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的第二故鄉篇一
離開山東,河南變成了我的第二故鄉,高考結束后只身一人來到鄭州讀大學,想想也有兩個年頭了,趁著這次暑假回家,寫點感慨,也算是一種總結吧。
依稀記得報志愿的時候,執拗的我選擇離開山東求學,當說要來河南的時候,朋友們千叮萬囑,“河南騙子多”,我不知道,這種說法從何而起,但這仿佛是全國范圍內的共識。在這里我想說,我只記錄我所見到的,而不是去道聽途說。
這次買票回家,去火車站取票,搭乘著29路一直到終點。29路公交車上所發生的著實讓我感動,你可以認為這是矯情,但我相信這是感動。從學校到火車站,一共21站,出發的時候正好趕上上班高峰期,無奈只好站到了終點。票室好了,終于可以坐車回去了,我還在竊喜。汽車剛走過兩站,上來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我座位前面的一個姑娘立馬站起來給她讓座。之后又有老人,抱孩子的婦女等好多人陸續上車,相應的一位帶著孩子去動物園的年輕爸爸,一個大學生和我都讓座給他們。然后剛剛被讓座的奶奶非要站起來,把座位讓給又一個抱孩子的阿姨,眾人攔下了。這一幕幕全都發生在我的眼前,和諧而溫暖人心。
我想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文化,這是一種什么氛圍!當大家都備心比心,真正為身邊的人考慮的時候,社會也就和諧了。鄭州,全國著名的交通樞紐,擁有發達鐵路交通的同時也帶來了龐大的流動人口群體,良好氛圍和傳統更不容易養成和保留,但是這的的確確發生了。我在想這除了宣傳部門的貢獻以外,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基礎,一種對中國傳統的更好繼承與發揚。
在鄭州兩年,我見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鄭州讓我感覺到了“正能量”。
我的第二故鄉篇二
自從我2歲時就來到了上海時,我就一直在這里生活了9年,在這里,我去了許多的地方,如科技館、東方明珠、昆蟲館、東方綠洲……我已經不能離開這里了,這里已經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
在我的第二故鄉里,東方明珠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高,高位467。9米,許許多多的外地人和外國人來到上海后幾乎都會去這兒,這里還有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它是上海最大的一條河流,上回我去那里,還乘坐船游覽了呢!
上海的夜景也分外美麗。晚上,你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仰望天空,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有時候,花叢里還會飛出很多螢火蟲,它們在空中飛舞著,身上一直有著那美麗的亮光,好像一個個小仙子穿著會發亮的衣服在空中舞蹈。再看看路上,霓虹燈也亮了起來,一會兒紅,一會兒綠,再加上路燈和車燈照耀,美得無以倫比!
上海還有許多特產:城隍廟的五香豆、立豐牌牛肉干、南翔小籠包、高橋松糕等等。都非常美味,如果你有機會來上海游玩,一定要去品嘗這些佳肴哦!
在我的第二故鄉中的四季也很美:春天,春風溫和地撫摸著我們的臉蛋,讓你感到很溫暖,走到哪眼前都是綠色的;夏天,太陽火辣辣地烤著大地,就是吃了好多的冷飲也會覺得熱,臉上都會是汗流滿面、汗流浹背的;秋天,撲面而來的秋風讓你能暫時忘記一切煩惱,全身都會感到很涼快,很舒適,樹上葉子落下來時就像枯葉蝶,飛舞著落地;冬天,這里就不會是白雪皚皚的了,但偶爾也會下小雪,因此,我們就不能像其他地方一樣打雪仗堆雪人了,這個很特別吧!
我的第二故鄉篇三
我有兩個家鄉,全塘便是其一。
聽長輩們說,全塘在以前只是一個小漁村,因為離海近,大家大多靠打魚為生,可是,當初可惡的“強盜”就從這里推開了我們的國門。后來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辱罵中國人是東亞病夫,而我們的乍浦海軍狠狠的打擊了英國人的氣勢。
再后來,抗日戰爭結束了,“強盜”都趕跑了,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了。
全塘這里大多都是老房子,你現在看看,自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一棟棟豪華小別墅拔地而起,一輛輛漂亮轎車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行駛,馬路兩旁的大樹搖曳著,街道上的霓虹燈閃爍著,多好啊!多美啊!
