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調查報告是各個領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為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通過閱讀下面的調查報告范文,你可以了解不同領域的調查方法和分析技巧。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一
玉米和小麥是唐山市開平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經過農機推廣部門的不懈努力,開平區的`小麥機收率已達到100%,而相比之下玉米機收卻成了一大難題,機收率僅為1%,已經成為農機化發展的瓶頸.因此,大力推廣玉米機械化收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已成為我區農機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劉建勇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農林畜牧水產局,036021刊名:現代農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09“”(4)分類號:s2關鍵詞: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二
xx縣轄13處鄉鎮(街道),全縣總面積1119平方公里,592個行政村,60.56萬人,現有耕地面積82萬畝,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玉米,玉米是該縣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7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2%。據調查統計,玉米主要以夏玉米為主。目前該縣小麥耕、播、收等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而玉米從種到收大部分采用人工方式,玉米收獲機械化已成為制約該縣農機化發展的瓶頸。玉米生產過程中收獲是最繁重的體力勞動,靠手工作業不僅占用勞動力多,勞動強度大,而且生產效率低。加快玉米聯合收獲,已成為發展農機化當務之急。近年來,xx縣農機部門根據省、市農機主管部門xx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玉米機收、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機械化的推廣應用上來,連續組織實施了以玉米收獲和秸稈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項目,通過政策扶持、宣傳發動、現場交流、典型示范等措施,較好地推動了全縣玉米收獲機械化的發展。經過試驗、示范和推廣,廣大農民群眾逐步認識到玉米機收秸稈還田的好處,焚燒秸稈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秸稈還田面積逐年增加,機械化收獲正在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縣玉米聯合收獲機、秸稈還田機、小麥免耕播種機保有量分別達到58臺、42臺和10臺。今年三秋擬積極引進外地機械來xx縣跨區作業,計劃引進秸稈還田機30臺,集中玉米聯合收獲機、秸稈還田機、小麥免耕播種機在西部的楊柳、金莊、柘溝、濟河、泗河等5個鄉鎮(街道)集中開展機械化作業,預計機收3萬畝,機收率力爭超過10%,秸稈還田面積4.5萬畝,還田率力爭超過15%。擬派出15臺玉米聯合收獲機,30臺秸稈還田機去河南、河北、寧陽、濟寧、兗州、曲阜、汶上等地進行跨區作業。
要完成市局下達的秸稈還田面積占玉米種植面積80%的任務,需完成秸稈還田面積21.6萬畝。據往年統計,一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獲機平均年作業量為400畝,全縣21.6萬畝玉米需540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獲機,目前我縣的秸稈還田機和玉米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共100臺,尚需440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獲機才能完成市局下達的秸稈還田面積占玉米種植面積80%的目標。
多年實踐證明,利用農作物耕種收獲的時間差、地域差,組織開展大范圍跨區域的農機作業,對于提升農機化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努力探索和完善三秋跨區作業的運行機制、效益機制、激勵機制、服務機制和管理機制,創新玉米跨區作業的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盡快將玉米機收跨區作業市場培育成完善、健康、發達的農機作業市場。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三
