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寫一篇日記可以讓我們更加真實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潛在的優點和改進的方面。范文中的語言簡潔而生動,用詞精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一
“冬至餃子夏至面”,又快到冬至了,我不由想到了美味的餃子。
星期天,正好表妹也在我家,媽媽買回肉餡、韭菜,開始做餃子餡。媽媽麻利地拌好餡、和好了面,包了起來。我洗干凈手對媽媽說:“媽媽,我幫您包好嗎?”媽媽笑著說:“你還是幫我搟皮吧。”我挽起袖子,正準備搟皮,妹妹跑了過來,不由分說從我手里搶過搟面杖,搟起了餃子皮。“媽,你看。”“你讓著點妹妹,那你包餃子吧!”
我更高興了,學著媽媽的動作,把一個餃子皮放在手上,用筷子夾起一小塊餡,放到餃子皮中間,將兩頭對折,貼在一起,兩手用力一捏,可餃子開了一個大洞,餡漏了出來,我趕快交給媽媽處理。我又拿起一個皮,心想,這次少放點餡,可不知咋的,皮對折后,捏不到一起,“算了,不包了。”我泄氣地說。媽媽看了看說:“做事要有耐心,遇到困難要找原因。”聽了媽媽的話,我又包了兩個,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成功了,我得意地說:“妹妹,看我包的餃子咋樣?”妹妹抬起頭來,只見她臉上、衣服上粘滿了面粉,真像個圣誕老人。媽媽望著我倆,笑得前仰后合。
吃著美味的餃子,我們三人會心地笑了。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二
今天我媽只打了個電話,我就醒了。
看看外面的灰色。馮姐今天去哪了?母親說:馮姐姐可以把灰吹得很遠,這樣天空就會變藍,太陽就會出來變黃變暖。
爬下床,媽媽幫我換上睡衣和彩色秋衣秋褲——我很喜歡。
今天不想刷牙,就喊了一聲“奶奶幫我刷牙!”奶奶說:自己刷。
我沒辦法,就爬到爸爸的凳子上,干脆用水哼了一聲——因為我怕牙膏的辣味。
坐下吃飯的時候,我問媽媽:明天是紅日?媽媽:嗯。
爸爸:今天是冬至。難怪昨天很多人買餃子。
我:爸,冬至是什么?
爸爸:冬天來了。之后會很冷。你必須穿外套,下雪,還有新年。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三
今天我和媽媽到外婆家吃冬至圓。熱騰騰的圓子出爐,媽媽喊我吃冬至圓。媽媽說:吃一個冬至圓,就會長一歲的。我一口氣吃了三個,所以馬上變成10歲了。冬至圓外面包著紅糖,味道甜甜的.,我忍不住又吃了一個,按照媽媽的說法,我現在已經11歲了!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四
傾聽著2023年的腳步聲,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晝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來到了外婆家,想與他們共同度過這溫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樂呵呵的迎接我們呢!
該吃晚飯了,外婆端來兩碗赤豆糯米飯,笑著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我聽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長大!弟弟也想早點長大,一邊夸飯香,一邊埋頭“苦干”哩。
吃完飯,我開始聽外公講有關冬至的傳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還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百鬼夜行,午夜12點鬼門開,晚上記得早點回家睡覺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嚇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騙你的啦!”外婆笑著說。“不過,也應該早點睡,添歲嘛!”在全家的笑聲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第二天醒來,是冬至節,太陽開始回來了,春天也越來越近……。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五
今夜是冬至夜,今晚要吃湯圓了,這是冬至的傳統習俗,我最喜歡吃湯圓了。
一碗碗熱騰騰的湯圓出鍋了,上面還撒著用白糖、芝h和花生磨成的糖料,頓時,我的`眼睛亮了,嗅覺也靈了,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圓圓胖胖的湯圓往嘴邊送,太燙了,又連忙擱回碗里,可是實在又饞得很,只好翻來覆去地把那個湯圓左吹右吹,待它稍稍涼了,又忍不住地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那湯圓色滑潔白,滋潤香甜,爽滑軟糯,不粘筷,不粘牙,味道太美了!表妹和表弟也在一旁皺著眉頭,閉著眼,大張著口,唏噓唏噓地狼吞虎咽,真是太甜蜜了!
