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風俗篇一
春節,人們俗稱“過年”。那么,人們過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風俗了。
在規定的路段上放煙花,或者在家看電視轉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鄉村的除夕是這樣過的:大清早,人們就起來了。換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門前貼對聯,家家戶戶的院里都掛上了紅燈籠。晚上,家家戶戶的燈籠都亮了,紅紅火火一片。每家門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聲。人人挨家挨戶到處串門,好不熱鬧。
大年初一,城市和鄉村的人們,都帶著年貨,有的去廟里上香;有的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還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這就是中國人們過年的風俗。
春節風俗篇二
每到過春節,奶奶都會帶我和姐姐出去玩,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那天早上,我們在家里很早就吃完了早飯,就乘坐公交車出發向目的地進發。今天奶奶要帶我們去洛帶玩,讓我們幾只“小麻雀”都很興奮,但也令我們有些掃興——爺爺和爸爸說什么也不肯去。
經過了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剛下車時,我發現來洛帶游玩的旅客絡繹不絕,整個古鎮人山人海,街道兩旁,擺滿了很多好玩的東西,令人目不暇接。
就在這時,一股誘人的香味兒撲鼻而來,于是,我抬頭望去,原來那是一家賣羊肉串的店,那家店里播放著一首歌,“串串,羊肉串。好香好甜的羊肉串,你是中國的好朋友,我請你吃羊肉串。”我們幾個小讒貓一蜂而上,于是,奶奶給我們每人買了幾串,吃得我們滿嘴流油。
一路上我們買了很多的東西,有波絲糖、冰淇凌、臭豆腐……
吃完了午飯,我們走在街上,突然,遠處傳來了很大的鑼鼓聲,我們尋著聲音走了過去,迎面而來的是一群舞龍燈的人,他們身著黃色的衣服,看起來很整齊,他們頂著一條威猛的龍,我看得目瞪口呆,姐姐用手機把這熱鬧的場面照了下來。
我們在洛帶一直玩到下午3點鐘,最后依依不舍地乘坐公交車回家了。
到了家里,我把我們在洛帶所見所聞和品嘗到的都告訴了爸爸和爺爺,爸爸聽了后直搖頭,非常后悔沒有跟我們一起去。
這個春節里,我既飽了口服又飽了眼福。在心里也記住了這個難忘的春節!
春節風俗篇三
又是一年春節,我就用筆來記錄下春節的前后,去體驗、去享受這美好節日帶來的快樂。
莆田的春節,是莊重的。在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都擺上一大桌供品,祈禱一家人在新一年里萬事如意。干完這些后,每家每戶放鞭炮,趴在窗上看著火花中的街道,還真別有一番風味。
莆田的春節,是熱鬧的。大年三十晚上,先是一道豐盛的年夜飯。吃晚飯后,便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發壓歲錢。當那一個個鼓鼓的紅包賽到手中的時候。有些小孩,道聲謝,一溜煙似的跑到一邊數錢去。也有些懂事的小孩把錢交由大人保管。八點時,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如果說大年三十的晚飯是味覺上的年夜飯,那么春晚就是視覺上的年夜飯。快到十二點時,真正的高潮來,不知是哪家開個頭,不到兩分鐘,整條街便“噼里啪啦”熱鬧好一陣。鄰里間說上幾句吉祥話,我們小孩子便拿上幾根煙花在空中揮舞,畫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熱鬧程度不亞于往年。
莆田的春節,是歡快的。初一要“游春”。我們今年的目的地就是九華山、南少林。雖然天氣十分炎熱,但正好點燃我們的熱情。穿梭在九華山茂盛的叢林中,心情愉悅;置身于南少林雄偉的主殿前,心潮澎湃。
莆田的春節,是辛苦的。初二上壺公山燒香。由于我們去時已晚,所以車子開上山不到一半就被堵得動彈不得,只好棄車而行。好不容易上山,望著那排得像長龍一樣的隊伍,我不禁有些憂郁:“天!這么多人,要排到什么時候啊!”但最后還是不得不排隊。當站在隊尾,我終于才意識到,什么叫“龍的傳人”。
莆田的春節,是多味的。但不管怎么說,我們永遠愛我們的家鄉,愛它那純樸的民俗!
