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一
麻風病,在人們眼中,比死神還可怕、比魔鬼還猙獰,刀建新別無選擇,為了不讓可怕的疾病傳染給其他人,他選擇了離開工作崗位和與妻子離婚,爾后住在偏僻荒涼的麻風寨——一個由麻風病人及其家屬過河開荒,在原始森林的腳下自我隔離組成的村寨。
離開工作崗位之前,刀建新沒忘交納黨費。他心里清楚,這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交納黨費了,卻發現,自己無比虔誠伸出去的手始終沒人接應。他猛然醒悟了:自己現在已是“魔鬼”附體的人了,同事們雖然非常同情自己卻不能不防范。
刀建新在麻風寨一待就是30多年。直到1983年初,李桓英帶著最好的春節禮物,治療麻風病的特效藥物(聯合化療)來到麻風寨,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刀建新和全寨所有麻風病患者均被治愈。1990年潑水節這天,麻風寨摘“帽”后被州委更名為“曼南醒”,刀建新為第一任村長。曼南醒,在傣語中是“新生”的意思。
這一年,隨著李桓英防治麻風病經驗的不斷推廣,中國的防治麻風病事業終于揭開了歷史性的新篇章。李桓英就這樣給中國醫學界留下了最初一抹記憶!
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一年后遠渡重洋留學美國名校霍普金斯大學。1950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她被推薦并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第一批官員。由于工作出色,1958年世衛組織又對她提出續簽5年合同的聘請。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二
正是由于對我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屆國際麻風會議1998年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具有紀念現代麻風防治100周年特別意義的大會期間,李桓英被推選擔任本次大會的輪值執行主席。
多年來,李桓英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縮短療程,消除歧視。她解決了該領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為我國政府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劃,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做出了重大貢獻。她在麻風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6項。
20__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醫學基金會”成立,每年都選派一批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國外訪問學習。目前,已經選送200余人赴國外進修學習,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醫學人才。20__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
20__年12月,李桓英與醫院年輕的醫務工作者一起莊嚴宣誓,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麻風病研究的道路上,李桓英還在繼續前進。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三
2004年起,吳蓉瑾和同事們開始探索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探索研發情感教育課程。
什么是情感教育?這是吳蓉瑾的徒弟、盧灣一中心小學教師賀春秋在2004年成為一名新教師時最好奇的問題。吳蓉瑾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離開健全人格和豐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動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2004年起,吳蓉瑾和同事們探索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探索研發的情感教育課程,惠及學生近10萬人次。她將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和情感表達能力。每周的學校課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鐘的時間,親自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與學生們搭建起心靈交流的橋梁。
如今,情感教育已開辟出三條育人途徑:課程、活動、交際。用民俗文化滋養孩子心田,是情感教育品牌活動之一,主題每五年輪轉一次,包括中國年俗老上海風情主題、中國戲曲主題、中國發明創造主題、中國四大名著/中國動畫主題、中華美食主題。
十幾年來,亦師亦友,耳濡目染,賀春秋眼里的吳蓉瑾,既是師傅,更是一位有愛的智慧姐姐。
讓賀春秋印象深刻的是,有段時間,吳蓉瑾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當時我挺好奇的,因為身邊人都知道她酷愛喝咖啡,而且她有偏頭疼,每天必須拿一杯濃咖啡鎮定。后來得知,畢業生里有一個孩子病了,不吃飯,師傅便跟孩子做了一個約定:我戒掉咖啡,你把你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從那之后,校長就每天都在朋友圈里發戒咖啡打卡。大約是第400天的時候,我看到了她最后一次打卡:為了一個美好的承諾,我戒了400天咖啡,盡管這段時間很難受,但是為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這個孩子也說:“‘云朵媽媽’(指吳蓉瑾)把戒咖啡挑戰當作一個儀式,和我一起調整狀態,一段新生活即將開始,‘云朵媽媽’會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在教師和學生的眼中,吳蓉瑾就是這樣深愛著學校,愛著每一個孩子,拼盡全力,而且樂在其中。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四
從57歲至今,李桓英的人生都給了麻風病研究。是她,讓麻風病變成可治療的普通疾病;也是她,讓麻風病人從“鬼”變回了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麻風病研究的道路上,98歲高齡的李桓英還在繼續前進。
1958年,留學美國的李桓英只身輾轉回到中國。“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還百廢待舉,正是急缺人才的時候,作為中國人就應該回來。”她婉拒了世界衛生組織續約邀請,甚至還瞞著定居美國的父母。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貢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麻風病是人類古老的疾病,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癥”,不但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還給社會帶來莫大的恐懼。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就連許多從醫的人也對麻風病人繞道而行。
李桓英不怕,她大膽創新,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短短幾年,肆虐數千年的麻風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國麻風病人從11萬人降至不足萬人,年復發率僅0.03%,遠低于國際組織小于1%的標準。
1994年李桓英的治療方案被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推廣。1996年,她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促進了麻風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以前人們對麻風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個邪,就要和這種錯誤觀念斗。”李桓英用自己做試驗: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拉著就長時間不松;遇見病人,她總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沒有沙粒……麻風病患者說:“麻風病把我們從人變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們從鬼變回了人”。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五
李桓英曾是聯合國衛生組織雅司病技術專家,有著在緬甸、印尼等國家農村防治疾病的豐富經驗,但至于麻風病的研究,無疑是個全新的課題。
在蘇北瀕臨長江的麻風村度過短短半年的時間里,李桓英查閱了有關麻風病的最近國際雜志和重要文獻,也找出了當時麻風病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顯然,麻風病的存在史,就是一部摧殘人類的罪惡史!
