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情初一篇一
說起家鄉的美食,讓我不得不想起奶奶家的魚頭豆腐湯。
過年啦,燒魚咯。活蹦亂跳的魚到家洗殺完后我準備燒魚頭豆腐湯了。先將蔥姜蒜爆香,然后把魚放在鍋里煎至兩面金黃,稍微加點黃酒去腥,再加點鹽調香。再往鍋中加水,沒過魚,小火慢慢熬。當鍋中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不斷的有許多氣泡在鍋中翻滾時,就可以加入豆腐了。
豆腐最好是自己家的黃豆磨的老豆腐,豆腐放進鍋中再煮一會,魚湯慢慢變得像牛奶一樣奶白奶白的,差不多就可以出鍋裝盤了。喜歡小蔥的,可以在出鍋時撒一點小蔥花。綠油油的蔥花、白花花的豆腐、肥嘟嘟的魚頭,熱氣騰騰的湯,多么誘人的美味啊。
用勺子挖起一勺湯,熱氣在空氣中慢慢飄散。那一絲一縷的香氣悄悄的鉆進你的鼻子,不禁讓你垂涎三尺。當湯在嘴中盤旋時,味蕾被鮮美的味道充斥著,讓你忍不住喝一口就不想停下來。魚肉也是肥嫩不油膩,爽滑可口。口中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回味無窮。
這就是我家鄉的美味,它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情。
鄉情初一篇二
昨夜,好一場急促的雨。我睡眼朦朧,聽得不是很清楚。
早晨,爬起床來,喜出望外的想呼一呼新鮮空氣,散散步,誰知天氣驟變,往日的火熱夜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一場秋雨,這一處秋風秋色,阻止了我前行的腳步。
我打開窗戶,舉目遠望,遠山沉沉的在雨霧中穿梭,柳枝兒在風中招搖,沙沙聲,清脆入耳。新鮮得像醇一樣的空氣撲面而來。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今日可謂是:一滴雨而天下知秋。一滴雨,就把夏和秋分開了,但又想想這熱有熱的道理,涼有涼的內涵,對每個人的意識反映是不同的,隨著心情的不同,緣而變遷。
奎屯的雨,急促一樣就跟家鄉一樣,情寄于景景溶于情,此刻我好像回到了家鄉,有說不出的感慨,有表達不完的親鄉心切。
憶往昔,此刻我的爹娘定是在田間勞作。每逢下雨的日子,睡一個農民的疲勞覺。然而,家鄉的胡同卻是別樣風彩。片片金色地秋葉飄飄灑灑,無一不給阡陌鑲上金色的花邊,零星一片金阡陌,我心柔柔在家鄉。
一場雨,讓我想起了家鄉。
一場雨,讓我回憶了往昔。
也是這一場雨,讓我體味了奎屯的風土人情。
沒有雨,就沒有生命的旋律,沒有雨,就沒有了文人墨客的萬種柔情。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場雨,讓我融入了奎屯,扎根生長。
雨就是心靈的窗口,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今天就是一番盛意。
鄉情初一篇三
隔著窗,望著這燈碧輝煌的城市,我發現自己像是一個迷失家在何方的孩子,在這陌生的城市,我發現自己是多么地無助,多么地孤單!
是啊,這座城市對于我來說卻并不生疏——衡陽,我的確是找不到自己的家——常寧了,就算知道家在何處,卻也不能回去,因為對于家人來說已經不存在了,我需記住的卻是衡陽,這座未哺育,生養我的城市。
隔著窗,望著這燈碧輝煌的城市,我不禁思起家鄉,可思鄉有什么用?在我的眼中一切顯得都那么無奈!
當初,我就不愿來衡陽,可是人往大城市走受到更好的教育,這固然是好的,的確如此,但我不管走在哪里,都心系常寧,心系那座哺育,生養我十年的城市。
隔著窗,望著這燈碧輝煌的城市,我不禁喚起了我腦海里兒時的歡樂,兒時的一切又是那么美好!
的確,兒時是歡樂的,對于生于這種不和諧,不快樂反而在一起很勉強的家庭來說,兒時的歡樂與記憶是值得珍藏的,尤其是那座給予我歡樂的城市——常寧。不論我身在何處都不會忘記這座城市!