今年的冬至真開心啊。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六
今天早晨,天還剛剛亮,冬姑娘又輕輕地拉開了我的窗簾。
“唉,這個鬼天氣,冷死啦!”我醒來后大聲嚷道,然后又躺下了。可是,一陣鳥叫聲又吵醒了我,沒辦法,我只好起吃完飯后,我便和爸爸一起去上學。一出門,一陣寒風撲面而來,我抖了抖肩膀,戴上帽子,繼續走著。不知不覺中,我想起了往年的春天:花兒競相開放,大地穿上了綠裝,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我們一家兒去爬縉云山,山上,樹發芽了,花開了,冬眠的小動物們醒了。可現在,什么也沒了,只有風婆婆和雪妹妹在不停地“工作”。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冬至,冬至是冬天最冷的天氣,還有一句話“冬至數九,冰上走!”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七
這里是冬至掃墓。一大早,四面八方的莆田人紛紛到城郊的公墓掃墓。掃墓的時間是在上午,要在中午12點之前掃完。大人們帶了很多掃墓的東西,有各種好吃的,凡是現在人愛吃的都可以帶。姑姥姥帶了魚,螃蟹,豬肉,年糕,米飯,面包,紙錢,紙衣服和掃帚一把。叔公帶了一樣的吃的還有酒,鞭炮,香。
掃墓的程序是,先把帶的食品、紅燭、鮮花、酒擺好。然后拜土地公,讓土地公保佑埋在地下的先人。接著用紅漆將墓碑上的字描一遍,因為風吹雨打,墓碑刻字上的油漆已不鮮艷。然后上香,每人三注香,面向墓碑鞠躬。叔婆還磕了頭,媽媽也跟著磕了頭。接著是燒各種紙錢和紙質的用具,最后燒衣服。然后放鞭炮。放完炮,用掃把或者松枝打掃墓地。最后把香、紙錢還有地上抓一把草用石頭壓在墓碑上。掃墓結束后,吃的都帶走,留下酒和鮮花還有香。每人摘一根柏樹枝下山。
下山時,看見許多人陸陸續續往山上來,人很多,好似秋天去香山看紅葉。掃墓也是全家族親友的大聚會,有的要同時掃幾處,因為一家人又各有各的本家要掃墓。媽媽還碰到了童年的朋友,已經是三十年未見,媽媽已經完全不記得對方了,是姑婆給做的介紹,當年,媽媽5歲時來京之前曾經和她一起合影留念。
我一上午都很開心,因為有紙燒還有鞭炮放。我還描了字,我描得很好,書法沒白學。
中午,我們去叔公家吃飯。有好大的螃蟹還有一種海里野生的魚。莆田人的飯桌上都是海鮮,沒有河鮮,蔬菜只有一到兩盤。這幾天每頓飯都有魚、蝦、蟹、海蠣子、米粉或者莆田線面。叔公家有自己釀的葡萄酒,我發現把蝦仁泡在酒里吃,味道很好。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八
明天是冬至,今天,我們班準備自己做湯圓、煮湯圓、吃湯圓。下午,老師把桌子圍了起來,還來了四個同學的媽媽來煮湯圓。
首先,老師把桌布拿過來把桌子鋪好,把準備好的`材料分給我們。接著,讓我們把水和面粉搓成團,再拿出來一點搓成圓圈,壓出一個洞再把芝麻放進去包住,搓成圓,這樣就完成了。我們做了好多個,然后媽媽們就幫我們拿去煮。煮好之后撈出來放在豆沙粉里滾一滾,就可以吃了。我們一個個吃的津津有味,真是太好吃了。
今天,我學會了做湯圓,真好!等回家我也要做給家里人吃。明天就是冬至了,吃了湯圓我就大一歲了,要更加懂事了!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九
12月22日星期四晴(太陽公公微微笑)。
