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一
其實,真正的愛情只有在婚姻中才能得到最好的詮釋。美滿的婚姻并不是因為兩個人都優秀,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包容彼此的缺點。
不要埋怨妻子愛睡懶覺。當你做好早餐,叫她起床,她還不肯起來時,不要滿腹委屈,將她的胳臂環在你的脖子上,拉她起來吧!即使再慵懶的婦人,睡眼惺忪的,也會給你一個甜甜的微笑。
不要埋怨丈夫因看足球賽電視直播而冷落了你。當你做好晚餐,叫他吃飯,他還不動時,不要發脾氣,輕輕地走到他身邊,悄悄地告訴他你有多愛他,然后,牽起他的手,即使再冷漠的丈夫,也會乖乖跟你走到餐桌邊。
當你出差遠在千里之外,仍不忘收聽他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并用電話提醒他天氣變化要多加衣時,他的心里一定是暖暖的;當他勞累一天往家趕,遠遠看到你為他亮著的一窗燈光時,他的心里一定是美美的;當你們為每一次成功而歡呼雀躍,高大的丈夫把嬌小的妻子高高舉過頭頂,妻子伸手便可摸到天花板上美麗的吊燈時,那是“手可摘星辰”的感覺,是在天堂里才會有的感覺啊!你會由衷地感嘆,原來人生是如此快樂,婚姻是如此美妙。
也許你們已失去往日的激情,覺得眼前的日子平淡得像白開水,那么給生活加點調味劑吧!翻開你們的相冊,看看你們從前相偎相依的身影,讀一讀你們當初的日記和書信,回憶一下你們初戀時的感覺吧,你們會一下子回到若干年前,一個是含羞少女,一個癡情少男,也許你們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二
作者:趙功強
五彩繽紛的世界和絢麗多姿的生活,讓心懷純真、向往美好的人得以感受無盡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欣賞便由此而生。
名山大川小橋流水,可悅人目;蟬吟蟲唱風聲雨聲,可動人心;濤走云飛潮涌星移,可觸人思;珍器古玩詩文書畫,可怡人情。人世間一切摯情真意、美德善行也讓人為之心熱為之神往。用欣賞的眼光看自然與世情,我們會驚異地發現,大自然和生活饋贈給我們的竟是那么多,以至于我們常常迷茫了自己發現美的眼睛。
因了欣賞,美就超越了自然的時空局限走進純真的心靈并久駐人心,欣賞者的心靈也因美的凈化而成為最理想的歸宿。是欣賞在真、善、美與純真心靈之間架起了一座彩虹橋,讓真、善、美通向圣潔的心靈世界。
因了欣賞,人發現了美,讀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人,啟迪了人。這是自然真諦與人生智慧相諧相融的絕妙境界,惟善于欣賞者才會有幸覽勝其中。欣賞為欣賞者提供了足夠的與美相伴的溫馨感覺,讓愛美之人與動人之美結下高山流水不解之緣。
真正的欣賞,是一種濾盡了一切利欲渣滓的透明情懷。對真、善、美,傾心而不盲從,禮贊而不迷信,遠觀而不褻玩,用可靠的理智恰到好處地調控著審美情感既不凝滯,也不泛濫,純然一種平和心態。
欣賞是一種健康心態,非品格磊落之人不能擁有。譬如以賞花為喻。有不惜掏錢買花卻疏于培育以至花兒香消玉殞者,有見花美而心動繼而動手折之者,還有徒羨艷美外表而心儀于罌粟者,種種變味的欣賞或源于狂熱沖動,或源于自私淺溥,使人獲益不多反受累遭害。
透過欣賞之物,可見欣賞者氣度、品位及意趣。凡是善于欣賞者,都擁有一顆不凡的慧心。于他們而言,觀一花即觀一世界,見小草可見大精神。與常見之美面對,便享有一份與故知重逢的欣慰;與罕見之美面對,則仿佛與初識知音邂逅,有一種相見恨晚的驚喜。即使身處荒漠絕域亦能欣賞到平日常景常情難得體味的孤獨蒼涼之美。
一個善于欣賞的人自然是胸藏錦繡,感覺里天地就更開闊明朗更亮麗空靈。相反,一個欣賞細胞缺乏的人,很容易可悲地自沉于一個滿目灰暗了無生氣的世界。
像只有那種不含一絲塵雜平靜如鏡的水面才會將藍天白云、茂林修竹、飛鳥游蝶等佳景美物不改變色地留住一樣,只有沒有遭受利欲渣滓的污染和浮躁之風侵襲的心靈才可以最真實地接納一切真、善、美。有人賞物易,賞人難;有人賞遠離自己生活之人易,賞身邊人難;有人樂于自我欣賞而不屑于欣賞別人;還有人將欣賞異化為取悅和諂媚,異化為赤裸裸的吹捧和露骨的逢迎……種種病態的欣賞皆因心靈的水質失去了固有的潔凈明澈而產生。
所以,拒絕冷漠,拋棄虛偽,遠離邪惡,欣賞才會成為一塊成色極好的寶石,為你折射出世界繽紛生活的絢麗。
------摘自《演講與口才》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三
醒來時,他發現自己被一個好心的老和尚收留在廟里。老和尚聽了賭漢的哭訴,向他講了許多戒賭的方法。老和尚最后說:“賭,其實是貪欲在作怪,這是人人心里都有的一道坎兒,跨過了這道坎兒,也就沒有了貪欲,也就不會再賭了。”說得賭漢淚眼模糊。
賭漢留在廟里,除了做一些雜事便游山玩水。過了些日子,賭漢外出游玩,隔三岔五帶回些銀子交給老和尚。老和尚以為賭漢舊病復發,不但不接他的銀子,反而要趕他走。賭漢真誠地說:“師父盡管放心,這銀子來路正,不是偷的搶的,更不是賭來的,我上頂著天,下踩著地,面對著救命恩人,愧對著老婆兒女,今生今世再也不會去賭了。”于是老和尚放心地接了銀子。
老和尚找到了這塊青石。一場雨過后,果然就有滿滿的一窩兒銀子。
賭漢最終跨過了心中的貪欲那道坎兒,所以賭漢不但徹底戒了賭,而且把上天賜予自己的生財之道,毫不猶豫地饋贈給了救命恩人,因此變得令人欽敬;老和尚修煉大半生,可關鍵時刻卻沒能跨過貪欲這道坎兒,令人恥笑。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何嘗沒有這道坎兒?跨過這道坎兒,也就避免了許許多多的罪惡和悲劇。為官為民莫不如此。當然,這需要大氣力,需要真功夫。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四
