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有著精準和豐富的詞匯運用,讓讀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下是一些被廣大讀者認可和喜愛的優秀作文范文,它們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一
窗外下著蒙蒙細雨,風輕輕地不停飛過。雖然是快到春天了,但還是有些寒冷。
我和妹妹都還在酣睡中,但外婆可睡不下了,早上四五點起來做起了菜羹。菜羹中的食材比較隨意,但絕不能少。可以放各種蔬菜,各種菇類,各種肉……切成丁,讓菜羹變得更加很濃稠香美,嘗起來咸咸的,熱乎乎的。寒冷的早晨有這樣的早餐,是多么的幸福啊!
外婆在樓下慢慢攪著菜羹,發出的香氣把我和妹妹從睡夢中喚醒。我猛地跳起來,胡亂把衣服穿好,也不管寒冷了,沖下樓后就聽到菜羹在鍋中“啵啵啵”的沸騰。香氣不斷從鍋里涌出,直撲我的臉龐,我興沖沖地問外婆:“菜羹好了沒?”外婆慢悠悠地說:“還沒好。”等一會兒才好。
隨后妹妹也跑了下來,揉了揉睡朦朧的眼睛,奔到鍋前說:“菜羹真香!”外婆又說:“是啊!熬的越久越香。”妹妹搬了把椅子踩在上面,掀開鍋蓋,熱氣向上一沖,妹妹瞇住眼睛,看到鍋中的豆子都被煮爛了,肉也煮得十分松軟,青菜已不知了去處。水很少,很濃稠,香氣迷人。
妹妹看好后說“那讓它多熬一會兒吧”便拉著我的手出去玩了。過了幾分鐘又跑回外婆旁邊問:“好了嗎?”“沒有。”于是又出去玩了。過了兩三分鐘又回來問。外婆依舊說沒好。妹妹來來回回好幾次,外婆總是說沒好。等到爸爸媽媽睡眼朦朧地走下來,外婆才喊開飯了。菜羹熬得更加濃稠,是比飯店里的還要好。桌上總有剩下的幾顆湯圓吃不掉。妹妹舔舔碗中的菜羹,又舔舔嘴巴,舔舔嘴唇上的剩菜,滿意地拍拍肚皮跑出去玩了。我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是吃得不能再吃了,癱坐在椅子上。
這菜羹據說是以前戚繼光抵御倭寇時,沒有了軍糧,百姓們把自己家的糧食拿出來,燉成一鍋給戚繼光和戰士們吃。于是這菜羹就流傳了下來。
再出門,去外面逛逛。天已退去了紫黑色,換上了金黃色的錦衣。這幾碗菜羹提前溫暖了春天。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二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人地遼闊,幅員眾多,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而這些風俗在全國大都一樣:比如春節要吃團圓飯,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而我今天要說的是元宵節,元宵節當然是要吃元宵,我的家鄉也不例外。元宵節之所以吃元宵,是因為元宵寓意著來年幸福團圓,財源滾滾。
記得今年元宵節,我和爸爸、媽媽準備去超市里買湯圓來吃。可超市里的生意異常火爆,冰柜里所有的元宵都被一掃而空了。正當我和爸爸垂頭喪氣之時,媽媽忽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今年我們自己買材料,自己做元宵,而且再來一個包元宵比賽!我們聽后都表示同意,于是我們把爺爺、奶奶也邀請過來參加比賽。
首先,我們應該先準備食材:糯米粉,水以及元宵餡芝麻或花生餡。正當我要準備去買時,意想不到的是,媽媽早已經準備好了。可這元宵餡肉!我可從來沒聽說過。我也從來沒吃過肉餡的元宵,這樣能好吃嗎?我們抱著試試的心態走進了廚房。
一會兒,隨著奶奶的一聲令下:“預備,開始!”我們便開始了,我們便手忙腳亂地做起了元宵。看!媽媽和奶奶動作好嫻熟,爺爺和爸爸在一旁也學著她們的樣子,有模有樣的包著,包得還不錯。于是我也趕緊進入戰備狀態,開始包起來。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先把揉好的糯米粉在手掌里壓成圓形,然后放在旁邊備用,再把剁好的肉末放進皮里,揉成圓形我是這么想的,可手卻不聽使喚,包來三不像,時間很快過去了,我啥都還沒有包成,反倒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小花貓”。大家見到我這副模樣,爸爸笑得前仰后合,奶奶笑得捂著肚皮,爺爺笑得直跺腳。我見狀抓起一把糯米粉,撒在了爸爸的臉上,結果爸爸也變成了一個“大花貓”,于是大家笑得更厲害了。
折騰了半天,終于做好了。于是媽媽把做好的元宵放進鍋里煮了起來。元宵在鍋中“打著轉”,想一個個頑皮的'孩子在玩兒水。一會兒,元宵煮好了,媽媽撈起元宵,我趕緊端給奶奶和爺爺,爺爺奶奶都夸我越來越懂事,還獎勵了紅包。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肉餡兒的元宵,也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包的元宵,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我們的比賽結束了,沒有勝負,元宵節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落下來帷幕,那幸福地笑聲飄得好遠好遠。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三
“吃元宵啦!”媽媽手里端著熱氣騰騰的元宵,嘴里高興地叫著,元宵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生活像元宵一樣蜜甜,我嚼著綿綿的、甜甜的豆沙餡元宵,真是美在碗里,甜在心里。