今天,王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地理課。我知道了,地球這個球體每天都圍著太陽轉,今天太陽照射到了南回歸線,今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同一時間陽光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我一回到家就奔向我的臥室,可找了幾分鐘也沒找到陽光,可把我急壞了,又找了廚房、衛生間、書房,最后在陽臺和大臥室找到了,我來到大臥室,一拉開窗簾,陽光就像一只只饑餓的老鼠來偷吃油一樣聚到一起。“現在時刻,中午12點整,現在時刻,中午12點整。”是鐘表報時了,就選12點吧,我趕緊拿起筆在陽光照到的位置畫上了線,牢牢的記住這個位置。為了保險起見,我又到陽臺光線的位置畫了條線。要是爸爸下午回來給我擦了怎么辦?我想到了,爸爸回家晚,我有時間把我的實驗告訴他,相信他會支持我的。看著這條線,我真希望明天快點來,好看看老師是不是說謊。
12月23日星期五晴(太陽公公真歡喜)。
今天放了學,我邁著焦急的'步子往家趕。
12月24日星期六晴(太陽公公露笑臉)。
今天沒去上作文課,我昨晚數學作業11時半了,等著12時去畫記號。
我找好彩筆,盼著,望著,盼望著,終于盼到了十二時,我趕緊跑向大臥室,拉來窗簾,陽光照到地面上,果然朝南移動了,不過一小塊,我很奇怪,就問媽媽,媽媽說:“地球圍著太陽公轉時,也在不停地自轉,今天可能是往赤道照射時有些慢了,所以只移動了一小塊,或者是不動。”“哦,是嗎?”我似懂非懂的答道。“我說的也不一定對,你查查網上,也許會有更大的發現。”
12月25日星期日晴(太陽公公瞇瞇笑)。
昨天,我查閱了電腦,有了許多新發現。在太陽往南回歸線照射時,每一天都不會重合。今天我有些急躁,剛到12時,還沒報時我就想畫,仔細觀察了一下,第一天用的橙色,第二天橙色的交叉線,第三天黑色,今天拿的是紫色,跟黑色有些相似,換彩筆?來不及了,再畫一條交叉線?不行,會分不清的。對了!畫條波浪線吧,我趕緊照著光線畫上,沒耽誤時間,真的,光線跟昨天的沒重合,雖然只動了一點點,看來知識不是光從課本上學來的,電腦、電視、課外書等都會交給我們更多的知識。
12月26日星期一晴(太陽公公不休假)。
今天12時,我又準時畫了線,今天這條線比昨天又向南移了一厘米半,也不知道明天光線會走幾厘米,上午聽有的同學說“我家的光線移了七厘米。”我有些不相信,也太長了吧?都趕上我們的中指長了,我跟媽媽說了,媽媽也不相信,我們又把這幾天的線量了量,最長的才間隔三厘米啊,是他們沒量好,還是各家的光線不一樣?我一定要親自探個明白。
12月27日星期二陰(太陽公公請假了,烏云奶奶來加班)。
因為急著回家畫線,一放學我就沖出教室,路上走的也很快,到家時才11時52分,還好,沒到時間,這次我找了個綠顏色的筆,來到大臥室等著報時,怎么沒有陽光?拉開窗簾,沒有,打開窗戶,沒有,怎么回事?我急得團團轉,“現在時刻,中午12點整”怎么辦?都12點了,快找,窗戶底下,門后面,床底下……都沒有,這時候媽媽走進來,笑著說:“傻孩子,今天是陰天,你找不到陽光的。”啊?陰天,怎么會陰天?那我的線怎么辦?我心里空落落的,連吃飯都沒了興趣。好不容易見了點陽光已經一點了,沒什么可對比性了,哎,早知道當初選下午一點這個時刻好了。
12月28日星期三晴(太陽爺爺回來了)。
12月29日星期四晴(太陽爺爺初上班)。
12月30日星期五晴(太陽爺爺很高興)。
不明白的問題,真是學無止境啊。
12月31日星期六陰(太陽爺爺生病了)。
回到家,正好12點,我急忙去畫線,又找不到陽光了,噢,今天陰天啊,我想驗證今天是不是兩厘米,看來沒法畫線沒法驗證了,只好明天了,祈求明天不要陰天了。
1月1日星期日晴(太陽爺爺露笑臉了)。
今天是個大晴天,雖然天很冷。我懷著喜悅的心情靜等著12時的到來,時間一到我就沖進大臥室,在光線的位置畫了條直線,拿尺子量而來一下,比前天的動了3厘米,這兩天平均動了1.5厘米,不是兩厘米了,地球運轉又不規律了,那明天會是多少呢?會不會是4厘米?目前還是個謎,神啊,請賜給我力量吧!
