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篇一
小小的粽子有四個尖尖的角,外面包裹著一層嫩葦葉,就像一個小孩兒穿著一件嫩綠的衣服似的。為了不讓葉子散開,人們包好粽子后,還在外面纏上一根細線。細細的線,像根腰帶似的,真有趣!
粽子是糯米做的,一粒粒飽滿的、雪白的糯米擠在一起,看上去很誘人。不過,要讓粽子好吃,餡也要好。那餡各種各樣,棗的、肉的、豆沙的……數也數不清。咬上一口,可真香啊!
每到端午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么,你知道為什么要吃粽子嗎?告訴您吧,這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悲壯地吟誦這首詩后,投江殉國了。人們怕魚把他的身體吃了,就包了粽子扔進江里讓魚吃。
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每年端午節,人們都以吃粽子和賽龍舟來悼念屈原。
端午節篇二
看著那東升的太陽,又迎來了一個端午節的早晨。
從睡夢中醒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從人們的笑聲中美好的遐想中感受到了端午節的美好和神圣。端午節的早晨既讓人鍛煉了身體,又讓人們知道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吃完了兩個雞蛋,我們便背著包袱來到了三角山的腳下,我們順著山間那蜿蜒盤旋的小路,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看到了龐大的巖石、強壯的綠樹、香氣撲鼻的鮮花、活潑的昆蟲、清澈的小溪,綠油油的小草......走著走著,終于走到了三角山的山頂。站在山頂眺望遠方,俯視下方,人們常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站得高,望得遠。看到了那幢幢高大的樓房,條條川流不息的街道.......,站在山頂上,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令人流連往返。走了一段路,我們都筋疲力盡了,就坐在大巖石上,欣賞著美麗的風景,吃著香噴噴的的飯菜,讓人更加貼近大自然,體會出大自然的神秘和絢麗。伴隨著人們的吶喊聲,天空中的無數“小水兵”羨慕極了,也來到了人們的身邊,天空中雖然下著蒙蒙小雨,但大家一點都不遺憾,而且更加喜歡三角山了。
等回到了家,已經七點多了,吃著媽媽包著美好愿望的粽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在那美好的端午節的早晨,我們又盼望著明天,我們每個小朋友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其中端午節我最喜歡。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吃粽子。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吃粽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買。我非常喜歡吃粽子。我還聽過一個關于粽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在戰場上戰死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里。為了給屈原敬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進水池里。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里有魚,那些糖棒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家伙們,魚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凈的草葉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后,人們將包好的糖棒扔進水池,魚看到糯米糖棒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所以人們把糯米糖棒叫成“粽子”。煮熟的粽子又香又好吃。有綠豆味的,有蜜棗味的,有香腸味的等等,我們家通常包的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我都喜歡吃。
粽子和端午節是親密朋友。因為我喜歡吃粽子,所以我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篇三
在中國眾多的節日里面,我最欣賞的便是端午節了。每當端午節來臨,不僅家家戶戶會包粽子,有些小區或者單位還會會組織大伙兒進行包粽子比賽,很多水鄉城市會組織劃龍舟比賽,聲勢浩大,場面壯觀。
小的時候,媽媽告訴我,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起先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漸漸的人們就把這一天當成了一個節日。爸爸告訴我,屈原是生活在距今20xx多年的楚國,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愛國者,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為了老百姓能過上幸福日子,他敢于指出楚王做得不對的地方,因此老百姓都很愛戴他。可是當新國王上臺后,他昏庸無度,不聽屈原的建議與主張,從而輸掉了與秦國的一場重要戰役,楚國的國都都被秦國占領,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萬分,投汨羅江而死。當地的老百姓怕江中的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所以向江中投放粽子等食物。當地傳說屈原死后,乘著龍舟去了天上。所以后來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上,包粽子、劃龍舟就成了重要活動。