隔著窗,望著這燈碧輝煌的城市,我只有無奈,沒有聽我傾訴的朋友,沒有知道我的心痛的人。在夜里,我不能獨自在街上漫步到很晚,不能一個人在躺在房頂上數星星,不能凌晨了還不回家。
是啊,在這座城市里隱藏著太多的危險,當然不能在晚上漫步到很晚,在這座城市沒有一個能聽我真正吐出真心話的人,只能在晚上望著星星,月亮,夜空吐出來,在我委屈時,不能流淚,只有在晚上坐在窗臺上對著夜空落下來。若在常寧,我的朋友們肯定不會允許我這樣,而且我也沒那么多顧忌,想哭就哭,自由自在,可是在這邊,我能怎么樣呢?我思念你——常寧,更思念常寧那邊的朋友們!
啊,我的故鄉——常寧!
鄉情初一篇四
河對岸是一片劉樹林,有長在岸邊的,長枝條輕輕在水里蘸了幾下。有時被風拂起來,真像飽蘸了墨的毛筆在空中繪著一幅山水畫。
河中有一排又平又大的石頭,故鄉人說它取代了小橋。踩著搭石走,那清脆幽長的嗒嗒聲,倒多了幾分山村意境。故鄉沒有房屋,因為年輕人都離開了村莊,老人與土為伴,傷口處抹土,挖窯洞時,也少不了土,自然離不開土。奶奶的窯洞和別人的窯洞并沒有兩樣,但很深很長,我愛它,我是在那里度過第一個生日的。
幽深的山谷,公雞又叫醒了人們,那一灣河向遠方那泛著藍色的地方奔涌而去,綠色的麥田等待著人們—該干活了。奶奶干活時總愛帶上我,讓我干一些如拔拔雜草之類的小活,但我每次都是把麥苗當成雜草拔幾根敷衍了事,便跑跳著去追蝴蝶,捉螞蚱了。
每次遇到鄉親們,他們總給我一些小花,螞蚱之類的小東西,臨別前,還笑著說:“小思懿,將來回城里,可別忘了咱這些鄉窩窩人咧!”便遠去。如今,我將他們寫于筆下,也算沒有忘記他們吧!
現在,現實中的搭石,鄉親淳樸實在的言語,那條小溪已經去了,但記憶里,它們還在。
鄉情初一篇五
我出生在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她給予了我生命與力量,我深深地愛著這片美麗的土地。
我小時候生活在鄉下的一個小鎮上,那里的天是那么的藍,像一個藍晶石制成的大鍋倒扣在地上,鍋面上還貼著白茫茫的紗布---云。每當啟明星升起的時候,太陽公公就會紅著臉慢慢地從東方探出頭來,天盡頭很快就被染成紅色。夜晚,我和爺爺奶奶坐在小院里,遠方的樹林被涼爽的風吹的沙沙響,天上滿天的明星一閃一閃的眨著眼睛。家鄉的晚上是不用開燈的,明亮的月光把大地上灑滿了銀沙。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犬吠。在這樣的環境中,我甜蜜的進入了夢鄉。
如今每一個長假,我都會回老家呆上幾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鄉有了很大的改變。原本崎嶇的土路變成了柏油馬路;原本低矮的土屋換成了高樓大廈;原本貧窮的家庭也變得富有。
可是,在這一些美好的改變背后,家鄉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鄉村中原本綠色的世界都化為了灰色,地上的大樹僅留下了一個一個的樹墩,露出一圈一圈的年輪,仿佛向人們哭訴,空氣中也時不時飄來一陣化工廠的氣味。人們都被金錢蒙蔽了雙眼,大量的排放污染物。小河也不再甘甜、潔凈;天上的星星也躲了起來;遠方的工廠上空冒出一排排黑色的煙……看到這些,我的心隱隱地痛著。啊!我親愛的家鄉,你怎么變成了這樣!
可是,家鄉的濃濃熱情倒是沒有改變,每當過節,街坊鄰居都豪爽的備好酒菜請大家來做客,喝喝酒聊聊天。這份熱情讓我感受到了兒時的美妙感覺,使我內心的傷痕慢慢愈合。平常爺爺奶奶家里總是有一屋子人,熱熱鬧鬧的打牌,喝酒、吃肉。就是到了冬天,這一屋樂融融的氣氛也會讓你一點也不感到寒冷。雖然院外滿天的星星躲了起來,可家鄉的人們都把心中的光明打開,讓它照亮了每一個人。我坐在床頭心想:我的家鄉雖然環境變了,但是家鄉情未變,她依然還在!
我的家鄉啊,我祝愿您更加自然美麗,我會用我身體的每一部分去熱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