此次調查,共涉及21家企業生產的24個產品型號。在21家企業中,中等規模企業有15家,占被調查企業的71.4%。
在制造能力方面,有20家企業具有主要部件的自制能力。被調查的21家企業中,只有1家采取全部自制件方式生產,其余20家均采取部分來件組裝或全部來件組裝方式生產。各企業一般建有總裝線、部裝線,17家企業建有加工中心。從2018年銷量情況看,有6家企業銷量在200臺以下,11家在200-500臺,4家在1000臺以上。
在質量保障能力方面,12家企業持有iso9001認證證書,7家企業通過計量認證,8家企業具有負壓/真空試驗臺,19家企業具有指夾式排種器校驗試驗臺。5個產品獲得部級推廣鑒定證書,19個產品獲得省級推廣鑒定證書。被調查企業具備基本的質量保障能力。
在售后服務能力方面,有10家以本企業直接“三包”維修服務為主,11家以委托銷售方維修為主,有16家企業建立了呼叫中心。根據企業規模、維修服務形式不同,維修網點和維修服務人員數量差別顯著。
(二)調查用戶情況。
文化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占86.4%;
多數機手具有一定的免耕播種機作業經驗,3年以上經驗的占21.9%,86.4%的機手接受過培訓,97.1%的機手閱讀過產品使用說明書。
(三)調查產品情況。
二是氣力式,有2種型號共30臺;
三是型孔輪式,有2種型號共20臺。
2.機具作業情況。本次調查機具平均作業時間約490小時,平均作業量約240公頃,其中最少的作業13公頃,最多的作業1170公頃,差距顯著,但82.6%的機具總作業量在100公頃以上。
二、調查結果。
(一)綜合評價。
用戶總體反映“一般”的有5個企業的5個型號,占20.8%。
總體滿意指數一覽表。
項目。
分值。
產品總體滿意指數。
78.11。
安全性總體滿意指數。
77.00。
可靠性總體滿意指數。
82.46。
適用性總體滿意指數。
77.56。
售后服務狀況總體滿意指數。
74.35。
(二)“三性一狀況”調查結果。
1.安全性。用戶對安全性總體滿意度評價“滿意”,在滿意區間的下限。安全性總體滿意指數為77.0分,用戶未反映發生過質量安全事故。
2.可靠性。用戶對可靠性總體滿意度評價為“滿意”,可靠性總體滿意指數為82.46分。調查反映,共有124臺發生過故障,占被調查機具臺數的29.5%,累計出現故障317次,其中25臺發生過嚴重故障或損壞故障,占被調查機具臺數的6%。
3.適用性。用戶對適用性總體評價為“滿意”,但分值偏低,適用性總體滿意指數為77.6分。在用玉米免耕播種機適用性差異較大,對“堵塞情況”評價最低,“不滿意”及“很不滿意”之和占4.5%。
4.售后服務狀況。用戶對售后服務狀況總體評價為“一般”,在“三性一狀況”總體評價中分數最低,總體滿意指數為74.4分。調查產品滿意指數最高為80.2分,最低為68分,分值差距較大,生產企業間售后服務不平衡。尤其是“機具的配件供應”和“售后服務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2項指標,“不滿意”及“很不滿意”加和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7.3%和5.6%。
三、
調查反映問題。
從制造方面看:一是部分產品設計不合理。企業在設計時,未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作業條件和農藝要求,造成拖堆、堵塞、易進泥土等。二是企業質量差異較大。一些企業盲目降低生產成本,減配裝載臺、防護罩等安全設施,甚至選用質次價低的切草圓盤、軸承、鏈條等零部件。個別企業在明知自身產品自重較輕的情形下,還強行加裝牽引梁,致使用戶在進行免耕播種作業時,無法有效破茬清壟,影響播種效果。三是強標貫徹不到位。部分企業未按規定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安全防護裝置缺失,如外露的傳動(旋轉)部件無安全防護罩、無裝載臺、裝載臺不防滑等,未按規定加施安全標志。四是售后服務能力弱。一些企業維修網點少,對經銷商售后服務能力要求低,人員培訓不到位。
從使用方面看:用戶安全意識薄弱,存在自行拆卸安全防護裝置的情況。對農機“三包”規定了解不夠,發生售后維修時,不索要維修證據材料等。很大一部分用戶不注重機具作業后的保養,對易損件的維護和更換不及時。
從管理方面看:對用戶保護性耕作技術、質量維權等方面專業性、系統性的培訓還不夠。
對于這次調查中發現機具質量方面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大證后監督力度,向企業一對一發出整改通知,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改進售后服務。對于機手購買使用方面的問題,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產品選型鑒定,加大試驗示范力度,加強機手培訓指導,不斷提升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施的質量和效益。