在美國西雅圖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戴爾·泰勒。有一天,他向教會學校一個班的學生們先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
泰勒牧師講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鄭重其事地承諾:誰要是能背出《圣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邀請誰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
《圣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其全文無疑有相當大的難度。盡管參加免費聚餐會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淺嘗則止,望而卻步了。
幾天后,班中一個11歲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師的面前,從頭到尾地按要求背誦下來,竟然一字不漏,沒出一點差錯,而且到了最后,簡直成了聲情并茂的朗誦。
這個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盡全力。”
16年后,這個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軟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爾·蓋茨。
泰勒牧師講的故事和比爾·蓋茨的成功背誦對人很有啟示:每個人都有極大的潛能。正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潛能只開發了2-8左右,像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大科學家,也只開發了12左右。一個人如果開發了50的潛能,就可以背誦400本教科書,可以學完十幾所大學的課程,還可以掌握二十來種不同國家的語言。這就是說,我們還有90的潛能還處于沉睡狀態。誰要想出類拔萃、創造奇跡,僅僅做到盡力而為還遠遠不夠,必須竭盡全力才行。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五
作者: 冰心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忙中偷閑;不自然地,造作地,以應酬為目的地,寫些東西。病的神慈悲我,竟賜予我以最清閑最幽靜的七天。除了一天幾次吃藥的時間,是苦的以外,我覺得沒有一時,不沉浸在輕微的愉快之中。——庭院無聲。枕簟生涼。溫暖的陽光,穿過葦簾,照在淡黃色的壁上。濃密的樹影,在微風中徐徐動搖。窗外不時的有好鳥飛鳴。這時世上一切,都已拋棄隔絕,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樹聲,都含妙理。是一年來最難得的光陰呵,可惜只有七天!黃昏時,弟弟歸來,音樂聲起,靜境便砉然破了。一塊暗綠色的綢子,蒙在燈上,屋里一切都是幽涼的,好似悲劇的一幕。鏡中照見自己玲瓏的白衣,竟悄然的覺得空靈神秘。當屋隅的四弦琴,顫動著,生澀的,徐徐奏起。兩個歌喉,由不同的調子,漸漸合一。由悠揚,而宛轉;由高吭,而沉緩的時候,怔忡的我,竟感到了無限的悵惘與不寧。小孩子們真可愛,在我睡夢中,偷偷的來了,放下幾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來插在瓶里,也在我睡夢中,偷偷的放在床邊幾上。——開眼瞥見了,黃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襯著淡綠的短瓶。……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著天真的友情。
終日休息著,睡和醒的時間界限,便分得不清。有時在中夜,覺得精神很圓滿。——聽得疾雷雜以疏雨,每次電光穿入,將窗臺上的金鐘花,輕淡清澈的映在窗簾上,又急速的隱抹了去。而余影極分明的,印在我的腦膜上。我看見“自然”的淡墨畫,這是第一次。
得了許可,黃昏時便出來疏散。輕涼襲人。遲緩的步履之間,自覺很弱,而弱中隱含著一種不可言說的愉快。這情景恰如小時在海舟上,——我完全不記得了,是母親告訴我的,——眾人都暈臥,我獨不理會,顛頓的自己走上艙面,去看海。凝注之頃,不時的覺得身子一轉,已跌坐在甲板上,以為很新鮮,很有趣。每坐下一次,便喜笑個不住,笑完再起來,希望再跌倒。忽忽又是十余年了,不想以弱點為愉樂的心情,至今不改。
一個朋友寫信來慰問我,說:“東波云‘因病得閑殊不惡’,我亦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閑真是大工夫,大學問。……如能于養神之外,偶閱《維摩經》尤妙,以天女能道盡眾生之病,斷無不能自己其病也!恐擾清神,余不敢及。”因病得閑,是第一慊心事,但佛經卻沒有看。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六
作者: 朱自清
