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手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的教具、多媒體設備等物質工具來增強教學效果。在這里推薦一些備受好評的三年級教案范文,供教師們參考和學習。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一
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會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包括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多個單位)來表示統計的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加以解決。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統計觀念。本單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教材還介紹了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平均數。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1、使學生學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它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并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2、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會求平均數。會看兩種統計圖。
學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它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求平均數。
教材第39頁例2,練習十第2、3、4題。
1、學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2、會正確分析各種不同的統計圖。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自制課件。
提問:請你制作一張這一組同學身高的條形統計圖,你想怎樣制作,把你們的想法告訴大家(先讓學生以4人為一個小進行討論)。
匯報: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話,這張條形統計圖要畫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單位的話,不容易體現這五個同學的身高情況,因為他們的身高情況,因為他們的身高數據都集中在一個段里,只相差幾厘米。
教師:大家提出的問題,老師想個辦法幫你們解決。
1、制作身高統計圖。
教師:我們即要使每個同學的身高情況,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圖畫得太大,教師建議大家0-137厘米這一段的長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畫的時候,第一格不能畫成線段,而應畫成波浪線,意思表示我們中間省略許多小格。
出示示意圖,第一小組學生身高統計圖。你能把它補充完整嗎?
學生動手制作,然后教師出示示意圖講評。
2、制作體重統計圖。
教師:你能根據剛才的身高統計圖制作一張體重條形統計圖嗎?小組合作完成,評價交流。
3、看書了解: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
提問:根據前兩張的統計圖和這張統計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議?
1、完成教科書第40頁練習十的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講評。
提問:條形統計圖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書第41頁練習十的第3題。
教師: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幾個小格你想怎么標上數據,根據什么?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講評。
3、完成教科書第41頁練習十的第4題。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二
教材第36頁~37頁例1、“做一做”及第38頁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復式統計表的格式,能正確填寫表格,并對表中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進一步體會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強統計的意識和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正確填寫數據,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難點。
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同學們,課余時間你們都有哪些興趣愛好呢?
2.(ppt課件出示示意圖中的6項活動)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復習舊知,承接新知。
(1)選擇適當的方式收集數據。
統計本班同學對活動項目的喜愛情況,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來?
方法一:統一計數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體舉手表決;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點不一樣,應該分開統計。
集體討論后,用男女生分開統計的方法進行調查統計。
(2)完成數據收集與整理:根據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并分別填入表格。
(3)分析數據:從這兩張統計數據的表格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分析數據,體驗比較。(出示教材第36頁單式統計表)。
(1)觀察討論:這兩張表有什么異同點?(這兩張表統計的項目都是一樣的,但調查的對象不同,每項的數據也不同)。
(2)請你根據統計表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對男女生各項進行比較)。
(3)兩張表不方便比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項對比更加直接嗎?(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課題。
(1)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根據學生介紹,運用課件,逐步呈現新的統計表。
(3)比較表格:這張統計表與合并前的統計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課題:復式統計表。
4.解讀信息,體驗優勢。
(1)這張表包含哪幾項內容?根據上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2)(出示教材第37頁問題)指名回答,集體評議。
小結:復式統計表更有利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三、回顧總結,積累經驗。
1.回顧課堂,暢談收獲。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2.新舊知識對比,積累經驗。
復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優勢?
四、鞏固運用,拓展提升。
1.課件出示教材第37頁“做一做”。
(1)全班討論,集體收集數據。
(2)記錄數據,小組討論分析。
(3)解讀信息,完成題中三個問題。
2.課件出示教材第38頁練習八的第1,2題。
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五、布置作業。
完成的相關習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三
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以下幾點:
1、新課標指出:
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周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了解長方形的周長最優化方法時,我也借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2、根據第低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知識特征,在教學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到學習中。
3、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學家波利正指出: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與積極探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美國一所大學的墻上寫著: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并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總結,全班交流、匯報后,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
4、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周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了解長方形的周長最優化方法時,我也借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5、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我始終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把自己當作一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處于朋友關系、平等狀態。由于有這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學,樂意學。
6、有機地滲透情感教育,經過一系列教與學,我提出:小白兔與烏龜新的長跑比賽結果怎樣呢?讓學生猜一猜,通過猜,讓學生懂得了:驕傲必定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一次并不可怕,關鍵是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綜觀整節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一種寬松、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于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復式統計表,會根據復式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教材第36頁情境圖。
提問:這是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情況,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這6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填在下面的統計表中嗎?