三十年一耕精選。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四
12月9日至14日,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對東北地區當年收儲的玉米果穗和籽粒霉變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本次調研覆蓋15個試驗站75個示范縣(農場)的1348個農戶(合作社),調研內容包括:種植品種、播期、生育期、當地活動積溫、收獲方式、貯藏方式、當前籽粒含水量、果穗和籽粒霉變率、危害等級等9個指標,共獲得有效調查樣本1287個,其中,黑龍江省442個,代表面積57441.6畝;吉林省421個,代表面積16321.7畝;遼寧省215個,代表面積4520畝;內蒙古209個,代表面積8729畝。調研結果如下:
一、數據結果與分析。
1.玉米品種龐雜,越區種植現象仍較為嚴重。
1287個有效樣本中品種名稱十分龐雜,達數百個之多,同一地點產量差距較大。許多品種所需積溫超過或接近當地活動積溫。此種現象在黑龍江省比較普遍,在吉林省也有發生。如鑫鑫1號是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品種,現已在該省第三積溫帶下限的克山縣種植;吉林省輝南縣當地全年活動積溫僅2750℃,但不少農戶選擇種植了需有效積溫2800℃的天農九號品種。
2.播種期適宜,收獲期南北差異大。
遼寧、吉林、內蒙古和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播種期基本在4月下旬,少數在5月初;黑龍江省第二、三、四積溫帶播種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均在適宜播期范圍。遼寧省收獲期最早,是9月下旬,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是11月中旬,為最晚,其他地區大多集中在10月上中旬。生育期(播種至成熟)最短104天,最長155天,其他品種生育期大多在120~130天,總體生育期偏長,很多品種成熟期已接近初霜期甚至在初霜期仍未達到完熟。
3.穗收與粒收并存,貯藏方式多樣。
收獲方式以機械收獲果穗為主,有119戶采取機械收籽粒,占調查總數的9.2%,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第三、四積溫帶;其他地區大都采用機械收獲果穗,極少數是人工收獲。貯藏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露天堆放、簡易棚、苞米站子、標準化貯藏設施和烘干貯藏。后兩者共469戶,占調查總數的36.4%,其中黑龍江省烘干貯藏的'農戶(合作社)有55戶,占該省調查農戶的12.4%;有簡易貯藏設施最多的是吉林省,共254戶,占該省調查農戶的60.3%;遼寧省多種方式并存,而內蒙古多為露天堆放。
4.當前玉米籽粒含水量普遍較高,黑吉兩省尤為突出。
以畝單位作為加權平均基數,當前東北三省一區調查樣本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加權平均為27.9%(圖1)。有簡易貯藏設施的籽粒含水量加權平均為29.2%;沒有簡易貯藏設施的為27.1%。黑龍江籽粒含水量最高為30.0%,依次為吉林25.9%,遼寧23.3%,內蒙古19.5%。內蒙古秋冬季風大少雨,有利玉米籽粒降低含水量。
5.霉變率總體較高,吉林高于其他省區。
90%以上調查樣本將穗腐率和籽粒霉變率混合調查,因此,只能以畝單位作為加權平均基數計算霉變率,東北三省一區調查樣本的加權平均霉變率為0.73%(圖2)。
吉林省籽粒霉變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秋季降溫慢于黑龍江省,較高的溫度導致籽粒霉變;(2)今年秋季多雨,收獲前田間玉米穗腐病發生較為嚴重;(3)籽粒含水量明顯高于遼寧和內蒙古兩省(區),導致儲藏期霉變的可能性增大。黑龍江省籽粒含水量較高,但霉變率較低,主要是因為12.4%農戶采取烘干措施,減少了霉變的發生。
有簡易貯藏設施的霉變率加權平均為0.74%,而沒有簡易設施的為0.73%,二者之間霉變率沒有明顯差異,這與籽粒含水量的偏差情況類似。內蒙古沒有簡易設施貯藏,均為露天堆放,但霉變率較低,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內蒙古地區秋冬季空氣濕度較吉林省低;二是吉林省調查的19個示范縣2016年平均活動積溫2955℃,而內蒙古調查的10個示范縣平均活動積溫3202℃,比吉林高247℃;三是內蒙古70%以上玉米面積采取覆膜栽培,成熟期明顯早于吉林;但兩地主栽品種所需活動積溫相近,這就造成收獲時吉林省玉米籽粒含水量及霉變率明顯高于內蒙古。
二、建議與對策。
