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一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詩句吧,詩句是組成詩詞的句子。你所見過的詩句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關于端午的詩句,歡迎閱讀與收藏。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唐·文秀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lián)浔窍悖y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宋代·歐陽修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zhuǎn)午陰涼。
宋代·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zhì),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qū)嬇f詩。
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宋代·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shù),五音調(diào)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xù)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jié),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清代·顧太清
薰風殿閣櫻桃節(jié),碧紗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二
俗話說得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確,雖然有很多節(jié)日是國內(nèi)統(tǒng)一的,但是各個地方過節(jié)的方式卻不同。
在我的.家鄉(xiāng),一般在端午節(jié)前兩三天,家家戶戶就早早在門上插上了菖蒲、艾葉。據(jù)說,菖蒲如劍,可以除邪;艾蒿似旗,可招屈原之魂。
一到端午,整個嵊州就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五條端午節(jié)必定遵守的規(guī)定:一是喝雄黃酒。把桔黃色的雄黃塊放入烈酒中,泡上兩三個小時;直到白酒有了些桔黃的顏色,雄黃完全溶解后飲取。因為泡雄黃酒時間較長,因此人們一般五點多就起來忙活,準備雄黃酒的材料。二是包粽子。用糯米加上嵊州特產(chǎn)的猴頭醬油,拌進五花肉,最后用粽葉包成三角狀,粽子就裹好了。吃時,一股粽葉的香味撲面而來,令你食欲大動,咬上一口,糯米的芬芳加上粽葉的清香,定會讓你深醉其中!三是掛香袋。用碎綢緞繡成八卦、虎頭之類,里面放上一些香料。一到端午,大家都用五彩絲線把香袋掛在孩子身上,既美觀又能驅(qū)蟲。四是舞獅,以紅色毛毯為主料,用竹篾撐起制成雄獅模樣。鑼鼓一響,舞獅隊員鉆進毛毯,搖動里面的搖桿,讓雄獅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如金雞步、覓食等。五是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最熱鬧的活動之一。以堅實的紅杉挖空鑿出龍的形體,并刻出龍鱗的圖像,涂抹上十分艷麗的色彩,最后在船頭按上一面青龍大鼓。比賽一開始,頓時鼓聲大作,個個龍舟“往來沖擊似飛梭,展轉(zhuǎn)周旋欺快馬”,水花飛濺,白浪連天,鼓聲、鑼聲、水聲、槳聲混雜一處,十分熱鬧。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嵊州雖是一片不起眼的彈丸之地,但它也和各地一樣過端午節(jié),而且自己的特色非常濃。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三
端午節(jié),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shù)氐臐O夫得知后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nèi)叶挤浅>磁迩虼耍覀兗颐磕甓歼^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nèi)叶寄艹缘娇煽诘聂兆印寢尦Uf:用蘆葦?shù)娜~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jié)媽媽都用蘆葦?shù)娜~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shù)娜~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shù)娜~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后,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jié)除了要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fā)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jù)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
源于紀念——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四
端午小時候,對于端午的概念,無非只是一個吃粽子,劃龍舟的盛大節(jié)日,長大了,才明白端午是紀念屈原的日子。今年端午我才知道端午在不同的地方紀念不同的人。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在蘇州,紀念的是伍子胥。
傳說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記得前不久,韓國申報“江陵端午祭”為聯(lián)合國無形文化遺產(chǎn),引起國人的激烈反映。殊不知,韓國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jié)也有所不同。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說法,只是在農(nóng)歷5月5號一天,一般是搞龍舟賽和吃粽子等簡單的活動。而韓國江陵端午祭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是把端午節(jié)伸展開來,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來慶祝,完全變成了江陵地區(qū)的一個地方慶典。其實,對于端午,許多人都把它淡化了,只知是一個吃粽子,劃龍舟的日子罷了,韓國申報“江陵端午祭”,重新激發(fā)國人對端午的熱情,我們真該好好謝謝韓國!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五
端午節(jié)來了!我們?nèi)叶际擒S躍欲試的,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每到端午節(jié),我們就都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粽子了啊!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端午節(jié)的習俗也可多了,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還有賽龍舟!
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粽子了,不只是吃粽子,我還特別喜歡包粽子,這樣體會到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后,那種自豪與喜悅是滿滿的,什么也不能代替的!
每年端午節(jié)我都會跑到奶奶那里去幫忙包粽子,今年也不例外。
我一到門口,奶奶就笑呵呵地叫我進來,我跟奶奶聊著聊著突然想起了正事——包粽子!包粽子也是技術活,首先要選擇上好的糯米,我精挑細選一番,最終滿意地點點頭!接下來就是用把粽子葉卷成一個圓錐形,然后把糯米填進去,要填得溢出了才差不多了,奶奶說這樣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餡料充滿整個粽子。
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把粽葉的另一端開始慢慢的卷起來。,卷到最后的樣子,要留一點小尾巴。接著把尾巴全部卷起來,用大拇指把它壓住,把卷起來的那一面對折過來,最后用棉線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來,捆好不讓它散開就可以了!我們把二十個粽子全部包好之后,粽子們就該下鍋了!
