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粽子篇一
記憶中的五月初五,沒別的,只有滿屋子的粽子香,或許這也注定了我與粽子間的不解之緣吧!
很小很小的時候,最期待的莫過于端午節。等到了那一天,外婆總是忙里忙外地包粽子。而我,就站在一旁,饒有興趣地看著,自以為這就是生平最大的樂趣。看著外婆嫻熟的動作,將蘆葉卷好,把糯米倒入其中,用繩扎好,這樣,一個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完成了,看著看著,我也有點耐不住性子了,于是,也學著外婆的樣子,將蘆葉卷好,倒入糯米,只是蘆葉卷得不行,漏洞百出,害得糯米滿地都是,到了扎繩子時,又是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外婆就會開心地笑著,并認真地教我,于是形狀各異的粽子就在我手上誕生了……待粽子香飄滿屋時,我就迫不及待地品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再大一點的時候,沒有時間看外婆包粽子了,只是等到了粽子飄香時,品嘗幾個。不過,此時心境不同了。有一次,天真的我曾這樣問外婆:“為什么要送粽子給屈原呀?”外婆笑笑說:“他很善良而且愛國呀!”于是,我開始了解屈原的品質,屈原的精神內涵。之后,品嘗著清香醉人的粽子,靜靜地體味著歷史的滄桑,真是別有一番情趣啊!
去年端午節,我又回到家中,外婆仍然在忙著。我悄悄地坐下來,像小時候那樣,學著外婆的樣子包粽子,于是就有了方粽,菱粽、子母粽……仔細一看,跟以前包的差不多,技術沒有太大長進。
我又品嘗著自己包的粽子,一種熟悉的滋味涌上心頭,如同粽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如蘆葉般的清香脫俗!
粽子篇二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包粽子,吃粽子記敘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很喜歡端午節,那個端午節里有著我的“惡作劇”。
一到端午節時候,每家都要廚房包粽子,門楣掛艾草。知道的那樣做,營造節日氛圍,乞求平安。不知道的也那樣做,營造節日氛圍,乞求平安。
我終于包成了第一個粽子!
“對了,往里面藏一個硬幣,過年媽媽包餃子不是常那樣?就那樣。誰吃到了,也會財源滾滾,好運連連。”我突發奇想。
一枚硬幣就被藏了進去。我還在粽葉上做了標記。
開始蒸粽子了,我還偷偷看了看那個外貌奇特的粽子。不一會兒,屋子里就彌漫了粽子的濃香。清香、濃香,還是醇香都不足以表達了。
“知道,就是紀念那個愛國詩人屈原的。好像老師說過,吃粽子是一種形式,紀念詩人愛國才是主要。”我做出個大人物的樣子,慢慢地說,慢慢地吃——其實,我是想看到誰吃著了那個特別的粽子。
“這是你倆誰的杰作?”爸爸突然問到。
“不是我。”我抬起頭說,“慢點,別磕著牙了。”
看來,還是露餡了。很干脆地說:“不知道。”
“不知道?‘此地無銀三百兩’嘛。”爸爸看著我說。
那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呀!
粽子篇三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可是為什么要用糯米和箬殼呢?原來在民間習俗中,糯米和箬殼有辟邪的功能。
今年的端午節,我跟奶奶學了回包粽子。
奶奶先把洗干凈的箬殼卷成一個“蛋筒”形狀,上面露出一片“大葉子”,再把糯米倒入“蛋筒”中,然后用筷子剁實,最后,把粽子折成一個狗頭形狀,用繩子把它捆起來。就這樣,一個粽子完成了,看起來挺簡單的。
輪到我了,我很隨意地把箬殼卷了一下,就連忙把糯米倒了進去,可是還沒倒滿,糯米就從另一頭漏了出來。我正想把它攤開來重包,可是“吱”的一聲,箬殼破了,糯米撒了一桌。再看看奶奶,她正麻利地包著粽子,我羨慕極了,心想:真是熟能生巧啊!
奶奶見我不包了,就笑瞇瞇地過來,重新拿了張箬殼,手把手地教我。首先把箬殼攤平整,然后右手拿著箬殼的尖頭向里卷,卷成“蛋筒”狀,左手緊握住這個“蛋筒”。這時,奶奶特別關照說:“現在很關鍵,手不能松,如果手一松,糯米就會從底下漏出去,就會像剛才一樣前功盡棄。”接下來,把糯米倒入“蛋筒”剁實,再用多余的箬殼蓋住,用繩子牢牢地捆住,這樣,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下鍋了,奶奶用高壓鍋煮了一個上午。中午的時候,奶奶把一盆粽子端出來了,我急忙拿起一個,撥開箬殼,沾了點糖,咬一口,軟軟的、甜甜的,好吃極了。
粽子篇四
“包粽子”舅說。
“包粽子,你這包的什么粽子啊?”