在中國,人們十分喜歡過端午節。現在城市里面的人由于工作繁忙,沒法自己包粽子過節,就紛紛到各大超市去購買。超市里粽子的種類有很多種,有白米粽子,咸肉粽子,蜜棗粽子等等,花樣挺多的。把粽子放在鍋里煮熟以后,打開鍋蓋聞上一聞,滿屋子都飄著粽葉的清香,嘗上一口,滿嘴里都是糯米的香甜,不由得食欲大開,非吃個飽不可。除了吃粽子,人們還可以去觀看龍舟比賽。江面上,龍舟前部的龍頭高高揚起,活靈活現。整條龍舟又窄又長,前面擺著一張大鼓,后面一個接一個的坐著許多精壯的小伙子,他們隨著鼓點聲,整齊的劃著槳,在水面飛馳著。一時間水花四濺、鼓聲、號子聲與江岸上觀眾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場面宏大壯觀,熱鬧非凡。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因為能吃到好吃的粽子,看到精彩的龍舟比賽,更喜歡它的歷史內涵,每次過端午節,我總是能想起屈原,想起他峨冠博帶、身背長劍,口中吟誦著《離騷》,行走在江湖之間的樣子,他的忠誠、堅貞,他的文采,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如果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比作一段貼著寶石的絲綢,那么,端午節就是絲綢上面一顆璀璨的夜明珠。
每到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是我們奉化人必不可少的習俗。我知道我知道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可為什么要插艾草呢?大人們都說艾草是用來祛瘟辟邪的,而我也知道艾草有著很大的作用,它不但可以驅蚊蟲,還能令人保持神清氣爽。我不想停留于表面,越是搞不懂我越想知道。我是個愛刨根的孩子,知道艾草的由來,于是我便去問爺爺,爺爺把艾草故事的來龍去脈講的一清二楚。
傳說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位老神仙來到人間打探民風,因為那時候人們不愁吃,不愁穿,無憂無慮的生活著。老神仙來到了人間,變成了一個衣衫破爛、可憐巴巴的老乞丐。他右手拄著木棒,左手拿著一個破碗,來到一戶普普通通的農戶門前。家中有位大嫂正在喂豬,豬吃的不是糠皮,而是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里,他不露聲色,把破碗伸了過去,在農婦眼前晃了晃,哀求道:“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你施舍點東西給我吃吃吧!”大嫂瞪了老神仙一眼,說:“去去去,臭乞丐,給你吃還不如給豬吃!豬吃了還長肉呢!”老神仙哀求道:“仁慈的大嫂,不給飯吃,給一點水喝喝吧!”大嫂聽了,順手將墻上掛的被蟲蛀掉的破木勺拿了下來,扔給老神仙,兇巴巴地說:“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這東西怎么能舀水呢?老神仙生氣了,用袖子往墻上一拂,墻上立刻出現了十個又大又顯眼的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內死光。化作一縷青煙,升到空中,那女人嚇得臉色白里透青,好久才反應過來,知道自己闖下了滔天大禍。
第二天,老神仙駕著云朵,手中拿著瘟藥,正要向村里撒瘟藥,忽然看見一個婦女一只手里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大兒子,另一只手里攙著一個兩三歲的小兒子在匆忙趕路。老神仙感到困惑,怎么大的'抱,小的牽!于是又變成了一個老頭,倒在路發出一聲聲的呻吟,女人的看見了忙問,“老人家,你怎么啦?”“我腳被樹枝戳了一個洞。”那女的一看,老頭腳上到處是血,把手中的孩子一放,隨手在路旁的草叢中摘了摘了幾片艾草葉,放到老人的傷口上,沒過多久,血就止住了。老人問了:“你走得這么急,上哪兒去呀?”那婦女說:“我村里有個大嫂,脾氣不好,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生氣了,說三日之內,讓我們全村人染上瘟病死光,我們急著去逃命。”她邊說邊把老人攙扶起來,說:“老人家,你也同我們一起去逃命吧!”“那你為何不抱小的走呢?”“老人家,不瞞您說,這大兒子是我丈夫和他前妻生的。現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們的命根子留下來,好好照看才是。”“噢!”老神仙聽了一愣,心想,自己差一點兒就辦錯了事!天下還是好人占多數,壞人畢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說:“你們大可不必擔心,也不用逃命了,這艾草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頂上,就不會得瘟病死去了。”說完,便跳上云朵,用拂塵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里。一到村子,女人就到處找艾草,又把這消息傳遍了全村。后來,老神仙雖然在天上投了瘟藥,但因人間處處都有艾草,所以也就都沒事了。
從此,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同時我們也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
今天是五月初五,中國人特有的節日——端午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設。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這個節日,全國各地的風俗亦同。
聽爺爺說,相傳古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他一生才華橫溢而投報無門,他痛恨朝廷腐敗無能,憤然投江自盡。人們懷念這位才子,懼怕他的尸體被魚蟲啄噬,遂投噴香的肉粽疏散魚群的注意力。故事就是這樣,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