1月2日星期一陰(太陽爺爺舊病復發,不能上班,烏云奶奶來幫忙)。
昨天沒有祈禱上帝,今天又陰天了,不能畫線不能測量了,好好做作業吧。上帝啊上帝但愿明天是個晴天,一定要晴,不然又不能畫線了。
1月3日星期二晴(太陽爺爺被上帝治好了重新上班,看來祈禱有效哦)。
今天上午,那條線南移了六厘米,是上次的兩倍,也可以這樣想,昨天光線向南移了三厘米,今天向南移了三厘米,比前幾天快了點啊。但依然沒找出規律。
1月4日星期四晴(太陽爺爺瞇瞇笑)。
柳暗花明又一村”啊,那明天會是幾厘米呢?我經常這樣想,也經常這樣猜,可總是猜不中,我猜明天是三厘米,那我就能從實踐中得出規律了。看看我猜的準嗎?oh,上帝保佑!
1月5日星期五晴(太陽爺爺笑瞇瞇)。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
今天是冬至,陽光燦爛,幾朵白云在藍天上自由地飄著。我們全家人一起去掃墓。來到山上,哇!山上的人真多啊!家家戶戶都一起出去,來祭拜自己的祖先。山上的草都長過我的膝蓋啦!我們剛來到祖先的墓前,突然“啪啪……”旁邊先來掃墓的人家都放起了鞭炮,我嚇得趕緊捂著耳朵往后躲。大家放下東西開始忙起來,爸爸鋤草,媽媽掃灰土,我也一起拔草……還給祖先的墳上添了土、上了香,放了鞭炮。好開心啊!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一
記得每年冬至,家家都要吃餃子,我家自然也不“落伍”。
那天,我剛從哥哥家回來,看到媽媽正在包餃子,幾十個胖胖的餃子像堅守崗位的士兵一樣在那矗立著。我看了以后便說:“媽媽,讓我來,看我的吧!”我洗了洗手,胸有成竹地來到案板前,拿出一些餃子皮,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在桌上撒些面粉。我把餃子皮小心翼翼地放到手中,生怕掉了似的。我左手拿餃子皮,右手拿著筷子把餡子一點兒一點兒地“移”到餃子皮上,便慢慢地捏了起來,突然,左邊合不住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急中生智”,把“受傷的餃子”扔到面粉里面去,本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可當我拿出來時,餃子已經完全沒有餡了。站在旁邊的媽媽笑得合不攏嘴,說:“餡不能填那么多,如果填多了,你往哪‘扔’都是不行的。”說著,媽媽拿出一個餃子皮一點一點地教我包餃子的技巧。于是,我便按著媽媽教的步驟認認真真地包了起來。包完了,我把自己的“杰作”和媽媽的一比,不免有些失望。媽媽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說:“不錯,比我第一次包的餃子好多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反復練習,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二
明天是冬至,冬至有吃湯圓的習俗。今天,魏老師教大家做湯圓。湯圓是怎么做的呢?先要把麻心餡搓成一條,再分成一小塊一小塊,揉成一個個小圓球。再把湯圓粉揉成一個圓,用手挖出一個小洞,把做好的.麻心餡放進去,把它揉得圓圓的。就這樣一個又圓又白的湯圓就做好了。最后還要把煮好的湯圓用土黃色的豆沙粉拌一下,再分給大家。
我嘗了一口麻心就流出來了,感覺像蜂蜜一樣甜。吃完我一張嘴同學們都說我的牙齒都變成黃色了。
今天的湯圓真好吃!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三
冬至到了,挾著寒風吹來,裹著雪花飄落,看著朋友圈一個個的餃子祝福,是只能過眼癮,不能飽口福呀!自從兒子上了高中后,我失去了自己做飯的動力,感覺一個人做飯費時費事,還不如在食堂吃大鍋飯呢!于是,我就從廚房里解放了出來,成了一個吃現成飯的吃客了。雖然食堂的大鍋飯沒自己做的`好吃,但也能湊合,還能減肥呢!當然,冬至來了,我也不想費事動手包餃子,不過,師傅們也為了這個節日,號召我們幫忙包包子,也算是大餃子,迎合一下習俗。