吃過元宵,我們一家人便歡快的來到街上看煙花,街上的人真多呀,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涌來,各個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我們隨著人流來到政府樓前,這里是看煙花的好地方,只聽見“咚當”的一聲,一個大花盤在空中驟然開放,從中綻放出無數個色彩斑斕的花點,頓時把美麗的夜空裝飾得更加絢麗多彩,人們不約而同的發出贊嘆聲;緊接著兩束五光十色的光束相互噴射打斗,只見兩者實力相當,還好他們在最后時刻握手言和,才平息了這場玩逗;又聽見“砰”的一聲,一個小圓點爆裂了,迸出無數個小圓點,它們像一個個小傘兵從空中飄落下來,一會兒消失在深邃的夜空中,人們陶醉在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忽然底下等著上場的煙花著急了,迫不及待地噴射出來,像火山爆發一樣;這時又有兩束光花在下面倒著往上撒花點,五顏六色,美麗極了;接著“降落傘”上場了,他們穿過像雨點一樣的光點凱旋而歸,這時又由下而上噴射出猛烈的火花,好像在祝賀他們看完煙花,我們隨著人流開始觀花燈,街上的燈真多,使我目不暇接,有龍騰虎躍燈、富貴花開燈……把整個平魯區裝扮得更加美麗。20xx年是虎年,花燈的主角是十二生肖中的虎,一個個金虎顯得神采奕奕,它那股勁真讓人好笑,它們好像在說:我老虎今天也該揚眉吐氣了!最引人注目的是縣政府門前的龍燈,它們是那么的雄偉壯觀,引來了無數攝影愛好者。
抬頭望去,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掛在空中,還有無數的孔明燈冉冉升起。孔明燈是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發明的,又叫許愿燈,它給人們帶來了吉祥和快樂。
這真是:
月明燈靚人歡暢。
獅舞龍飛快樂夜。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四
按照溫州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總要舉行一次燈會。
在正月初七、初八,溫州各地便進入燈會準備。在永嘉郡城,除了小巷子外,都要搭建“松棚”。話說這燈會,是溫州正月里規模最大的群眾性民俗文化活動。
燈會真熱鬧。各個鋪子都要掛出幾十甚至幾百盞燈來:珠燈、挑燈、漁燈、百鳥燈、布龍、首飾龍、拼字龍……琳瑯滿目,讓人看不過來。萬千燈火加上夜色的繁華,交織成了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的景象。
燈會中最有意思的就屬鰲江大龍,這可是燈會里的重頭戲。許多外地人跑到鰲江來,就是為了來看抬大龍。據說這大龍是鰲江人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倉或是慶祝豐年而盛行的,它兼具歷史、人文與藝術價值,還在20xx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這大龍約有三四間房那么大,要一百多號人來抬。抬龍者身穿紅服,頭戴金帽,十分顯眼。龍口中的舌苔上躺著一顆明珠,上唇的背面是一座小亭子。龍身有著金燦燦的鱗片,與抬龍者的金帽相映成趣。四周黑壓壓一片:男人、女人、小孩、老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到處是相機“咔嚓”“咔嚓”的聲音,到處是閃光燈發出的亮光,到處是議論聲。
在燈會中,總會有小販擺攤兒賣湯圓。湯圓可是元宵節非吃不可的食物,象征著“團團圓圓”。把湯圓下進鍋里,讓它們在鍋里“咕嚕咕嚕”地待著,單看它那白白胖胖的樣兒,聞聞那種清甜的香味,就夠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何況是,一大碗一大碗地盛上,大勺大勺往嘴里送呢!把一兩粒湯圓送進嘴里,頓時唇齒留香,生出甜甜糯糯的感覺來,咬開湯圓的皮,里面便流出湯圓的餡兒。可能是芝麻的、紫薯的、花生的、還可能是紅棗的……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無論它是什么餡兒,都非常之美味。
元宵節就這樣在湯圓的香味、在燈火、在大龍的歡送中走向尾聲,但我們仍然期待著下一個元宵節。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五
我的家鄉位于中國南部的一個美麗的小城市,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讓我帶你走進這座美麗的城市,感受家鄉的風俗。
首先,讓我帶你游走在家鄉的街頭巷尾,感受這里的獨特風味。每當農歷新年的鐘聲響起,人們都會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出門去,感受新年的喜慶氣氛。而在家鄉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制作傳統美食的場景。糖葫蘆、糕點、餃子等美食,讓人垂涎欲滴。春節期間,人們還會貼春聯、放鞭炮,表達對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除了春節,家鄉還有其他重要的節日。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端午和中秋。在端午期間,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表達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和敬意。而在中秋期間,人們會賞月,吃月餅,送月餅等,歡慶豐收和團圓。
