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劉邦的英雄事跡篇一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句吧,詩句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詩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贊劉邦的詩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亂世英雄出草莽,斬蛇起義古今聞。
漢秦換代民情定,劉項競爭上下分。
裂土封王疑倒退,維權滅將怎同心。
江山百姓都歸朕,太祖從來為子孫。
漳河白浪渺悠悠,往跡如斯不復留。
古道暮秋初下葉,楚人昔歲此沉舟。
乘風夾岸鼓鼙急,落日流霞烽火稠。
子弟八千飛捷日,咸陽已報盡歸劉。
捷足咸陽約法三,履險鴻門解虎眈。
廣武簽盟烽火息,烏江背信戰爭酣。
知人善用謀韜稔,度勢窺機策略諳。
夙夜懷憂眠未穩,屠烹走狗莫容耽。
莫把亭長看等閑,平民成就帝王天。
先機勝算關中入,鴻宴溲離灞上還。
暗度陳倉施妙計,重圍垓下寫奇篇。
休言無賴胸無墨,善用英才唱凱旋。
布衣將相第一人,開創王朝四百春,
略地攻城疆域廣,輕傜減賦世風新,
納招賢士驅驍將,誅剪奸憸用俊臣,
約法三章留史冊,傳承萬代笑嬴秦。
千年烽火去悠悠,楚漢相爭骨作丘。
立馬新安獨坑虜,鏖兵巨鹿敢沉舟。
鴻門樊噲伶牙利,別苑虞姬粉淚稠。
空有良才無用處,九州天下必歸劉。
何分顯貴與清貧,身世沉浮別有因。
問鼎無須扛鼎力,解鈴應識系鈴人。
韓生斷首憐猶假,雍齒封侯恨卻真。
待得一朝天下定,荒丘染血臥功臣。
連綿尸骨壘山河,將相王侯有種么?
約法三章為民眾,鄉音四面止干戈。
駕前何懼能人少,天下從來俊杰多。
物盡其材皆可用,千年猶唱大風歌。
劉邦(前256年[1]/前247年[2]-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3-5]魏國大夫劉清的曾孫。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早年不事生產[7]。秦朝建立后,出任沛縣泗水亭長。后因釋放刑徒,亡匿于芒碭山中。陳勝起義后,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占沛縣,自稱沛公[8],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武安侯[9]。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10],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11]。鴻門宴之后,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12]他能夠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西楚霸王項羽的力量,最終擊殺項羽,于漢五年(前202年)贏得楚漢之爭[13],統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14-15],后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稱帝后,劉邦陸續消滅臧荼、韓王信、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16],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同時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17],恢復社會經濟,安撫人民,穩定統治[18]。開放邊境關市,緩和漢匈關系。