當前多數玉米品種不適宜機械收獲籽粒,強行機收籽粒不但破碎損率高,若沒有現代烘干和儲藏設施,容易造成霉變率上升。因此,農業管理部門要密切監測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和霉變率,指導農戶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1.加強品種管理,避免越區種植。建議農戶選擇低于當地活動積溫200℃以上的較早熟品種,種子管理部門應對種子經銷商和種業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和規范化管理。
2.鼓勵收儲企業加快收購合格待售玉米。國家應通過各項政策,支持收儲企業加快收購合格玉米。同時,建議農戶人工挑撿出霉變果穗,減少玉米繼續霉變的損失;對冬季降雪頻繁地區露天堆放的玉米盡量采取遮蓋措施,避免積雪加重露天堆放玉米霉變的發生。今后,各地在發展機械收獲籽粒技術的同時,應及時投資建設玉米脫粒和現代烘干貯藏設施。
3.選育早熟、耐密、抗逆品種。導致玉米霉變的首要因素是目前生產種植的大多數品種生育期偏長,收獲時籽粒含水量高、破碎嚴重;其次是品種抗蟲性較差,苞葉、果穗和籽粒被啃食后導致爛粒,進而引起籽粒霉變;第三是品種苞葉偏短遭遇生育后期多雨水,果穗易進水導致霉變;第四是品種不抗穗腐病。今后要把選育早熟、耐密品種放在首位,給玉米后期站稈脫水留足時間;其次要考慮果穗苞葉長度,目前短苞葉品種以美國種質為主,一旦遇到異常氣候,苞葉變得更短,雨水容易進入果穗,導致霉菌滋生。因此在利用美國種質的同時須加入本地種質,以提高品種的抗逆性;第三在機收籽粒情況下尤其要注意提高品種的抗穗腐病能力;第四要兼顧到品種穗期的抗蟲能力。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五
自國家取消棉花臨儲政策以來,棉花價格持續回落,2015年跌至2.90元/500克,今年山東省臨清市籽棉收購價格有所上漲,目前收購價格為3.60元/500克,三級皮棉價格為15200元/噸左右,再加上今年臨清市棉花普遍減產,棉農惜售心理增加,棉花收購商態勢積極,棉紡織企業受銷售不旺、產品積壓等原因影響,還是采取理性收購的經營策略,對棉花市場持觀望態度。
為了深入了解新棉生產成本、市場供需等情況,根據要求,臨清市物價局組織人員分別對農戶、棉加工及紡織企業等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臨清市棉花生產基本情況。
臨清市素有棉鄉之稱,為山東省棉花出口基地,氣候及土壤等條件較適合棉花生長,多年以來的種植也使得棉農擁有豐富的棉田管理經驗,但是受近年來氣候變化造成棉花的質量及產量不高,同時棉花作為經濟作物,市場需求低迷等因素也嚴重影響棉農收益,使得棉花種植面積持續減少。據有關部門統計,臨清市春播棉花種植面積為10.6萬畝,20為8.45萬畝,2015年為6.3萬畝。2016年為萬畝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棉花播種面積以每年二十多個百分點的速度遞減,從調查的幾位農戶看,也有一位表示明年不再種棉花。
種植棉花用工較多,機械化程度較低,今年產量偏低,按當前價格計算,產值也為1600元左右,扣除成本與去年比收益略有增加。但棉花是經濟作物,其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雖然近兩年玉米價格持續低迷,但種糧機械化程度較高,用工較少,可以同時兼職打工,而打工的收入要比種糧高的`多。目前的棉花價格讓棉農的種植積極性嚴重受挫,同時由于勞動力缺乏、收益不理想等因素使得不少農戶改種糧食。
二、棉花種植收益情況。
畝均產量減少。從所調查農戶數據看,今年臨清市棉花平均畝產約為433斤,與去年相比減少了10.7%,產量低于前幾年水平。據了解主要原因是8月份棉花吐絮時,陰雨天氣較多,造成棉桃脫落、長蟲。導致減產,質量平均衣分為37-38%之間,質量以白棉三級為主。
畝均成本略有下降。今年臨清市棉花畝均生產成本為1358,同比減少了0.7%,其中拉動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棉花種植每畝家庭用工一般為22-23個工左右。目前臨清鄉鎮企業較為發達,勞動力價格明顯上升。拉低成本下降的因素是化肥成本下降,主要是今年化肥價格持續走低,農戶在化肥的品種及數量上也做了調整,另外,今年有幾家農戶機收費用為0,導致平均機收費用大幅降低。
籽棉價格上漲,總產值相較去年略有上升。自臨儲政策取消后,去年棉花價格交由市場調節,受紡織企業不景氣、皮棉庫存高企等因素影響,籽棉價格一路下跌,目前價格僅為2.90-3.00元/500克。今年內地棉賣方被動的態勢有所改變,新棉上市后,棉花市場價格出現穩定上漲,起初收購價格為3.20元/500克,目前漲至3.60-3.70元/500克,收儲方態度較為積極,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略有減產部分棉農也惜售不賣。如果按當前價格計算產值,平均每畝為160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13.7%。
