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一
李桓英曾是聯合國衛生組織雅司病技術專家,有著在緬甸、印尼等國家農村防治疾病的豐富經驗,但至于麻風病的研究,無疑是個全新的課題。
在蘇北瀕臨長江的麻風村度過短短半年的時間里,李桓英查閱了有關麻風病的最近國際雜志和重要文獻,也找出了當時麻風病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顯然,麻風病的存在史,就是一部摧殘人類的罪惡史!
麻風病,是一個極其古老的病種,早在埃及建造大金字塔之前就開始禍及人類了。在中世紀的歐洲,患者不但要身系一個鈴鐺,還要躲到荒郊野外和無人居住的山谷。在我國,麻風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代。當權者迫害屠殺麻風病人的慘劇,直到20世紀還時有所聞。20世紀初,據說廣州一個軍閥,把300多麻風病人集體召集來,說是請他們吃飯,然后在白云山槍決了。
我們人類文明只有5000年,麻風病卻跟隨了我們3000多年!而在人類和麻風病斗爭的幾千年里,又幾乎全都是失敗的記錄!
“麻風病的歷史是該完結了!或許自己就是為其敲響喪鐘的醫療隊伍中的重要一員!”掩卷沉思,李桓英心中除了沉重,也升騰著開創歷史的堅定與豪邁。
是啊,千百年來麻風病一直被人們視為僅次于梅毒的臟病、丑陋病,避之唯恐不及,你一個留洋的嬌貴女性居然與它糾纏到了一起,真是傻到家了!
李桓英了解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研究用多種抗麻風有效的新藥的聯合化療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是缺乏臨床試驗,沒有限定療程。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的試驗結果做依據,就能拿到那些新藥。對缺醫少藥的醫療界來說,可謂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為了盡早爭取到世界衛生組織免費藥品的支持和試驗項目,改革開放剛調到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工作的李桓英,立即開始在我國西部幾個省找試點,在云南省衛生廳的推薦下,初步把治療地點選在西雙版納。她準備通過試探性觀察療效,在得到第一手材料后再擴展試點到我國麻風病較多的云貴川,一定要做到有絕對把握。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二
一輩子,一顆心,一件事,路生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就是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佳縣的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75歲的她,從退休那天起也沒有休息下來,一直在為找她尋醫問藥的人做著義診,兌現著對佳縣人民的新承諾: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流不息,一夜沉寂的佳縣古城在霧氣繚繞中蘇醒過來,初冬的晨曦帷幕徐徐拉開,街道上逐漸喧囂熱鬧起來。75歲的路生梅像往常一樣,上坡下洼,步行穿過整個佳縣縣城,她要從最南邊的家到最北邊的醫院去。每周有三天時間,她要在佳縣的兩個醫院進行義診。
一路上,路生梅總能碰到不少熟人,面對大家的.熱情寒暄,她用獨有的京腔、偶爾夾雜幾句佳縣方言一一回應著,這個生活了51年的小城,早已不是故鄉勝似故鄉。
只要病人有需要,路生梅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看到病人痛苦,她比病人還著急;看到病人滿意,她和病人一樣高興。就連自己不到20平方米的家也早已變成了她的義務診所。很多病人多次找她看病都是免費,很是過意不去。
不缺錢,是因為路生梅對于生活要求很低。51年間,她耐得清貧,在佳縣沒有置辦過房產,居住的窯洞還是工作之初縣衛生系統分配的家屬院。家里的物件都有年頭了,最大件的組合衣柜也是30多年前手工打制的。這個家極為樸素,卻被她收拾得一塵不染。
對自己的生活,路生梅總是再三節儉做減法;而對病人,她做的更多是加法,千方百計為他們多想一點,讓他們的花費節省一點。工作31年、退休義診20年里,只要是找路生梅看病的,拿到的都是便宜的藥、適量的藥、管用的藥。
路生梅用醫者仁心和精湛醫術,贏得了佳縣眾多父老鄉親的好口碑。這些年,慕名追逐她的人也很多,但即使面對民營醫院每年20萬元的高薪聘請,她也沒有動心過。她對名利看得很輕,這么多年的目標只有一個,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竭盡所能治病救人。
當年,從路生梅面對著鮮紅黨旗莊嚴誓言的那一刻起,她的生命就有了信仰。她把信仰深扎心底,為信仰不懈奮斗。
