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人們都知道,“徒以口舌為勞”這句話的本意是表現廉頗對藺相如的極其不服,但人們很少想到,這句話容易誤導許多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在看文章時也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廉頗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藺相如的口才,沒有看到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于是,我們為了駁斥這句話,就會去強調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甚至刻意引導學生去關注這一點,反而忽略了藺相如的口才。實則,在我看來藺相如應當是集機智與勇敢于一身的,而這一點又恰恰集中體現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我們的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不僅僅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以國為先的這一形象層面上的特點,實際上還突出了藺相如非凡的口頭表達能力,即文中廉頗所說的“徒以口舌為勞”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馬遷還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繆賢的舉薦對于藺相如的出場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從文章中繆賢對藺相如的介紹,我們能看出的這樣一點令我們思考的東西:如果藺相如沒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個普通的門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繆賢言聽計從呢?而當時藺相如的建議可是足以決定繆賢生死的,算是一招險棋,而繆賢會接受這樣的建議,在我看來,不能不說是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處已經可嶄露頭角,藺相如還沒有出場,司馬遷就通過旁人之語間接地表現其口才,為后面的描寫做了鋪墊。
結果也正因為藺相如的“口舌之勞“才救了繆賢一命,繆賢因此把他舉薦給趙王。因為在繆賢心目中,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勸服自己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勇氣與智慧,在此時,國難當頭之際,藺相如應能,也只有他能擔此重任。這是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這一”口舌之勞“挽救了主子的聲譽與生命,也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礎!
事實也證明,繆賢果然沒有看錯人,藺相如只用三言兩語,就打消了趙王的顧慮,其果斷的魄力無人能比。即使是“以勇氣聞名于諸侯”的廉頗,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見絀,藺相如一開場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但藺相如最出色的表現還是在秦國的殿堂之上。所以司馬遷除了描寫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之外,實則更是著重刻畫了他的"口舌"力度。
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傲慢的秦王居然在一般的宮殿召見他,公開表明對趙國的極度蔑視。在這樣的場合,語言的選擇就更顯得至關重要了:既要準確,又必須得體;既要維護國家主權,又不可破壞兩國邦交!
語言準確、得體,在普通語境中似乎無關緊要,然而藺相如當時所處的“語境”卻極其特殊且復雜。秦趙兩國表面上看是友好國家,實際上是暗中相爭,是化敵為友還是化友為敵可能只在一念之間。此時的言辭必須精確到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然而,現實狀況是藺相如根本沒有過多時間來反復考量,仔細斟酌,難度之大,由此可見。司馬遷正是通過這樣的語言環境來刻畫藺相如的,使他的機智、勇敢與口才在這樣一個特殊場合里融為一體,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例如,當藺相如看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立刻設法奪回璧,然后“持璧卻立”與秦王據理力爭。相如先列舉事實,用趙王送璧的虔誠反襯出秦王迎璧的無禮。語言既準確又有力量。慷慨陳詞中,還不忘插入一句“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這極大的滿足了秦王的虛榮心。使得秦王先是面對證據確鑿的事實,而后又面對藺相如刻意為之設定“大王”所應具備的行為要求,即使有怒也無法說出,甚至還得再三向相如道歉。而當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藺相如并不為其所動,反而要求秦國必須先舉行隆重的迎璧儀式、方顯誠意。明知這是緩兵之計,但秦王卻也無可奈何。因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藺相如的要求從情理上看,乃是合情合理的;從措辭的語氣上講,也找不到任何破綻。結果秦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在朝堂之上與和氏璧失之交臂!而當秦王終于“設九賓于廷”,藺相如卻又先發制人。請注意,這里他運用了一個“自??以來??未嘗有”的判斷句式,指出秦國歷代國君從不遵守諾言的歷史事實。這種特殊句式,往往帶有強硬的、不容置疑的語氣,表達的句意往往具有嚴密性、權威性,令對方無法反駁。所以,秦王和他的大臣們均啞口無言,一時無計可施。
藺相如不僅善于運用語言,而且很有技巧,當初秦王用“十五城請易璧”之時,趙國是非常被動的,不得不派相如奉璧前去。直到相如謊稱璧有瑕,從秦王手中奪回和氏璧時,局面才有了專機;待到藺相如堅持秦王須“設九賓禮于庭”的時候,局面實則已起了根本的變化,這回是秦王不得不聽從藺相如的安排;而完璧歸趙之后,藺相如則任憑處置,坦然相對,此刻被動的反而是秦王了。
澠池會上,趙王一開始就落入秦王設下的圈套,使本來就被動的局面陷入絕境。危急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他沒有揭穿其中的陰謀,也不便阻止趙王,而是不動聲色地懇請秦王“擊缶”,理由是“以相娛樂”。好一句“以相娛樂”,妙哉!絕矣!此言一出,局面馬上改觀。進退兩難的變成是秦王自己!雖然他惱羞成怒,但結果還是老老實實地“為一擊缶”。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藺相如所說過的話,就可發現他在應對秦王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無可取代的。這種唯一性,把藺相如的善于言辭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口舌第四功--- 化解干戈
但是面對這樣無理取鬧的廉頗,藺相如卻不急不惱,在廉頗心里徒以口舌為勞的相如此時沉默了,他沒有同廉頗這樣一個莽夫去爭辯誰是誰非。可正是因為相如的不說,才打動了這個蠻橫的武夫,這恐怕亦是藺相如“口舌"之功中的“無招勝有招”吧!