畝均收益有所增加。綜合以上情況,雖然產量下滑,但由于成本下降、產值上漲。畝均凈收益相較去年有所增加。但與前幾年比仍有差距,從所調查農戶看,20畝均凈收益為403元,年為2,2015年收益僅為幾十元,有幾戶甚至呈現負收益。今年收益約為150元左右。
三、棉花市場收購進度及庫存、效益情況。
今年新棉上市以來,棉加工企業收購姿態較為積極,另一方面棉農仍存在惜售和觀望心理,棉花市場交易平淡,棉花收儲量較去年略有起色。據一家棉加工企業經理介紹,去年棉花收購價格不斷下降,成為近幾年來最低的一年,棉花收購價格為2.90-3.00元/500克,(折皮棉成本價約13000元/噸),而同期市場皮棉價格也約為13000元/噸,再加上人工等費用,加工的越多虧的越多,而今年目前皮棉價格為15200元左右,價格略低于新疆棉。相較之下,進口棉優勢不再明顯。且2016年新疆運輸新政從嚴治理,導致運輸能力不足,運價明顯上漲,導致短期內內地棉供應略為緊張,導致近期棉價格上漲,不過后期價格會有所松動,一方面隨著12月到來,運輸情況會逐步緩解,內地新疆棉供應增加;另一方面國家發改委公布儲備棉輪出時間,再加上收購商一直盼望的紡企高峰并未如期到來。中間商的挺價心理有所松動,據了解,所調查農戶中有兩戶出售。
四、棉紡織企業產品價格、效益等情況。
今年皮棉價格有所上漲,去年同期價格約為13000元/噸,今年目前皮棉價格約為15200元/噸,漲幅為16.9%。但紡織業由于受銷售不暢、產品積壓、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對原料需求平淡。一些小型紡織業由于受技術、管理等原因被市場逐步淘汰。這也充分發揮了市場調節生產結構的作用,促進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向市場化、國際化經營發展。同時在經營中也會更加注重生產質量,激勵技術進步,注重防控風險、控制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五、各方對后期棉價走勢的看法。
目前棉農有兩戶出售,占所調查農戶的40%,盡管今年棉花價格高于去年,但部分棉農觀望、惜售心理仍然嚴重;一方面是收購商雖然態度較為積極,但由于紡織企業的需求不高。收購仍較為謹慎。各棉企認為,在當前國內棉花庫存高企、棉花市場供大于求的環境下,巨量國儲庫存仍有待進一步消化,棉花終端需求不旺,棉花短期內保持平淡走勢的可能性較大。
六、棉花生產、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雖然棉農每畝棉花有235元的補貼,但依然無法完全保障棉農利益,棉農種植積極性明顯降低,同時隨著棉花面積的急劇下滑,棉加工企業也面臨轉產的難題,按照目前情況發展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推廣規模種植、降低棉花種植成本。隨著棉價回歸市場調節,傳統種植方式已經無利可圖,新形勢下種植只有走規?;?、機械化的道路才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棉花品質。現新疆的棉花產業也在向集約規?;l展,臨清市物價局也應當積極探索新型種植方式,促進棉花規?;N植,實行機械化、規?;a,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建議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定期對棉農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引導棉農科學種植,提高種棉水平,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從而提高臨清市棉花在市場的競爭力。
二是鼓勵植棉散戶棄棉改種其它經濟作物,目前棉花庫存壓力巨大,同時棉花需求量短期內難以大幅增加,需要幾年的時候來逐漸消耗,新疆作為國家棉花目標價格管理試點地區,植棉優勢明顯,成為國家保證棉花供應基本安全的基地,這種情況下,建議臨清市除個別只適宜種植棉花的地塊外,鼓勵棉農轉變觀念,改種其它經濟作物來保障農民收益。
三是隨著內地棉花生產流通的減少,棉加工企業轉產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一方面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加快棉加工企業轉產的步伐;一方面建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促進紡織企業和棉加工企業通過合作、合資、改制等方式,積極棉花生產和流通領域延伸,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加大優質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優質棉供應基地建設。同時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強經營管理,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六