揚州從隋煬帝以來,是詩人文士所稱道的地方;稱道的多了,稱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隨聲附和起來。直到現在,你若向人提起揚州這個名字,他會點頭或搖頭說:“好地方!好地方!”特別是沒去過揚州而念過些唐詩的人,在他心里,揚州真像蜃樓海市一般美麗;他若念過《揚州畫舫錄》一類書,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個久住揚州像我的人,他卻沒有那么多美麗的幻想,他的憎惡也許掩住了他的愛好;他也許離開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說他想什么?女人;不錯,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現在的女人吧?——他也只會想著揚州的夏日,雖然與女人仍然不無關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個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無水而南方有。誠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決了堤防,但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頤和園雖然有點兒水,但太平衍了,一覽而盡,船又那么笨頭笨腦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揚州的夏日,好處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稱為“瘦西湖”,這個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這樣俗”,老實說,我是不喜歡的。
下船的地方便是護城河,曼衍開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這是你們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還有許多杈杈椏椏的支流。這條河其實也沒有頂大的好處,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靜,和別處不同。沿河最著名的風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橋;最遠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們是知道的,小金山卻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錯——可是我還不曾有過那樣福氣。“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這兒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個塔,和北海的一樣,據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鹽商們連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這個塔;但還有一樁,你們猜不著,是紅燒豬頭。夏天吃紅燒豬頭,在理論上也許不甚相宜;可是在實際上,揮汗吃著,倒也不壞的。五亭橋如名字所示,是五個亭子的橋。橋是拱形,中一亭最高,兩邊四亭,參差相稱;最宜遠看,或看影子,也好。橋洞頗多,乘小船穿來穿去,另有風味。
平山堂在蜀岡上。登堂可見江南諸山淡淡的輪廓;“山色有無中”一句話,我看是恰到好處,并不算錯。這里游人較少,閑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閑寂勝。從天寧門或北門下船。蜿蜒的城墻,在水里倒映著蒼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撐過去,岸上的喧擾像沒有似的。船有三種:大船專供宴游之用,可以挾妓或打牌。小時候常跟了父親去,在船里聽著謀得利洋行的唱片。現在這樣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劃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個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撐著。乘的人多了,便可雇兩只,前后用小凳子跨著: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來又有一種“洋劃”,比大船小,比“小劃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劃”漸漸地多,大船漸漸地少,然而“小劃子”總是有人要的。這不獨因為價錢最賤,也因為它的伶俐。一個人坐在船中,讓一個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撐著,簡直是一首唐詩,或一幅山水畫。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撐船,也非“小劃子”不行。
“小劃子”雖然便宜,卻也有些分別。譬如說,你們也可想到的,女人撐船總要貴些;姑娘撐的自然更要貴。這些撐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說過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們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據說以亂頭粗服,風趣天然為勝;中年而有風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場作戲,或尚不傷廉惠;以后居然有了價格,便覺意味索然了。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船行過時,茶客與乘客可以隨便招呼說話。船上人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一壺茶,或一兩種“小籠點心”,在河中喝著,吃著,談著。回來時再將茶壺和所謂小籠,連價款一并交給茶館中人。撐船的都與茶館相熟,他們不怕你白吃。揚州的小籠點心實在不錯:我離開揚州,也走過七八處大大小小的地方,還沒有吃過那樣好的點心;這其實是值得惦記的。茶館的地方大致總好,名字也頗有好的。如香影廊,綠楊村,紅葉山莊,都是到現在還記得的。