在我家鄉,文化活動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心,里面設有圖書館、博物館等,供人們學習和欣賞。而每個社區也會有自己的傳統體育活動,如太極拳、舞獅等,讓人們鍛煉身體,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外,家鄉的風景也是非常美麗的。有山有水的地方,風景格外迷人。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爭艷;夏天,綠樹成蔭,清涼宜人;秋天,秋高氣爽,果實累累;冬天,白雪皚皚,景色壯麗。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總的來說,我的家鄉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文化的地方。這里的風景、美食、風俗和節日,都讓人感受到家鄉的獨特魅力。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來到這里,感受我們家鄉的美麗和豐富。我的家鄉,是我心中永遠的牽掛,是我生活中最珍貴的財富。我深愛著這片土地,也深愛著這里的人民。在這里,我學會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分享快樂,如何面對困難。這座城市,教會了我生活的真諦,也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
我期待著,未來的家鄉,會更加繁榮昌盛,更加美好。我會用自己的雙手,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我也希望,我的家鄉,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迎接世界的目光。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愛上我們的城市。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家鄉,感謝這里的一切。我會珍惜這段時光,讓這段回憶,成為我心中永恒的風景。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六
我的家鄉位于中國南部的一個美麗的小城市,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每年,我們都會在農歷新年期間慶祝春節,這是我們家鄉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期間,我們都有著各種傳統習俗,這些習俗不僅是我們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家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年終祭祖儀式。在這天,家人們會莊嚴地供奉祖先的靈位,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和感恩。同時,家人們還會互相傳遞祝福的紅包,寓意新的一年平安順利。
除了祭祖儀式,家家戶戶還會進行大掃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我們還會掛上紅色的對聯和福字,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寓意著吉祥如意和幸福美滿。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年夜飯,這是我們家鄉的另一項傳統習俗。家人們會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和歡笑,象征著團聚和幸福。同時,我們還會欣賞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這是我們家鄉的另一項傳統活動,節目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歌舞、小品、相聲、魔術等,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春節期間,我們還會進行一些傳統的娛樂活動,如舞獅、舞龍、打鼓、放鞭炮等,這些活動寓意著吉祥如意和繁榮昌盛。同時,我們還會進行一些傳統的習俗,如拜年、探親訪友等,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之一,象征著互相祝福和傳承友誼。
春節過后,家家戶戶都會進行一些傳統的習俗,如祭天、祭土地等,這些習俗不僅是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是我們家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還會進行一些傳統的習俗,如元宵節猜燈謎、吃湯圓等,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之一,象征著團圓和幸福。