“創新粽子”舅說。
“有你這樣包的嗎?”“沒有”舅說。
我拿了一張葦葉在舅面前比劃著說:“看,是這樣包哎,三角形的。”
“包三角的那種麻煩,這樣省事,效果和味道都是一樣的。自家人吃嗎,不講究。”舅說。
哈哈,看看我舅是怎樣“創新”的吧!
舅把已經泡了三天的糯米拿過來,又拿來一個大盆,開始了他的“創新”。
舅把前兩天我們晨練時,在菜市場,舅花五元錢買來的葦葉先放在鍋里,煮了一下。我說是煮,舅說是焯,反正我看就是煮(我好多字不會寫的,寫的是拼音)。
“為什么要煮一下么?”我問,
“殺菌”舅說。
哦!我明白了。
操作開始了,舅把已經煮過的葦葉拿了過來,在那個大盆底,一張一張的鋪著,好有規律呢!
乖哉!就好像開的青蓮!
鋪好了,我和舅把糯米在葦葉上先放了一層,在上面又放了一層紅棗。
“沒想到”我說。
又一層糯米放好了,又一層紅棗也放好了,紅棗上面又鋪了一層糯米。
舅把葦葉有順序的收在了糯米頂上,完全包蓋了糯米。
我和舅的“創新”粽子包好了。像一枚成長的綠色花蕾!
上鍋了…
大約兩小時過去了,我好急啊!
第二天早晨練,我起床先跑到廚房看我和舅的“創新”粽子。
乖乖!好大的“創新”粽子呈現在我眼前,仿佛綠色的荷花開在盤中間。太誘人了。
我和舅晨練去了,在路上我的心里就是惦記著那“創新”粽子。
可回到家了,洗漱完畢,默寫了幾個英語單詞,心思早飛到了“創新”粽子那里。
舅終于對 “創新”粽子開刀了!一刀、兩刀,一塊三角形“創新”粽子到了我的盤子里,我拿叉子急切的叉了一塊放到了嘴里。
“嗯!味道真的好吃”我說。葦葉的清香陣陣撲鼻。
“成功了!”舅說。
我一連吃了兩塊!
舅看著我吃的那個香。我看到舅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
粽子篇五
“嗯~真香!”煮粽子的香氣又飄進我的鼻子里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前后,艾葉的清香,粽子的濃香,都會讓我忍不住流口水。
往年過端午節,我家都是到超市買粽子,回家直接煮著吃。今年我感覺節日氣氛更濃,因為端午節包粽子這個重要的環節,是我們一家子共同完成的,想想就非常有意思。
生活如一首奏不完的樂曲。過節是一首美妙的歌,當然也不能缺少伴奏,伴隨著喜慶的音樂,我們便開始包粽子。首先,先把本次環節的材料準備就緒:盆子、細線,濃綠欲滴的粽葉、白里通紅的花生、甜甜蜜蜜的大棗、濃香正宗的八寶,還有咸而不膩的臘腸,當然還有雪白的糯米。把這些分別倒在盆子里,放在桌面上擺放整齊就ok了!
音樂漸漸進入高潮,正式開始包粽子,我就要大展身手了!先拿一片墨綠色的粽葉,展開,把粗的那頭往斜前方一折。再把另一頭在旁邊繞半圈,形成一個綠色的“漏斗”,要注意下方不能有縫隙。之后在“漏斗”里放入自己喜歡的餡,再用小勺子把餡填平。把正上方余下的粽葉往下一折,沿折下去的方向把粽子包緊,一個美味的粽子就新鮮出爐了!
一開始我覺得挺容易,沒有什么難度,可是沒想到我遇到了困難——漏餡、破粽葉。唉!又漏餡了!我便開始抱怨。原來,是我在纏粽繩時沒纏緊。這些粽子不是這里破個洞,就是那兒漏點米。還有幾撮糯米落在地上,有的米粒滾到盆子后。再說,自從給糯米們“泡完澡”后,它們身上滑溜溜的,十分難撿。哎,加油撿吧!粒粒皆辛苦,就算是給我自己減肥了!
在足足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只包了幾個粽子,但我已經心滿意足了。因為我給自己定制了一個小目標:只要包緊就行。所以,我包的粽子奇形異狀、千姿百態:有的像一個墨綠色的硬袋子,有的像一個個長有苔蘚的石頭,還有的像一個個綠色的立體的愛心……可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