今年的端午節,我跟爺爺一起過,因為爸爸媽媽太忙,不能回來團聚。奶奶離開我們有很多年了。這些年來,爺爺和我相依為命,我們家并不富裕,可是,生活得卻有滋有味。爺爺也因為有我這么個聽話的孫子而自豪,逢人便講。可是只要講到我學習上的忙,他就無能為力了,還好爺爺的建議,得到了爸爸的肯定,爺爺給我找了家教老師,以彌補我學習上的缺陷。
今天爺爺早早地買來了粽子、還準備了我根本就沒有見過的東西——雄黃、菖蒲、艾草等,我在一旁東說說,西問問,好像當年的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好奇。爺爺沒有因為我“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有半句怨言,一邊整理這些東西,一邊跟我說話。
只見爺爺用棉花棒從雄黃酒里蘸取少量擦拭在我額頭、手臂和腳背上,說是可以防蚊蟲叮咬的;接著又講雄黃酒倒在房屋的角落,說是可以防止和驅逐蜈蚣、昆蟲和蛇之類的害蟲“入侵”。
聽爺爺說起,端午節還是天氣變化的分界嶺,有古話說得好,“吃過端午粽,寒衣件件送”,就是說,過了端午。天氣會慢慢轉暖,不再有冷空氣空襲了,人們可以褪去身上的寒衣了。
待到吃粽子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旁,學著爺爺的樣子,把細線慢慢解開,褪去粽子的“外衣”后就可以看到肉色的江米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碗里,先將早就不聽話的鼻子往前湊了湊,好歹也先讓鼻子“享受”下這天下無雙的美味吧。一縷縷粽子的香味隨即飄逸過來,我深深地吸了口氣,閉上眼睛,慢慢品位這沁人的香味。我完全被粽子的香味吸引注了,早已忘記了旁邊還有一位爺爺。
“快吃吧,亮亮!”我被爺爺的話語打斷,這才睜開雙眼,用筷子夾起美味可口的肉粽吃了起來。“嘉興肉粽,飄香萬家”,一點不假,我吃的就是嘉興肉粽。
“小娃兒穿綠衣,系上一根綠絲條。味道有咸也有甜,每年端午都要吃。”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東西呀?我想大家都已經猜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特產粽子了!粽子可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的好東西呀!讓我來說一說它的由來吧!
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愛國詩人被別人陷害跳入江中,村民為了大魚不把屈原的尸體吃掉,就扔粽子下去給大魚吃。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并且家家戶戶都包粽子吃,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大家應該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了吧!
我的外婆是一個包粽子能手,她會包許多種粽子,有豬肉粽,豆沙粽,番薯粽,蜜棗粽等等一些各種各樣的粽子。每到端午或者春節的時候,她就會包好多好多好吃的粽子送給親朋好友,祝大家健康平安。今天我就要去外婆家把這門手藝學到手。
我剛來到外婆家,就看見外婆把包粽子的東西全部準備好了,有泡好的糯米,腌好的豬肉,已經煮過的粽葉。開始包粽子了外婆先拿出一張粽葉,把它折成一個三角形,在三角里放上一層白白的糯米,然后再把手抖一抖,我問外婆為什么要抖一抖呢?外婆說:“這樣能使粽子煮熟后不散開。最后用粽繩緊緊的系上,就這樣,一只肉粽子就包好了。
我也學著開始包了,看著外婆輕輕松松地包了許多個,可是我總是笨手笨腳的怎么也包不好,不是把粽葉給包碎了,就是把米給漏出來了,好不容易包好一個,可是跟外婆包好的一比較,簡直是天差地別!外婆勸我別灰心,她說只要認真去學一定會包好的。果然,我包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快。我想我一直堅持下去一定會和外婆包的一樣好!
今天我學會了包粽子,雖然包的不怎么好,但是我相信自己會越包越好的,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成功的!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
相傳,五月初五那天,楚國的屈原大夫投江自盡。為了紀念他的愛國精神,后代在五月初五那天,都會自發地包粽子,吃粽子,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紀念屈原大夫。
今年的端午節,媽媽也買來了一些粽子。粽子的味道有很多種,有蛋黃味、有肉味……應有盡有。我挑了一個紅棗味道的粽子吃。
粽子是用純糯米做的,形狀呈四角形,外面裹著一個小金字塔。我先拆掉綁在粽子外層的線,然后把裹在粽子外面的竹葉一層一層剝掉。一個金黃色的粽子就呈現在我的面前。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香噴噴的,軟軟的,帶有竹葉的清香,吃上一口,令人回味無窮。這時,我仿佛看到了屈原大夫投江自盡,老百姓全力打撈他的尸體的情形。我大口大口地吃著,不一會兒,一只粽子就被我消滅了。
我吃完后想:粽子這么好吃,希望在遙遠的未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不會失傳。
端午節篇四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讓我給你們講一講。 從前,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次,他進京去辦事,看到國家變的非常衰敗,就投汩羅江自殺了。臨死前,他還寫了一首詩。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愛國詩人,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設成端午節。
端午節主要內容就是劃龍舟、包粽子。
賽龍舟的場面很熱鬧,河岸邊被擠的水泄不通。只聽槍聲一響,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劃,而河岸邊滿是加油聲。
包粽子,就是用竹葉包,用糯米作餡。包的時候很粘手,不是專業人員可是包不好的哦!