麻風病,是一個極其古老的病種,早在埃及建造大金字塔之前就開始禍及人類了。在中世紀的歐洲,患者不但要身系一個鈴鐺,還要躲到荒郊野外和無人居住的山谷。在我國,麻風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代。當權者迫害屠殺麻風病人的慘劇,直到20世紀還時有所聞。20世紀初,據說廣州一個軍閥,把300多麻風病人集體召集來,說是請他們吃飯,然后在白云山槍決了。
我們人類文明只有5000年,麻風病卻跟隨了我們3000多年!而在人類和麻風病斗爭的幾千年里,又幾乎全都是失敗的記錄!
“麻風病的歷史是該完結了!或許自己就是為其敲響喪鐘的醫療隊伍中的重要一員!”掩卷沉思,李桓英心中除了沉重,也升騰著開創歷史的堅定與豪邁。
是啊,千百年來麻風病一直被人們視為僅次于梅毒的臟病、丑陋病,避之唯恐不及,你一個留洋的嬌貴女性居然與它糾纏到了一起,真是傻到家了!
李桓英了解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研究用多種抗麻風有效的新藥的聯合化療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是缺乏臨床試驗,沒有限定療程。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的試驗結果做依據,就能拿到那些新藥。對缺醫少藥的醫療界來說,可謂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為了盡早爭取到世界衛生組織免費藥品的支持和試驗項目,改革開放剛調到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工作的李桓英,立即開始在我國西部幾個省找試點,在云南省衛生廳的推薦下,初步把治療地點選在西雙版納。她準備通過試探性觀察療效,在得到第一手材料后再擴展試點到我國麻風病較多的云貴川,一定要做到有絕對把握。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六
科技戰線上,巾幗力量舉足輕重。她們潛心研究、刻苦攻關,以專業和實力詮釋不平凡的“她”力量。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盧宇彤踐行科技強國目標,親歷了中國超算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是五代銀河、兩代天河超算系統研制骨干。她長期致力于國產超算技術攻關,堅持自主創新,突破高速通信系統、并行程序應用環境、大規模資源管理等超算核心技術,擔任副總設計師的天河二號奪得世界超算500強六連冠。同時,她也是國際超算isc fellow和isc19大會主席,是擔任此職務的首位中國學者、世界首位女性學者。
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海嵐2008年放棄美國教職回國,專注于腦的高級功能及相關疾病的研究,在系統神經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領先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揭示了抑郁癥發生及抗抑郁藥物快速作用的分子、細胞及環路機制,為研發更好、更安全的新一代抗抑郁藥物提供了科學依據。2021年,胡海嵐獲得第二十四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為中國智慧走向世界舞臺作出積極貢獻。
海軍航空大學某實驗室教授關欣投身國防事業23年,長期從事信息對抗、信息融合和指揮控制信息系統領域的一線教學科研工作,為國防教育、艦載航空兵戰斗力生成和海軍信息對抗裝備轉型作出突出貢獻。關欣先后主持完成重大科研項目10余項,創新實現了理論模型的工程化應用,解決了10余項關鍵技術難題,為我軍在海上戰場裝上了先機制敵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未來我們將繼續瞄準國家科技前沿和海軍轉型重大戰略需求,進一步注重實戰能力引領帶動。”關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