1、跨區作業難度大。經過10多年的發展,小麥聯合收割機快速增加,夏季跨區作業市場已趨于飽和,而秋季作業市場逐步形成,作業市場競爭不如小麥激烈,外出作業,有的'玉米聯合收獲機無人用,跨區作業難度大。
2、跨區作業成本高。農用柴油價格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地方供應沒保證,造成因加油而機械空耗;雇傭機手工資增長較快,原來60-100元/人日上漲到現在120-150/人日。作業成本的上升,壓縮了跨區作業的利潤空間。
3、跨區作業組織化程度低。該縣玉米聯合收割機保有量58臺,每年秋季參加跨區作業的少,有的合伙、有的單獨外出,盲目性大,組織性差,活難找,收益差。
4、對有關人員的培訓力度有待加強。很大一部分機手和中介人員缺乏專業培訓,致使跨區作業工作受到影響。有的組織紀律觀念不強,不聽招呼,擅自行動。有的技術水平不高,操作技能差,小故障也不會解決,影響了作業效率。
5、農田機耕道窄。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鄉鎮(街道)的生產路太窄,不安全,存在很多地塊沒法進機,農戶想用機,機手不敢進地的現象,也影響了玉米機收進程。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七
為了解掌握玉米和棉花的中間消耗情況,準確反映我縣秋糧產量、生產費用和收益情況,我隊于20xx年10月27日—28日,對縣南井寨村、皮條村村、院上宋村的9戶玉米種植戶和2戶棉花種植戶進行了調查、匯總和分析,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玉米畝產增加,畝消耗增加,畝收益減少。
根據對9個玉米種植戶進行調查發現:今年玉米種植面積28.4畝,較去年28.2畝,增加0.2畝,增幅為0.71%;總產量16550公斤,較去年15475公斤,增加1075公斤,增幅為6.95%;畝產542.06公斤,較去年514.81公斤,增長27.25公斤/畝,增幅為5.29%;總消耗8759元,畝均消耗281.21元,較去年198.02元,增加83.19元/畝,增幅為42.01%;畝均收益857.12元(按當時市場價2.10元/公斤計算)較去年878.02元,減少20.9元/畝,減幅為2.38%(不包括人工費用)。
玉米中間消耗調查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化肥使用量增加。今年畝均消耗85.69元,去年畝均消耗49.37元,增幅為73.57%。
2、農藥增加。今年畝均消耗18.09元,去年畝均消耗15.55元,增幅16.33%。
3、排灌費及水費增加。今年畝均消耗58.27元,去年畝均消耗17.24元,增幅237.99%。
4、機械作業費與去年持平。今年畝均消耗85.39元,去年畝均消耗86.51元,同比基本持平。
5、運輸費增加。今年畝消耗是6.67元。
影響玉米消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化肥消耗同比增漲是因為:氮肥和農家肥今年增加了不少,有3戶購買尿素在澆地時做為追加肥使用,其中南井寨村有1戶種植戶購買雞糞用于底肥,1戶在種植期內沒有施用化肥,這是影響化肥消耗的主要原因。
2、排灌費同比增加幅度較大的原因是:去年有3戶種植戶沒有澆地,而今年天氣干旱,農戶在種植期間都進行了排灌,所以導致排管費增多。
3、機械作業費播種時,全部使用機器播種,價格在20—35元/畝之間,收割時,價格是因地塊大小的.不同而不同,價格在80-100/元畝之間,與去年基本持平;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在收割時,多數農戶在收割完后,一并雇用三碼運回家中,價格在20-30元/畝不等,這也是影響玉米消耗及收益的一個原因之一。
二、棉花豐產,畝消耗減少,畝收益增加。
根據對2個棉花種植戶進行調查發現:今年棉花的種植面積為0.9畝,總產量為236公斤,畝產282.50公斤,較去年158公斤,增長124.5公斤,增幅為78.80%;畝收益2293.65元(按當時市場價9元/公斤計算)較去年1062.75元,增長1230.90元,增幅為115.82%。總消耗225.60元,畝均消耗為248.85元,較去年517.25元,減少268.40元,減幅為51.89%。
據棉花種植戶反映:今年棉花是個豐收年,沒有病蟲害,連農藥都不用噴灑,價格也不低,每公斤在9元上下,多少年不遇的一個好年頭,可惜種得少了。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八
從調查數據來看,20xx年調查戶玉米播種面積xx畝,比上年的xx畝增加xx畝,增幅13%。畝均產量xx公斤,較去年的xx公斤增加xx公斤,增幅9.41%。
播種面積增加的原因分析:
一是價格因素。自20xx年春節開始,我市玉米收購價格止跌趨穩,逐步上漲,玉米種植收益有所提高;而其他經濟作物如洋蔥、紅辣椒、甜菜等經濟作物的價格不穩定,收益缺乏保障,農戶臨時調整種植意向,增加了玉米的種植面積。
二是氣候因素。由于玉米喜溫,而今年春季我市氣溫突然升高,耕地返潮早,播種期不適宜種植其他作物,但氣溫、土壤絕對含水量都適宜種植玉米。
