河這個小村莊添加了許多熱鬧的成份,當馬掉進坑時,就會有許多人以飛快的速度擁過來,一部分是熱心的人,卷起袖子,打算下去大干一場,把馬給救上來,當然另一部分就是那些衣帽整潔的“貴族”啦,在一旁袖手旁觀,但是經過人們的一番努力,最終這匹馬還是被救上來了。
還有就是講的是呼蘭河這個小村莊一天的流程和風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文章中講到的跳神,那些所謂的跳神很像一些巫師,裝神弄鬼,把一些不大的事情搞得沸沸揚揚,弄得整個村子的人都知道,但是文章中這些跳神唱的歌還既連貫又押韻呢,實在是太有趣了,簡直就好像是一首首小詩。
其中寫得最詳細的就要數作者蕭紅和祖父以及村里發生的一些事情,我覺得蕭紅的祖父真好呀,不但和自己的孫女一起干活,一起談事,還會教自己孫女一些東西,其中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祖父和蕭紅一起念詩了,念詩時蕭紅的調皮可愛令我哈哈大笑,祖父的耐心教導,又令我驚嘆不已。
假如你還想知道呼蘭河這個小村莊里更多事情,那你就趕緊去看看《呼蘭河傳》這本書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三
;這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于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動。帶著這么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么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么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并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雖然我們這些脊梁,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么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 相關熱詞搜索:;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四
《呼蘭河傳》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代表作。蕭紅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小說描寫了蕭紅寂寞的童年。
在蕭紅童年的記憶里,每天都過著差不多的生活:拉著老祖父玩,到后花園玩,看看花草、昆蟲,去小后房里翻翻東西。除了節日,或哪家跳大神,一般很少出去。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著。她祖母死了,小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有女人了,有小孩了,似乎都對她沒有什么影響,只不過能去看個熱鬧罷了。
這本書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它雖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敘述了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一個整體。十分耐人尋味。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小團圓媳婦的經歷。她才12歲就被接去做團圓媳婦,還因為長得高大就得說是14歲。剛去沒幾天,就被她婆婆打了,一打,就打了一個月。又請大神,大神叫她當跳大神的,所以又請了不少二神,想各種偏方把她從大神那里要回來。又是這個,又是那個,后來,把她活活作弄死了。可見,當時那里的人們是多么迷信,多么愚昧而蠻橫。
著名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曾這么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五
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我感觸很深。它以蕭紅小時候的角度來寫,寫出了呼蘭河的風土人情。這本書的語言看似平淡,其實隱藏了人世間的心酸苦澀,細嚼起來無不浸在其中。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她愚笨無知,竟認為婆婆打媳婦是應該的。因為小團圓媳婦不怕羞,太大方,長得又高,吃飯吃三碗,她就要教訓小團圓媳婦。她把小團圓媳婦打傷了,打病了,就請來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賠了五十吊錢給云游真人醫一醫,直到把媳婦折磨而死為止。
這讓我想到弟弟出生前發生的事。在弟弟出生前幾天,奶奶在老家請了個算命先生,說是正月初六初七是個大吉日,這個吉時生的孩子會又聰明又勇敢。奶奶信以為真,還特地上廟里祭拜了一番。初五晚上,媽媽突然感到肚子很疼,很脹,爸爸正準備送媽媽去醫院,奶奶連忙勸住,說等到明天再上醫院,那個日子吉利,生出來的孩子聰明。可是過了大約一個小時,媽媽肚子里的羊水破了,嚇得爸爸連忙叫救護車送媽媽去醫院。手術過后,醫生告訴我們,幸虧來得及時,不然媽媽肚子里的羊水流光了,那弟弟可就危險了。
奶奶希望弟弟能健康聰明又活潑,可是卻沒有考慮實際情況,一味地相信算命先生的話,就像書中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直到媳婦被活活折磨死了,也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她的無知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恨。
《呼蘭河傳》這本書,雖然反映了當時社會崇尚迷信的風氣,斥責當時人們冷漠的生活態度。但它又是一本難得的散文敘事大作,像一首敘事詩,講述著作者在童年難以忘懷的往事。
《呼蘭河傳》不僅是一首詩,還是一首悲喜交加的歌。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六
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人說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有人說書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橋……總而言之,書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即使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三天不讀書。
我認為的好書是能夠讓人們懂得道理的,是能讓人們學到知識的,是一看就能讓人沉迷的。如:《騎鵝旅行記》、《狼王夢》、《草房子》、《呼蘭河傳》……而最讓我動心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了。
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作者張乃瑩(蕭紅)在呼蘭河城的童年往事、與鄰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樸素的筆調,真實而動人的向我們講述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后的社會生活。并且向我們揭示了傳統意識對人們的束搏和危害,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
這本書共七大章,前四章寫出了呼蘭河城的風景和風俗,后三章描寫了三個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馮歪嘴子這個人物。他的生活環境十分貧苦,即使他遭受著人們的唾棄和諷刺,他的生活態度也并沒有任何改變,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努力活著。
他讓我知道一個道理,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無論別人怎么罵你、說你都不要去理會,和往常一樣生活,才能堅強的活著。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還使我迷戀,如果你們想看一看作者的家鄉的風景和習俗,就去買來讀一讀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七
呼蘭河是一座閉塞貧窮的小城,那里人們善良熱心,但仍然擺脫不了封建思想,這本書開頭輕松,到后來發生了一個又一個悲劇,越讀越沉重,令人同情。
從這本書中,我仿佛看見了東二街上的泥坑,沒有一個人想過填坑。家畜們被水淹死,多么悲慘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無知而又麻木。
我仿佛還看見呼蘭河正舉行“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和“野臺子戲”等熱鬧節目。這些怨鬼拜神的節目,太迷信了,不如有病就醫,有困難迎難而上。
這本書最讓我震驚的是團圓媳婦被她的婆婆折磨致死。一個12歲健康、活潑的小女孩,曾經“頭發又黑又長,梳著很大的辮子”、“看見我,也還偷著笑”,但是她的婆婆因為愚昧、迷信、無知,照“規矩”經過婆婆的毒打與烙腳心的“調教”之后,日漸病倒,又經過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兒、用大缸洗澡種種奇特的“治療”,最后活活用開水澆頭澆死了。
看完這本書,我想,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舊思想,封建社會迷信思想太可怕了!對比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太幸福了。九年義務教育讓所有人都接受了知識的洗禮,只有知識才能改變思想,我們要崇尚科學,拒絕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