我耐心地等著,就等著那香噴噴的粽子出爐!“好了!”當我聽到奶奶的話時,天知道我有多高興!我急忙把腦袋湊過去,去看看我的勞動成果!耶!大功告成!我屁顛屁顛地請媽媽爸爸他們過來吃粽子,他們都說好吃,我的心里也樂開了花!
每次端午節(jié)都給我?guī)Я撕艽蟮南矏偅?/p>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六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姥姥念起這些歌謠,我就知道端午節(jié)快到了。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我們小孩子便會挎上籃子和姥姥、姥爺一起上山去采艾草。
到了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jù)說艾草會鎮(zhèn)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聞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和采集艾草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和伙伴們都爭著到山上去采集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樂,并且把快樂分享給大家。包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之一,今年端午這一天姥姥、姥爺早就準備了粽葉、糯米、大棗、豆沙和草繩……一些材料來包粽子,糯米要用涼水泡一泡,包出來的粽子才會粘。
等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我和姥姥便會坐下來包粽子,先拿出一片粽葉把它卷成三角錐體形狀,往里面裝入糯米和大棗,再將多出的粽葉折回包好,再用草繩一捆一個立體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不長時間我們就包出了滿滿一盆形態(tài)各異的粽子。可以下鍋煮了,只見姥姥把包好的'粽子像趕鴨子似地倒入鍋里,和粽子一起入鍋的還有圓溜溜的雞蛋,一小時過去了,終于可以出鍋了,姥姥和媽媽一起把粽子和雞蛋從鍋里撈出來,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粽子、吃雞蛋。
吃完了粽子我又和姥姥學起了縫香包,姥姥一邊縫一邊對我說:“以前香包一是避邪,二是為討吉利。傳說屈原投江的時候正是夏天,蚊蟲四飛,老百姓唯恐屈原遺體遭叮咬,就紛紛用艾草點燃,用艾草煙熏蚊蟲,后來有人建議,可以用布來包裹檀香……延續(xù)到后來人們用針線縫好香包后,再串上一根布繩,掛到脖子上,每人一串,預示著蚊蟲污物不敢靠近,慢慢地流傳下來,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邊說邊縫,一個漂亮的香包做好了,帶在脖子上一絲淡淡的香氣散發(fā)出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電視,這時電視正在播映的節(jié)目是“賽龍舟”,只見每支龍舟上都有好多的人奮力的揮舞著小槳整齊地劃著,我們被節(jié)目中緊張的氣氛和壯觀的場面吸引著,姥爺告訴我:“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從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用劃龍舟,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延續(xù)到現(xiàn)在端午賽龍舟就成了一種習俗”。
今年是我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端午節(jié),我過得很有意義,我參與了采集艾草、包粽子、縫香包還了解了賽龍舟的典故。和家人在一起過節(jié)很幸福!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七
每一個民族都會有一些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中華民族也不例外。
—題記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戰(zhàn)國時期就有端午這個節(jié)日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堅授能,富國強兵,但是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于是他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農(nóng)歷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百姓們痛苦不已,紛紛到汩羅江上劃船打撈屈原的尸體,但始終打不到屈原的尸體,但又怕江下的魚蝦咬屈原的尸體,于是百姓們紛紛想辦法,想讓水底的魚蝦不咬屈原的尸體,有一個老漁民拿了一個米團向水下扔去并拿一壇藥酒向水下倒去,他說:“米團是喂飽魚蝦的,這親魚蝦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尸體了,藥酒是弄暈水底的蛟龍的,這樣蛟龍就不會去吃給魚蝦的米團了。”但是屈大夫不就餓肚子了嗎?一個漁民說道,于是又一具淦民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包棕子,因為棕子外形像犄角一樣,魚是蛟龍不會去號,這樣屈原就能吃到了。于是這些辦法就流傳到今天的端午節(jié),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八
龍舟在河上競賽的日子,
家里在地上比賽著立蛋,
轟隆轟隆,鼓聲不斷,
嘻嘻哈哈,笑聲滿堂,
最美好的家庭時光,熱鬧非凡的端午!
米飯在河里喂魚的日子,
小孩在家里大吃著粽子,
撲通撲通,水花四濺,
呼嚕呼嚕,大快朵頤,
最美好的家庭時光,美味可口的粽子!
雄黃在酒里避兇的日子,
艾草在門上驅(qū)逐著邪靈,
咕嚕咕嚕,白蛇現(xiàn)身,
窸窸窣窣,惡靈快走,
最美好的家庭時光,稀奇古怪的故事!
素貞在塔里孤單的思念,
我們在家里快樂的團聚,
嗚嗚咽咽,肝腸寸斷,
吱吱喳喳,手舞足蹈,
最美好的家庭時光,家人溫馨的團圓!
端午粽端午粽二年級篇九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jié)。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jié)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qū)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jié)要畫門符。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jù)說這樣做,是為了驅(qū)“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jié)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qū)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jié)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tǒng)佳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