綠楊村的幌子,掛在綠楊樹上,隨風飄展,使人想起“綠楊城郭是揚州”的名句。里面還有小池,叢竹,茅亭,景物最幽。這一帶的茶館布置都歷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下河”總是下午。傍晚回來,在暮靄朦朧中上了岸,將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搖著扇子;這樣進了北門或天寧門走回家中。這時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閑”那一句詩了。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七
張愛玲
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纏滿著蛛絲網的屋頂。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
在這古舊的屋頂的.籠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園子里綠翳翳的石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著過去盛夏的繁榮,現在已成了古羅馬建筑的遺跡一樣,在蕭蕭的雨聲中瑟縮不寧,回憶著光榮的過去。草色已經轉入了憂郁的蒼黃,地下找不出一點新鮮的花朵;宿舍墻外一帶種的嬌嫩的洋水仙,垂了頭,含著滿眼的淚珠,在那里嘆息它們的薄命,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霉氣薰蒸的雨天。只有墻角的桂花,枝頭已經綴著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靜悄悄地下著,只有一點細細的淅瀝瀝的聲音。桔紅色的房屋,像披著鮮艷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著雨底洗禮。那潮濕的紅磚,發出有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和墻下綠油油的桂葉成為強烈的對照。灰色的癩蛤蟆,在濕料發霉的泥地里跳躍著;在秋雨的沉悶的網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滿愉快的生氣的東西。它背上灰黃斑的花紋,跟沉悶的天空遙遙相應,造成和諧的色調。
雨,像銀灰色黏濡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
賞析:
有的時候不是那么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就像這篇秋雨,別人都會寫溫暖潮潤的氣息,而她則寫得幽暗而陰森,光是筆觸就讓人感到寒冷而戰栗了。
但也許這正是張愛玲文字的魅力,張揚的,陰暗的,卻又是如此真實,探測到人內心的最深處。這篇文章用筆細致,只用了比喻和擬人,就把秋雨寫得栩栩如生,又帶入了一層沉悶而寂寥的色彩。? 于這文來說,充滿了灰色、憂郁,黯然,寥落,一種生活無厘頭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僅是那株低矮的無人問津的桂花樹。
寫這文時,據說她僅有15歲,我不知道她為什么體會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內心的陰霾,是一種什么樣的道理。然而,她的文字卻是那樣的爛漫,繁花似錦,靈動鮮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國文字才能夠完整表達的高度。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八
作者:馬國福
謙卑的莊稼,在秋天的陽光里,低下了深思熟慮的頭顱。當我們謳歌豐收的幸福時刻,莊稼不語,它只是低調地倒在鐮刀的懷里,順著汗水的脈絡,走向糧倉,成為人們盤中的美餐,成為來年春天使大地變綠的種子。這是低調的無聲之美。
深秋籬笆院子里的菊花,風刀霜劍嚴相逼,萬木凋零,只見一朵朵菊花握成錚錚拳頭,低調的把一層層霜抖進泥土里,變成自己成長的養料,同時也給那些被風霜蒙蔽雙眼的人們生活的信心。這是低調的魅力。
巍峨高峰上沉默的松樹,在大雪壓頂的時候,凜冽的寒風狂野的掠過,那些秀于森林,筆直地企圖凌云的枝干最先被折斷,而那些低調彎曲的枝干卻承受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積蓄著蓬勃的生機,未被寒風積雪所摧毀。這是低調的力量。
古人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你看,進門時忘記低頭的人最先被碰著;風光時得意忘形的人,走下舞臺,最容易摔跤;成功時忘記自警的人,最終跌倒在自身埋設的優勢陷阱里;輝煌時放松進取的人,享受了暫短的掌聲,最后比誰都凄涼。
低調,如同不起眼的煤。沒人會在意它被埋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時所承受的重壓,然而當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后,它就點亮了黑夜!