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在制定“白馬之盟”后駕崩于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長陵[19-20]。歷代史家對劉邦多有稱贊。毛澤東評價他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的英雄事跡篇二
中國歷史上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漢高祖劉邦了。
劉邦是個無賴,除了吃喝嫖賭,好像會的也不太多,就是愛交朋友,著名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就是那個時候結交的狐朋狗友。這說明,位子決定腦袋。在小小縣城里,像蕭何這樣的大才子,還不是當個普普通通的小吏?但就是他輔佐了劉邦,開創了大漢天朝。還有韓信,劉邦認識他的時候,他僅僅是在項羽帳外手拿著戟看門的人,被張良相中后,指揮千軍萬馬,打敗項羽。我想,當時項羽打死也不會相信,他軍中一個小小的看門人竟然有如此大才,并且是要了他老命的大才。
劉邦從小就有不凡的夢想,總是守著人數他大腿根內側72顆黑痣,來說明他的命是老天眷顧的。且不說這動作是多么的惡心,但一直堅持夢想,并且努力的去實現,這點是成功者永遠不變的特點。
劉邦會用人,所以,他麾下有那么多的良才,也就是用了這么多的良才,他整個團隊的實力大增,并且實現了霸業。我記得當年在制藥廠的時候,營銷經理給我們做培訓的時候曾說過一句話,當區域經理,既要有霸氣,也要有匪氣,這好像說的就是劉邦。劉邦有霸氣,否則無法成就霸業,但他同時也有很多匪氣,即利用知識分子,又侮辱知識分子,讓清高的知識分子無法清高。他遇到自命不凡的,先來個下馬威,然后再啟用,這就是管理之道。
劉邦當皇帝也是逼出來的,他也沒想到自己能當皇帝,下一個時間段自己的命是否在還屬于未知呢,還怎么當皇帝?他當皇帝的野心是一個一個勝利所累積成的。所以,很多做大事的人不會考慮太多,有了詳實的計劃,勇敢的往前沖就夠了。做大事的野心就在一個一個小小的勝利中形成,原來不敢想的事情也敢做了。盡人事聽天命,別把后路布置大多。
劉邦是個公認的無賴。人家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他的膝下啥也沒有。所以,他撲通一下跪下來與項羽結拜為兄弟,又撲通跪在他結拜兄弟面前表述忠心。這不能說劉邦懦弱,只是他的政治權謀而已。當他被弓箭射中之后,他為了穩定軍心,忍著劇痛指揮若定,“每臨大事有靜氣”,足以表現他的英雄氣概。
李清照曾經寫詞來緬懷項羽,說項羽是個大英雄,但是仔細想想,項羽殺人如麻,簡直是個惡貫滿盈的屠夫,而劉邦是個不忍涂炭生靈的賢君。老天給了劉邦天下也是公平的。
劉邦給我了一個啟示,就是做好計劃后要大膽的去做,不要考慮太周全,因為老天如何安排自己那是老天的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大膽的往前走,或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劉邦的英雄事跡篇三
;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路人皆知。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太公”“媼”在中國古代,是老翁、老婆婆的慣用稱謂,平常無奇。
但當劉邦坐上了龍墩、成了皇帝,昔日的布衣身世竟罩上了奇異的光環。《史記·高祖本紀》緊接著寫道:“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看!由這里劉邦一下子成了龍種。
為了進一步強化“真龍”印記,《史記·高祖本紀》又寫下了如下神話:秦始皇常感“東南有天子氣”,故出游便游巡狩東方,意在鎮服東南的天子氣,劉邦于是就對號入座;呂后在山中找尋劉邦,常常一找便得,問何以如此,呂后說劉邦所在的地方,上面經常有云氣,依著云氣去找,就能找到;劉邦一次醉酒在山路上行走,遇一蛇擋道,拔劍斬蛇繼續前行。后行人走到其斬蛇處,見一老婦人在那里哭泣,說這是她兒子白帝子,化身為蛇,竟被赤帝子斬殺了。當人們置疑她時,老婦人卻不見了,云云。這些說法,中心思想無非一個:劉邦,乃真龍天子也!
