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篇一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jīng)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里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diào)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花園》通篇的筆調(diào)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花園》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篇二
作為一個(偽)吃貨,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經(jīng)常看到段子里寫到,若想結束一段爭辯,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黨還是咸豆花黨”,然后一群人馬上分成兩邊,進行無法相互理解又無休止的爭論……當然你知道,和吃貨打架就是個熱鬧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個真誠的吃貨。在“一果一蔬”里頭他老練地介紹一些果蔬的各種吃法。諸如“豆葉在古代是可以當菜吃的”、“綠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絲”、“我在泰山頂上一個招待所里吃過一盤炒棍兒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為第一”、“蠶豆是很好吃的東西,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零食”……簡直對于事物的了解全方面圍繞吃了!謝謝他的坦誠交流,我覺得要是我的話是沒辦法跟他過到一塊兒去的。我對抓起一把蔥一把蒜一把胡蘿卜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笑)
說起生吃東西,我倒不是對所有沒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對許多生的東西確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我非常喜歡吃半熟的雞蛋,無論是半熟的溏心蛋還是三分熟的溫泉蛋,或許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雞蛋的時候,我就去嘗試一些生雞蛋醬油拌飯——《銀之匙》里頭把這種飯描述得太好吃了。確實如果對許多做法、許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話,會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機會,就如我認為媽媽不敢吃不熟的東西,不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許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質會變糙變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雞、全熟的牛排,吃起來太可惜了。不過也有做法的問題就是了,畢竟熬熟燉熟的肉也還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歡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這些我是真的不喜歡吃。大概有種“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覺,喜歡吃的人覺得的鮮甜在我嘴里是腥甜。土腥氣我大概不是特別喜歡。雨后草地的土腥氣倒也還好。
生吃大蔥我是見過的。生長在嶺南對這種吃法并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團燒烤的時候,山東的師兄拿起一棵圓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長又直的大蔥說道“下面讓我來表演一下生吃大蔥”,然后咔嚓一下,比吃甘蔗還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嵐子不吃生的卻偏喜歡去吃壽司,看著轉盤轉了幾圈只拿了幾碟鰻魚,是有夠難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產(chǎn)小吃吃過很多,也懂煮法。寫的也真好,許多我百度搜索到實物的東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寫的那么誘人了。雖然描寫簡單字少,風格還平實真誠得絮絮叨叨的,該呈現(xiàn)的想法也一個不少。
他寫枸杞子“禮花似的,噴泉似的垂掛下來,一個珊瑚珠穿成的華蓋”,寫粉鹽豆“長可半寸,鹽炒,豆不收縮,皮色發(fā)白,極酥松,一嚼即成細粉”,寫一些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的小吃寫得賊香,所以叫人分外遺憾,還想照著他說的做法做一遍嘗嘗。這種對食物的安利力度倒讓我想起受欣了——一個熱衷于吃熱衷于做也熱衷給別人賣安利的好友,不過個人以為她的點菜水平恐怕還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強人意。而汪先生(據(jù)他本人說)是被稱贊過點菜水平的。
小嵐子的安利手法就極其拙劣了(斜眼),就只會一個勁兒地說去吃西多士去吃面,建議去學習一下安利水平(笑)。
覺得汪老先生分外可愛是因為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話。
可惜幾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頭,感慨“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
這些或是對安利賣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對別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對自己點菜煮菜水平的自信……都是極其有代入感的,吃貨的可愛想法。即便是要因為口味打架了,也還是覺得那么可愛。
歷史上真誠可愛的吃貨,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在三登子的漫畫里頭他簡直是個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緊、有好吃的真棒這樣的堅強樂觀型吃貨。我在想熱愛吃各種各樣東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熱愛生活,熱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也愛天地之間草木原料的自然饋贈。
為吃貨干杯。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篇三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jīng)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里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diào)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花園》通篇的筆調(diào)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花園》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篇四
對汪曾祺老先生的最初印象就是這是一位資深的美食家、作家,曾讀過他不少關于美食的文章。老先生在《豆汁兒》這篇文中是這樣形容自我的吃貨本性的,“我是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的。”記得還有一篇關于臭豆腐的文章,題目叫做《臭豆腐與懷鄉(xiāng)病》,原文中的一段是這樣的,“我們在長沙,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循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記得當時讀到這部分的時候笑得我直不起腰來,感覺這位老先生真是太有意思了!
汪老所寫的美食其實也并不是什么頂級食材和高級料理,而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很接地氣,多數(shù)是家常菜,一些甚至在小攤上就能吃到。比如本書中提到的南寧酸筍肉絲汆湯面、四川夾沙肉、越南牛肉粉、北京豆汁兒、內(nèi)蒙的手把肉等等。每每讀到汪老談吃的文章,都會頓時滿口生津,恨不能立刻去嘗嘗。
從汪老的文章中,經(jīng)常能讀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陽光的心態(tài),也完全沒有文人的架子。好像任何苦事樂事在他眼里都是一樣的,都是生活中值得享受的一部分。在《果園雜記》里,汪老做著最簡單乏味的農(nóng)活——涂白和打農(nóng)藥,他是這樣說的,“我是個噴波爾多液的能手。大家叫我總結經(jīng)驗。我說:一、我干不了重活,這活我能勝任;二、我覺得這活有詩意。”如此真誠可愛的老先生,怎樣能叫人不喜歡!
如此熱愛生活的老先生當然也會縱情山水之間,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大自然的魅力也讓他有頗多感慨。《泰山》一文中,他觀完泰山,便更覺自我微小,平常,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如此謙虛豁達的老先生,怎能叫人不喜歡!
讀過這本散文集,接觸到方方面面的汪曾祺老先生,才發(fā)覺他不僅僅對吃很有研究。除了食物,山水、花鳥魚蟲,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甚至是勞動,也無不吸引著他去細細體味,真真是一位大生活家。汪老的文字隨性、質樸,讀起來十分舒服,感情真摯不做作。
其實此刻越來越快的節(jié)奏把我們壓縮成了快餐式生活,人們慢慢失去的,正是汪曾祺老先生這種細細品嘗,體味生活的愜意。你是否還記得上一次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中,悠閑得準備著心儀的早餐,亦或是煮一杯小茶,捧一本小書,在躺在午后的余暉中隨意翻讀是多久之前?我們總是忙碌著前行,卻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也許直到人生的盡頭,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就散布在我們匆匆走過的路上。所以讓我們也像汪曾祺老先生般,且行且珍惜那些生活中的完美!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篇五
汪曾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憶的藝術與生活的代表作。能與這本書相遇,更是小女子的榮幸。
古往今來,描寫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見,像老舍的《駱駝祥子》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啊,許多許多,更是將美食描寫的淋漓盡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卻更別具一格。雖平淡,像菜譜一般,卻處處流露出人間真情,引來無限遐想。
我原本就愛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淺啊!內(nèi)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卻寫的行云流水,妙筆生花。例如在《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中,開頭引用鄭板橋的話:"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聽著這句話,有種特親切的感覺,炒米比較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這便是鄭板橋話中的含義。
還有種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鍋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無論是炒米還是焦屑,除了方便,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應急。當時,縣境內(nèi)開了仗,我們用這種食物度過的。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溫暖著彼此的心靈。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亂境之中,依然淡定從容,樂觀安靜,像文中說的:"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真是樂觀啊!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簡單的話語,寫出了各種美味佳肴,可以稱他為美食家了。
在這本書中,內(nèi)容有敘事的,有抒情的,有釋理的,這些散文文筆細膩,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中又滲透著作者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真可謂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