三是需求因素。自上年下半年開始,我市生豬、肉羊價格持續上漲,養殖戶大幅增加了存欄量,從而引發了玉米需求量的增長,玉米自用及出售增加,農民儲存量減少,需要增加玉米種植面積。
四是種植方式因素。由于種植玉米較小麥機械化程度高、務作簡單,收益高,在目前農村家庭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農戶選擇種植玉米。
從畝均產量來看,今年畝均產量xx公斤,較20xx年大幅增加,處于近幾年的較高水平,但據20xx年最高產量xx公斤還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
三是近年我市生態條件改善,農村各類野鳥數量增加,春季吃種子、秋季叼玉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產量損失。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九
根據省糧食局《關于開展年及年上半年主食產業化和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專項調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局專題會議的安排,我局及時召集縣糧食局有關領導召開專門會議,傳達了文件和會議精神,安排部署了專項調查任務,并對此項調查進行了具體分工。6月13日—15日市、縣糧食局主管領導親自帶隊深入企業調查,通過采集質檢、工商、稅務部門信息和實地調查,我市沒有符合調查條件的主食產業和玉米深加工企業?,F將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十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今年玉米種植凈利潤仍然為負數,農民種糧收益還相對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從目前形勢看,穩定市場糧價和控制農資價格上漲的壓力和難度仍然較大,實現全年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任務依然很艱巨,基于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進一步規范農資市場運營,上級有關部門應從源頭起,加強對農資出廠價格的監管,控制源頭價格上漲。同時加強對中間流通環節的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壟斷、欺行霸市、壓級壓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切實維護農民利益。控制農業機械作業費價格,減少農民成本投入,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加強對玉米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加快玉米良種培育,提高玉米產量;做好自然災害的預報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三是在收割期建立務工信息平臺,減輕玉米種植戶收割難、晾曬難的問題。收購期間加大玉米市場管理,維護收購市場秩序,合理調節玉米供求矛盾,保護農民利益。
四是培植優化玉米種植的龍頭企業,搞好深加工,形成一條從種子推廣、基地種植、原料收購到生產銷售的優勢產業鏈,解決糧農的后顧之憂。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十一
根據此次調查統計對象的要求,我們提取了全市在工商局注冊、在技術監督局取得許可證的各類食品企業名錄,與稅務、農牧局、工信委等部門的相關信息核對后,逐一進行篩選,確定調查對象并逐個實地調查。市重點調查了4家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市豐達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蘭州愛里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好來喜食品店。縣調查了46戶主食加工店。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十二
據了解,20xx年新疆棉花面積增加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區,南疆由于地理氣候原因,農作物可選性較少,再加上植棉習慣,近些年植棉面積基本保持穩定。其中北疆昌吉面積增幅大,產量增幅也大,塔城地區面積和產量均小幅增加,但是奎屯地區產量并未隨著面積增加而增加,表現出一定差異性。