男生最喜歡的活動。
活動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玩電子游戲。
人數。
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活動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玩電子游戲。
人數。
學生各自填寫,老師提醒學生應注意核對統計數據。
提問:男生最喜歡什么活動?女生最喜歡什么活動?
指出:這里的每張統計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如果要對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進行比較,就顯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們就想到把這些簡單統計表合并成一張統計表(出示例題中的復式統計表)。
二、探究新知。
1、談話: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這張表,在想一想,表中各個欄目是什么意思?
2、認識復式統計表。
情境中的第三個統計表填寫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數據,像這樣的統計表就是復式統計表。復式統計表可以表示多組數據,單式統計表只能表示一組數據與單式統計表相比,復式統計表更有利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3、讀復式統計表。
(1)復式統計表左上角的一個格用斜線隔成三部分,分別表示出表內橫向、豎向所放內容以及所統計數據的名稱。
(2)豎排表示所統計的對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對應表頭處寫“性別”。橫排表示的是最喜歡的項目情況,因此對應表頭寫“活動”。中間部分是不同性別、不同活動的相應人數,因此在表頭對應的中間格寫“人數”。
4、解決問題。
從第一個單式統計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么,對應的人數是多少。從第二個單式統計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么,對應的人數是多少。觀察這兩個統計表可以發現,每個統計表的活動都一樣,調查的都是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游戲。第三個統計表包含三項內容:活動項目(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游戲),人數,性別(男生、女生)。根據表中調查的數據可以判斷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哪個數據大,那個活動就是學生最喜歡的。要想知道調查的人數一共是多少人,把各個項目中的人數相加即可。我們還可以根據表中的數據的大小,,對這次調查的結果提出看法和建議。
小結:剛才的每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一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用剛才的統計表不便于比較不同小組的人數,這張統計表不僅便于比較各組人數,而且能看出四個小組的整體情況。
引導:如果把剛才的幾張統計表叫做“單式統計表”你覺得這張統計表叫什么名稱?學生討論后揭題。(板書課題)。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指導完成教材第38頁練習八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題目提供的是什么數據,再指名學生介紹一些與這些數據有關的事。然后讓學生把上面的數據填寫在統計表里。
四、思維訓練。
1、某書店第二季度的圖書售出情況如下,根據所給數據制成統計表。
四月份:教輔書2631本,文學類圖書3452本,工具書302本。
五月份:教輔書3689本,文學類圖書2478本,工具書352本。
六月份:教輔書5634本,文學類圖書1953本,工具書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學飲食情況統計表,想想怎樣填寫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學飲食情況統計表。
合計蔬菜魚類肉類豆制品。
總計13。
第一組10331。
第二組406。
第三組40。
看了這張統計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對我們班同學的飲食習慣有什么建議?
反思: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五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找出計算的規律。
2.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直到獨立解決問題為止,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養了獨立思考,敢于挑戰困難的精神。
探索并掌握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
理解乘數是整十數的算理。
教學板塊教與學預設。
(師生活動)教學重構。
(修改意見)。
前置性作業。
5×13×212×4。
5×103×2012×40。
5×1003×20012×400。
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課前3分鐘內容:開火車——口算比賽。
對數游戲:教師說出一個數,學生說出的數是教師的10倍的數。
1.黑板上出示“5×1=、5×10=、50×10=”
(1)讓學生觀察三道題目,然后獨立解決。
(2)指名說結果,并說說是怎樣算出來的?
2.繼續出示“3×2=、3×20=、30×20=”
(1)還是讓學生獨立解決,和同桌說說是怎么計算的。
(2)讓學生觀察,找一找規律,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3.出示難度更大的題目:“12×4=、12×40=、120×40=”
(1)找一找每道題中的兩個乘數有什么變化,積又有什么變化?
(2)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結果。
4.探索與發現。
(1)請大家觀察每組算式是怎么變化的,有什么規律?