春節風俗篇四
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春節也不例外。你知道溫州春節風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溫州春節風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
打開門炮、關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里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準備干干凈凈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后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鲞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鲞。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后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里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愿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鲞”,鰻鲞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后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1、大龍湫
雁蕩山上被譽為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變幻多姿,蔚為壯觀,令人叫絕。瀑布迷人,水潭很清澈。看著水花四濺和清澈的潭水,是一種凈化心靈的享受。
走進大龍湫
靈峰、靈巖和大龍湫又被稱為“雁蕩三絕”, 大龍湫在三絕中又被認為是獨占鰲頭。南宋樓鑰有詩云:“北上太行東禹穴,雁蕩山中最奇絕。龍湫一派天下無,萬眾贊揚同一舌。”(《攻瑰集·大龍湫》)可見在宋代,大龍湫便已揚四海。 此區位于雁蕩山中部偏西,舊稱于“西內谷”以奇峰、巨嶂、飛瀑取勝。高聳天際的芙蓉峰,變態無窮的剪刀峰,雄偉如屏的連云嶂,云雨漠漠的經行峽,谷幽潭深的筋竹澗,皆為勝境。被譽為“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變幻多姿,蔚為壯觀,更是令人叫絕。
景點類型:瀑布
最佳季節:6月-8月最佳。
建議游玩:2小時
門票:50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雁蕩山景區
2、龍灣潭
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浙江省永嘉縣東南部,處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楠溪江風景區上游。 公園境內山巒疊嶂、奇峰異巖,飛瀑碧潭、溪流紛爭,風景資源十分豐富。有各類自然景觀51處,匯集瀑、潭、澗、湖、峰、石為一體。 天下一絕“七折瀑”,在龍灣潭背上,七潭七瀑相連,飛瀑碧潭,蔚為壯觀;天下獨秀“天柱巖”,在龍灣潭左側,有一單體巖柱,形似擎天一柱。 公園內新建成的千米懸崖棧道和空中玻璃觀光平臺堪稱中國第一。站在300多米的高空,腳下是懸空的玻璃,在心驚肉跳的刺激之余,眺望龍灣潭全景,真是美不勝收。
景點類型:公園
建議游玩:2-3小時
門票:70元/人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
春節風俗篇五
說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春節風俗篇六
我的家鄉雖然沒有城市里春節熱鬧非凡,但也處處充滿著喜慶的味道。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人們早已準備好了。當夜幕降臨時,便響起了轟轟烈烈的打鼓與樂器聲。一支隊伍緩緩走來了,隊伍里每個人都打扮的十分滑稽!
在最前頭的,是兩個舉著花傘的老年人,看起來像60多歲的人了。不過,精神得很呢!他們邁著矯健的步伐,扭著腰,像是兩位容光煥發的少女。
緊接著,后面的兩個扭秧歌的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們手里拿著一把帶有彩帶的扇子,臉上一個勁地笑不停。身體跟面條似的扭來扭去,豪無倦意。
在除夕那天,許多小販早已把天蓬拉開,擺上桌椅。準備迎接客戶呢!一道街上擺設滿了大蓋蓬。大家都等著到晚上呢!
天色漸漸暗下來了,這條街上早已經人山人海了。有的人忙著吃飯,有的人忙這挑首飾掛鏈,還有的人忙這買春聯呀什么的。
家鄉的習俗真是數不勝數,家鄉的春節真是充滿快樂的年味呀 !
春節風俗篇七
要說到春節的習俗,那我明白的可就多啦!比如放鞭炮啦,走親訪友啦,貼春聯啦,吃餃子啦,簡直這樣多的數不勝數。但這樣對于我這個美食愛好者來說,最最期盼和喜愛的,當然還這樣吃湯圓咯!
湯圓味兒好,做法很重要!這不,今年的春節,我們家又要準備吃湯圓了,我也不時會在廚房中打打下手。
其實湯圓的做法也很簡單。這第一步,當然就這樣和面了。面和好以后,就能夠取下一塊,或大或小都能夠,然后將它捏成一個厚度中等的小餅子,再將原有的湯圓餡兒放一些在小餅子的中央,之后將小餅子慢慢地團起來,先團成碗狀,最后團成球狀。而第二步,就能夠將這些做好的湯圓放在有著開水的鍋中煮,直到煮熟為止。
湯圓一出鍋,頓時就香氣四溢,讓人聞了就垂涎三尺。
最后能夠吃湯圓啦!此時的我,情緒可真的這樣興高采烈,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這天的湯圓。過了一會兒,餐桌旁的人都到齊了,湯圓也一碗一碗地端了出來。我手里拿著筷子,看著碗里那又鼓又熱的湯圓,心里總這樣熱乎乎的。——實在等不下去了,于這樣我從碗中夾起一只湯圓,然后留意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塞!這味道簡直這樣美不可言哪!那軟軟的面皮,還有那又香又甜的餡兒,直朝我的喉嚨奔去。這滋味,可真這樣給人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湯圓,在某些地方又叫團子,讓人有一種在新的一年中能夠團團圓圓的完美期盼。
怎樣樣?聽了我的介紹,你這樣不這樣也對我喜歡的這個春節習俗有種一種期盼的感覺呢?心動不如行動,此刻就開始做湯圓吧!期望今年的春節,你也能吃到美味的湯圓。在新的一年中,你也能和你的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