路生梅說:“我們那一級的163名同學,自始至終到祖國分配的那個地方原地不動的,恐怕只有我一個。去年我們佳縣縣委專門為授予我共產黨員標兵開了一次干部群眾大會,我覺得是一種鞭策。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沒有退休年齡。所以就這么干吧,如果說沒有其他意外的情況,我想我會繼續在佳縣待下去,爭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三
身處我國重大傳染病突發疫情處理的前哨近40載,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的科研,仿佛永遠迫在眉睫、如履薄冰。
新冠感染疫情暴發后,武桂珍始終沖鋒在前,與時間賽跑,迅速確定病原并主動與國際社會共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為全世界的診斷試劑設計、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病毒溯源等疫情防控工作贏得寶貴時間,為全球抗疫作出絕對的中國貢獻。
在危急的關頭頂住壓力,用科學的力量守護希望,也在技術應用的路上砥礪前行,讓科學的成果助力生產。
開發出電石渣制水泥工藝,使我國電石法聚氯乙烯成為行業主流工藝;研發出全系列聚氯乙烯樹脂,填補了市場空白……從一名普通化工技術員成長為全國化工行業女專家,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曉玲先后攻克30多個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難題,獲270件國家專利。
“我一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每一個崗位上努力完成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扎根西北邊陲30多年,宋曉玲的追求從未改變。
她們為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也用技術賦能美好生活。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四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童年時候,她曾跟隨父母在德國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醫學的迅猛發展。1957年,她婉言謝絕了世界衛生組織“續簽5年合同”的邀請,瞞著家人,只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于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這一年她37歲。從此,在6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祖國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她都無悔當初的選擇,無數次的親情召喚都沒能改變她報效祖國的決心。
20__年8月20日,中國醫師節之際,中宣部將“時代楷模”稱號,授予這位百歲的世紀老人、“致力于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麻風病防治專家”、“年輕的”共產黨員。
“當時的新中國還在成立初期,一切都百廢待興,正是急缺人才之際。我曾在美國時代雜志封面上看到過我國導彈專家錢學森,當知道他毅然回國的消息時,內心有著很深的觸動。那時的我已經30多歲,時不我待,作為中國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想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李桓英回憶道。
當時,李桓英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她了解到,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缺乏臨床試驗。為了爭取到世衛組織免費的藥品支持和實驗項目,李桓英開始在全國進行走訪調查。
在李桓英的辦公室有一張云貴川交通圖,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跡所到之處。根據中國麻風治療標準,她和基層麻風防治工作者一道,前5年按每月觀察1次,之后每年調查1次的頻率堅持調研,前后達15年之久。
20世紀80年代初,在西雙版納勐臘縣境內麻風寨的麻風病防治研究工作開始了。“我們皮防站的兩位同志在全縣范圍內歷經三個月的艱苦考察,探訪到的都是禿手禿腳、老鼠咬了手腳都察覺不到、生產生活不能自理的晚期病人。這不僅使我們工作人員內心受到極大震撼,同時大家也決心要治好這里的病人。”隨之,李桓英把有關中國麻風病情況的詳細報告遞交給世界衛生組織,最終得以實施麻風短程聯合化療項目,并收到了世衛組織援助的聯合化療藥品及車輛等物資。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五
如果用一個字來解析李桓英為何能幾十年如一日地沖在麻防第一線,拿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拼”!