總的來說,我們家鄉的春節期間有著各種傳統習俗,這些習俗不僅是我們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家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習俗,我們不僅表達了對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也傳遞了對新一年的祝福和期待。同時,我們也傳承著家鄉的歷史和文化,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七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倡導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15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將來這種佛教禮儀節日漸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進步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風俗起來自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15日為上元節,7月15日為中元節,10月15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進步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新年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尤其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不過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八
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我最喜歡的是元宵節。
家鄉的元宵節可熱鬧了,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樹上掛滿了閃閃發光的小燈籠。
元宵節最熱鬧的要算是,徐聞文化廣場上的舞獅表演。
吃過湯圓,我和媽媽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地來到了廣場。廣場上,只見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一支支舞獅隊涌進了廣場。
我和媽媽穿行在人流中,我們選擇了一個比較高的地方,等待觀看舞獅表演。
不多久,十多只舞獅隊整齊地排列在廣場上。上午十點鐘,舞獅表演在鑼鼓聲中開始了,一支支舞獅隊輪流上臺表演。
這時,幾只雄獅威武地舞動著頭,表演了奮起、凝視、抓癢、睡覺、發威等動作,非常精彩。
舞獅表演最精彩的是“采青”,人們用紅包和大蒜綁在一個高高的木樁上,只見一頭雄獅騰空而起,隨著密密的鼓點,逐級躍上高樁,幾個回合,獅子張開大嘴,“吃掉”了紅包和大蒜。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整個廣場依舊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之中……。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九
我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像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每個節日都有自已的習俗,今天,我就講一講元宵節的習俗。
每年的元宵佳節,人們都會鬧花燈,猜燈謎等等。在我的老家卻有種獨特的習俗——杠臺閣。杠臺閣又名杠火鑊,是祖籍閩南的石塘箬山鎮一帶傳統的漁民慶豐收習俗,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每臺臺閣都有一則歷史故事,由一些六七歲小朋友來扮演。他們穿著漂亮的戲服,坐在漂亮的臺閣上,漁民們杠起臺閣,游街穿巷。用他們獨特的方式鬧元宵,祈求國泰民安,漁業大豐收。
每年元宵節我卻是我都會讓爸爸媽媽帶我去看杠臺閣。我希望,杠臺閣一年比一年精彩,漁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十
元宵節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今年的元宵節已經到了。
“林子犀,過了那么多元宵節,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媽媽一早就問我。對呀,今天是元宵節,我給忘了。“這……”我低下頭,摳著紙,把紙摳破了也沒想出來。“其實,古人把‘夜’稱為‘宵’,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很久之前,元宵節是重要的祭祀日子。漢魏之后元宵才是民間節日。”媽媽解釋說。
爸爸媽媽都是山東人。按照山東習俗,元宵節當天要吃元宵、送花燈、耍龍燈、舞獅子、猜燈謎……節日當天老老少少都穿上漂亮衣服到街上看各種形式的雜耍活動。
由于疫情,我和爸爸媽媽也回不去了,只好在北京過元宵節。
元宵節當晚,我們開展了“燈謎大會”。比賽由我、媽媽、爸爸相互各出五題。前兩輪,媽媽得三分,爸爸得四分。
我心亂如麻,一時間呆住了。這時,媽媽讓我扔垃圾,我慢慢下樓,邊走邊琢磨,這題太難了,我完全不會。我慢慢吞吞地走到桶前,滿腦子都是謎題,竟然把可回收垃圾扔到了其它垃圾桶內。我猛然抬頭,看見熟悉的標語:“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是金!”