(2)學生同桌之間交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發現的規律。
(3)師生小結:當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
5.交流乘數是整十數的算法。
(1)誰來說說在剛才的過程中,你有什么好辦法來計算如20×30的題目。
(2)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的答案肯定很多,但按照自己的教學來講,學生大部分肯定是用省略0的方法來計算。
(3)師生小結:先計算2×3=6,再添上原來乘數中被省略的兩個0,所以得600。
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如發現學生有錯誤,及時給予個別指導,如果錯誤的情況比較類似而且人比較多的話,將錯誤的情況寫在黑板上,供全班學生訂正。
1.第1小題。要求學生直接口算填表。
2.第2小題:開放題。
這是一道開放題而且是逆向思維的題目。學生在獨立思考和解答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才能感受它的挑戰性和答案的多樣性。
3.第3小題。要求學生獨立審題、列式、口算、作答。完成后集體進行交流。
4.運動服問題。
在解題前,要讓學生理解“各付”和“一共”的意思,第2題可以讓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
這節課你學了什么?學得怎樣?
板書設計找規律(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50×10=50×2×5=100×5=500。
50×10=5×(10×10)=5×100=500。
5×1之后末尾添寫被省略的0。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六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
2、會在簡單的統計表里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3、使學生在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師:同學們笑一笑,唉,我怎么發現有的同學有幾個牙沒有了?哪兒去了?
生:我換牙了。
生:誰換了1顆牙?2顆牙?3顆牙。
師:有這么多情況,大家能記住每個同學換幾顆牙嗎?(不能)。
1、暢談想法。
生1:可以請每個同學說一說。
生2:可以請他們分別舉手表示。
2、引出課題:像同學們所說的數一數,并且把換牙的人數記下來,這個記下來的過程就是統計。(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課題。)。
3、小組合作,嘗試統計。
組內分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調查自己組的換牙情況。
4、交流統計結果和記錄方法。
如學生想不出,可由老師來介紹一種方法。
5、比較方法,自我優化。
剛才幾位同學介紹了自己的記錄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6、整理各組數據,把全班情況統計在黑板上。
7、分析數據,提出問題。
說說從統計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圖、表反映的數據,充分發表見解。
1、小組活動,統計自家人口。
(1)下面我們用先記錄再整理的方法來統計一下自己家有幾口人。
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小組中每個人家有幾口人記錄下來,再把每家人口的數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記錄方法和統計結果。
(3)說說從統計結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七
今天老師帶來一盆花,大家非常高興。
老師讓我們觀察菊花的莖,我們就觀察起來。
我發現,菊花的莖是暗綠的,高的有三十厘米,短的有二十八九厘米,莖有些直,有一些斜,直的像小朋友背著書包去上學,斜的像老爺爺撿東西。
我們現在觀察的是葉子。
菊花的葉子是深綠色的,有一些大的葉子,大的像媽媽生孩子,小的像剛出生出來和寶寶。
現在我們觀察花瓣。
菊花的花是粉色的,看!一個個花瓣像一個個小月牙,就像給花葉寶寶照亮,花有一股溫柔的氣息。
一個個花朵就像四個姐姐。大姐好像說:“姐妹們,我們得多生幾個寶寶,有一個大家庭啊!”
花的蕊就像它們的寶寶,你看他們像不像花的王國啊?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八
1、認識年、月、日。
2、24時計時法。
3、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認識年、月、日。
教材。
1、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
2、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滲透科學的思想方法。
探究發現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發現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多媒體各年份的年歷卡。
1、填空。
1時=()分1分=()秒。
1時=()秒240分=()時。
1分25秒=()秒82分=()時()分。
2、提問:
(1)時、分、秒都是什么單位?(時間單位)。
(2)關于時間單位你還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紀等)。
(3)那么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想知道些什么?