的確,李桓英正是在不斷的拼搏中超越自我。“以前人們對麻風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個邪,就要和這種錯誤觀念斗。”李桓英采取的辦法不是別的,而是拿自己做試驗: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拉著就長時間不松;遇見病人,她總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沒有沙粒……記者好奇,“你就不怕被感染上?”李桓英哈哈大笑:“我還巴不得呢,正好做個范本,證明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實際上,感染后發病的可能性非常小。”正是在李桓英的帶動下,當地的醫務人員、地方官員也都開始與病人“親密接觸”。
李桓英敢頂。工作上,只要她認為是正確的,她就一定要堅持到底,就連中國麻防事業奠基人馬海德博士,她也曾和他爭個面紅耳赤。“在學術上、工作上,沒有權威,只有真理。對的,我一定堅持;錯了,我馬上修正。”李桓英戲稱這叫“真理越辯越明”。也多虧了這種性格,要不就很難有她率先試行的兩年期“短程聯合療法”以及后來的“三級防保網”。
了解她的人都說,李桓英工作起來不要命,十足一個“狂人”。她曾四次遇險,身上傷痕累累。人們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可她倒好,翻車了,她說:“按乘車的概率也該輪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說:“我胖得像個皮球,沉不了”。一側鎖骨、三根肋骨骨折,依然拼在麻防一線——這就是李桓英。
如今,老人年紀大了,去西南的時間較以往少了,但那里的鳳尾竹牽掛她,那里的紅土地思念她,那里的麻風病人更是忘不了她……1400多個日日夜夜,哪一刻不傾注著李桓英的滴滴心血?四十余載韶華光陰,哪一天不激蕩著李桓英的鏘鏘心語?她用心織就了一幅幅絢爛的人生彩圖,她用愛譜寫出一首首華麗的人生贊歌。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六
從57歲至今,李桓英的人生都給了麻風病研究。是她,讓麻風病變成可治療的普通疾病;也是她,讓麻風病人從“鬼”變回了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麻風病研究的道路上,98歲高齡的李桓英還在繼續前進。
1958年,留學美國的李桓英只身輾轉回到中國。“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還百廢待舉,正是急缺人才的時候,作為中國人就應該回來。”她婉拒了世界衛生組織續約邀請,甚至還瞞著定居美國的父母。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貢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麻風病是人類古老的疾病,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癥”,不但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還給社會帶來莫大的恐懼。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就連許多從醫的人也對麻風病人繞道而行。
李桓英不怕,她大膽創新,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短短幾年,肆虐數千年的麻風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國麻風病人從11萬人降至不足萬人,年復發率僅0.03%,遠低于國際組織小于1%的標準。
1994年李桓英的治療方案被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推廣。1996年,她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促進了麻風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以前人們對麻風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個邪,就要和這種錯誤觀念斗。”李桓英用自己做試驗: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拉著就長時間不松;遇見病人,她總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沒有沙粒……麻風病患者說:“麻風病把我們從人變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們從鬼變回了人”。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啟示篇七
3月7日20時19分,“閃亮的名字——最美巾幗奮斗者發布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首播。儀式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向社會公開發布2022“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獲“最美巾幗奮斗者”稱號。其中,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科主任路生梅榜上有名,成為陜西唯一獲此殊榮者。
節目以講述故事、現場訪談、獲獎感言等形式,先后發布了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的感人事跡,對路生梅事跡的介紹主題為“用一生守一諾,以‘梅香’暖一城”。她的獲獎感言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內心都要繁花似錦,有方向,有目標,征途漫漫,唯有奮斗。”
生長在北京的路生梅,帶著“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于1968年來到佳縣人民醫院工作,并堅守貧困地區從事醫療衛生工作53年,用赤誠的醫者仁心守護著革命老區人民的生命健康,超額兌現了自己“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
據了解,路生梅于2021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今年又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此外,她還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誠信之星、中國好人等榮譽。
本次發布儀式以錄播形式播出,首播期間在學習強國、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同步直播,還將于3月8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cctv-1)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