對呀!“金”和全只差兩點,答案是“金”。我飛快地跑回家,對爸爸手舞足蹈,喘著粗氣說:“是……金……金子的金,我……金,對……對嗎?”爸爸笑著說:“別急,對了!”
晚上,我們按照山東的習俗,和媽媽一起做起了花燈——胡蘿卜燈。先把胡蘿卜切成五六厘米高的小塊,用小勺子在胡蘿卜塊中間挖出一個深坑,花燈燈座就做好了,然后再找出一根火柴,火柴的一頭用棉花纏上,另一頭插在做好的燈座中間(當作燈芯),最后用蠟油澆在燈芯上,一個漂亮的花燈就做好了。我們一共做了6盞花燈。之后我們把6盞胡蘿卜等都點上,分別放在門口、陽臺和客廳,祈福平安、健康!別提多好玩了。
今天真有趣,我在開心中入睡,夢中還帶著甜甜的微笑。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十一
千盼萬盼,終于盼到了元宵節的夜晚,家里剛好有一些元宵,我爭著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齒下,媽媽終于答應啦!我揭開鍋,放上水,合好電閘,等水燒開,(上一次,由于我經驗不足,煮成了一鍋黑水,.)水開啦!,我把元宵輕輕的放下鍋,我用勺子輕輕把元宵推開,鍋開啦!大功告成。
“開飯了”我喊,這次我的元宵一個也沒破,一個個圓圓胖胖,好可愛!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燈,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涂了點紅色,桃底有大葉子,真是漂亮又簡單,看那以過時的扇燈,雖然它過了時,但它還是那么青春有風度。有氣魄,再看那金牛燈,制好框架后,用閃閃發亮的金線紙糊住框架,這樣一個今牛就出現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呀!還有多姿多彩的爆竹,從天上炸開,好象把天空炸出一個洞,滿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來。快來看!五彩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個龍山,那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個情景多么壯觀多么美麗呀!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十二
今天早晨,當我睜開朦朧的睡眼,便意識到今天的重要性,對于每個人來說,元宵節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節日。
中午吃過飯,我們便忙忙的回到了奶奶家,按照家里的傳統,今天的下午飯吃的是格外的早。到四點半的時候,我們便結束了晚飯。
一切都是那么單調。但是,如此單調的方式卻沒有讓我的熱情有絲毫受損。因為我知道,今天的“重頭戲”才剛剛開始。漸漸的,藍色的天空已經落下帷幕。天際邊的太陽已漸漸落下,天色逐漸暗了下來。
我和家里人都走到樓下。此時,遠處已經有人在點放煙花,一個個煙花旋轉向上、騰空,爆炸……一切的一切,都展示在我的眼前,依舊是那么熟悉。隨著稀疏的煙花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這個行列。
盛宴現在開始……。
在八點左右的時候,放煙花的人已經不計其數,一個一個的煙花在空中舞動,綻放。爆炸聲在耳邊此起彼伏,當我每看到一個煙花在空中綻放,心中的壓力也便疏減一分。此時的天際,已經被煙花所點亮。
我仰望著星空,看著一個個煙花的精彩表演,自然會愉悅一些。可是漸漸的,我聞到了刺鼻的火藥味,這讓我失落了許多。
我明白:環境問題已經不容小視,一些大城市已經明令不許放煙花,但是,對于一向傳統的我們來說,這可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想到這里,我已無心觀賞煙花,默默的走回了房間。
坐在書桌前,我思考了良久,但仍糾結。
我們究竟該怎樣做,這仍是一個問題……。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十三
我的家鄉位于中國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小鎮。這里有許多獨特的家鄉風俗,其中最讓我感到自豪的就是每年的春節。
春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也是家鄉最熱鬧的一天。每當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會為這一天的到來做準備。在大年三十那天,家里會進行一場大掃除,象征著除去舊迎新。接著,家人會準備各種美食,比如年糕、餃子、糖果等,而且每個家庭都會準備一些特別的食物,比如我家鄉的特產——麻糍。麻糍是我們家鄉非常有名的小吃,它的制作過程非常獨特,需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工序,但是它的味道卻讓人難以忘懷。
在大年初一那天,每個家庭都會穿上新衣服,拜訪親朋好友,互相道賀新年。同時,家里也會給長輩們送上賀年禮品,表達孝順之心。這一天,孩子們除了可以拿到長輩們贈予的紅包,還可以盡情玩耍,放鞭炮、玩耍,盡情享受春節的快樂氛圍。
