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胡楊樹讀后感胡楊樹讀后感篇一
西域, 西風,狼煙,每個詞聽上去都是那么悲涼,可胡楊生長在這里,卻絲毫沒有那份悲愴與凄涼,有的,只是那好男兒的.鐵血與堅韌的精神。
在作者眼中,那荒涼大地上生長的胡楊,是堅韌的,是無私的,是包容的,也是悲壯的。胡楊是一位守護者,是開擴者,它們守護著人們,孕育了文明。也許,人們遺忘了胡楊,但胡楊卻從未忘卻過人們。但它們所做的,卻唯有默默地、忠直地守護著大地,守護著人們。胡楊亦是一位將軍,一員大將,看吧,“雖斷臂折腰,仍死挺著那一副鐵錚錚的風骨;雖傷痕累累,仍顯現著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試問,有誰能做到這一點?胡楊它,甚至比人有過而猶之!胡楊的氣節,是寧則不彎的!
胡楊不是人,但它像人一樣,懂得守護,懂得包容。它們是一個團體,是一個群體的構架。如同我們的心,無不一處流動著相同的血脈。
西風,仍呼呼地吹著。
管他什么困難,管他什么虛偽,還不如像胡楊一樣,豪邁,直爽,痛痛快快地笑上一場!拋開那悲涼吧,讓我們做一棵胡楊,堅韌,無私,包容與悲壯,守護在那西域。
胡楊樹讀后感胡楊樹讀后感篇二
假期里,我們一家人去了內蒙古額濟納旗看胡楊林。
我們開車從銀川出發,長時間在戈壁的荒灘里行駛,一路上都是黃沙和石子,非常荒涼。我心想:這里會有什么千年胡楊?恐怕是騙人的吧!
到達目的地的第二天,我們凌晨四點就從住處出發。到二道橋時,太陽已經出現在東邊,可是月亮還高高地掛在西邊的天空上。我被這日月同輝的景象震撼住了……
天漸漸亮了,河的兩岸出現了一大片土黃色,原生態的胡楊林,像一大群駐扎邊界的士兵在為祖國站崗放哨。
太陽終于出來了,千萬縷金光照射到胡楊樹梢上,使本來就黃澄澄的樹葉變得更加光彩奪目。樹梢后的天空也由白變藍,胡楊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顯得金光閃閃。走近細看,棵棵胡楊樹高大聳立,形態各異,深褐色的樹干上掛滿密密麻麻的金色葉子。胡楊樹的葉子如銀杏葉般大小,形狀多樣。從橋上望下去,胡楊林和藍天倒映在靜靜的河面上,好一派天地美景!這時,河邊、樹下早已人聲鼎沸,攝影愛好者架起了三角架,拿出了炮筒似的相機,興奮地拍下了各種美景。
我怎么也想不到這荒蕪的沙漠和戈壁中,還有這樣一片充滿生命力的胡楊林,這里仿佛就是一個童話世界!當地人說:“胡楊百年不死,千年不倒,萬年不朽!”它們就像古代駐扎邊關的將士,在艱苦的環境里頑強地挺立著、挺立著……
這壯麗的美景,讓人無法忽視這荒漠中最耀眼的生命,我從心底敬佩胡楊那頑強不屈的性格。
它們那充滿生機的片片金黃,也成了我最美好的回憶!
胡楊樹讀后感胡楊樹讀后感篇三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胡楊是最堅韌、最無私、最悲壯的古老樹種,作者以充滿激情哲理的語言描述了胡楊的可貴品質,同時也對它的命運深深同情。
在文章中,我最難忘的還是胡楊被成為“我平生所見最悲壯的樹”。是的,胡楊是悲壯的,它生下來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它們生前為保衛所摯愛的熱土戰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椏奇屈的身軀仍然堅定地挺立著。它們每天只能和自己說話,在寒冷的夜晚獨自哭泣。(.)
但,我想,胡楊自己一定不這么想。它們白天在陽光下挺立,面對瀚海風沙,風吹過它們的葉子,那嘩嘩作響的葉片告訴沙漠,那是它們無懼的放聲大笑。它們在月夜里佇立,悄悄地嘆息,它們的思念猶如它們的根,恨不能長至萬里,回到中原的懷抱。但它們知道,它們不能移動毫厘,因為它們的身后,是親人的甜夢好覺。它們甚至在死后仍要挺立著身軀,那是因為要擋住風沙,為了和風沙抵抗把生命留在了沙漠中。他們后悔嗎?不!永不后悔!為了它們心中的那個信念,它們堅持著、堅守著、堅定著,哪怕孤獨百年、千年甚至萬年。就像詩人描寫中的那樣: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你聽到了嗎?胡楊對上蒼的回答,猶如一曲亙古的絕唱,久久的在這片沙漠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