司馬遷的精彩描寫,讓我們在領略到藺相如口舌的魅力的同時,也明白到藺相如的口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化解了幾次危機,而且還扭轉了整個局勢,它甚至使趙國第一次擁有了主動權。此外,它還能完全消除廉頗的怨恨,化干戈為玉帛,令虎視眈眈的秦國“不敢加兵于趙”!
我們應當讓學生明白的是:本文不僅表現了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以及以國為先,還表現了他出色的口才。所以,我們反而可以牢牢抓住廉頗對藺相如的這句“徒以口舌為勞”的評價,去解讀司馬遷對藺相如的口才的贊賞,我相信只有引導學生去關注藺相如的“口舌”之功,才能培養學生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形成新時代的口才觀念,這無疑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無限益處。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很早就知道,他崇拜杜甫。也知道,他不會輕易屈服。
或許他永遠不及我的灑脫,我的漂泊,他有著太多的牽絆和無法冷漠。
許下了他奮斗終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幾十個年頭后,我們之間似乎隔著太平洋,唯一忘不掉他無可奈何的脊梁。
多年前,他終于如他的偶像,放棄了政治理想,寄身于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劇團,經營的是現在紅的發紫的二人轉。是有些大材小用了,那時卻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
然而即使放棄了這么多,他的前途依然迷茫,道路的荊棘也仍舊旺盛。
不知他是得罪了誰,劇團的執照被滯留了。整個劇團十幾口人眼巴巴的無所事事,心也渙散的不行。最急的是他,飯菜亦索然無味。
有人遞給他“金點子”。
“文化局長的兒子今天結婚,你給上點貢,保證能行。”
“上貢?”
那人以為他在裝,可他真的涉世未深。
“就是送禮,錢?!”
“這樣不好吧,我們本就是清白的,送禮豈不是玷污了自己?”
他似乎點點頭,若有所思,該不該就這樣沉淪,甚至碩說是“墮落”?他驚異著強笑著告訴我:“你看得到,我也明白,我已經離我的理想背道而馳了。可是,我真的盡力了。”他臉上抑郁而生的紋落已證明了一切。
最終,他把紅包投進了捐款箱。
之后呢,也許他是放棄了事業。但永不會放棄理想。五斗米,不值得他去折腰,他的氣概,他的胸懷。
一千多年前,他的名字叫“子美”。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現,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題記
紅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蔥蔥。長安書齋中,攤平宣紙上,一片濃墨連篇,執筆落下的,是杜甫對摯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人們總喜歡對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時代的名人。若說李白與杜甫在同一時代卻又有點不妥,因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卻在晚唐才緩緩展開。可是雖說時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間的惺惺相惜卻也讓他們成為了摯友。而他們的對比,也由此開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寫的詩,浪漫奔放,受到當時的游俠和求仙風氣的強烈影響,游俠和求仙不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詩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可杜甫卻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極少有這種生活,唯一涉及到的,還是他與李白攜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寫的詩,大都沉郁頓挫,帶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讓人嘖嘖稱奇,而對杜甫的人生則只有一聲長長的嘆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說是悲慘的,落第,被貶,流亡,戰亂,家散,國破……最終也逃離不過一個貧困潦倒,郁郁病終的結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這不僅是杜甫對商賈勾心斗角生活的厭煩,還是接觸李白時油然而生的感觸。天才們的相遇總讓人覺得相見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歲,兩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卻能一同游歷,談笑風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卻再也沒有相見了,“石門上的金樽也沒有‘再開’”。李白在分別后又陸陸續續結識了許多好友,他的詩中也再沒有他了,而杜甫卻愈加思念對方從而留下許多名句,直至李白離世。從這,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鷹,向往無際的藍天,不會為了某事或某人牽絆太多,他喜愛漫游,喜愛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極具個人主義色彩;而杜甫卻在這方面顯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歡懷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對現實認識得愈加透徹,所以對黑暗十分敏感,顯得更為憂時憂民,悲天憫人。
這樣的杜甫也不由得讓人感嘆社會的巨大影響,在這樣一個戰火飄零的年代,它既毀滅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毀滅了杜甫沉穩安定的生活,毀滅了杜甫溫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這樣流離漂泊的生活才讓杜甫留下了無數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華落盡,枯葉化蝶的凄涼。與李白的會合,對于他來說,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杜甫,唐代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唐朝有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人們稱為詩史,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
翻開《杜甫傳》,隨著杜甫的視角看看那由盛轉衰的大唐,看看那世道的昏庸與無常,人心的詭秘莫測。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的一生是苦難的的,又是漂泊不定的,但并不否認杜甫的樂觀與堅強。開元時,杜甫二十多歲正年輕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渴望名利,多次應試,在長安考了十年,卻又無功而返。
這時已經是盛唐之末,爆發了安史之亂,詩人也被卷入其中,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
安史之亂結束后,杜甫的苦難并無結束,反倒是更加痛苦,這時正值唐肅宗期間,杜甫是給唐肅宗進諫的官員,杜甫因語言氣勢過盛惹得肅宗勃然大怒,將杜甫貶至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在四川的這段時間,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包含著他一身的苦難與期盼。
終于,歷經世上事事,在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59歲的杜甫就這樣孤獨的飄離人間。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