3、導入新課。
講述: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就是一年,月亮繞地球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大約就是一個月,同時,地球自己也在旋轉,地球自己旋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1、認識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問:以前我們用鐘、表來研究時、分、秒,那么年、月、日我們可以用什么來研究呢?(年歷卡)。
(2)觀察手中的年歷卡,看看這是哪一年的年歷。
(3)分別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幾。
提問:10月1日是什么節日?申奧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請同學們在年歷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紀念日,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別是星期幾。
(5)合作探究。
觀察: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
(6)討論交流。
教師根究學生的回答內容,板書:
一年12個月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31天。
4、6、9、1130天。
229天或28天。
(7)質疑:你們每人手中的年歷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這幾個月呢?(是)對!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這幾個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數都是30天。(是)。
(8)認識大月、小月。
講述:通過同學們認真仔細地觀察,我們已經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這7個月都是31天,4、6、9、11這4個月都是30天,它們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我們把每月天數都是31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數都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個月的天數有變化呢?(2月)從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數比大月、小月的天數要少,所以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
2、鞏固。
3、記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圖。
(2)講清相應部位所表示的每個月的天數。
(3)根據圖,全體一起記憶。
(4)指著自己左拳再次記憶。
(5)再介紹一首兒歌,加強記憶。
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
二月是個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觀察今年的年歷。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兒童節是星期()。
(3)四月份有()個星期零()天。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幾月幾日?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7~3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能力目標:指導啟發學生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特征,開發學生智能。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觀察、擺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建立長方體、正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框架。
學具準備: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導入
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都是立體圖形。
2、舉例
在日常生活中見過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課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常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
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是不是有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繼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實施
(一)、長方體的認識
1、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棱。(板書:棱)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點。(板書:頂點)
(2)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棱、頂點,學生依次說出名稱。教師說出頂點、面、棱的名稱,學生迅速在學具上指出。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1)面的認識。
讓學生指出長方體上的3組相對的面。
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么形狀的?
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分組測量長方體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長和寬,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長和寬分別相等。
教師:由相對的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知道,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怎么樣?
師生共同驗證同學們的發現。
課件演示:
長方體6個面的形狀,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認識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教具。
教師:你認為研究長方體棱的特點,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長方體有幾條棱?這些棱可以分成幾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通過以上問題,分組討論,實際測量。
討論后,學生匯報,教師用課件演示。
課件演示:
展示12條棱,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板書: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頂點的認識。
課件演示:先閃動三條棱,再閃動三條棱相交的點。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長方體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請你們按照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指名說出數的結果。(板書:8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
(1)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放在桌面上觀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見個面?
(2)怎樣把長方體畫在紙上或黑板上呢?
把長方體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觀察,我們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在畫長方體時看到的3個面畫實線,另外3個面用虛線畫。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討論:要知道長方體12條棱的長度,只要量哪幾條棱就可以了?
啟發學生說出:只要量相交于一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就可以了。
(2)歸納。
我們把相交于一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后,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棱叫做長,較短的棱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課件出示)
(二)、正方體的認識
教師:這個立體圖形叫正方體。現在我們從面、棱、頂點來研究它。請大家拿出正方體紙盒來研究。
(1)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圖形?這些面有哪幾個面是相等的?
(2)正方體一共有幾條棱?這些棱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4)正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2、課件演示:
正方體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條棱長度相等;8個頂點。
3、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棱、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課件出示練習題。
四、布置作業
p32第6、7題
五、板書設計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十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因此本單元主要講解三位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介紹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
1、采用小組和合作學習方式,熟練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多種形式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口算卡、投影片。
談話、講授、練習法、合作學習法。
一、設置情境、揭示內容。
(把兩箱物品加起來)。
師:請你動手列豎式算一算,這六艘船的排列順序是不是和你估計的一樣?
二、課本第19頁,直接在表格中寫出上下兩個加數的和。
師:有什么辦法即不用在稿紙上列豎式有能夠將上下兩個加數的和算得準確呢?
問:在這道題目中哪座建筑高?我們應該怎么考慮問題?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數。
五、開鎖游戲。
鎖頭上有得數,鑰匙上有算式,請將算式和相應的得數連起來。
六、判斷,課本20頁第7題,判斷各題有無錯誤,說說錯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兩個數加起來得1000?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頁第9題。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一
1.讀懂例文《我的自畫像》,了解主要內容,初步感知圖文結合介紹自己的方法。
2.讀懂習作要求,初步領會介紹人物的基本要領:抓住人物的整體形象、長相、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并配上自己創作的自畫像。
3.按習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圖文結合抓住主要特點向大家介紹自己。
4.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1、基本要領:抓住人物的整體形象、長相、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點。
2、圖文結合介紹自己的方法。
課件范例。
2課時。
課時目標:讀例文,明確目標。
一、展示自畫像。
1、同學們看了杜小虎的自畫像后,都躍躍欲試,回家去畫了自己的自畫像,今天都帶來了吧!