顯然,這些傳聞的編織、播撒源頭當推劉邦,至少他是樂見其成的。因為故事的指向很明確——都是為劉邦爭天下、坐天下服務的。先說那“見蛟龍于其上”,這檔子事,倘若劉太公不說、劉邦不允說,誰敢造次?再說那“見其上常有龍”,誰能保證王媼、武負不是劉邦請托?至于呂后望云尋夫、老夫人哭白帝之子,更是破綻多多。因而記錄這些傳說的作者司馬遷本人也并不盡信,言他撰《史記》只是有聞必錄,亦即他記錄劉邦之出身,如同寫黃帝“教熊羆貔貅虎與炎帝戰”一樣,用的是“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的方法”。不過,悉心編造也好,刻意傳播也好,目的都是為劉氏“家天下”制造輿論。故從劉邦以“真龍天子”自居肇始,經過文景之治直到漢武帝登場,“龍子龍孫”一脈賡續均喜聞其編、樂聽其傳。于是,也就一路綠燈傳了下來。
按說,布衣出身當上皇帝說來更勵志,正應了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發出的那句感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這話用在劉邦爭天下之前可謂圭臬:他嬴政、胡亥可以當皇帝,陳勝、吳廣、項羽可以稱王,我劉邦為何不可?但當其坐上龍墩之后,前文所述就成了務必去除的魔咒。個中道理并不復雜:我劉邦一個底層白丁都能當上皇帝,他人為何不會效仿?這個逆向設問,自然是令冀望劉家天下代代相傳的劉邦內心所懼怕的。于是乎,為劉氏家天下永固計,“真龍天子”的神話便出現了。可以說,神話劉邦的身世,既是其爭天下、聚人氣的需要,也是其坐天下、愚民心的需要。
古語有云:“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不顧事實、胡編亂造,一時可能會得到某種效應,但假的就是假的,不僅終究靠不住,還會授人以笑柄。劉邦編造其母曾與大蛇交合,本意在表明他乃“正宗龍種”,豈料到了魏晉一些名士的嘴里,劉邦竟成了“雜種”。同樣,傳說清太祖一生下就會說話,主旨大概是為了表明其乃“神人”也,可到了老百姓那兒,卻成了“清妖”,這恐怕是杜撰神話者及其子孫后代始料不及的。故而,今天一些仍然以“自夸”“子夸”等形式編造傳記故事的人,當引以為鑒。神話畢竟是神話,當不得真,更成不了真。
圖:王恒? ?編輯:黃靈? yeshzhwu@
相關熱詞搜索:;劉邦的英雄事跡篇四
當各路諸侯攻破武關(在今陜西丹鳳東南),離咸陽不遠時,趙高派心腹把二世殺了。趙高想自己即位,又怕進關的諸侯不服,就把二世的侄兒子嬰立為秦王。子嬰明白趙高一肚子壞水,非常危險,就設計殺了趙高。項羽想借著咸陽內亂連夜進軍,又怕投降過來的秦軍叛變。大軍到了新安城南(今河南新安),楚軍把投降的二十多萬秦兵都給殺了,埋在大坑里。打這兒起,項羽的殘暴出了名。
公元前220__年,劉邦進了武關。秦王子嬰派了五萬兵馬守住峣(yáo)關(在今陜西商縣西北)。劉邦用了張良的計策,派兵在關左右的山頭插上無數的旗子,作為疑兵,又吩咐大將周勃帶領全部人馬,從東南側面突然打進去,殺了主將,消滅了這一支秦軍。
劉邦的軍隊進了關,到了灞上,秦王子嬰帶著大臣前來投降,車馬好像戴孝似地都用白顏色。劉邦接受了子嬰的投降,把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交給將士們看管。
劉邦的軍隊進了咸陽。將士們亂紛紛地爭著去揀值錢的東西拿。蕭何首先進丞相府,把那些有關國內戶口、地形、法令等的圖書和檔案都收管起來。這些文件是將來治理國家不能少的,他認為比銀金財寶更有用。
劉邦約法三章
劉邦進了阿房宮,一見宮殿這么富麗,宮女們這么漂亮,就進了內宮,躺在龍床上不想離開了。
部將樊噲這時闖了進來,說:“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做富家翁?這些窮奢極欲的東西使秦亡了,您要這些干嗎?還是快點回到灞上去吧!”