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暫且不說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動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里,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涌動……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杜甫傳》,顯而易見,記述的就是一代詩圣杜甫的生平。“杜甫”這一名字,如雷貫耳,我們都不陌生。想必大家從小都學了不少杜甫的詩歌:《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石壕吏》、《賣炭翁》……但我們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詩歌,對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馮至先生筆下,我看到了一個獨立于詩歌之外的杜甫,一個雖然自己尚在苦難中掙扎仍關心民間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于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圣”的大名。“詩圣”的名號家喻戶曉,“詩圣”的詩歌更是被千千萬萬的后世人誦讀和傳承。而這一巨大影響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顛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縱身一躍汩羅江,讓后人記住了那堅毅斷絕的身影。杜甫也相類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混亂的時代給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動力,使他創造出眾多名流千古的詩文,讓后人記住了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學多才的大文豪。
或許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為名利謀劃、奔波。長安十年里,盡管他真真切切地羨慕李白的瀟灑生活,但依舊不肯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盡管他明白官場的黑暗,甚至親身經歷過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但在所進之賦中仍然對那些權貴極盡奉承之詞。在這黑暗混亂的時代,杜甫也不得不隨波逐流。
但是杜甫終究是杜甫。《杜甫傳》向我們刻畫了這么一個后來的杜甫。逐漸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依然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仍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中無情”,仍為“積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個自身難保,未老先衰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這時的杜甫已經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漢》中說自己是“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當是身陷泥淖卻心系蒼生的偉人形象。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杜甫少年時代可謂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過名將也出過能臣富貴,自是不用說的。他追求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歷覽山河家國,心中滿腔抱負。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還曾寫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類狂放的詩句。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充滿自信,狂放傲氣。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之時,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這也說明,在杜甫的體內曾流著狂放和熱血。
二十三歲的杜甫赴洛陽應試,遙想著未來在朝堂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為國家效力。只不過,世事總是不如人愿。應試不第,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他仍然抱著為國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應試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華的愿望落空。此時已經三十好幾的杜甫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真的毫無才華。但他仍舊充滿熱枕,不忍放棄。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嘗試了許多他年少時曾不齒的辦法,最終當上了一個小官。只不過官職太小,職權太低,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抱負無處施展,官場不得志。這個時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恰逢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而后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這個時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著,掙扎著,不甘心就這樣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難深重的。
家國沉淪,他的生活條件也從原本的富貴安逸淪落到窮困潦倒。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要金錢沒金錢。似乎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過,曾經擁有的也已失去。人間所有苦痛,他都嘗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無聲,自生自滅了,可是,在黑暗中他無數次昂起頭,強撐病體,寫了1400首詩,3天一更,頻率驚人,直到他離開人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談及杜甫,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的憂國憂民,忘不了他滿頭白發依然心懷國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艱難苦恨”也許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抱負無成的苦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說,李白的詩里是狂浪不羈、直沖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詩里就是在歷遍世事的磨難后,依然隱忍著,對家國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熱血的杜甫,是田園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換酒的杜甫。雖然朝堂上沒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詩的巔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