據統計,截至20xx年1月13日,昌吉地區棉花加工量30.31萬噸,同比增加8.12萬噸,增幅達到了36.6%。20xx年昌吉州植棉面積是140-150萬畝,20xx年植棉面積是210多萬畝,同比增加了六七十萬畝,面積增幅為40-50%??梢?,棉花單產有一定程度下降??兔藁庸ち窟_到了18.29萬噸,20xx年度是18.9萬噸,由于距離加工結束還有半個月時間,因此,最終產量應該基本持平。20xx年奎屯植棉面積176萬畝,同比增41萬畝,增幅為30%,但是從產量看,卻并沒有與之相匹配,可見單產下降比較嚴重。塔城地區棉花加工量已達48.74萬噸,同比增加5.37萬噸,塔城地區棉花主產區包括烏蘇市、沙灣縣。據調查,今年這兩個主產區植棉面積小幅增加,單產穩定,因此產量也是小幅增加。
在兵團方面,新疆第三師、第五師產量均出現了下降,原因是畝均單產降低,其余師團產量均有小幅增加,但是第六師產量增幅低于預期。20xx年第六師植棉面積為120萬畝,20xx年增加至180萬畝,增幅50%,產量也由13.9萬噸,增加至15.51萬噸,增幅為11.6%。面積增加原因是去年棉花價格好,其他農作物退出改種棉花,比如向日葵、哈密瓜、玉米、小麥等。
我們摘抄了20xx年新疆棉花種植成本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新疆棉農租地費用平均434元/畝,同比上漲24元/畝。除租地費用外,新疆地方手摘棉種植成本1869元/畝,同比下降10元/畝,機采棉種植成本1199元/畝,同比上漲9元/畝,新疆兵團機采棉種植成本1453元/畝,同比上漲3元/畝。具體情況如下: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十三
手摘棉:植棉成本1869元/畝,其中生產總成本655元/畝、人工總成本1010元/畝、機械作業總成本160元/畝、其他成本45元/畝,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別為35%、54%、8.6%和2.4%??傮w來看,拾花用工費所占比重最大,為43.3%,其次是化肥、水電費,分別為13.4%、10.3%,若加上租地費用434元/畝,新疆地方手摘棉種植總成本為2303元/畝。
機采棉:植棉成本1199元/畝,其中生產總成本655元/畝、人工總成本138元/畝、機械作業總成本350元/畝、其他成本56元/畝,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別為54.6%、11.5%、29.2%和4.7%??傮w來看,化肥所占比重最大,為21%,其次是水電費和機械拾花費,分別為16%和15.8%,若加上租地費用434元/畝,新疆地方機采棉種植總成本為1633元/畝。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十四
20xx年調查戶每xx公斤玉米平均出售價格為xx元,比上年每50公斤平均出售價格xx元增加了xx元,增幅xx%;每公斤玉米平均出售價格為xx元,比上年的xx元增加0.15元,增幅8.8%。玉米每畝產值xx元,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xx%;畝均凈利潤為-378.41元,比上年的-451.96元減少虧損73.56元。
出售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玉米收購價格回暖。今年雖然沒有出現“谷賤傷農”現象,但是玉米價格仍然沒有達到農戶的預期價格,影響農民種植玉米積極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凈利潤仍為負的原因分析:
一是我市玉米種植不是農民種植的主導產業,沒有形成規?;?、專業化生產,對種子、化肥等物質性投入只憑經驗,缺少技術指導,這種粗放管理的種植方式吃掉了農民的利潤。
三是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化肥、農藥價格的不斷上漲及勞動力、排灌、機械作業成本費用價格持續居高不下,使糧食直補效應被抵消,農民因糧補政策得到的實惠大打折扣。有的農民抱怨:直補那倆錢全讓化肥、農藥給“找回去”了。
四是國家對玉米非主產區的補貼逐年減少,地方政府也相應制定了“多元化”農業發展規劃,引導農民改善種植結構,減少傳統農業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力,主觀上也影響了農民種植玉米的收益。
玉米調查報告大全(15篇)篇十五
機采棉:種植成本1453元/畝,其中生產總成本808元/畝、人工總成本110元/畝、機械作業總成本421元/畝、其他成本114元/畝,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別為55.6%、7.6%、29%和7.8%。總體來看,化肥所占比重最大,為24.7%,其次是水電費和機械拾花費,分別為15.1%、13.5%,若加上租地費用434元/畝,新疆兵團機采棉種植總成本為1887元/畝。
20xx年內地棉農租地費用平均452元/畝,同比上漲9元/畝,新疆棉農租地費用平均434元/畝,同比上漲24元/畝。除租地費用外,內地手摘棉種植成本791元/畝,同比上漲20元/畝,新疆地方手摘棉種植成本1869元/畝,同比下降10元/畝,機采棉種植成本1199元/畝,同比上漲9元/畝,新疆兵團機采棉種植成本1453元/畝,同比上漲3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