沒想到,接近中午時分,母親打來電話,讓我回家吃餃子,已經包好了。我聽后,心里感觸良多。總是父母牽掛兒女,有了什么好吃就惦記兒女。我雖然沒有在母親身邊,可餃子的香氣已溢滿周身。可由于天氣寒冷,我也已經在幫忙包包子時吃飽了,所以就對媽媽說已經吃過了。可沒想到母親仍然不放心,說她包的是肉餡餃子,好吃。還說我工作忙的話,就讓父親給我送來。這雖然是一句簡單的話,卻徹底震撼了我的心,這是一份多么幸福的愛呀!
在寒冷的冬至,我聽到了最動聽的語言,吃到了最好吃的餃子,感受到了最溫暖的愛。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四
冬至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的.習俗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包餃子,有的是做冬至圓。今夜是冬至夜。叁九嚴寒,外面寒氣徹骨。我家里卻溫暖如春,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在冬至,天氣變得更冷,而人們的心卻會走得更近。心與心的溫暖,讓整個冬季從冬至開始溫馨。所以,我喜歡冬至。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五
傳說醫圣張仲景回家鄉時,看到鄉親們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等煮好了,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人們吃了張仲景的“嬌耳”和怯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餃子。這就是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俗話說得好:“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六
今天過冬至,我們家也洋溢著暖暖的溫情,我們家的房子正在緊鑼密鼓的裝修中,有幾個民工叔叔干活挺辛苦的`,爸爸中午請他們去飯店吃餃子,大家吃的可開心了,他們說:“謝謝您在節日里還記著我們,我們自己都忘了,實在是非常感謝!”今年的冬至過的無比溫馨,餃子雖小但是能溫暖到每一個人的心里。
愛心是嚴冬中的一縷溫暖的陽光,愛心是每個人心中的光明!正因為張仲景這段助人為樂的故事,他才被人牢記在心中,冬至這一天吃餃子才會如此的溫馨,關愛雖小,但是它帶來的溫暖深入人心。
我覺得今年的冬至過得特別有意義,因為我嘗到了愛的滋味,很甜很甜……。
冬至日記篇目(模板17篇)篇十七
今天是2015年12月22日,是農歷的冬至。冬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這一天太陽處在北回歸線上,以后就會漸漸地向北移動。在我的家鄉,就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意思就是過了冬至這天,婦女納鞋底用的線,逐日就得多用一根,也就是說白天變得越來越長了。
立冬是一年中冬天的開始,冬至的意思則是表示冬天過了一半。冬至實際上表明北方寒冷的冬天才剛剛開始。古人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說明一九、二九之后的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冬至剛好是頭九的第一天,過了九九八十一天,氣溫就會漸漸升高。九九就是九個九天。具體來說,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向后數九個九天。第一個九天稱“一九”,最后一個九天稱“九九”,一共是八十一天。在每個九天中,氣溫的冷暖變化不一樣。在豫東,流傳著這樣一首冬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頭看柳,七九、八九狗伸舌頭,九九八十一,老狗臥陰地。冬至過后,就是小寒和大寒。在大寒這個節氣過后,接下來就是立春。立春意味著冬天過去,春天已經來臨。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農諺有“春打六九頭”的說法。即使過了立春,北方的天氣還會再冷上一陣子,“九盡花不開”嘛!