恰巧張良也進來了。張良對劉邦說:“請您聽從樊將軍吧!”劉邦只好封了庫房,自己回到灞上的軍營里去。
劉邦召集了各縣的父老,對他們說:“你們吃秦朝的苦頭已經吃夠了,從今兒起,秦朝的法令一律廢除。我跟諸位父老訂立三條法令: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的辦罪;第三、偷盜的辦罪。辦罪的輕重看犯罪的輕重而定。”“約法三章”的成語就是這么來的。
百姓們興高采烈,紛紛拿著牛羊肉、酒和糧食來慰勞劉邦的將士。劉邦耐心地勸大伙把這些東西拿回去,他說:“糧倉里有的是糧食,父老鄉親們就不要再操心了。”
打那起,劉邦的軍隊給關中(函谷關以西地區)的百姓留下了好印象,百姓們都希望劉邦留在關中做王。但劉邦卻擔心項羽也會打進關中,不肯放過自己。
有一個謀士說:“將軍,我們可以一面立刻派兵去守函谷關,別讓諸侯的軍隊進來,一面招收關中的壯丁,擴大自己的軍隊。這樣才可以抵抗諸侯。”聽他這么一說,劉邦就派兵去守函谷關,不準項羽的軍隊進來。項羽的大軍到了函谷關,劉邦的守關將士說:“沛公有令,無論哪一路軍隊都不準來。”
項羽知道后,氣得連眼珠子都突出來了。他打進函谷關,到了新豐、鴻門(在今陜西西安東北)把大軍駐扎下來,召集將士們商議怎么去懲罰劉邦。
劉邦的英雄事跡篇五
楚漢相爭,劉邦能夠得天下,成就漢室大業,除歷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張良、韓信、蕭何等良臣勇將的鼎力相助。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劉邦用人之道,歡迎閱讀!
1、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2、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后,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系。企業經營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關鍵在人才。我們搞企業管理也不妨學習一下劉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經營管理中善待比我們更強更優秀的人才。
3、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4、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游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夫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5、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里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里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6、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于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于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鑒的經驗。
中國有一句古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權在中國歷史上最高權威,宗教在中國一直是政權的輔助,廣袤的土地和千萬人口。被一個深藏在皇宮的人統治著,并安然有序地開創著中國的歷史文明與社會進步,這在全世界來說,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跡。皇帝網羅著全國的精英,皇帝是人才智慧的最高端,研究中國歷史皇帝的智慧,就能達到“會當凌絕峰”的境界。
劉邦,漢朝的開國皇帝,一個龐大帝國的領導者和締造者,借鑒他的人才智慧,啟發我們今天的人才策略靈感。
漢高祖劉邦才不及中人,但要說到人才管理,可以算是大師級的人物,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讓韓信帶兵、讓張良謀劃、讓蕭何治國,人才都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劉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和功臣、將相們討論問題時說,我和項羽爭奪天下,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劉邦聽完各人的回答后說,你們看到一方面,沒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當今天下的人杰,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呢?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
劉邦在用人的確有過人之處,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長處。
如韓信能帶兵,他敢放手給兵。張良善于謀略,在他手下能運籌帷幄,蕭何會管賬,他敢放手給錢。劉邦的高明在于善于利用比自己厲害的人物,能使各種杰出的人才為自己所用,而且有效授權。劉邦曾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問到自己,韓信說陛下最多能帶10萬兵。劉邦就問他,為什么韓信反為自己所擒。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善將將。韓信的一席話,可以說是真正道出了劉邦能成大業的真正原因。
劉邦用人不問出身
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漢初三杰之一蕭何是沛主吏椽,謀士張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將軍韓信是個討飯的叫花子。周勃是一個編席打簍子兼作吹鼓手的人,張蒼為秦御史,樊噲是剝狗的屠夫,婁敬為車夫,灌嬰是小商販等,但他們各有其長,加上劉邦的大膽任用,都成了謀臣戰將,忠心耿耿為劉邦效勞,形成了以劉邦為首領的中堅力量,對劉邦統一天下起到了極其決定的作用。
劉邦終其一生,正是由于他具有愛才之心,識才之眼,選才之德,謀才之腦,提才之能,用才之膽,容才之量,護才之魄,育才之法和集才之力。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因此,企業老板們不一定樣樣都行,樣樣才干過人,但必須善于識人、選人、用人。否則,任何雄才大略難以實施,任何宏圖偉業都不能成功。企業不在大小,員工不在多少。凡重用眾才之能者必興,凡善聚眾智之光者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