低調,如同腳下的門檻。我們總是習慣于仰視高處的門楣,經常漫不經心地邁過門檻,然而當生活遭遇不測的時候,最先抵擋洪流、受到傷害的卻是矮矮的門檻!
低調,如同丑陋的老河蚌。堅硬粗糙的外殼經歷著波浪的苦痛洗禮,然而當兇濤險波退去,它卻饋贈人類寶貴的珍珠!
低調不是退縮,也不是無為,而是一顆成熟的心在經歷人生百態后呈現的一種樸實風景;低調不是平庸,也不是無爭,而是一種達觀的胸懷在淡泊明志時所展現的一種廣闊。
低調是一種品位,擁有這種品位的人,在塵世間看似降低了自己,卻在人格上提升著自己。
低調是一種風度,一種魅力,這種風度不張揚,不外顯;這種魅力既含蓄,又內秀。
或許,低調是一顆沉默的靈魂,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散發著淡淡香味,就像那根陽光下爬過墻頭,開著淡黃的花兒,微笑著給路人捧出長長果實的絲瓜蔓。
或許,在歲月的長河里一切會貶值,一切會慢慢化為塵埃,而低調,這人生的黑金,卻以獨特的光芒,給我們打開了一片透過人生陰霾而露出彩云的晴空。
朋友們啊,讓我們一起揣著這人生的黑金,靜靜地走向高處!
------摘自《演講與口才》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名家經典美文摘抄篇九
作者:黑馬白浪
參天大樹挺拔聳立枝繁葉茂,正是來自深扎大地默默無聞的根的支撐。根死樹必枯。
凌云高樓巍峨壯觀氣勢撼人,正是來自厚重堅實的基石無語的支撐。基石陷塌樓必危。
剛強的柱石支撐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橋,堅韌的鋼軌支撐起了呼嘯奔馳的列車。
失去了支撐,所有耀眼的燦爛定會黯然失色。
臺下十年功支撐起了臺上一分鐘,讀書十年苦支撐起了一朝天下名。
一位打破世界記錄的舉重運動員說:”我舉得起世界記錄,但舉不起我平時流下的汗水。“原來那世界記錄是由那點滴汗水支撐起的。
一個創下奧運會200米和400米跑雙料冠軍的短跑老將說:”我用了十年的訓練才僅僅加快了1秒多。“原來,那一秒之瞬間是用十年的辛苦支撐起來的。
能支撐起驚人奇跡的其實正是同樣驚人的普通與簡單。只是把普通做到了極致就是不普通,把簡單堅持到了盡頭就是不簡單。
正是因為有默默支撐著的可靠和雄厚,才使所有的宣言能夠感人,所有的號召能夠撼人。
科學的立論來自無可辯駁的成功實驗的支撐,正確的主張來自千百萬人真摯擁護的支撐。漠視可依靠的支撐必會在偏見之下誤入歧途。
醞釀和培育支撐的力量,才能托舉起夢想化作的輝煌。
有自尊的脖子,才能支撐起自信的頭顱;有了不屈的脊梁,才能支撐起剛直的挺立;有無私的胸懷,才能支撐起無畏的抉擇;有了無敵的信念,才能支撐起壓頂的泰山。
讓一個個小小的好習慣支撐起閃光的美德,讓一個個默默的美德支撐起深厚的修養,讓一個個無形的修養支撐起無比睿智的人生!
用深刻的思想這一撇與堅實的行動這一捺,共同支撐起不俗不凡的”人“字,讓千千萬萬優秀的人們支撐起更加美好的世界!
支撐的力量是沉默的,沉默的支撐是崇高的。
------《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