家鄉的春節,不僅有豐富的美食,還有獨特的慶祝方式。比如舞龍舞獅,這是我們家鄉非常有名的一項傳統活動。每年春節,都會有專業的舞龍舞獅團隊來到小鎮上表演,他們的表演動作威猛,神態生動,讓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除了舞龍舞獅,家鄉還有許多其他傳統的慶祝活動,比如年畫展覽、燈籠展覽等。這些活動都讓春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在我看來,家鄉的春節不僅僅是一種風俗,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傳統。這些風俗和慶祝方式,都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通過這些慶祝活動,我們可以感受到家鄉人民的熱情和善良,也可以了解到中國豐富的文化底蘊。
總的來說,家鄉的春節是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每年春節,我都會期待著和家人一起享受這歡樂的時光,和朋友們一起欣賞這些慶祝活動。我相信,這些家鄉風俗會一直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十四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你知道元宵的風俗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元宵的風俗,一起看看吧!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中國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樹元宵在廣州和香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習俗,和圣誕節的圣誕樹的習俗類似。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元宵再添一景。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舞火龍。是香港元宵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有著七祭,其中的兩種就是他們。祭祀的具體做法是,先準備好楊樹枝把它門插在門上,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元宵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這一天除了吃,玩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放孔明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在南方有著許多獨特的活動,看完上面的內容,你是不是增長了自己的見識。
第一、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南方人才有的,吃湯圓的寓意就是能夠全家人一起團團圓圓的,以前都是一家人一起做。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溫馨的場合了,很多人都是在元宵節都是直接去超市買一包湯圓回家煮。
第二、吃餃子。
在元宵,南方人喜吃餃子,而北方人有吃餃子的習慣,如河南。所以,餃子也是元宵經常吃的一種食物。餃子,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食物,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當然,餃子不是元宵節獨有的食物了。
第三、豆面團。
除了湯圓、餃子,還有豆面團這種食物,也是元宵節受歡迎的一種食物。尤其是昆明人特愛吃。其做法就是將豆炒熟后磨面,團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就可以了,而且吃起來口感不錯。
第四、吃生菜。
生菜,也許很多人都說,平時也經常吃,這個元宵節有什么關系。其實,元宵吃生菜是廣東人喜歡的,生菜拌以糕餅煮是一種不錯的食物,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節慶也圖一個好兆頭。從生菜的名字來說,可以諧音為生財,因此生菜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吉祥之物。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十五
正月十五是農歷的元月節,古人把“夜”稱之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元宵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說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許多習俗。
元宵節,是一個特別溫馨的節日。我家過元宵節,做元宵是最讓人興奮的事情了!