我想我應該趁這個美好的時代,在美好的年紀學好有用的知識,將來為美好的祖國獻上一份力,也為家鄉美好的全塘作出貢獻。
我的第二故鄉篇四
我的第二故鄉是長沙鎮,與湖南的長沙相比,她實在太小了,只有二十多平方公里。她被群山簇擁,綠水環繞。雖然我并不是出生在那里,但我的童年是在那兒度過的,所以對她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小鎮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彎彎曲曲的,像一條小龍,把小鎮一分為二,串起了小鎮那美麗的風光。有時,小溪與公路手拉手并肩而行,有時調皮地擋住公路,有時又很懂事地避開建筑,從郊外渡過。夏天,我們幾個伙伴總愛到溪里捉魚、游泳,有時還修“三峽大壩”,擋住小溪的去路,但小溪總是笑嘻嘻地從縫隙里走了。
小溪有我的童年。
過節的時候,人們總愛到鎮中心的長沙廣場散步。每逢這時,廣場華燈高照,人們有的觀燈,有的扭秧歌,有的放風箏,我們幾個小娃娃,總愛拿著夜光的環在草坪上亂舞,累了,躺下來,比賽起數星星來。
廣場有我的童年。
我的學校座落在離廣場不遠的一個小山丘上,它雄偉壯觀,和藹可親,紅色的教學樓,高高的升旗臺,寬闊的操場,明亮的教室……我曾在這兒讀書學習,從一個無知的“黃毛小子”,變成一個有知識的人。
學校的我的童年。
哦!故鄉,童年。
我的第二故鄉篇五
;在遼闊的松嫩平原有一條發源于小興安嶺的內陸河,名叫烏裕爾河,河水流入齊齊哈爾和林甸接壤的廣闊草原葦叢后,河床消失,失去主河道的河水四溢彌散,形成方圓百里大沼澤,人們稱這里為扎龍濕地。
扎龍大濕地遼闊廣袤,排名列在亞洲濕地之首,在世界濕地排列第四。這里生長著著名的珍禽丹頂鶴,是鶴的家鄉和樂園。
我想這才應是扎龍的真正含義。
扎龍很美,在兩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里,無數河流縱橫交錯蜿蜒曲迥,數百個湖泊如銀珠玉盤點綴在河流之間。草原豐茂碧綠如毯,葦叢茂密隨風搖曳。到處是鶴鳴鸛舞,空中百鳥翱翔,河水清澈,魚蝦肥美。每逢春夏季節,蘆葦青青,黃花遍野,湖面上漂浮著蓮花菱角,人們進入這美麗的水鄉澤國,都會油然產生回歸大自然的感覺,陶醉在自然美景中。
我熱愛扎龍,不僅僅因為它美麗富饒風景如畫,還因為它是我的第二故鄉。
20世紀70年伐初,父親調到邊屯鄉(扎龍鄉前身),我隨父親一起到邊屯中學校讀書,學校設在扎龍濕地東隅的東官地村。從此,我和這片神奇的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可能因我是從城市來的,也可能因父親是一鄉之長,小伙伴們都愿意接近我,不久大家混熟了,我身邊聚集了一群要好的朋友。
在邊屯中學校讀書的學生來自扎龍大濕地的十幾個村莊。星期天和寒暑假我去他們家串門,很快熟悉了濕地內所有村屯。美麗的大濕地讓人心曠神怡。我和善良淳樸的農村孩子交往倍感親切。
那時的扎龍大濕地是另一番景象,村莊人沒有現在多,農田也很少,是真正的鳥獸世界。丹頂鶴凌空飛舞,聲震四野,各種鸛類和水鳥漫天飛舞。野兔和野獾在草原上奔跑跳躍屢見不鮮,野鴨和鳥類簡直是鋪天蓋地。可能是年齡小,視覺有差異的原因,也可能是那時丹頂鶴不怕人,飛得低,我感覺丹頂鶴很大,碩壯,它們成雙結對在原野行走,我往往會誤認為是小牛犢。
美麗而富饒的扎龍大濕地是我們的樂園,我和同學們在絨毯一樣的草甸子上奔跑,到湖中游泳,摸魚,烤著吃。那滋味比現在的燒烤好吃多了。
最讓我難忘的是春天到湖中小島撿鳥蛋和冬天雪后獵捕野兔。