2、老師隨即選擇幾幅,讓大家猜一猜。
3、請同學們選出畫的最像的一幅,討論:這幅畫的哪些地方最像?
4、請這幅畫的作者介紹:怎樣畫的?(抓住了長相、衣著、神態、姿態等方面特點。)。
小結:要畫得像,就得找準人的特點。畫畫是這樣,寫作文也是這樣。
二、學習例文。
1、讀例文,說說文章寫了什么?
2、再讀文章,把文章中主人翁的特點找出來并畫出來。
3、分析人物有哪些特點?
姓名:杜小虎年齡:9歲。
體重:20千克身材:身高1.2米,瘦而結實。
表情:笑瞇瞇穿戴:藍色衣服。
愛好:喜歡打乒乓球,喜歡讀書。
找重點:
(1)要點:身材、長相、表情、穿戴、愛好。
(2)順序:從身材、長相、表情、穿戴到愛好從頭到腳從整體到部分。
4、教師小結:寫人要抓住每個人的特點來寫。
(1)我的十分鐘。
1、請同座位互相對自畫像提意見,說說對方的特點。
2、按一定順序說一說《我的自畫像》。
四、師生交流:
1、有沒有覺得難寫的地方?
2、重點交流寫一個人的外貌應該怎樣寫?
(要抓住一個人的特點,還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五、品讀范文。
課時目標:修改習作。
一、學生寫草稿。
1、教師巡視,拿一篇習作讀一讀,大家猜一猜。
2、師生共同“評評看”,肯定,表揚優點,指出缺點。
(2)我的十分鐘。
請同學們把自己寫的文章認真的讀幾遍,把錯別字改正過來,把不通順的地方改通順,把需要增加的地方加上去,刪除不必要的語句。
三、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滿意的.作品讀給同桌聽,征求別人的意見。
四、交流習作,師生評議。
五、朗讀習作。
請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大家聽的學生讀自己的習作,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還需要修改。
六、評價方式。
1、學生自評。
讓讀習作的學生自我評價,體驗習作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2、師生評價。
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習作的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公正客觀的評價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習作的快樂。
板書設計。
我的自畫像。
要點:身材、長相、表情、穿戴、愛好。
順序:從身材、長相、表情、穿戴到愛好。
從頭到腳從整體到部分。
智慧空間:
附范文。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二
一、謹慎填空(共20分)。
1、一個兩位數乘5所得的積,等于12乘45的積,這個兩位數是()。
2.是()個,是()個()個是。
3.1-中,1可以看成()個。
4.一個西瓜,平均分成8塊,姐姐吃了5塊,姐姐吃了()。
5、50的22倍是();35個30相加的和是()。
6、一個正方體,有1個面是黑色,有1個面是綠色,2個面是紅色,2個面是黃色。擲一下正方體,看哪一面朝上。可能有()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最大,出現()的可能性最小。
7.把一根繩子對折后剪斷,把其中的一段再對折后剪斷,得到的每一段的長度是這根繩子總長度的()。
8.4個加上3個是()個,就是()。
9.7個減去6個是()個,就是()。
10.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分數。
黑球的'個數占()()黑球的個數占()()。
白球的個數占()()白球的個數占()()。
11.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6個年級參加,每兩個年級進行一場比賽,一共要進行()場比賽。
得分。
評卷人。
二、我會選。(5分)。
1、盒子里10個黑色棋子,任意摸出1個,()是黑色的。
a、可能b、一定c、不可能。
2、盒子里有20個圍棋子,其中白棋子有15個,黑棋子有5個,摸到()棋子可能性較大。
a、白色b、黑色。
3、袋子里有3個紅球,4個綠球,任意摸一個()是黃球。
a、一定b、不可能c、可能。
4、12名同學分三隊做游戲。每個人從口袋里抽一張卡片,以確定自己屬于1、2、3中的哪一隊。請你在橫線上填:
(1)每個隊有7名同學。()。
(2)每個隊的人數相同。()。
a、一定b、不可能c、可能性較大d、可能性較小。
三、判斷對錯(5分)。
1.把一個蘋果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蘋果的。()。
2.+=()。
3.1-=()。
4.5個是()。
5.()。
得分。
評卷人。
四、爭當神算手(46分)。
1.直接寫出得數(6分)。
37+37=310+510=912-312=38+38=65-48=24×5=。
2.算一算(10分)。
1845186935。
×25×56×74×52×29。
3.列豎式計算(12分)。
1.與的和是多少?2.比多多少?