在端午節,人們還要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生。
端午節篇五
曾經,有一位叫屈原的詩人。他身為一個楚國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被秦國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附近楚國百姓得知,紛紛前來憑吊屈原大夫的死,漁夫劃起漁舟來打撈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個漁民把糯米制成的飯團拋向水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說糯米可以粘住魚的嘴,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劃龍舟分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端午節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匯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萬名群眾觀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嘆。
每當這時,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起屈原大夫的絕作:
《懷沙》: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端午節篇六
“當當當當當當當”,隨著舞龍的聲音傳來,端午節也乘著歡樂的聲音到來了。
大街上,人人都在慶賀;市場上,還有人在買粽子;房子里,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粽子正在誕生……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暗地顯示端午節來了!
隨著歡快的腳步,伴著歡快的笑聲,我們一起來到街上看舞龍。每條龍都是那么的金光閃閃、生龍活虎!那些龍搖頭擺尾,好不快活!高超的舞龍技術使觀看的人們贊不絕口、拍手叫好。那場景,掌聲雷鳴,叫聲不斷,幸福的聲音把人們的耳朵都塞滿了!
接下來我們去江邊投粽子、倒黃酒,這樣做當然是紀念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啦!雖然我們這條江不是屈原自盡的那條,但只要有這個意思就行了。同行的人告訴我:投粽子不要太用力,要輕輕地投。我心領神會,拿起一個粽子:這粽子可真是肥嫩多肉啊,光看它的個頭就知道。如果屈原在天有靈也會欣慰的!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拿著那個又肥又大的粽子,輕輕一投:只見那粽子在天空中劃過一條優美的弧線,旁邊觀看的人都說我投的'好。就這樣,在人群的歡呼雀躍中投完了粽子,那時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
最后,說到這里,你們肯定會問:最后你干啥去啦?當然是回家吃粽子啦!端午節怎能不吃粽子呢?我抓起一個粽子,把猛吞下去,結果被燙的臉就紅了。媽媽在旁邊笑我:“你的紅臉蛋好可愛啊!”我聽后“無語凝噎”,只得陪笑。
隨著晚上的爆竹聲的漸漸消散,我慢慢地進入夢鄉……
端午節篇七
“偶耶,太棒了,太棒了,今天端午節……”一大早起來,我就興奮的喊道。
端午粽子:
咦,老媽在包粽子呢,上去搭把手。“媽,教教我。”于是,就開是學習咯!唉,這可真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哦,每一次都自信滿滿的開始,最后都以失敗告終。“不急,不急,不是有句話說的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慢慢來,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我自我安慰的說道!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次失敗后,終于給學會了。現在,包粽子的方法我已經熟視無睹了。
第一步:把粽子葉靠近葉尖那一半折成三角兜狀,留出來到粽子葉柄的長度差不多是整片葉子的一半長。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位,其余四指在葉子下面托住。
第二步:先在三角兜的底部放一顆棗,用來把尖部堵嚴。然后取一把江米放入三角兜中,以達到整個兜的一半為宜。再次放入一顆棗,一個粽子放兩顆棗到四顆棗,視粽子大小而定,不過建議包小粽子,一是好熟,二是好看,三是好吃,吐兩次棗核就可以了。
第三步:再次填入江米,把剛剛放進去的棗蓋住而沒有高于三角兜的邊緣為宜。為了讓粽子好吃,可以把江米用手指壓一壓,相聲《大保鏢》里不是還有”壓壓我的大徒弟,壓壓我的二徒弟“的詞呢嗎?壓完江米,粽子會更瓷實更有彈性。
第四步:把粽子葉長出的部分折回來蓋住那個三角兜,如果留得正確的話,可以在蓋住兜口的同時,再覆蓋上粽子的其他一部分。包嚴,不要留下漏洞,否則一煮的話,粽子就會變形。
第五步:子捆好扎緊,多余的粽葉和馬蘭草要用剪刀剪掉,這樣既不會扎手又很美觀。
怎么樣?我會了,你學會了嗎?
“一個,兩個,三個……”哇,好多,戰果還真不少!哇,我包的粽子好香,你聞到了沒?不多說,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真是棕香飄滿端午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