每年四月至五月是扎龍濕地最熱鬧的季節。那時國家還沒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備種候鳥由南方北歸,在濕地草原和葦塘里產卵。濕地里的村民便進入蘆葦叢和水塘邊撿鳥蛋。撿得最多的是野鴨蛋,也有大型禽鳥,如鸛和老埔的蛋。村民從不撿丹頂鶴的蛋。每年這個季節濕地的草原和葦叢里人影晃動,奔跑暄叫,很是熱鬧。
星期天時我和小伙伴們也加入撿鳥蛋的人群里,一出去就是一天,每次都能撿到小半筐,讓同學的母親給我們炒著吃,吃不了就腌上,留以后吃。
冬天最盼的是下大雪。因為雪后野兔要出來覓食,可以帶狗攆野兔。每逢下雪,村里各家的半大小子便興奮起來,把家里的狗喂飽后,焦急地等待雪晴。大雪一般在午夜或天亮前停止。天剛放亮,各家的半大小子便帶狗出村,到野外獵捕野兔。
那時野兔多,雪后白茫茫的原野上一眼就能見到許多奔跑的野兔身影,于是指給獵狗看,然后,放狗去追。雪原上許多兔在跳,許多狗在追,卷起雪霧彌漫,犬吠人叫,喧囂一片。每當這時我便想起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里的詩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雖然我不是“老夫”,也沒有“錦帽貂裘”,但眼前這“野兔急躍,群犬奔襲,狗吠人叫,雪霧彌漫”的狩獵場面絕不亞于詩人的“千騎卷平崗”。
濕地里的孩子們很聰明,他們還發明了一種在雪地里夜捕野兔的辦法,十分奇特有趣。
冬天時,每逢月明之夜,我便隨要好同學到野外獵捕野兔。上半夜尋找剛跑過去的兔子蹤跡,找到蹤跡后,在野兔相連的兩處,足跡中間設下機關。機關由兩塊磚頭和一根尺余長的尖竹簽組成。用一塊磚頭墊底,把削尖的竹簽沖著野兔跑過去方向,尖朝上,四十五度角斜擔在磚頭邊上,再用一塊磚頭壓住簽尾,機關就設成了。
野兔有個習性,上半夜出來沖著月亮跳,找到食物吃飽后,下半夜沿原路逆月光返回,返回時還循著來時腳窩足跡,不差分毫地跳躍。經過機關時,竹簽便會刺進野兔腹內,而成了我們的戰利品。天亮前我們去把野兔撿回來。每次下三四個捕兔竹簽,總能捕到一兩只。
扎龍大濕地耕地很少,少得可憐,為補充食物,村民們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除了捕魚獵兔外,有獵槍的村民也捕食禽類,如野鴨、老鴇、水雞等。但他們從來不捕捉丹頂鶴。
丹頂鶴在扎龍濕地自古就被譽為神鳥。村民稱它仙鶴,是幸福、吉祥、尊貴、長壽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我剛到扎龍濕地時,在草甸子看到頭頂紅冠,修頸長腿,步履輕盈,優雅多姿的丹頂鶴,興奮得不得了,不僅奔跑追逐,還把鶴蛋從窩里捧出來玩,被兩只成年鶴連啄帶叨,追了一百多米遠。老師知道后狠狠地批評我一頓,說我不尊重民俗,造成了壞影響。
兩年學習時間轉眼即逝,扎龍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我把百里大濕地視為第二故鄉。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同學們回到城里后,也沒忘記在那片留有我足跡的美麗水鄉。在以后的幾十年里,我經常去看望那里的同學。他們來市里也必到我家,經常往來的有芍藥崗村王大倉、孫洪林,克欽村崔華和,哈拉烏蘇村王俊寶,東官地村褚震宇等。