立冬在二十四節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接下來的一年中的天氣和收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勤勞的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通過冬季、春季的物候現象,發現和總結出一些規律,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頭九好天,九九好天”,說的就是冬至這天要是晴天的話,在九九這天也必定是好天氣。“頭九一場雪,九九像六月”的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天氣冷得很,就說明天氣冷得比較早,那么到了九九的時候,也就是驚蟄的時候,天氣就會很熱。“冬至濕了老鴰毛,麥從水里撈”中的老鴰就是烏鴉,這句話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雨雪天氣的話,烏鴉的羽毛會被打濕,那么來年的麥收季節,也就是在芒種節前后,必然是陰雨連綿的天氣。有經驗的老農會在冬至這天關注天氣,如果是晴天的話,他們會很高興;如果是陰天,他們會企盼天公千萬不要下雨雪;如果這天恰好是雨雪天氣,他們一定會唉聲嘆氣。不過,時代變了,老歌子也不是那么靈了。
在我的家鄉,有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民間有冬至這天不吃餃子的話,耳朵會被凍掉的說法。在豫東平原,節日往往會和吃聯系在一起。過春節自然就不用說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我們這里還有“十五圓,十六扁,十七、十八搟蒜面”的順口溜。意思就是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人們要吃湯圓;在正月十六這天中午,大家要吃扁食(餃子);到了正月十七、十八中午,家家戶戶就該吃撈面條了。農歷的二月初二早上,大家吃煎餅,出嫁的女兒在上午的時候還要給娘家人送去一些。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吃粽子。農歷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家家戶戶要吃小米飯。在八月十五這天吃月餅。在我們這里,農歷的十月初一也是一個節日,這是一個祭祀去世親人,給他們上墳、燒紙的節日。我們這里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就是說每年給去世親人上墳的時間有兩個:上半年要在清明節之前的幾天,下半年得在農歷十月初一以后,一般就在初二或者初四,再晚也不會晚于十月初六。在清明節這天,沒有說吃什么東西,但在十月初一這天要吃上一頓餃子。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冬至十天陽歷年”,在陽歷年,也就是元旦這天,家家戶戶中午也通常包餃子。臘八這天,大家中午吃大米飯,晚上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又到了吃祭灶糖的時候了。現在想來,這些習俗的形成大概與豫東人民勤勞睿智、善良淳樸、順應自然有關吧!
我是一位七零后,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當地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一部分農村家庭還不能夠每頓都吃上小麥面。像我這樣的大多數的小孩,冬天就單穿一身棉襖和棉褲,里面也沒有秋衣秋褲。上小學的時候,每到下課我們一到教室外面,便凍得瑟瑟發抖。男孩子們便順著墻站成一排,互相擠來擠去地來御寒。即便到了每年的春節,家長也不能保證給每個孩子都添上一件新衣服。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過老二穿,一直往下面愛心傳遞。父母給我們幾分錢讓去買水果糖吃,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平時能吃一頓撈面條就是改善一次生活。因此,我們小孩子對過節都充滿了期盼,吃上一頓餃子往往會高興上幾天,盡管平時吃的大多是素餃子。進入八十年代后期,農村的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吃餃子和吃撈面條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近十年以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天天就像過去過年過節一樣,現在反而有很多人想吃雜糧了。
我今年正好四十歲,對于祖國三十幾年來迅速的發展,我是一位見證者,更是一位受益者。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富強、民主,我們的日子過得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