2.1減去,差是多少?4.比多的數是多少?
4.脫式計算(18分)。
(165-45)×4(135+65)÷5(46+32)×34。
(40+35)×27(69-35)×24158+42×27。
得分。
評卷人。
五、解答下列各題。(共24分)。
1.連線題。(共14分。
(1))。
(2)。
2、一塊大餅,爸爸吃了,媽媽吃了,
(1)他們共吃了這塊大餅的幾分之幾?(2分)。
(2)還剩下幾分之幾?(2分)。
第三次質量檢測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我會選5分每題1分。
1、b2、a3、b4、(1)b(2)a。
(三、判斷對錯5分每題1分。
1、×2、×3、√4、×5、√。
四、爭當神算手46分。
1、17120。
2、4502520133235881015。
3、
4.48040265220258161292。
五、解決問題24分。
1、14分,每小題2分。
2、(列式1分,計算結果、單位名稱和答共1分。)。
3、每行有8人。
變換隊形時可以有3種排法:(每空1分)。
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每行人數643216。
行數124。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三
多媒體課件。
讓同學們試著計算兩位數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豎式計算),并讓同學們說出各有什么特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進位次數不同。)。
出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
出示課本第15頁圖片,讓同學們認識這些動物,并引導學生回答這四種動物分別屬于哪個種類。
接著讓同學們看圖下面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試著分析。教師讓學生試著講解“已知種類”、“中國特有種數”以及“瀕危和受威脅的種數”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滲透保護動物的思想,讓同學們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讓同學們試著從15頁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找出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頁上面的簡化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統計表。
由學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種)。
再讓同學們不用筆算,是這估計一下結果是多少?(教師指導估算的方法。)。
再讓同學們用筆算計算出,讓一名同學上黑板列式計算并點評。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寫“答”。并根據學生計算的實際情況做單獨指導。
讓同學們先估算、后用豎式計算第16頁“做一做”第1題。
65+7839+8667+9543+88。
教師巡視,并對所發現的問題給與提示與解答,特別是不要忘了進位,計算要認真……。
著重提示計算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的方法,滲透估算的思想。
1。第16頁“做一做”第2題(用豎式計算);
2。練習四第2、3題。
98。
+215。
————————。
123。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十四
鞏固前面兩段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計算技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想想做做1。
分組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評講。
2、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估算,并要求說出估算的依據。
再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
小結。
3、想想做做3。
問:能不能通過題中條件一眼看出誰跳得比較多?
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比較快一些呢?
先估計,再要求計算。
4、想想做做4。
分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觀察每組中兩題之間的聯系。
集體討論,領會其中的聯系和區別。
小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除以這兩個除數的`積。
5、想想做做5。
出示圖,理解圖意和題意。
同桌互相說說解題策略。
2、油廠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只能裝5千克的油壺里。準備120個油壺夠嗎?
數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五
1、通過回顧與整理以及練習與應用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以學過的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加深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的理解。
2、培養學生樂于學習,樂于與同伴合作并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
加深對小數乘除法計算方法,以及數學規律的認識。
培養學生樂于學習,樂于與同伴合作并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
訓練習題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顧與整理
這一單元,你了解了什么規律?學會了哪些計算?
學生小組交流,集體匯報。
二、練習與應用
1、口算練習
2、第2題
將后六欄中的兩個因數分別與第一欄進行比較,從而初步體會積的變化規律。
3、用豎式計算
4、第4題
讓學生根據題目的特點,判斷哪幾題的商小于1,再通過計算驗證開始的判斷是否正確。
5、第5題
弄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再決定小數點是向右移動還是向左移動。
三、全課小結
四、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