由于我經常回扎龍濕地看望第二故鄉的人們,漸漸地我發現故鄉在改變,人多了,村莊房屋明顯增加了。村莊周圍大片草原被開墾變為農田,許多天然湖泊被人承包,變為魚塘,珍禽異獸的樂園被侵蝕變得狹小。雖然國家在這里成立了扎龍自然保護區,但人鳥爭地、爭水、爭食的現象卻日益嚴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環境。
丹頂鶴數量明顯減少,在保護區觀鶴點之外已很難看到成群的野鴨和鷗鳥了,野兔已沒了蹤跡。
慶幸的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扎龍大濕地的發展,有關部門認識到保護濕地是保護珍禽異獸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是考核環境質量的重要標志。近年國家不斷投巨資向扎龍濕地補水,同時出臺了重磅措施:兩年內遷出扎龍自然保護區內十三個自然村屯。為了大濕地生態平衡,一千二百戶,五千余村民將告別世代生活的故土,告別丹頂鶴,走向新的生活。
到那時扎龍大濕地將由丹頂鶴與眾多珍禽異獸主宰,成為真正鳥的世界,獸的家園。我少年時看到的鶴鸛漫天,鴨鷗成群,兔獾追逐,魚蝦肥美的景色又會呈現。
相關熱詞搜索:;我的第二故鄉篇六
自從我2歲來到上海,我已經在這里住了9年了。在這里,我參觀了許多地方,如科技館、東方明珠、昆蟲博物館和東方綠洲地獄。我不能再離開這里了。它已經成為我的第二故鄉。
在我的第二故鄉,東方明珠排名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第467位。在9米,許多外國人和外國人幾乎總是去上海后,他們來到這里。這是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是上海最大的河流。我在圣誕節前參觀了它。
上海的夜景也很美。晚上,你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天上的星星閃爍。有時,許多螢火蟲從花中飛出。它們在空中飛翔,你的身體上總是有美麗的光。仙女們似乎穿著鮮艷的衣服在跳舞。再看看這條路,霓虹燈亮著,紅色和綠色,街燈和前燈閃著光,美得無與倫比!
上海有很多特產,如:城隍廟五香豆、利豐牛肉干、南翔饅頭、高橋海綿蛋糕等。它們都很好吃。如果你有機會去上海,你一定要嘗嘗這些美味的食物!
我的第二故鄉篇七
我的第二故鄉是長沙鎮,與湖南的長沙相比,她實在太小了,只有二十多平方公里。她被群山簇擁,綠水環繞。雖然我并不是出生在那里,但我的童年是在那兒度過的,所以對她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小鎮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彎彎曲曲的,像一條小龍,把小鎮一分為二,串起了小鎮那美麗的風光。有時,小溪與公路手拉手并肩而行,有時調皮地擋住公路,有時又很懂事地避開建筑,從郊外渡過。夏天,我們幾個伙伴總愛到溪里捉魚、游泳,有時還修“三峽大壩”,擋住小溪的去路,但小溪總是笑嘻嘻地從縫隙里走了。
過節的時候,人們總愛到鎮中心的長沙廣場散步。每逢這時,廣場華燈高照,人們有的觀燈,有的扭秧歌,有的放風箏,我們幾個小娃娃,總愛拿著夜光的環在草坪上亂舞,累了,躺下來,比賽起數星星來。
我的學校座落在離廣場不遠的一個小山丘上,它雄偉壯觀,和藹可親,紅色的教學樓,高高的升旗臺,寬闊的操場,明亮的教室……我曾在這兒讀書學習,從一個無知的“黃毛小子”,變成一個有知識的人。
哦!故鄉,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