我認為做元宵太容易了,親身經歷之后,才發現其實還挺難的。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始最關鍵的.包元宵的環節!這可是最難、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們把芝麻餡放入攤平的元宵皮上,一邊轉一邊將元宵皮裹起來,最后變成了一個圓球。我連試了三次,都失敗了。我問奶奶怎么辦?奶奶說:“是你包的芝麻餡太多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沒問題啦!”我恍然大悟。看來奶奶做元宵的經驗已經爐火純青了。按照奶奶的指點,我連續成功做了五個,一個個堪稱完美。最后,我們把做完的元宵放到鍋里煮十分鐘。煮熟后,我們一起開心地品嘗起來,真的太美味了啊!尤其是自己親手做的,吃起來更是香甜。
這就是我家的元宵節。做元宵不但讓我學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經驗,也讓我們一家人在元宵佳節,歡聚一堂,其樂融融,享受到了春節過后又一次合家團圓的美好。
文檔為doc格式。
家鄉的元宵風俗(通用16篇)篇十六
正月十五這天,村莊被炊煙籠罩,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大人沒有工作,小孩沒有玩耍,老人沒有打牌,人們都在做一件事——吃元宵。
太陽懸在山頂,夕陽在天邊渲染開來。四周靜靜的,我跟瘋狗般在廚房門口轉來轉去,時不時轉頭張望。“媽,元宵什么時候下鍋啊?還沒包完嗎?”媽媽無奈的笑著:“馬上就好了”我別過頭,不滿意地嘟著嘴,急得眼紅。看著桌上那一個個白團子,紅糖伴著芝麻的香味飄在鼻間,吞了吞口水,心里越發著急。
元宵下鍋,水泛起一道浪花,我站在門口,看著鐵鍋慢吞吞的嘆氣,喉嚨酸酸的。我激動的轉過頭去:“媽,媽,等會煮熟了,我要吃四碗,婆婆吃不得太多……媽,媽,爸爸和妹妹吃三碗,外公吃一碗,是嗎?”我睜大眼睛期待的望著媽媽“小話嘮,多大了,幼稚。”我朝媽媽做了個鬼臉。
“噗——”鍋內又嘆了口氣,我望過去。心里嘀咕著:半個小時,怎么還沒到!我漏氣地靠在門上,媽媽依舊沒有要去廚房的意思。我抬起頭,聞著那淡淡的甜香,不自覺的想:元宵應該快熟了吧,個個外白里紅,軟軟糯糯的,跟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有的像老奶奶,老爺爺一樣在鍋底慢慢走,有的和小孩似的調皮地跑,有的如舞蹈家一般再湯汁中歡快地翻滾著,紅糖的香味彌漫整個廚房,伴著元宵又軟又滑的觸感。
“元宵好啦!”我回過神,媽媽已經走進廚房裝元宵,我擦了擦口水緊跟媽媽走進廚房,一碗碗一盤盤元宵端上木桌,真讓人食欲大增。
我迫不及待地拿上筷子,不等媽媽說,我和妹妹同手同腳端著碗,往嘴里一頓猛噻。媽媽嚴厲的道:“慢點吃,都不準搶!”我不聽,使勁嚼著又黏又軟的元宵,元宵燙燙的,有絲絲紅糖從里滲出,很美味,不過這不是重點,我和妹妹搶的不是元宵,而是元宵里的錢幣,我家鄉包元宵時總要將一枚洗干凈的硬幣包進去,吃到硬幣的人,長大后一定會財源滾滾。我的舌頭翻滾著,眉眼微皺,細細的品嘗著元宵,沒有,又沒有,我壓下失落,看了看家人們,他們也沒吃到,我還有機會。我把下一個元宵送進嘴里,嗯,這個元宵有點不一樣,我趕忙吐出來,“硬幣,是硬幣!”我將硬幣高舉著,激動的淚水從眼眶中流出,“我會發大財!”一家人都笑了起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聽著煙花的嘭嘭聲,彩色的倒影映在窗戶上,大大小小的碗空擺在桌上,半碗臘肉還未吃完,一鍋小小的元宵卻是吃的心滿意足,一家人癱在椅子上,這一刻,雖短暫,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